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部地区高校国际化发展的实践与思考

2018-10-25 11:14李晓述
世界教育信息 2018年14期
关键词:合作办学

李晓述

摘 要:在新时代背景下,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胜任力的拔尖创新人才,需要进一步强化国际化战略的引领作用。囿于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我国中部地区的高校国际化面临诸多困境与挑战。作为中部高校中的“双一流”建设高校,武汉大学积极探索国际化办学。中部地区高校应当立足社情,争取在中外合作办学和高等教育跨境输出等领域有所作为。

关键词:高校国际化;学生跨境流动;合作办学;境外办学

在经济全球化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的整体实力、世界影响力和国际竞争力与日俱增。在2019年QS世界大学排行榜上,中国大陆有6所高校进入百强。在“一带一路”重大倡议和“双一流”建设的背景下,培养具有国际经历、国际视野、国际竞争力的国际化人才,是时代赋予中国高校的历史使命。毋庸置疑的是,随着教育“十三五”规划突出“五类人才”的培养,中国高校已经普遍意识到确立并强化国际化战略引领作用的重要性。

在国际化办学领域,地区发展不平衡、中部地区高校发展不充分是基本特点。如果我们基于外籍专家比例、留学生人数、出国交流学生规模等14项国际化办学常用的评估指标做一个简单的数据对比,不难发现,我国中部地区高校与东部沿海、南方经济发达地区的高校差距依然较大。可以说,中部高校的国际化发展面临诸多困境与挑战。

一、 资源不足:中部地区高校国际化的发展困境

目前,衡量国内高校国际化水平的评价指标主要有7项一级指标:学生国际化、教师国际化、教学国际化、科研国际化、文化交流、国际显示度、国际化保障,以及数十项二级指标。此处选取当前受关注度较高的三个方面进行比较和分析。

(一)学生跨境流动规模偏小

关于学生跨境流动,有两个方面的数据值得关注,一是全日制注册的留学生人数,二是参加海外交流的学生人数。在吸引发达国家来华留学生方面,与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相比,中部地区在经济、文化、地域、知名度等方面均不具备竞争优势。对不了解中国的外国留学生而言,上海或广州的大学往往比武汉地区的大学更有吸引力。

我国中部地区高校中的“双一流”建设高校,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的本科生在校期间出国(境)人数和比例远低于同类高校(见表1),中部地区其他高校的情况则更不容乐观。

究其原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资金投入不足。2017年,在针对武汉大学在校生进行的关于出国(境)交流学习情况的专项调研中发现,本科期间希望出国学习的学生占比约60%。其中,完全没有经济能力出国的学生占16%,只能支付部分开销的占63%。由此可见,若能有效解决学生出国(境)学习的经济问题,大力提升本科生国际交流的资源投入力度,如提高奖励和资助额度,扩大学生出国(境)交流学习的受益面,本科生国际交流规模偏小的局面有望得到较大改善。2018年,武汉大学“本科生出国(境)奖学金”专项经费投入约600万,但均摊到每届近7000人的在校本科生上,人均资源明显不足。反观北京、上海地区的高校,资源充足,仅从校友或企业筹集的学生出国奖学金就远超这一额度。

二是课程及项目建设投入不足。目前,中部地区高校对全英文课程或项目建设投入较为匮乏,这使得来华参加交换项目的学生难以高效地适应专业学习,与海外伙伴大学的校际交换项目难以维系,派出的学生人数逐年减少,情况不容乐观。

(二)中外合作办学层次较低

开展中外合作辦学之初,中部地区举办了大量的高中和专科层次的合作办学项目。但就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推动学科建设而言,本科及以上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应被视为重点。根据厦门大学中外合作办学研究中心发布的报告,截至2016 年1月,全国本科及以上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已有1084个,其中,本科项目877个,研究生项目207个。2010-2015年,我国中部地区6省开展的本科及以上层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总数为205个,占全国总数的18.9%(见表2)。以教育大省——湖北省为例,2015年以来,本科层次的合作办学项目每年仅新增1~2个,硕士层次的项目3年仅增加了1个,博士层次的项目尚为空白。武汉大学目前仅有2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2013年启动的建筑学专业本科项目及2018年新批的高级数据网络专业硕士项目。

