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探析

2018-10-26 02:47梁佳佳陈利洪
经济研究导刊 2018年28期
关键词:硕士资源管理研究生

梁佳佳,陈利洪

(江苏师范大学 地理测绘与城乡规划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

一、现状及趋势分析

(一)我国近年硕士研究生招生情况分析

自1999年教育部出台《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实行高校扩招以来,我国高等院校毕业生人数增长迅速,就业竞争日益激烈。随着我国产业由人力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升级,就业市场日益向更高技能、更高学历的人才倾斜,考取硕士研究生成为本科生进行自我提升和应对社会竞争的主要路径之一[1]。改革开放以来,为全面深化综合改革培养高层次人才、促进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国家不断增设本科院校及研究生教育机构(包括普通高校和科研机构),同时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

由图1可知,1978—2016年间,我国研究生招生人数(此处研究生包括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由1978年的10 708人发展到2016年的667 064人,呈递增趋势。尤其进入21世纪后,招生人数急剧增加(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17)》)[2]。

图1 1978—2016年我国历年研究生招生人数

由下页图2可以发现,自2004年以来,我国研究生培养机构数呈现水平波动,基本处于稳定状态;本科院校数远远高于研究生培养机构数,本科生在学业深造上的压力加大(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 2017》)[2]。

(二)研究生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发展历史及现状

图2 2004—2016年我国研究生培养机构及本科院校数量

20世纪50年代我国提倡向苏联学习,引进了土地规划科学,并在当时的东北农学院、南京农学院、华中农学院、河北农业大学设置了土地规划专业,培养专门人才[3]。继多家高校开设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及其相关专业本科教学点后,1987年华中农业大学和东北农业大学在全国率先建立了“农业资源经济与土地利用管理”硕士点,开创了我国土地资源管理学科研究生教育的先河。1993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在南京农业大学设置了全国第一个“农业资源经济与土地利用管理”博士点,并与1999年建立了我国第一批公共管理博士后流动站[3]。根据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4]相关数据显示,至2017年9月份,全国共有71所高校开设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硕士或博士点。随着越来越多的高等院校开设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我国的土地资源管理事业取得了极大的发展。当前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人地矛盾日趋严重。伴随着计算机、3S技术飞速发展及受高校扩招、经济快速发展的影响,社会对从事土地资源管理相关工作的人才素质要求越来越高[5]。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本科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本科生选择进一步深造以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及竞争力。

二、近年各类院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硕士培养情况分析

目前,中国开设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硕士点的高校主要可以分为农业类、师范类、财经类、理工类、地矿类、测绘类以及综合类七类院校[4]。

(一)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硕士点地域特色分析

根据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4]数据统计,全国28个省份开设土地资源管理硕士点的高校共76所,各省开设高校数在1—4个之间不等,少数省份达7个。西北部地区相对较少,部分省份没有开设该专业的高校(见表1)。

目前,我国土地发展体系较为全面的地区集中在北京、上海、南京及武汉等中心城市。专业硕士点地域特色对开拓研究生视野、开展实验、进行学术交流等具有重要的意义。相比较而言,华东、华中土地系统发展较为完善的地区能够提供更好的学术交流氛围。总体上,由于西部地区吸引人才力度不够及科研实力的限制,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研究生的培养落后于东部地区。但是,这对于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研究生而言无疑是一个很好的实践试验点。不同的地域特色各有利弊,本科生在选择研究生目标院校时需要根据自身情况进行权衡。

(二)硕士学科定位分析

专业定位科学与否关系到学科的发展方向、发展目标及发展格局,是高校开展各项教研工作的基本依据[6]。1998年3月中国土地学会向中国科协提交《关于建议在学科分类与代码国家标准中将土地科学设置为一级学科的报告》,建议“土地规划与利用”与“土地管理”专业两者合并,成立“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规划为公共管理一级学科分类下的二级学科。近三十年来,随着各个院校的不断发展,土地资源管理专业逐渐呈现多方发展趋势,脱离了单一管理学的学科定位。学科类型呈现多元化发展,形成了地学、管理学、工学等多种学科类型。其中在地学学科类型下开设的院校类型有综合性院校地理学科、师范院校地理学科及农业院校土壤学科;管理学学科类型下开设综合性院校农业经济学科、财经类院校经济学科、农科院校农业经济学科、工科院校经济管理类学科;工学学科类型定位下开设了工科院校测量学科及测量院校测量学科[7]。

