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修的“三不朽”

2018-10-25 20:57马军
月读 2018年8期
关键词:孔融曹操

马军

披肝沥胆 忠贞不渝

王修,字叔治,三国时期北海郡营陵(今山东昌乐)人。王修的童年是不幸的,七岁时母亲就去世了。他“感念母,哀甚。邻里闻之,为之罢社”。然而,心中的痛苦与生活的艰难并没有将王修击垮,他以坚强的意志克服种种困难,一心向学,力追前贤。

成年之后,王修开始外出游学,为的是开阔眼界,增长见识。到了文化积淀深厚的南阳后,王修租了一所房子住了下来,房子的主人张奉不仅热情好客,而且道德学问颇有根基,二人常常相互切磋,这令王修受益匪浅。但没过多久,张奉一家人就病倒了,据说得的还是很厉害的传染病,邻居都躲得远远的,亲戚也无一人上门。然而,王修没有弃他们而去,而是以一颗悲悯之心,日夜侍奉汤药,照料他们的生活起居,直到张奉一家人恢复健康才离开。

王修的孝和义,赢得了时人的一片赞誉,很快被推举为孝廉,人们期望这样有出息的年轻人能够被朝廷重用,以造福社稷苍生。可是谦逊的王修却认为自己不够格,他说邴原比我要强一万倍,应该把这个做官的机会让给邴原。但是,北海相孔融没有答应。初平年间,孔融征召王修任主簿。不久,郡中有人谋反,孔融的生命安全受到威胁,王修可不是只会坐而论道的“书虫子”,而是文能治政、武能用兵的人。他一听说这事,迅即带人星夜驰救。事发时,孔融曾这样对左右人说:“能够甘冒矢石前来救难的,恐怕只有王修了。”果然,话音刚落,王修就到了。后来也是如此,孔融每次遇到危难,王修不管在哪里,在做什么,都会马上赶到;正因为王修的存在,孔融才得以转危为安,免于灾祸。

建安元年(196),袁绍的长子袁谭接管了青州,他听说王修有贤名,遂征召他为治中从事(为州刺史的高级佐官之一,主众曹文书,地位仅次于别驾),后来又升他为别驾。袁绍死后,群龙无首,部分大臣拥立三子袁尚为主,袁谭遭到排挤,兄弟二人渐渐阋于墙内。当袁谭形势不利时,王修率领手下的官员、衙役和百姓浩浩荡荡地前去支援,袁谭见了,一颗悬着的心顿时安定下来,他感动地说:“关键时刻能够雪中送炭的人,就是王别驾啊!”

当袁氏兄弟相煎正急時,渔翁得利的事情也就迅速发生了。今天张三扯旗,明天李四举兵,不少城池纷纷起来响应。袁谭心情日坏,他连连叹息说:“现在全州都背叛了我,难道是因为我德行有亏对不起大家吗?”王修安慰他说:“您的恩德已经普惠上下,人们的心里都是清楚的,大多数人是受到别人的蛊惑和裹挟,用不了多久情势就会改变。东莱太守管统是个忠义之士,他绝不会反叛,眼下虽然离我们这里比较远,但他一定会前来相助的。”事实确实如此,十几天后,管统率领人马日夜兼程地赶来了,但自己的妻儿被叛贼杀害。袁谭非常感动,干脆让管统改任乐安太守。可是,形势稍一好转,袁谭又想进攻袁尚,王修恳切地劝道:“兄弟就像一个人的左右手,在与别人角斗之前,却先砍断了自己的右手,这样怎么能够取胜呢?这是走向失败乃至灭亡的地狱之路啊!抛弃了骨肉兄弟,天下人还有谁能够信赖亲近!您的部下有居心叵测的小人,本来就在你们兄弟之间参与争斗,以图将来有一天能获得好处,您千万不要听信他们的谗言。如能快刀除奸佞,兄弟重归于好,一致对外,就可以纵横四海,天下无敌。”遗憾的是王修的肺腑之言没有被袁谭所接受。

屡战屡败的袁谭,走投无路之下投降了宿敌曹操,但旋即反叛。曹操大怒,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擒而杀之。这时,正在运送军粮的王修听说袁谭危急的消息,立刻率领数十人快马加鞭,不顾一切地前往救难。可是还未赶到,就闻知袁谭已死的消息,王修痛不欲生,放声大哭,责怪自己来得太晚了,他伤心地说:“没有您,我回到哪里去啊?”

