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天公济平市钱号及其发行纸币数量考

2018-10-25 08:58辽宁抚顺
中国钱币 2018年2期
关键词:奉天京华号码

汪 洋 (辽宁抚顺)

一 奉天公济平市钱号简介

光绪二十七年(1901),奉天商务总会的前身奉天公济会出资沈平银10万两,开设奉天公议商局,局址位于奉天大北门里,经营钱庄业务。开业不久,日俄战争爆发,受其影响,奉天市场萧条,公议商局营业不振,行将停业。经奉天商务总会与奉天官银号协商后达成合营协议,由商务总会出资白银2万两,奉天官银号出资4万两,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六月改名公济钱号继续营业,地址在省城军署街[1]。

光绪三十四年(1908),因商务总会急需资金,将股本抽回,由奉天官银号独资经营,成为奉天官银号的附属企业,专事汇兑和钱币兑换业务,并附设四家当铺。民国元年(1912),公济钱号迁至奉天城内;民国三年(1914)因买卖羌帖遭受巨大损失,濒临停业,由奉天官银号改组后的东三省官银号又出资50万元,使其继续营业,出资后自有资本10万元。

民国5年(1916),奉天实行大银元本位币,由东三省官银号发行大银元票,并停止发行小银元票,由此导致市面上辅币缺乏。民国7年(1918)12月15日奉天当局与东三省官银号研究后决议,东三省官银号对公济钱号进行增资改组为奉天公济平市钱号,资本为100万元,主要用于铸造通用铜元,并在奉天发行铜元票,作为辅币,缓解市面急需。奉天公济平市钱号并在铁岭、开原、公主岭、范家屯、长春、西安、西丰、山城子、辽阳、锦县和辽源等十一处地设有分号,民国13年(1924)总号迁至省城内东华门外前兴行旧址[2]。

民国8年(1919)1月开始发行奉天公济平市钱号铜元券,有五枚、十枚、二十枚和五十枚五种面值,次年发行一百枚面值券。由于准备金充足且可随时兑现,铜元票100枚可兑换铜元100枚或小洋票1元,无任何限制,流通甚广,深受商民欢迎。后限制兑现额度,各分号每日兑换最高限额为30万枚,每人日兑换额不超过300枚。其后又因铜价暴涨,铜元准备不足,改以汇兑券兑现,奉大洋汇兑券贬值,物价上涨,铜元已无法十足兑现铜元。随着奉天大洋汇兑券贬值而大幅贬值,铜元票自1928年后不再发行[3]。民国18年(1929)该号被并入东三省官银号,为其一等分号。

民国21年(1932)7月1日与东三省官银号一起被伪满洲中央银行奉天分行吞并。据1932年1月28日调查,奉天公济平市钱号铜元券的流通额为60674100元[4](即6067410000枚)。此后伪满洲中央银行以铜元券6000枚兑换伪满洲中央银行法币1元的比价回收铜元券。

伪满康德二年(1935)八月二十六日:原奉天公济平市钱号被改组为奉天汇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5],由中日商人合资的普通商业银行,王翰生任董事长,李子初任常务董事,越木贤三、陈楚材、盛冠中、关甲子郎、麻纯芳任董事,周易祥、焦祝三任监事,注册资本100万元(满洲币),实有50万元,经营普通银行存放款业务、汇兑业务[6],总行设于大西门里(今沈阳市生产资料公司第一门市部),并在营口设有分行。1941年注册资本增至200万元,实有75万元。1942年,奉天汇业银行与营口商业银行、福顺银行合并为营口兴亚银行,奉天汇业银行改为营口兴亚银行奉天支行,1945年停业[7]。日本投降后,在国民党占据沈阳时期改组为安东银行[8]。

二 奉天公济平市钱号所发行的纸币种类

奉天公济官银钱号第一次发行纸币为1919年2月,由奉天作新印刷局代印,有五枚、十枚、二十枚(图1)和五十枚(图2)四种面值。此套纸币票面年份为民国7年,票面无厂名,号码均在右侧,较为粗糙,号码多有缺一位号码,号码部分移位等情况,此套为奉天公济平市钱号发行的第一套铜元券,此套纸币发行时间较早,数量较少,尤其是二十枚券和五十枚券较为难得。

图1 奉天公济平市钱号民国7年二十枚(作新版)

图2 奉天公济平市钱号民国7年五十枚(作新版)

由于作新版印刷质量较差,1919年又向北京的财政部印刷局定印五十枚和一百枚的纸币,印刷质量尚好。此套纸币为第二套铜元券,票面年份为民国7年,票面厂名为财政部印刷局制。

