母语文化对新疆少数民族预科生汉语交际能力发展的影响

2018-10-23 09:58柴青清郭珊珊
文教资料 2018年25期

柴青清 郭珊珊

摘 要: 本文探讨新疆少数民族预科生母语文化对其汉语交际能力发展的影响,主要从母语文化对情感态度、汉语语言能力、汉语文化语用能力三方面的影响进行阐述,以期找出制约新疆少数民族预科生汉语交际能力发展的因素,对症下药,探寻促进少数民族汉语预科教育的良策。

关键词: 母语文化 汉语交际能力 新疆少数民族预科生

在新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对少数民族进行教学已颇具历史,上可追溯至汉唐时期。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新疆和平解放以来,一系列政策、法规陆续出台更是为新疆培养具有高水平汉语交际能力的少数民族人才提供了依据和保障。

通过几年少数民族汉语预科教学实践发现,一些预科学生的汉语水平薄弱,离“绝大多数少数民族高中毕业生达到‘民汉兼通”的目标相距甚远。少数民族预科生的这种情形,既与少数民族聚居区有缺陷的汉语基础教育有牵涉,又与少数民族学生从小受母语文化熏陶有关联。那么母语文化会对新疆少数民族预科生汉语交际能力的发展产生哪些影响呢?

一、对情感态度的影响

新疆少数民族大多聚居于沙漠绿洲、沿天山一带水草丰美之处,人口高度集中。从古至今,在历史的积淀下,各少数民族在各自聚落中形成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千百年来,人们又在各自民族文化的影响下自给自足、繁衍生息,从而使他们对各自民族文化给予高度的满足感及认可度。王玉波、瞿明安先生所著的《超越传统——生活方式转型取向》一书中有这样一句话:“那些在当代异质文化沖击下仍能保持本民族传统文化特点的民族,大多对自身历史上形成的传统文化具有一种强烈的认同感。”①由此,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对其母语及母语文化的深厚情感便可想而知。再加之其从小接受民语言教学,使刚入大学进行系统汉语学习的少数民族预科生不易扭转学习情感而产生较长适应期,以至于影响其汉语交际能力的发展。

“学习者有广泛交际活动中使用汉语的机会,才能学得汉语,在有意义的语境中汉语用得越多,汉语能力就发展得越快”②。然而,无论是在家,还是在学校教室、宿舍、餐厅,甚至在校外的娱乐、消费场所,因学生所处环境民族成分相对单一,使其产生先天的“区域优越感”,忽视汉语学习的重要性,从而在交际活动中几乎选择母语作为交际用语。在这之中,家庭语言的使用情况及除家庭以外的家乡社会语言环境更是局限了汉语使用率,进一步减少了学生除在学校使用汉语的机会,这是寒暑假过后学生汉语水平整体呈下降趋势的原因。在一项对学生家庭语言使用情况调查中,我们得到如下统计结果(有效回收试卷412份):

母语文化环境使新疆一些少数民族预科生缺乏汉语使用机会,相对封闭的民族区域环境又让不少学生对母语交际现状持有较大的满足感,这就使多数学生在汉语学习上态度不够积极。

二、对汉语语言能力的影响

语言能力包括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其中语言知识指学习语言具备的语音、词汇、语法知识;语言技能则是具备以语言知识作支撑的听、说、读、写基本技能。在二语习得中,语言能力是语言交际能力形成的基础,若连基础都夯实不牢,则较高层次的语言交际能力的形成势必会受到影响。

汉语与新疆少数民族预科生母语不同,主要表现在:汉语有四声,学生母语没有;汉语有丰富的实词和虚词,学生母语词汇有丰富的形态变化;汉语语序遵循“主+谓+宾”原则,学生母语语序则遵循“主+宾+谓”原则。由于如此种种差异,学生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常出现语言偏误,致使表达不清,达不到交际目的而产生语句歧义或违反语法规范的情况比比皆是。例如:

(1)*玛丽亚去nòng dà了,找她的朋友了。→发音不准

玛丽亚去农大(农业大学的简称)了,找她的朋友了。

(2)*我国的发展到达了哪个程度。→用词不准

我国的发展达到了哪个程度。

(3)*在博物馆里,我有了像回去中国的过去一样的感觉。→不符合语规范、用词不准

在博物馆里,我有一种回到中国过去的感觉。

在博物馆里,我像回到了中国的过去一样。

对大多数学生而言,能进行成段表达是汉语学习的难点,正因为说不好,才使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国家少数民族汉语水平考试(MHK)中与关乎其预科能否顺利毕业的等级证书失之交臂。说得如何,词汇量的多寡至关重要,词汇量的积累既来源于书本,更来源于生活。

