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校辅导员的深度辅导工作

2018-10-23 09:58李玉龙蒋小竞
文教资料 2018年25期
关键词:小组工作社会工作

李玉龙 蒋小竞

摘 要: 社会工作是以利他主义为导向,以专业的理论和方法作为指导,帮助有困难的个人或群体摆脱困境的助人自助的工作。社会工作的专业理论为高校辅导员开展深度辅导工作提供了科学视角,在深度辅导的过程中,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以社会工作“助人自助”、“以人为本”的理念为核心精神,以“个案工作”和“小组工作”的模式为指导方法,不断丰富深度辅导工作的理论内涵和实践模式,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才。

关键词: 社会工作 助人自助 个案工作 小组工作

社会工作是一种帮助人和解决社会问题的工作。我国著名社会学家王思斌认为“社会工作是以利他主义为指导,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的助人服务活动。社会工作的本质是一种助人活动,其特征是提供服务。更确切地说,社会工作是一种科学的助人服务活动,它不同于一般的行善活动”。高校辅导员深度辅导工作与社会工作在一定程度上是契合的,将社会工作的理念与方法融入深度辅导工作中,有效促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

一、社会工作视角下深度辅导内涵的思考

1.社会工作理念的有效借鉴

社会工作提倡平等和尊重,对每一位来访者都无差别对待,即尊重个人的尊严和独特性,去标签化,无条件地接纳每一位受助者,保持价值中立,拒绝是非判断。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要建构协同的伙伴关系,重视服务对象的能力而非缺陷,肯定服务对象的价值,确认服务对象是积极的主体,聚焦每个人所具有的优势、兴趣、能力、知识和才华,聆听他们的故事,倾听他们的需求,以开阔的胸怀让受助者感到寬容与关怀。

对于深度辅导而言,每一次对学生的感受表示尊重都是在增强学生的自尊。在访谈中,辅导员要以开放的态度去接纳和尊重每一位学生,创设让学生释放与生俱来的成长愿望和发展潜能的条件,用心聆听学生内心的声音,倾听学生内心的需求,用真心和爱心让每一位同学成长为最好的自己,让每一位同学成长为心中有爱的人。因此,深度辅导不能单一地以问题为导向,以解决困难为最终目标,而应竭力提供支持与所需服务,帮助学生将自我与外界发展建立对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社会工作目标的有效借鉴

社会工作的最终目标即实现助人自助。助人自助是社会工作者致力于对求助者心灵的一种支持,帮助求救者“自救自助、自主人生”的过程,是社会工作者本着坚信求助者的领悟力、自决力和创造性,发挥主导作用的一个过程。其原则是不求教训他人,而求开导他人,不是包办代替,而是减少求助者的依赖性,增强他们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启发他们用自己的意志自主决策,使求助者从“由他助”转向“自助自主”,做掌握自己幸福命运的主人,此所谓“授人以鱼,一日享用。教人以渔,终身受用”之理。

就深度辅导工作而言,辅导员对学生遇到的问题提供的帮助,只是浅层次的帮助。深度辅导更重要的是直入学生思想深处,通过引导让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认识,促进学生在思想、学业、人际及个人成长方面的发展;通过挖掘学生的潜能,帮助学生寻找资源和服务,提高学生困难的解决、应对能力及发展能力,最终实现自我成长。

具体来说,在认知层面,在辅导中应尊重学生的个人自主决定,帮助学生改变错误认知,从而建立健康合理的认知,鼓励学生形成积极的态度,尝试以新的认识方式进行思考,激活每个学生内心深处发展的欲望;在行为层面,在形成正确认知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落实行动,改变以往不良的行为习惯,积极主动制定人生目标,使深度辅导更有时效性。

二、社会工作视角下深度辅导方法的思考

社会工作一般分为个案、小组、社区和社会工作行政四种方法。其中个案工作和小组工作方法的模式、工作流程及常用技巧值得借鉴,并合理运用到深度辅导工作中,达到深度辅导的深度和广度,提高深度辅导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1.个案工作视角下的个别辅导

(1)借鉴个案工作理念,形成“以学生为本”的个别辅导思想。

社会个案工作是社会工作领域中一种主要的服务方法,在服务过程中,社会个案工作者和案主之间维持一种面对面的或是一对一的专业关系,通过运用专业知识及技巧帮助有困难的案主发掘和运用自身及其周围的资源,改善个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适应状况。个案工作的服务模式有很多,其中比较值得借鉴的是“人本治疗模式”,即社会工作者首先要明确自己的角色,是陪伴者、支持者,而非专家;需要为来访者创造和谐、信任、宽松的访谈环境,在治疗过程中要与来访者真诚地沟通交流;社会工作者所关注的焦点是案主个人本身,而非问题,强调对当事人个人能力的信赖,并视整个治疗过程为当事人的成长过程。