1920年第一次直奉战争后,奉系退出关外,不适合向财政部印刷局定印纸币,改向北京京华印书馆定印纸币。五十枚和一百枚券为仿制财政部版,除了无厂名外,仅有细微变化,并按照五十枚和一百枚的样式重新设计了十枚和二十枚券,此后又多次续印,并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和奉天东记印刷所代印部分纸币。所见实物十枚券票面年份均为民国11年,有无字轨(冠字)和T字轨。据号码字体推测为京华印书馆代印,号码数字字体宽而粗,数字7为平顶。二十枚券的票面年份有民国11年和民国12年两种,民国11年版有无字轨、B字轨和C字轨,民国12年版有A字轨(图3)。其中无字轨和A字轨为一种号码字体,与十枚券相同,应为京华印书馆代印;B字轨和部分C字轨(图4)为一种号码字体,此号码字体比京华版略窄略高,号码数字7为山头,应为上海商务印书馆代印;另一部分C字轨(图5)的号码字体与前两者均不同,非常窄,数字7为山头,应为奉天东记印刷所代印。五十枚券票面年份均为民国11年,有A、L、M三种字轨,其中A字轨和L字轨的字体与十枚券相同,为京华印刷所代印;M字轨为另一种字体,应为奉天东记印刷所代印。一百枚券票面年份均为民国11年,有No、F、G、H、J、K、L、M字轨,其中仅M字轨号码字体与其他不同,为奉天东记印刷所代印,其余均为京华印书馆代印。

图3 奉天公济平市钱号民国12年贰拾枚(京华版)

图4 奉天公济平市钱号民国11年贰拾枚(商务版)

图5 奉天公济平市钱号民国11年二十枚(东记版)(福建泉州王君藏)

由于十枚券需求量较大,北京京华印书馆又重新设计了第三版十枚券,票面年份为民国13年,无厂名。此券印刷数量较大,多次续印。此券有两种字体,其中U、V、W、X四个字轨均为京华印书馆代印,Y字轨为奉天作新印刷所代印。

综上所述,奉天公济平市钱号共有3套纸币,种类12种,细分版别19种,具体种类如下表。

表1 奉天公济平市钱号纸币种类表

三 奉天公济平市钱号纸币发行数量考查

现有的对纸币发行数量分析的基础资料是在《东北三省官银钱号奉票》一书中记载的定印数量[9],具体数据如表2。但其中的数据有些是多次定印的总和,而所有数据并未标明对应的版次和版别。因而,在一些其他数据以及对实物号段分析的基础上,笔者把上述数据进行拆分,并对版别加以说明,估算出每个版别的具体定印数量及号段。

表2 奉天公济平市钱号定印纸币数量 单位:万张

从表2中可以看出,数据均是以面值进行分类的,下面的探讨也分面值进行讨论。

1. 五枚券

五枚券仅一种,为第一版奉天作新印刷厂定印,数量由表2可知为300万张,从实物来判断,也符合,先见有C、g、R三个冠字。此券发行时间较早,此后因面值较小,未再续印,随着纸币的贬值,此券的流通量也一直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

2. 十枚券

十枚券是早期发行最大的面值,此后因货币贬值,比重开始有所降低。十枚券有第一版、第二版和第三版三种。第一版为奉天作新印刷厂制版印刷,票面年份为民国7年;第二版为北京京华印书馆制版,票面年份为民国11年;第三版亦为京华印书馆制版,票面年份为民国13年,此后又由东记印书馆再版。

有资料显示第一版五枚、十枚、二十枚和五十枚四种面值,共计1700万张,折合奉小洋270万元[10](2.7亿枚)。根据表2中显示,五枚券仅有第一版一种,数量为300万张,其余三种面值,根据上述数据进行分析,以及其实物冠字数量进行推算,估算结果如下:十枚券为850万张,二十枚券为350万张,五十枚券为200万张。即第一版的十枚券数量为850万张,现见有A、C、D、E、F、G、gd七个冠字,可能还有两个冠字未见实物。

第三版,见有十枚券U、V、W、X、Y五个冠字,每个冠字据统计均为1000万张,其中冠字U、V、W、X为京华印书馆印刷,Y冠字为东记印刷所印刷。对应表2可以看出,民国15年的2000万张对应W和X字轨,民国16年和民国17年的各500万张对应Y字轨,那么民国7年至民国14年的这4350万张中就包含U、V字轨的2000万张。

