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道拐”抗战公路的保护与开发

2018-10-23 09:58刘珍彭建兵
文教资料 2018年25期
关键词:晴隆应用价值

刘珍 彭建兵

摘 要: 晴隆“二十四道拐”抗战公路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及旅游开发价值。晴隆“二十四道拐”抗战公路的保护与开发相互联系,在保护这一历史文化遗产的同时,也要实现其开发利用价值。

关键词: 晴隆“二十四道拐” 历史文化遗产 应用价值

“二十四道拐”是一条抗战公路,位于中国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晴隆县。“二十四道拐”抗战公路是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目前,“二十四道拐”拥有6张国家级名片:2006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8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首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及遗址”;2015年11月被中共中央宣传部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6年12月被国家发改委、中宣部、财政部、国家旅游局、教育部等14部委公布为“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2017年2月被中国侨联命名为“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2017年10月获批国家4A级景区。“二十四道拐”抗战公路,其文化遗产的分量非常之重[1]。由此可见,“二十四道拐”抗战公路的历史文化内涵之丰富。

一、“二十四道拐”抗战公路保护策略

1.良好的文物保护措施

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需要一个稳定的大环境,从而为它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二十四道拐”抗战公路遗址的存在,得益于当地文物保护部门及有关工作人员的持续努力。在此背景下,实施良好的文物保护措施,无疑为其标志性面貌的存在准备了条件。“二十四道拐”抗战公路目前仍担当一定的交通运输任务,老旧的砂石路的本来面貌肯定要维护,但路面坑洼,加上排水设施缺乏,山体滑坡的危险随时存在,因此,对“二十四道拐”的保护比对它的开发更重要。要注意对来往交通车辆的限流,以逐步减少由于交通运输作用发挥而造成的对历史文化遗产的有形破壞。可以建设完善的公路排水设施,依坡就势对公路沿线坡面栽树种花予以加固,提高山体的植被覆盖率,避免自然作用对公路的损坏。

2.公民的文物保护意识

在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中,不只是文化遗产传承人和专门管理人员有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义务与责任,社会中的每个人也有责任与义务。因此,公民的文物保护意识对历史文化遗产而言是十分重要的。随着近年“二十四道拐”旅游目的地形象的确立,大量游客来到“二十四道拐”抗战公路景区。有的游客不遵守景区管理制度,有的游客在游玩的过程中乱扔垃圾等。公民的文物保护意识的增强需要景区管理部门加强规范管理。另外,游客作为公民个体的道德修养与文化素养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人们有观赏美景的自由,同时也有自觉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责任。

二、“二十四道拐”抗战公路开发策略

1.对接良好国际合作轨道

当今世界的国际格局是一超多强,国际竞争非常激烈,合作才能实现共赢。中国正在崛起,中国文化积极迈出国门,益处多多。晴隆“二十四道拐”的开发、发展必须与国际接轨。晴隆“二十四道拐”不仅是贵州黔西南晴隆的,还是中国的、世界的。确实,“二十四道拐”不仅属于区域性历史文化,还是世界的历史文化。晴隆“二十四道拐”抗战公路,表现了“二战”时期中美联盟抗日的国际关系状况。“二十四道拐”抗战公路的开发为当今中美合作关系的良好发展做了历史的铺垫。世界发展需要和平。和平、友好、发展的外交关系是建立稳定、互惠国际关系的基础。战时背景下,中美两国建立起互帮互助的同盟关系,美国积极援助中国,协助中国打败日本侵略者,获得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与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建立了深厚的情谊。合作才能共赢。以史为鉴,发展战略性友好合作关系是必需的选择。晴隆“二十道拐”抗战公路的存在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

2.挖掘历史文化深厚底蕴

晴隆“二十四道拐”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并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晴隆“二十四道拐”修建于民国时期。“二战”期间,“二十四道拐”是“抗战生命线”,是重要的战略物资运输通道。这条道路上,留下了美军大卡车经过时的深深车轮印痕,更是反映了中国人民抗战必胜的决心和不屈不挠的抗战精神,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

“二十四道拐”是史迪威公路的标志性路段,也是二战时期抗战的“化石见证者”,在中华民族发展历程中留下了光辉的篇章。这是一段关于抗日的红色旅游文化,中国军民不畏艰难险阻地向前线运送战略物资,用自己的苦累、鲜血与生命开辟出一条重要的抗战交通运输通道,为我们留下了这条维护正义的道路和维护国家独立、民族解放而勇于斗争的抗战精神。对于“二十四道拐”及其历史的缅怀,带有沉重的历史沧桑之感和奋发图强的报国之志。

“二十四道拐”抗战公路作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定期举行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以吸引游客、学生及社会大众来这里亲身感受“二十四道拐”的艰险历史,以激发人们的爱国之情和国际主义精神。

3.搭建恰当文化产业平台

保护与开发并举。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需要文化产业的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得如火如荼,管理者、投资者为了利益最大化,满足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对历史文化遗产景区进行了“加工”或“改造”,给消费者以新奇的感觉。管理者应具有长远发展的战略眼光,投资者应具有正确的社会责任感,树立正确的经营管理理念,打造具有特色的文化产业。管理者担当历史文化遗产管理的主体责任。投资者不仅是历史文化遗产的开发商,还是社会生活中的一员,为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应尽自己的一分力量。

