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光崔氏家族拾摭

2018-10-25 07:57王立成
档案天地 2018年10期
关键词:崔氏家族

■王立成

崔氏族谱封面

东光县找王镇大崔庄是一个建庄有六百年历史的古老村落,村中最早入住者为崔氏祖先,村庄亦以崔姓冠名,据《崔氏族谱》记载,崔氏先祖于明朝永乐二年国家大规模移民活动时自山东即墨迁移而来,之后支脉繁衍藩庶,家口不能容于一村,于是子孙后裔陆续散居周围村落;无论身在何地,崔氏族人都以“忠厚传家,诗书继世”为传承之根本,耕读兴业,其后家族日渐阔达,遂成乡邑之大族。

一、家族渊源

崔氏一族肇始久远,传承源远流长,系神农氏之后人。《崔氏族谱》对于崔氏源流有着明晰的记录:炎帝居姜水因以姜姓,至西周开国武王分封,功臣姜尚被封于齐,姜子牙乃炎帝苗裔。太公之子伋丁又以丁姓传世。丁公之子季子食采邑于崔。遂因邑为姓,斯为崔姓之发端。唐代《元和姓纂》也有记载:“崔姓出于姜姓,季子让国叔乙,食采于崔,遂为崔氏,济南东朝阳西北有崔氏地也。”此即山东即墨崔氏之道宗,亦是河北东光县大崔崔氏之初源。

元末明初,天下大乱,1350年又发生了空前严重的鼠疫,同时蝗灾、旱涝接踵而至,弄得民不聊生,致使华北地区人口锐减。后虽有明定鼎中原,但天下初定未久就再逢靖难之役,尤其今天的沧(州)、德(州)一线更是南北双方角逐拉锯的主战场,有史料记载:“惟天津以南,济南以北,被祸最酷”,战火之下“白日尸骨遍野,黑夜靑磷闪闪”。另当地民间有言,北军胜利夺权后为报复效忠南方的土著百姓,归来之时又展开了赤地灭杀的暴行,以致“春燕归来无栖处,赤地千里少人烟”。明代士人白范曾有诗云:“出得河间郡,郊原久废耕。狐妖冲马立,狡兔傍人行。丛棘钩衣破,枯杨卧道横。萧条人迹少,州县俱存名。”此尽管为文学感慨吟哦之作,但却属写实之记述,真实再现了行政凋敝,兽比人多的荒凉历史场景。待到战后社会秩序重建时,为逞血戮仇杀之快而造成的人烟稀少、田产荒芜、驻防空虚、兵力不足等弊病暴露无遗,严重影响着国家的战略布局和社会发展。因此面对“兵革连年,道路皆榛塞,人烟断绝”的悲惨百废气象,明政府不得不推行大规模移民、屯田政策以“实畿辅”。

即墨偏安一隅,战乱少有波及,地狭人稠的状况得以延续,于是成为移民输出的理想场所。崔氏一族作为当地人丁大户顺理成章被划入“应诏”之列。当时,原籍即墨县城东崔庄的一户崔氏人家有兄弟四人,名字分别为孝、弟(悌)、忠、信,其中,长兄崔孝作为家中长子需在原籍承祧,幺弟崔信年幼体弱,无力出行,崔弟和崔忠则参与到了从即墨入河北的移民大潮中。崔弟过黄河后继续西行不知所踪,崔忠则占籍东光大崔庄。东光大崔崔氏自此落地生根,瓜瓞绵绵开来。

崔氏一族落户大崔庄后辛勤耕耘、努力稼穑,同时喜结纳、好施与,并崇文重德,不数代产业颇饶,迅速崛起为乡邑大户之家。伴着族内生齿日繁,支脉渐分大六门与小六门,后基于户大支繁,大崔土地有限,为免争食同时便利经营在他处之资产(古代土地多为私有制,土地买卖盛行,崔氏族人壮大后在邻近村庄置办了大片田产)。崔氏后人开始迁居于数村,如崔赞庄、小崔庄、大柴庄等,有的甚至发展成所居村中之大姓家族。

崔氏功名录

二、修谱传承

长期以来,在以宗法制为核心的家族脉络传承体系的构建中,家谱的编纂与延续是极其重要的一环。它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是进行追根溯源、识辨长幼有序、促进敦宗睦族的有力见证和重要载体,记载着一个家族的姓氏源流、籍贯变迁、世系繁衍、门第荣衰以及家风建设等有效历史信息,为研究人口迁移、乡邑沿革、民俗演化、社会发展等课题领域提供了难得的参考资料,是典型的中华家庭文化印记,因此近代大学者梁启超对此赞叹道:“我国乡乡家家皆有谱,实可谓史界瑰宝。将来有国立大图书馆,能尽集天下之家谱,俾学者分科研究,实不朽之盛业也。”