深度辅导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作为辅导工作开展的一项重要策略。在个别辅导过程中,辅导员与学生是一种合作发展的关系,辅导员要改变以往传统说教的方式,在和学生建立信任的基础上,做一位真诚的聆听者和引导者,善于抓住学生内心的需求,善于自我暴露,与学生产生共情,给予信任。在个别访谈中,引领学生换视角看自我,对于过于自卑的学生,辅导员要充分挖掘学生的优势,帮助学生寻找积极资源,重构正确的自我认知;对于过于自大的学生,要通过分析自身存在的问题给自己带来的负面影响,并帮助其建立自我帮扶的有效体系。

(2)运用个案工作方法,构建“五段式”个别辅导工作模式。

社会工作个案工作的介入流程可以分为了解需求、收集资料、制订计划、签订协议、结案、评估和追踪等阶段,将各个阶段的工作重点灵活运用到个别辅导工作中,有助于个性化辅导的顺利开展。

第一阶段,了解需求,确定辅导对象。别辅导是在全面了解学生思想、学习、生活的发展需求和困惑的基础上,制订学生个性化和共性化的辅导计划,建立以需求为导向的学生发展辅导,多维度、多层次、多角度地对学生进行分类指导。高校学生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学业困难、家庭经济困难、人际关系紧张、心理压力、职业生涯规划等。

第二阶段,整合资源,建立档案。充分搜集辅导对象的基础资料,如家庭背景、成长环境、教育背景、性格特征、兴趣爱好等基本状况,建立学生基本信息档案,建立辅导员、班主任、家长、专业任课老师、心理老师、学生干部、普通学生之间的线性关联。

第三阶段,对症下药,合理规划。结合学生的个体特性,制订切实可行的辅导方案。辅导方案需要分阶段进行,即制定不同的阶段目标,根据学生每次辅导后的效果实时调整目标。如第一阶段目标是了解学生需求和困惑,帮助学生解决最紧迫的问题;第二阶段目标是与学生保持可持续的关系,挖掘学生的正面资源,帮助学生改变现状,转换心态,落实行动;第三阶段目标是让学生拥有自主能力和资源。

第四阶段,落实行动,促进成长。在个性化辅导过程中,部分教师采用“一对一”面谈的方式,但根据不同性格、类别的学生采用的辅导方式可多样化,如通过自媒体、网络等方式进行线上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实现线上和线下交流的有益互补。在面谈过程中,辅导员要借助支持性技巧,做使能者,即调动学生的能力和资源,开发学生潜能,提升积极情绪,要专注倾听、产生共情、积极鼓励;还要借助引领性技巧,做引领者,采用澄清、对焦、摘要等技巧引领学生主动讲述自己的故事和内心的想法;此外,借助影响性技巧做一名教育者,通过分享自己的故事感染学生,知道学生学习处理问题的新知识、新方法,调整原来的行为方式。

第五阶段,效果反馈,建立机制。每一次辅导后,学生认知、行为的改变程度是辅导效果最重要的衡量指标。此外,一些学生在辅导时觉得状态很好,辅导结束后回归原有状态。因此,要保持对学生的长期关注,持续跟进,才能使辅导效果持续性更长,学生问题发生的反复性较之以往有所降低。

2.小组工作视角下的团体辅导

(1)小组工作中的互动模式和发展模式

小组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的工作方法之一,其特点是由社会工作人员通过小组的活动协助餐组人员开发个人潜能,學习解决问题以克服其情绪和行为上的困难。小组不仅仅是多人的集合体,还可以提供一种归属感,得到互助合作的资源。小组工作是在互动过程中,通过彼此分享、分担、支持、教育、治疗等小组动力,带来成员态度和行为的改变。互动模式中的小组工作者扮演的角色是中介者、使能者。小组工作中的发展模式强调以人的发展为核心,在组内通过互动、学习和经验分享获得自我成长,此时小组工作者扮演的是协调者和使能者的角色。

团体辅导是在团体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它是以团体为对象,运用适当的辅导策略与方法,通过团体成员间的互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开发个体潜力,增强适应能力的助人过程。在团体辅导中,主要通过互动体验式的辅导方式引导学生自我成长,活动情境设计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引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探求欲望、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然而,单纯的游戏只能让学生记住兴奋和欢乐,最多是“鱼”而非钓鱼的方式,因此选择或设计的情境活动要密切配合教育的主题,即活动中要蕴含让学生学习和掌握的心理学理论和知识要点,增强人行为的自觉。分享交流是运用团体的互动,让学生表达内心体验,不仅锻炼和提高了她们的认知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而且与其他成员思想相互碰撞和交融,获得自我完善和成长。在此过程中,根据她们的经验分享,对她们进行正面引导,促进成员自我觉察、自我反思。