“二十四道拐”是历史文化遗产,不仅具有体育运动价值、经济开发价值,还具有历史文化价值、文学艺术价值等。“二十四道拐”道路蜿蜒曲折,地形复杂,吸引了很多山地运动爱好者和挑战者来这里挑战。管理者、投资者为了拢住挑战者的好奇心与满足感,较多注重宣传“二十四道拐”的地形奇特性,却忽略了“二十四道拐”本身历史文化内涵的宣传、利用,应更多地从挖掘“二十四道拐”历史文化内涵的角度着手,以之为重心打造、开发有关文化产业,促进地方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只有以创新性思维结合现实的多元开发需要,用战略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充分挖掘“二十四道拐”的历史文化遗产价值,才能使“二十四道拐”永葆其应有的价值。

4.顺应新时代之发展趋势

“二十四道拐”是史迪威公路的形象标识。“二十四道拐”抗战公路具有历史文化、体育文化、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价值。围绕“二十四道拐”进行规划保护和旅游开发,是社会人文旅游资源服务经济社会的良性实践[2]。史迪威公路的重启,不但可以给“二十四道拐”所在地贵州省晴隆县带来切实发展利益,而且有助于史迪威公路沿线中国、缅甸、印度及中国西南地区云南、贵州、四川、重庆诸省在经济社会发展上实现互联互通、资源共享上的共同发展目标。史迪威公路的重启及其开发,将会带动“二十四道拐”抗战公路沿线的充分发展,使其借助史迪威公路的国际性特点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把握更多的发展机遇。

“二十四道拐”顺应社会主义新时代之发展趋势,首先,要完善“二十四道拐”基础设施建设,在旅游交通、旅游食宿、旅游娱乐设施等方面大力加强、加快建设步伐,创造良好的现实发展条件。

其次,要多借助新媒体宣传“二十四道拐”,让“二十四道拐”走出贵州,走向中国,走向世界,不断提高其知名度、美誉度及影响力,“让世界惦记二十四道拐”。新的传播技术具有超越性,既极大地增加了信息的传递量,又促进了信息的多元化,更赋予了社会公众更大的选择权利,并随时提供反馈[3]。我们要充分利用新时代大數据、多媒体信息科学技术手段宣传“二十四道拐”抗战文化,精心打造“二十四道拐”抗战公路文化旅游及地域性产业特色品牌。

第三,积极发展旅游文化创意产业。“二十四道拐”的旅游文化产业创意可以定位为以抗战红色旅游文化为中心,体育旅游文化、民族旅游文化辅助发展的“一体两翼”旅游产业文化发展格局[2]。“重点打造以‘二十四道拐为主,多处战争、历史文化遗迹为辅的红色旅游品牌。形成以‘二十四道拐、三望坪草原、安南古城、‘欲飞摩崖石刻、盘江桥旧址、盘江石刻为一线的红色旅游景点群”[4]。使“二十四道拐”的旅游开发力度不断增强,以更好地吸纳游客,使之成为名扬中外的旅游目的地。晴隆县要重点开发彝族阿妹戚托原生态舞蹈及火把节、布依族小打音乐、苗族民俗文化及境内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等民族文化旅游景区、景点,打造以“二十四道拐”抗战公路为主导,地方特色民族文化积极参与的旅游线路,发挥旅游的比较优势,形成良好的旅游市场效应。

晴隆县充分利用“二十四道拐”雄奇险峻的独特地理条件,举行全国山地汽车爬坡赛等山地户外运动,大大提高了晴隆“二十四道拐”抗战公路的知名度、美誉度。此类相关活动贵在坚持,年年举办,以不断拓展发展空间,为地方赢得快速发展的时间。除了竞技类、休闲类山地户外体育活动的举办外,地方政府还要因时就势,创造机会,搭建平台,积极发展旅游产业。“二十四道拐”抗战公路所在晴隆县是苗族、布依族、彝族等14个少数民族聚居之地,民族文化十分丰富。晴隆县可依托其特色民族文化资源,制订发展民族文化与“二十四道拐”抗战公路旅游开发相结合的中长期发展规划,以更好地促进地方发展。

在以“二十四道拐”抗战公路为主体,实施区域性旅游整体开发的过程中,要创建参与式旅游新模式。这种模式的核心是游客的参与,不仅能使游客在过程中获得身心愉悦,还能使游客更好地感受当地少数民族特色文化的魅力。在这种新模式下,游客能获得独特的体验感和充实感,促进游客对“二十四道拐”抗战文化的深刻理解。这种新模式既可发展旅游,扩大“二十四道拐”抗战公路旅游品牌的影响,又可传承与保护当地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拉伸地方文化旅游产业链,增加就业机会,助力脱贫攻坚,为到2020年底晴隆县实现脱贫目标及全面同步小康战略目标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彭建兵.“二十四道拐”抗战公路与国际山地旅游之深度发展[A].云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曲靖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南盘江发展论坛2017[C].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7:232.

[2]彭建兵.抗战公路“24道拐”之旅游开发策略[J].旅游纵览,2013(6):5.

[3]郝朴宁,叶朗,欧阳宏生,陈路,李丽芳.民族文化遗存形态的产业社会化与生态文化创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128.

[4]王小梅.晴隆现代化转型从“边缘”走向“主体”[N].贵州日报,2010-12-2(2).

猜你喜欢
晴隆应用价值
青春无悔 爱我晴隆
姜仕坤:鞠躬尽瘁的县委书记
“种草养羊”相得益彰“晴隆模式”绿色脱贫
山城晴隆:旅游振翅起飞
铭记姜仕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