《崔氏族谱》一函四册,以“元”、“亨”、“利”、“贞”作为标识,民国三十二年(1943)三修,体例参照“太史公五宗世家之例”以“五世同堂修法展阅”,手书上版,石印本,竹纸线装,开本为27厘米×17厘米。是谱从册数上虽无法与卷帙浩繁的南方家谱相比,但贵在内容丰盈,包括序文、纪名、凡例、祖茔图、传略、世系、跋、祭论、规则、简章、科步等,其中在网罗家族信息、确立家族规范,倡导子孙敦宗睦族之道方面更是非一般家族所能比,尤其收录的一些名人轶事不见于邑乘亦无刊行于他书,极具文献史料价值,可补正史之阙疑。

崔氏始祖崔忠来东光时本有族谱以保存源流,不忘根本;但若干代后,存有老谱的房子不幸遭遇“回禄之灾”(指火灾),合族之谱竟随祝融而煨烬,各门旧时所修支谱亦几乎不存,迷失于年久之中。随着岁月变迁,崔氏族人愈发感到修补家谱世系昭然的必要性:“子孙益繁,迁徙流离,散处四方者曰众。若不加厘订而补辑之,将见宗支紊乱、骨肉途人矣。”为此,先后有了道光十年(1850)崔汝霖等人编纂的续修谱和民国三十二年(1943)崔佩琦等人录辑刊行的三修谱的问世,并起到了“共宗凝族、丕振家声”的作用。

当然,在编修族谱的过程中,由于间隔时间较长,社会新陈代谢急遽、人事变革如流,因此面临了诸般困难,遭遇了种种挑战。譬如,重修时名为续修实则形同初创,旧的通谱失毁无以为凭,仅有乾隆三十年崔维祯初作之第五门支谱可供参考。又如,户大支繁,统计不便,而且旧时有的支脉世系传承紊乱甚至失传不明,六支之中的第三、四支就是如此情形;再如,经济困难,观念冲突。三修由于正值“时艰,环球炮火,生民涂炭,中原多故,干戈扰攘,人心不古,名教扫地”之时,主张新文化的学者所宣传的“家族主义不破,社会主义不昌”的理念正方兴未艾。《崔氏族谱》中记述道:“自西学东渐,欧风美雨澎湃,中土科学之名词、主义之论调脍炙人口,崇拜祖先之论驳悖革命人生观之精微,是固是矣。”于是辑纂家谱就被一些时人所不解,认为是落后之产物,多此一举。同时由于常年战乱不断,民不聊生,崔氏家族受到很严重的冲击,族中公有经费入不敷出,尽管有族人赞助,但仍不能一举攻克难关,遂“遭遇出版困难”,因此民国十六年(1927)定稿的三修族谱拖延了十五年之久,直到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筹措到经费方才付之石印出版。

如今,由于时代变迁,道光时期的续修谱早已难觅踪影,尚存于世的旧谱只有民国时期的三修谱,而且亦少之又少,十分难得。通过翻阅民国《崔氏族谱》可知,在修纂三修谱时,以崔佩琦、崔世佳、崔金榜为首的崔氏族人本着“重修通谱诚属义举,可谓法美意良,足为异日后嗣之宝鉴”的传承理念,群策群力、枵腹从公,积极投入到这一关乎家族荣耀、血脉延续的伟业之中。为更好的溯本求源、详昭序穆,他们在参照批阅旧谱的基础上又采取了多种措施以实事求是之原则来梳理完善家族世系支脉,使之更加规范化、精细化,继而用可靠的家族信息来明人伦、助教化,推动家族光大发展。因此他们蒐箱箧,检文契,于断简残篇、寸缣片纸中汲取有效信息,同时踏足田野,拜茔寻碑,辨识坟墓确凿主位与采拓先人懿德善行,并派专人于各支各家抄对支谱、家堂对(轴)、主牌等,又辑访故老,求证家族脉系和旧事,对于异地族人,则专人亲自踏访,身不能至者则通信核实,力求“虽离乡异里者要录列详尽,只身散处者亦追寻无遗”。经过修谱董事会一年半有余的兢兢业业,民国十六年《崔氏族谱》终于裒辑成稿,并校对誊录完毕,崔氏族人闻之无不欢呼雀跃,甚至族中耆老喜极而泣曰:“谱成,吾宗必改弦更张,蔚为后起。”的确,家谱的完成乃崔氏家族的一件幸事,有此,既能光宗耀祖,又能泽被后世,确实可喜可贺。

崔氏族谱牌记

崔氏族人题词

三、崔氏英杰

数百年来,崔氏宗族在耕种稼穑之外又重文脉的传承与延续,《崔氏族谱》云:“吾族本诗书继世,耕读传家,……,望后世遵守哉,更不可忽略。”正是历代祖训的谆谆教导,再加上崔氏子孙孜孜矻矻、努力上进,虽不能像科举世家“科甲蝉联不绝”成就簪缨之门,但亦“文、武求取,庠、贡诸生向为众”,称雄乡里,载于史册,如《南皮县志》《东光县志》《畿辅通志》等皆著录有崔氏英杰。这些人或出任一地之中下级官吏,成为基层政权组织不可或缺的支柱人员,或坚守乡土,成为乡绅,德高望重,通达乡里,或安贫乐道,甘作乡邑高士,著书授业,不慕名利,“惓惓于怀者,惟古圣贤”。无论身居何地抑或身兼何职,他们都能不辱没家风,勤勉做事,老实做人,以嘉言懿行赢得时人的认可与尊重,从而使崔氏家族能够在当地众多族群的发展中率先脱颖而出并成为佼佼者,“凡主事者,皆以崔氏为重”。