王修决定为袁谭收尸,但这也成为几乎不可能的事情。原来,曹操正要将袁氏余党一网打尽,以绝后患,现在王修却自己送上门来,这不是飞蛾投火、自取灭亡吗?可是王修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他毅然闯进曹操大营,曹操完全没有想到还有这样的“傻”人,冷着脸一声不吭。只听王修斩钉截铁地表示:“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我曾受过袁氏的厚恩,如今他已不幸罹难,倘若能让我收殓袁谭的尸体,成全我报答的心愿,哪怕事后让我死,我也无怨无悔,九泉之下我也会感激您的大恩大德。”王修的忠肝义胆和凛然正气令曹操感叹不已,他痛快地答应了王修的请求,并将王修收为己用,让他担任自己的督粮官。

袁谭死后,原所辖地都归顺了曹操,唯独管统据守的乐安誓死不从。曹操破城抓住管统后,命令王修去取他的项上人头。可是,王修并没有这样做,而是亲自解开管统的绑绳,陪他一起去见曹操,并且将他的优秀品质一一说给曹操听。曹操听了非常高兴,当即赦免了管统。

后来,曹操手下大将严才反叛,形势十分危急。按以往规定,所有官员未得命令不得擅自行动。可是,王修却没有像其他官员那样“听话”,而是火速率领属下官员赶来救驾,曹操站在铜爵台上望到远远跑来的人,欣慰地说:“那赶来的人一定是王叔治。”事后,当有人提醒王修原来的规定时,他很不以为然,掷地有声地说:“靠国家的薪俸吃饭,怎么能躲避国家的危难呢?居守官府虽是旧制,但不符合奔赴危难的大义。”曹操等人得知后都对他敬服不已。建安十八年(213),王修被封为大司农郎中令,后又改任九卿之一的奉常(太常)。

抑强扶弱 为政清廉

王修初任主簿时,文思敏捷,又严谨认真,令孔融非常满意,故而每遇大事,常向他咨询。孔融发现,王修不只是笔杆子好,而且处事刚毅果断,富有远见卓识,是个难得的干才,于是就让他代理高密令。

当时,东汉政权已名存实亡,地方豪强日渐强大,他们目无法纪,为所欲为,气焰十分嚣张。地方官根本惹不起,大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息事宁人而已。高密的孙氏一族就很厉害,王修上任伊始当地就发生了一起棘手的案件,其实案情并不复杂,但是案犯却不知怎么与孙家发生了勾连,躲进孙家被保护起来,这个“地头蛇”的势力一直都是官员们的禁区,没人敢去碰那个霉头。但王修不信这个邪,他带领吏役、百姓直接包围了孙家,下令孙氏交出罪犯。可是孙氏有恃无恐,不仅对王修的话置若罔闻,而且明目张胆地令众家丁与他们对峙,畏惧惯了的吏役和百姓都不敢靠近。可是,这样的“老剧本”对王修没用,他大手一挥,下了死命令,“哪个吏役敢畏首畏尾,裹足不前,就与贼人一同治罪”。王修凛然的意志和决心,顿时令孙氏害怕了,于是他乖乖交出了罪犯。此举极大地震慑了当地豪强,高密逐渐安定下来。

王修的治才得到孔融的高度肯定,不久又将他派到胶东当县令。当时胶东地区更乱,几乎到处是贼寇,那里的百姓苦不堪言,官吏对此也是战战兢兢,束手无策。特别是公沙卢一族最为跋扈,他虽算不上什么贼寇,但是却敢公然蔑视各级政府的法度和尊严,他把自己的地盘修成深沟高垒,俨然就是一个与地方政府势不两立的独立王国,更别说什么征税、服徭役的事了,总之一句话,任何政令在他这里统统无效。但他哪里知道王修的厉害,一身是胆的王修竟然带领区区数人径直闯进公沙卢家中,借着公沙氏长期拒不纳税这件事,“斩卢兄弟”。公沙卢一家当时就蒙了,没一个人敢轻举妄动。王修对他们好言抚慰,从此胶东一地豪族收敛了不少。对王修卓有成效的政绩,陈寿在《三国志》中给予了高度评价:“为治,抑强扶弱,明赏罚,百姓称之。”

王修当初以贤能被袁谭重用时,引起了别驾刘献的嫉妒。刘献是个做事无能、邀宠有术的卑鄙小人,他感到王修的到来对自己是个威胁,就动起了歪心思,想要借袁谭的刀除掉王修。他昼思夜想,谋划了一连串的陷阱,然后栽脏诬陷王修犯下这样或那样的大罪。可是由于王修一直恭谨自守,从不越雷池半步,再加上他无可挑剔的为人,因而任凭刘献用尽诡计,王修始终稳如泰山。

不久之后,这个心术不正的刘别驾终于有了恶果—他犯下了死罪。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负责审理这个案子的恰恰就是被刘献视作眼中钉的王修。人们都认为这次姓刘的必死无疑,就连刘献本人也绝望地认为没有生还的希望。可是出乎所有人的意料,王修没有落井下石,而是以德报怨,宽大处理,给刘献重新做人的机会。王修的高风亮节和宽容大度征服了包括刘献在内的所有人,他们心悦诚服地佩服和赞美王修。