在设立不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即二级学院)方面,中部地区的劣势更加明显。厦门大学发布的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1月,全国本科及以上层次不具有法人资格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共计57个,中部6省共计5个(见表3)。

对比经济发达地区,仅上海一地的高校就举办了10个不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湖北省的2个二级学院有一个实际上是以专科层次学历教育为主的机构。截至目前,湖北省本科层次的中外合作二级学院仅有1个,即武汉纺织大学伯明翰时尚创意学院(2016年),硕士层次机构仅2个,即华中科技大学中欧清洁与可再生能源学院(2012年基于中国政府和欧盟委员会的合作协议设立)和华中师范大学伍伦贡联合研究院(2016年)。

举办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首先需要学校领导层的顶层设计,选择合适的合作伙伴和办学领域,其次需要学校全力以赴,优先配置资源,但其筹备周期和投入往往令人却步。

(三)高校境外办学发展迟缓

中部地区的境外办学起步并不算晚,但办学层次、学生规模、社会影响都很小,基本上局限于周边国家的办学项目而非机构。例如,早在2003年,武汉大学就在韩国淑明女子大学、越南河内外国语大学合作举办“2+2”模式的汉语专业本科双学位项目。15年过去了,武汉大学的境外办学依然停留在这一层次。湖北地区其他高校的境外办学基本上也属于此类性质,规模均较小。2016年,武汉理工大学设立英国威尔士三一圣大卫大学武汉理工学院并揭牌,拟将其发展成为武汉理工大学的海外校区;湖北工业大学创办“湖北工业大学阿拉木图校区”并采取“4+0”的境外合作办学模式培养哈萨克斯坦学生。对于中部高校而言,这是一大进步。

二、有所作为:武汉大学国际化发展的主要实践

作为中部地区为数不多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之一,武汉大学的国际化办学一直在探索中前进,在取得一定成果的同时也面临诸多挑战。例如,昆山杜克大学的创立,为学生提供了与美国杜克大学相同的优质教学体验和学术发展机会,但其发展同样受到资源不足、国际化意识不强、观念滞后等因素的影响。《武汉大学国际化办学“十三五”规划》指出,学校国际交流蓬勃发展,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显著提高,国际化办学的各项工作取得长足发展,但与世界一流大学仍有较大差距,具体表现在国际化办学理念尚未落实、国际化资源配置尚需优化等方面。因此,学校将围绕“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这一中心任务,强化顶层设计,凸显国际化在学校办学中的引领作用,积极拓展渠道,力争有所作为。

(一)着力聚焦人才培养,打造国际化示范品牌项目

考虑到开发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建设周期和资金投入,武汉大学集中资源办好一批国际联合培养项目,以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如与德国马尔堡大学合作举办的“中德法律班”、与法国里昂大学合作开设的“中法物理班”、与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合作开展的“中加资源与环境专业项目”等本科生联合培养项目,与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合作开展的“地球空间信息科学双硕士项目”、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合作开展的“电气工程双硕士项目”、与法国洛林大学合作开展的“中法医学博士生项目”等研究生联合培养项目。同时,武汉大学将向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上报与美国杜克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英国伦敦国王大学等名校的本科生交流项目,争取获得更多资源支持。2018年,武汉大学获批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优秀本科生国际交流项目50项,获批项目数居全国第三位。