再者,说到崔氏族人在社会上的威望和影响力,就不能不提崔瓒、崔履平、崔汝霖等三公;也许三人官位不显,甚至名声仅囿于乡邑,但他们在各自领域却都有所建树,而且所彰显出的明经正道之风范、济世救民之光辉颇值后人追忆传颂。

崔瓒,字玉成,岁贡生,明弘治十五年任南皮县训导,后升任凤阳府儒学正堂,任职期间“卓有能声,士悉推重之”。他博学多才,于古文时艺、策对源流、声歌音律、经史子集等“靡不博综而贯通之”,且著作宏富。

崔履平,字纪堂,相貌魁伟,声韵洪亮,天资聪慧,少即知名乡里,被道光年间时任东光县知县的萧德宣所器重,收为门下弟子。后因两次科闱不第遂绝意功名,赋闲乡里。然公才智过人,又好玄学,虑事精准,知者无不称奇,尤能“济困穷,息争讼,排难解纷”,被时人称道。光绪六年(1880)宣惠河溃堤漫溢,沧州和东光交界处(时沧州州界和东光县相邻,沧州属于天津府,东光则属于河间府)的老百姓因掘堤之事相互械斗,东光一方的老百姓死于此事者有四十二人,当时两处最高长官亦为此出现严重争执,“两县牧令飞牍相抵”,最后事态扩大,不得不交由直隶省府查办,却久拖不下。为打赢官司,当时的东光姚县长厚礼相聘崔履平赴省申诉,而崔纪堂亲自踏访,详察河流之地理走向及历史地貌、乡民风土之演变,一纸数言即冤狱得伸并永绝后患,全县闻之无不叹服。

崔氏祖茔图

咸丰、同治时期,太平军起义波及大半个中国。为推翻清政府,太平军又孤军深入北伐,一直攻到天津独流镇,后不利,北伐军将领林凤祥、李开芳又率军回转至东光县连镇。清军在僧格林沁带领下随之追赶而来。此时运河两岸大军云集,但河西与河东唯一来往之桥梁则被太平军所占据,两岸附近的清军无论联络还是相互配合进攻都十分不便。为早日破除依靠运河优势而进行顽强抵抗的太平军,崔履平又为此献了连环浮桥之策,后太平军被破,“朝廷褒之”,百姓亦因襄助军机之功尊他为人杰。

崔汝霖,字甘棠,清贡生,候选教授,业儒但不求仕进,天性敦厚,以济世救人为宏愿,潜心岐黄,专精于眼科,有《丙子录》《批注本草》等医书遗世。其子梦熊、梦龙秉承父志,眼科之医技更是声誉远播。梦熊子毓芝感慨当时有的医生医术不精而造成医疗事故频发,“妇女之凶死于病者十之一二,死于医者十居七八”,于是刻苦钻研内科难治杂症,终获大成,尤以妇科主治著称。毓芝子平溪又以当时横死暴凶者多由于痧病名目繁多,实施救治各不相同,诊疗一旦失误则变故迭出,因此继承祖上悬壶济世之心,殚精竭虑,力求“精起重病于须臾,救垂死于俄顷”,其后施惠既多而名誉益彰。平溪子蓝田秉承祖训,继续在医术领域大行其道。崔汝霖一脉子孙数代行医,救人无数,其悲天悯人之心当值后来者仿效。

总之,自明初落地东光以来,崔氏一族虽无有大富贵之人名满天下,但亦无有奸佞之徒恶贯满盈,子孙贫则守业立农,富则读书立德,在淳朴家风的劝导教化之下皆能安身立命,成为基层社会秩序和谐的践行者,此亦是大多移民家族发展状况的普遍反映,符合普通家族真实发展之常理。另外,《崔氏族谱》作为一部承载着崔氏数百年香火延续的图文档案,遵守了制谱之不“妄希浩淼,侈陈盛大”的求真原则,从侧面为我们了解与研究明清迨至民国人口迁移下的沧州区域开发与家族演变等问题提供了详实的信息,深具参考价值。

猜你喜欢
崔氏家族
HK家族崛起
精密家族AW
《小偷家族》
家族中的十大至尊宝
崔氏腹部八法治疗儿童便秘的教学应用
性格命运,皆在六笑一哭中
人性的自我觉醒与救赎
——谈大型古装淮剧《马前泼水》
昆剧《朱买臣休妻》的表演艺术
“长嫂当母”的由来
买臣负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