最后再来说第二版,第二版十枚券见有无字轨和T字轨,其数量应为民国7年至民国14年的这4350万张减去第一版的850万张和第三版的U、V字轨的2000万张,剩余1500万张,即第二版十枚券应有无字轨1000万张和T字轨500万张。现统计到的实物证实无字轨券应为1000万张,而T字轨所见最大号码为T5798830,略大于估算数量500万张,可能是由于此订单有溢印造成的,此次定印数量为1500万张,实际可能印有约1600万张,溢印率6.67%。至于冠字选择T是因为十的英文是TEN吧,第三版的冠字从U开始,也应该是接替这个T字轨。

3. 二十枚券

二十枚券有第一版、第二版两种。第一版为奉天作新印刷厂制版印刷,票面年份为民国7年;第二版为北京京华印书馆制版,票面年份为民国11年,此后又由京华印书馆再版,改年份为民国12年。商务印书馆和东记印刷所都以民国11年版进行再版。

第一版的二十枚券由上述十枚券部分数据的推断,数量为350万张。现见有Ap、ga、ma三个字轨,可能还有一个字轨未见实物。

第二版的二十枚券印刷有四次,京华印书馆定印二次,商务印书馆和东记印刷所各定印一次。其中B字轨和C字轨的前半部分为商务印书馆印制,C字轨的后半部分为东记印刷所印制。从现在实物的统计看,商务印书馆定印券为其中B字轨和C字轨的前500万张,正好1500万张。而C字轨的后500万张为东记印刷局代印,此即与民国15年和民国16年的1500万张和500万张相对应。京华印书馆的二次定印数量为民国7年至民国14年的1100万张减去第一版的350万张的数量,为750万张。此二次定印,第一次为民国11年版的无字轨券,所见实物最大号码为2248240;第二次为民国12年版的A字轨券,所见实物最大号码为A4867864。从此推测,京华版第一次定印数量为250万张,第二次定印数量为500万张。第二版二十枚券中,十一年版的无字轨券较为少见。

4. 五十枚券

五十枚券相对使用量比例较低,有第一版、第二版两种。第一版为奉天作新印刷厂制版印刷,票面年份为民国7年;第二版为财政部印刷局制版,票面年份为民国7年。此后又由京华印书馆对此券进行仿制,年份改为民国11年。商务印书馆又对其进行再版。

第一版的五十枚券由上述十枚券部分数据的推断,数量为200万张,现见有D和J两个字轨。

第二版的五十枚券印刷有四次,分别为7年版的无字轨,以及京华印的A字轨和L字轨,商务印的M字轨。有资料显示财政部印刷局印刷有五十枚券200万张[11],现所见实物最大号码为1740169。A字轨所见的最大号码为A1187309,L字轨所见最大号码为L2981727,M字轨所见最大号码为M5921927。从此进行估算,M字轨所对应的是民国15年的数据720万张,而民国7年至民国14年的800万张中,要减去第一版的200万张;第二版的7年版五十枚券200万张,剩余400万张。由此估算,A字轨券定印数量为100万张,L字轨定印数量为300万张。A字轨券实际定印数量约120万张,实际定印100万张,溢印率约20%。现另见有K字轨的五十枚券样本券,未经流通。

5. 一百枚券

一百枚券由于后期贬值,发行量大增,印刷和发行数量比较大,仅有第二版。第二版一百枚券为财政部印刷局制版,票面年份为民国7年。此后又由京华印书馆对此券进行仿制,年份改为民国11年,并多次续印,又由东记印刷所对其进行再版。

一百枚券有民国7年和民国11年两个年份。7年版为无字轨,11年版有No字轨和F、G、H、J、K、L字轨为京华印书馆印刷,M字轨为东记印刷所印刷。有资料显示财政部印刷局印刷有一百枚券630万张[12],现所见实物最大号码为5758814。据统计,F、H、J、K、L、M字轨数量均约1000万张,但G字轨所见最大号码为G4982833。由此进行估算,G冠字数量约500万张。表2中民国15年、16年、17年的1000万张、2000万张和2000万张分别对应H、J、K、L、M五个字轨。而民国7年至民国14年的2930万张中,要减去7年版的630万张,以及F和G字轨的1500万张,剩余800万张,即No字轨的定印数量。No字轨所见最大号码为No8432482,估算实际印刷数量为850万张,定印数量800万张,溢印率6.25%。

笔者由上述分析,对定印情况总结如表3:

表3 奉天公济平市钱号纸币定印数量表 单位:万张

从上表可以看出,奉天公济平市钱号的纸币主要由京华印书馆印刷,另由奉天作新印刷局、北京财政部印刷局、上海商务印书馆和奉天东记印刷所各印了一次。

由上述分析,笔者按品种归类如下表4:

表4 奉天公济平市钱号纸币各品种数量及估算号段表

版次 版别 估算数量 估算号段1 1年京华版十枚 1 5 0 0万张 0 0 0 0 0 0 1-1 0 0 0 0 0 0 0 T 0 0 0 0 0 0 1-T 5 0 0 0 0 0 0 1 1年京华版二十枚 2 5 0万张 0 0 0 0 0 0 1-2 5 0 0 0 0 0 1 2年京华版二十枚 5 0 0万张 A 0 0 0 0 0 0 1-A 5 0 0 0 0 0 0 1 1年商务版二十枚 1 5 0 0万张 B 0 0 0 0 0 0 1-B 1 0 0 0 0 0 0 0 C 0 0 0 0 0 0 1-C 5 0 0 0 0 0 0 1 1年东记版二十枚 5 0 0万张 C 5 0 0 0 0 0 1-C 1 0 0 0 0 0 0 0 7年财政部版五十枚 2 0 0万张 0 0 0 0 0 0 1-2 0 0 0 0 0 0 1 1年京华版五十枚 4 0 0万张 A 0 0 0 0 0 0 1-A 1 0 0 0 0 0 0 L 0 0 0 0 0 0 1-L 4 0 0 0 0 0 0 1 1年商务版五十枚 7 2 0万张 M 0 0 0 0 0 0 1-M 7 2 0 0 0 0 0 7年财政部版一百枚 6 3 0万张 0 0 0 0 0 0 1-6 3 0 0 0 0 0第二版1 1年京华版一百枚 6 3 0 0万张N o 0 0 0 0 0 0 1-N o 8 0 0 0 0 0 0 F 0 0 0 0 0 0 1-F 1 0 0 0 0 0 0 0 G 0 0 0 0 0 0 1-G 5 0 0 0 0 0 0 H 0 0 0 0 0 0 1-H 1 0 0 0 0 0 0 0 J 0 0 0 0 0 0 1-J 1 0 0 0 0 0 0 0 K 0 0 0 0 0 0 1-K 1 0 0 0 0 0 0 0 L 0 0 0 0 0 0 1-L 1 0 0 0 0 0 0 0 1 1年东记版一百枚 1 0 0 0万张 M 0 0 0 0 0 0 1-M 1 0 0 0 0 0 0 0第三版 1 3年京华版十枚 4 0 0 0万张U 0 0 0 0 0 0 1-U 1 0 0 0 0 0 0 0 V 0 0 0 0 0 0 1-V 1 0 0 0 0 0 0 0 W 0 0 0 0 0 0 1-W 1 0 0 0 0 0 0 0 X 0 0 0 0 0 0 1-X 1 0 0 0 0 0 0 0 1 3年东记版十枚 1 0 0 0万张 Y 0 0 0 0 0 0 1-Y 1 0 0 0 0 0 0 0

注释:

[1] 姜建清:《近代中国银行业机构人名大辞典》,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4年1月,第94页。

[2] 殷蔚然:《沈阳市志 10 财政·税务·审计·金融》,沈阳出版社,1992年12月版,第430页。

[3] 辽宁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辽宁省志 金融志》,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6年6月版,第44页。

[4] 中国银行辽宁省分行:《中国银行东北地区行史资料汇编1913-1948》,1996年10月,第46页。

[5] 袁闾琨:《沈阳历史大事年表 公元前300年-公元1949年》,沈阳出版社,2008年4月,第450页。

[6] 辽宁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辽宁省志 金融志》,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6年6月版,第27页。

[7] 营口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营口市志 第6卷》,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 2003年4月,第591页。

[8] 姜建清:《近代中国银行业机构人名大辞典》,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1月,第448-449页。

[9] 吴振强、尚思丹、杨尊圣:《东北三省官银号奉票》,沈阳:辽沈书社,1992年2月,第104页。

[10] 辽宁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辽宁省志 金融志》,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6年6月版,第137-138页。

[11][12]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 金融》,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第691页。

猜你喜欢
奉天京华号码
影像志
说号码 知颜色
红色京华
“雅集京华·诗会百家”全国第二届百家诗会征稿启事
清末移民对奉天地区粮价的影响
京华清明记忆
奉天讨罪
清末民初奉天地区女子教育问题的研究
我爱我班之错误号码
这个号码很吉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