(二)重点支持“双一流学科”,搭建国际化科研平台

当前,武汉大学已确定重点建设法学、经济学、测绘、地球物理、水利等十个“世界一流学科”。围绕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学校重点支持建设一批科学研究国际化合作平台。例如,武汉大学与美国杜克大学合作建设“武汉大学-杜克研究院”,武汉大学国际化办学“十三五”规划期间将加大投入,促进双方学者全面对接并开展科研合作,共同申请研究院自设项目、双方政府科技项目及其他区域性和国际性的大型科技项目,全面提升武汉大学科研水平的国际竞争力与影响力,为武汉大学学科、学者进入国际前沿学术领域提供支撑。此外,学校计划与美国莱斯大学、芝加哥大学、阿贡国家实验室等机构建立联合科研平台。

(三)依托“一带一路”建设,积极探索境外办学新模式

立足武汉大学的实际情况,落实《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精神,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积极探索境外办学新模式。目前,武汉大学的境外办学主要有两种模式。其一,在对方国家开展合作办学,培养高级专门技术人才。武汉大学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与泰国科技部、泰国东方大学在泰国春武里府合作举办地球空间信息科学专业双硕士项目,主要招收东南亚地区研究生。该项目的顺利实施,将助力我国“北斗”导航系统在东南亚地区的市场化。其二,在“一带一路”沿线建立区域性的国际化研究网络平台及海外科研实习基地。例如,2017年,武汉大学与尼泊尔加德满都大学共建“‘一带一路健康研究院”,并将吸纳斯里兰卡、泰国、印度等国高校参与,打造覆盖南亚和东南亚的科研人員互动交流网络。

三、立足实际:中部地区高校国际化发展的思考

如何立足中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扬长避短、因地制宜地推进高校国际化发展,是一个值得思考、需要探索的命题。在目前的发展阶段,中部地区高校应该强化国际化意识,真抓实干,汇聚有限资源,有所侧重,有所取舍,突出重点,不宜遍地开花。

(一)优先发展联合培养项目,培育中外合作办学项目

独立设置的中外合作大学需要巨大的资源投入,该类办学对当前的中部地区而言并不合适,而设立不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可以作为中部地区高校中长期的规划和选择。实际上,在与国外大学合作举办的国际特色班或联合培养项目(如“2+2”本科双学位项目和“1+1”双硕士学位项目)中,亦可以开展联合授课,共同指导,以此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因此,在双方深度合作的基础上,可以引导此类项目向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转型,逐步培育优质的、符合国家战略需求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

(二)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培养留华杰出人才

从高校服务社会和国际交流合作的职能来看,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是高校不容推卸的责任和不可错失的发展机遇。中部地区高校应该利用自身优势,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调整来华留学生的培养思路,以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和具有职业发展潜力的优秀来华留学生为目标,真正实现留学生培养的提质增效。例如,武汉大学成立的测绘遥感信息科学国际学院致力于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培养高端专业人才——为尼泊尔、安哥拉等国培养水利水电工程师,为斯里兰卡等南亚国家培养高级汉语教师,为印度、尼泊尔培养执业医师等。这些举措都是符合国家利益的。

(三)聚焦优势学科,有序推进境外办学

境外办学属于教育跨境输出,它对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建设有重要作用。中部地区高校众多,各具优势,境外办学应追求形式多样,彰显自身特色。如武汉大学的遥感学科在亚洲排名第一,可以在该领域积极举办境外合作项目;湖北中医药大学在马来西亚建立的“中马中医药中心”也是很好的案例参考。其他高校也应当明确自身优势学科,结合外方需求,拓宽境外办学思路,积极开展合作项目。

总之,高校国际化发展的目标是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即“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最终成果应是百花齐放,各具特色。面对国际化资源不足的瓶颈,中部地区高校应该创新思路,聚焦优势学科,稳步推进,有所作为。

猜你喜欢
合作办学
基于合作办学的民航高职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模式探讨
中俄合作办学模式下大学俄语教学改革的思考
关于“互联网+”趋势下的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问题
跨境合作办学外部保障机制构建
国际双硕士培养模式的研究及借鉴
提高中外合作办学中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培训机制研究
在中外合作大学办学进程中推进语言与文化研究
粤港高校合作办学的制约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