(2)小组工作的阶段工作和常用技巧

小组有一定的生命周期,它一般应分为五个阶段:准备期、小组初期、小组中期、小组后期和小组结束期。在每个阶段,都有各自的工作重点。

团体辅导根据实际,合理借鉴小组工作的阶段流程。第一,准备期。首先,制订辅导方案,该阶段主要通过个别辅导、问卷调查等形式摸底学生的共性需求和问题,从而制订切实可行的辅导方案,明确各个阶段的具体目标;其次,明确辅导对象,通过张贴海报等方式通知有需求的学生线上、线下报名,招募成员。

第二,团体初创期。团体初期的目标是促进团体成员通过互相沟通而尽快相识,使成员建立起信任的关系,制定团体规则,强化团体规范,鼓励成员投入团体,积极互动,逐渐形成团体合作互助的气氛。这一阶段的活动主要选取比较简单、容易互相认识的活动,一般称之为“破冰之旅”,活动主要有“滚雪球”、“马兰花开”等,辅导员要承担好组织者、鼓励者和领导者的角色。

第三,团体中期。该阶段的目标是发展团体凝聚力,鼓励成员表达情绪。在互动中,成员之间的熟悉程度提高了,相互之间更加开放,可能会出现冲突,可以运用“盲行”、“信任跌倒”等活动促进成员建立信任感,在此基础上鼓励成员共同讨论和处理团体中出现的问题,从而接纳彼此。此阶段辅导员要承担好协调者和引导者的角色。

第四,团体后期。改阶段的目标是进一步增强团体凝聚力,激发成员思考,提高自我认识,促进人际和谐。成员通过自我探索、相互探索,提高自我觉察,实现自我成长。设计的游戏如“我是谁”、“自我探索”、“价值观探索”等。在活动中注重成员之间的互动和分享,利用团体内人际互动反映鼓励成员谈论自己的成长体验,练习改善自己的心理与行为,并运用到现实生活中。辅导员要承担好赋能者和引导者的角色。

第五,团体结束期。改阶段的目标是回顾与总结团体经验,评价成员的成长与变化,提出希望,鼓励成员表达对团体结束的个人感受。此时,成员们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可能会有离别情绪,辅导员要予以适当的接纳和支持,并引导他们做好情绪表达和学习处理离别。通过“联欢会”、“戴高帽”等活动使成员心情愉快,同时鼓励成员将新的行为运用到今后的生活中。

第六,团体评估阶段。运用如“行为计量法”、“调查问卷”、“成员的日记”、“观察记录”等不同的评估方法,认真评估团体过程中成员的改变程度,成员是否满意,今后团体辅导可以做哪些改进等。团体结束后一般还需要继续追踪成员的生活状况。

三、结语

为了提高深度辅导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增强深度辅导的生命力,需要不断拓展深度辅导工作平台,创新辅导理念,丰富辅导方法。借鉴和引进社会工作的科学理念与方法,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核心理念,有助于实现辅导员与学生之间“和谐发展”的工作目标,以及深度辅导内容与形式的创新,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注入新的活力,创造新的机会,实现新的发展。在实际工作辅导中,应该在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主导作用的前提下,结合实际,因地制宜,积极引入社会工作的理念和方法,全面提升深度辅导实践创新水平,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征微.社会工作视角下的深度辅导工作[J].北京教育,2010,12(58).

[2]崔卓,徐长文,郑兴燕.浅析高校深度辅导工作的开展模式与体系建设[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4(8).

[3]曹梦莹.大学生“深度辅导”长效机制模式探析[J].科技向导,2014(23).

[4]王明,于博洋.高校深度辅导反馈机制研究[J].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4,1(108).

[5]毛江一,样阳.深度辅导工作中“立体化”模式浅析[J].中国电力教育,2010(191).

[6]黄慧慧.团体辅导工作概论[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6.

猜你喜欢
小组工作社会工作
“筑梦成长”高校贫困生小组工作援助计划
结构性嵌入:社会治理视域下强制隔离戒毒“民警+社工”工作模式研究
社区退休老人的老有所为与社会工作介入
社会工作介入流动儿童需求与服务研究
以社会工作视角解决四大国有控股银行服务质量提高困境
小组社会工作游戏带领的几点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