王修不仅德才俱佳,还是廉洁从政的楷模。袁谭当政时,法纪过于宽缓,但凡手中握有一定权力的人几乎都富得流油,比如核心幕僚审配,既有深谋远略,又忠心耿耿,在风云际会的时代大潮中,堪称一个响当当的人物。但是,曹操破城之时,审配的海量家财则在一定程度上减损了他的名望。与之形成巨大反差的是,袁谭被杀后,曹军检视王修的家,却惊讶地发现这里简直就是个“贫民窟”,不仅没有任何值钱的东西,连粮食都很少,唯一多的是书籍数百卷。曹操不由得感叹说:“君子的名声真不是凭空得来的!”当即任命王修为司空掾,代理司金中郎将,没过多久又提升他为魏郡太守。曹操一生很少直接夸奖属下,但他对王修却不吝赞美之词:“君澡身浴德,流声本州,忠能成绩,为世美谈,名实相副,过人甚远。孤以心知君,至深至熟,非徒耳目而已也。”赞许和敬意溢于言表。

教子有方 遗泽后人

历史上有不少英雄豪杰,用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曲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丽篇章,可遗憾的是,他们中的不少人没有将自己的优良品德传给子孙,甚至一世英名毁在了不孝子孙身上。王修却不是这样,他除了德才出众、政绩卓著外,还教子有方。王修写有一篇著名的《诫子书》,堪称我国家教史上的经典篇章。这篇文章的大意是:

“自从你外出求学后,我的心情就一直‘恨恨不乐。为什么呢?我真的是老了,所倚靠的就是你們了,而你们却都不在我的眼前,使我惶惶不安。人生一世,匆匆便过,岁月最值得珍惜。所以,大禹不喜欢一尺之大的宝玉,而爱惜一寸之小的光阴。因为时光一去不复返,就像人老了,不可能再年轻一样。想要你尽早地取得成就,不一定局限于读书,而是要学会做人。如今你背井离乡,跋山涉水,离别兄弟,放下妻子,游学他乡,是想让你增长见识,行为得体,效仿那些高尚之人的伟大节操,以收‘闻一得三之效。立志做一个贤人,择友不可不慎。一人出门在外,是善是恶,关键就在这里。与人交往,务要宽容,务必谨慎,话要想好了再说,事情要考虑周详了再做,视听言动,不仅要合情,也要合理,违背了这一原则,就要招致失败。我这个当父亲的,期望儿子天天向上,除了你的身体健康之外,其余都在所不惜。”

这篇《诫子书》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真诚,以王修自己一生做人做事的深切体会娓娓道来,真可谓句句是理,字字是情,从头至尾跳动的都是一颗期望儿子有所成就的苦心,因而特别打动人。王修的言传身教起了很大的作用,他的子孙终成大器,皆有贤名。

王修的长子王忠官至东莱太守、散骑常侍,有政绩;次子王仪,以德才兼备官至司马。

王修之孙王裒,自幼即有志向节操,道德学问名重当时,朝廷多次征聘他出来做官,他都坚辞不就。每日躬耕,自食其力。

王裒的母亲去世后,他依例为母亲守孝,但与别人不同的是,他在母亲的坟墓旁筑了一间茅草屋,每天早晚,手扶墓前的柏树,痛哭哀号。他的母亲在世时害怕雷声,因此,每逢雷雨交加之时,王裒就绕墓呼曰:“母亲不要惊恐,儿子在这里呢!”雷声不停,他的呼声不止。在给学生讲课时,王裒每当读到《诗经·蓼莪》篇中“哀哀父母,生我劬劳”二句,就不停地反复诵读,泪如雨下,悲痛难忍。众多弟子为避免先生触景伤情,就都不再读《蓼莪》篇了。后来,京城失陷,王裒不忍抛弃父母的坟墓而自寻安全之地,他始终坚守墓前,最后不幸遇害。王裒的忠孝,被后世奉为楷模,成为影响甚广的“二十四孝”人物之一。

可以说,王修的一生,是实现“三不朽”的一生。他立了德,其仁义、忠孝、诚信等品格足以影响后世之人;他立了功,多次救主于危难之中,又不惧豪强,捍卫正义,勇于担当,受到百姓的称赞;他立了言,《诫子书》通篇闪耀着不灭的光辉,成为中华民族教育史上的瑰宝。王修的处事风格和人格风范,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值得我们欣赏和借鉴。

猜你喜欢
孔融曹操
心动杀人
孔融的反驳
山鸡舞镜
不懂就百度
三国演义
智勇双全的孔融
孔融让梨以后
孔融让梨
曹操雅量惜才
曹操梦中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