根据需要,我们设计了《少数民族预科生汉语文化词语认知能力调查问卷》。从回收的412份有效调查问卷中发现,在母语文化背景之下成长起来的少数民族学生,其汉语词汇量及发散性思维均受到母语文化的一定约束。调查中,当分别问及“看到‘饮食菜谱、‘服饰样式、‘风俗习惯、‘文艺健康、‘建筑古迹、‘国学先贤时,你脑中最先想到的‘饮食菜谱、‘服饰样式、‘风俗习惯、‘文艺健康、‘建筑古迹、‘国学先贤是什么?(每项至少写出五个)”,经词频统计,各项排在前五的文化词语分别是:抓饭、拉面、茶、大盘鸡、烤肉;旗袍、艾德莱斯、花帽、民族服装、毡帽;春节、古尔邦节、麦西来甫、团圆饭、若肉孜节;京剧、相声、四大名著、木卡姆、麦西来甫;长城、兵马俑、故宫、天安门、坎儿井;孔子、《福乐智慧》、《玛纳斯》、四大名著、《格萨尔》。如下表所示:

在母语文化的影响下,学生学习汉语时积累掌握最牢固的词汇多是与本民族文化相关的,在实际汉语交际中,这些词汇他们往往使用得最得心应手。然而,一旦脱离了母语文化,特别是在话题表达时,不少学生便会语无伦次,不知所云,甚至语塞。

总体来说,词汇量不达标,就会影响听、说、读、写这些语言技能的发展,当语言技能发展受到制约,语言能力自然不会得到提高,基础不牢靠,何来上层建筑?

由此可见,要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汉语语言言能力,处理好母语文化负迁移产生的消极影响,在少数民族汉语预科教育中尤为重要。

三、对汉语文化语用能力的影响

语言和文化相伴相生,学习并真正掌握一门语言的前提则是具备和了解该语言所承载的相关文化知识,因为想要语言交际的切实实现,须体现说话人表达内容的得体性,而这种所谓的得体性,则正是基于说话人所处的语言文化环境。如此看来,新疆少数民族预科生若学好汉语,除培养其学习汉语的情感态度、汉语语言能力外,还要培养另一种较关键的能力,即“漢语文化语用能力”,包括中国文化知识、中国文化理解、跨文化意识、汉语语用规则的掌握和使用等③。

事实上,由于多种原因,在大的母语文化背景下,新疆一些少数民族预科学生的汉语文化知识是欠缺的,对于有些学生而言甚至是缺失的。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汉语交际能力的发展自然会受到一定程度的阻碍。如:

(1)*老师,祝你妈的母亲节快乐!

(2)我奶奶死了,我想请假。

例(1)是一条学生微信,他的意愿是想表达对老师母亲的祝福,由于母语文化负迁移,使他采用“母语直译”的交际策略极其别扭地完成了此次交际任务。在学生母语中,这句话中称谓词“妈”的后面带有一表示领属的词缀“-ni?耷”④,它相当于汉语中的“的”,孰不知,在汉语表达中,这一词缀是不直接翻译出来的。学生并不清楚领属词在汉语中的语用规则,仅一字之差,却让原本表达美好祝愿的句子带上了不恭的语义色彩。另外,若想表达“尊敬”之意,称谓词大可选用书面语色彩更浓厚的“母亲”一词。

例(2)是个例,通常是汉语能力很薄弱的学生才会出现的问题。这个句子本没有问题,这么表达却过于直白,因为在学生母语中,表示“死”的词语是唯一性的。汉语中“死”可以有多种委婉说法,如“去世”、“逝世”、“牺牲”、“遇难”、“夭折”、“与世长辞”、“驾鹤西游”、“翘辫子”等,这些词虽都意义相同,但在不同语境中有各自的语用规则。就例(2)来说,“奶奶”是“我”的亲人,说话人从自身角度出发,又加之是请假,因此句中的“死”应换成“去世”,表达效果会更好。

事实证明,新疆少数民族预科生的母语文化同样影响其汉语文化语用能力的提升。在何种场合、何种语境下,面对何种人,采用何种方式说话是语言交际中的关键所在,在关注学生汉语交际能力发展的同时万不可忽视培养其汉语文化语用能力。

四、结语

母语文化对新疆少数民族预科汉语交际能力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情感态度的影响、对汉语语言能力的影响、对汉语文化语用能力的影响。然而,母语文化在学生学习汉语中并非只有上述负迁移,如母语式的汉语交际策略虽有悖于汉语语法及语用规则,但它对学生学习汉语具有一定的激励作用;再如,绿洲文化塑造了一大批拥有吃苦耐劳品格的学生,成为绝大多数学生学习汉语时要求积极上进的原动力等。以上研究将促使我们在今后少数民族汉语预科教育中进一步完善教学目标,改进教学方法,对症下药,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合理利用新疆少数民族母语文化在预科汉语中的积极作用,从而帮助新疆广大少数民族预科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里提高汉语交际能力。

注释:

①曹红.维吾尔族生活方式——由传统到现代的转型[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324.

②李桂生.英语国家学生母语文化迁移对汉语学习动机的影响及对策[D].重庆:西南大学,2011:35.

③陈敬玺.国际汉语语言交际能力的结构模式[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12(3):112.

④按:采用宽式国际音标记录维语词缀.

参考文献:

[1]曹红.维吾尔族生活方式——由传统到现代的转型[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

[2]李桂生.英语国家学生母语文化迁移对汉语学习动机的影响及对策[D].重庆:西南大学,2011.

[3]陈敬玺.国际汉语语言交际能力的结构模式[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12(3).

[4]王洋.对维汉语教学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

[5]赵相如,朱志宁,维吾尔语简志[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