(三)硕士培养目标分析

研究生教育是中国高级专门技术人才和高水平创新性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8]。由于地域特色、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因素的不同,不同学科类型的院校研究生人才培养目标不同。农业类、师范类、财经类、理工类、地矿类、测绘类以及综合类这七类院校对于人才培养的目的侧重点各有不同,但也存在相同点。各院校间的人才培养目标大致可分为偏重于技术型人才培养和偏重于管理型人才培养两大类[6]。通过比较可以发现,目前大部分开设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高校将偏技术型人才和偏管理型人才都纳入培养目标之列,不同点在于具体院校的侧重点不同。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硕士生培养中偏技术型的高校强调技术和实践,偏管理型的高校更注重规划能力的培养。

(四)硕士课程体系分析

课程体系建设是教育发展的基础,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发展同样建立在土地资源管理课程体系建设的基础上。土地资源管理课程体系主要分为三大板块:公共基础课、专业选修课及专业课。三大板块课程的开设为土地资源管理人才的基础与提高培养提供了发展的基础;除了这样的知识型课程,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还需要开设实践环节课程。由于我国不同地域不同院校土地事业的发展进程不尽相同,能够给院校提供的教学基础也不尽相同,因此,我国形成了具有不同特色的土地资源课程体系[7]。这里参考部分代表高校官网,列出其开设的课程体系(见表2)。

表2内容显示开设的专业课及特色课程主要以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基础为主,结合地域特色及高校自身特色。既注重高校学生对于本专业基础知识的掌握,又注重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同时,开设的基础课主要以政治、英语这类重视人文教育的课程为主,对于理科出身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学生来说,可以得到全方位的人格训练,提升自身文化与素质。随着学科建设的不断发展,高等院校需要对课程体系进行适时的调整归并及增删取舍。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经济社会对于人的专业素质、技能要求,才能提升专业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才能确保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9]。

(五)硕士研究方向分析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具有较高的办学水平和鲜明的办学特色,并获得了广泛的社会认同[9]。一所高校的学科研究方向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该校开设的课程体系的方向。本文列出了七所不同类别代表院校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研究方向(见表 3)。

表3 各类高校硕士研究方向

可见,不同类型高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开设的研究方向主要围绕社会、经济、生态三方面设置。各类研究方向在不同类型院校均有开设,趋同化趋势明显[10]。土地利用与规划占据绝对主导地位,几乎在各个类型高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硕士研究方向上都有开设。土地资源评价和管理居于其次,部分高校还在其基础上开设了土地生态研究方向。此外,房地产经营管理也是众多高校开设的热门方向之一。不同高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发展进程不同,受地域特色及教学队伍的制约,很难涉及所有方向的研究。各高校应该结合自身学科优势,根据社会需求及发展方向,因地制宜地培养土地资源管理全方位型人才。

三、各类院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硕士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一)主要问题

中国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开设已经近三十年,大体上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土地资源管理体系。该体系为我国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方面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强有力的基础,为我国土地事业的发展注入了与时俱进的鲜活力量,促进我国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在发展的同时,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教育存在的问题也日渐显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人才培养机制存在缺陷。取得公共管理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开始培养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硕士、博士研究生,他们一般从学科自身的研究理论和方法即行政管理和公共经济的角度来研究土地问题[11]。在这样的模式下,培养出来的硕士研究生与真正研究土地资源管理的硕士研究生在实力上有着较大的差距,对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的后续培养有一定的影响。

2.硕士研究生男女比例呈现不协调趋势。统计年鉴有关数据显示[2],2004—2014年我国硕士研究生招生人数中女生的比重逐年上升,2012—2014年逐渐趋于平稳。根据近年来各高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招生公布的录取名单来看,女生人数占较大比重。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虽然归属公共管理一级学科授予管理学学位,但其开设的多门课程均涉及到工科技术,需要在男女招生中形成一个相对平衡。并且,本专业的理论研究进展需要建立在测量、遥感等野外考察技术的发展之上,男女人数形成平衡是一个必要的趋势。

3.师资结构不合理,缺乏高层次人才。有关数据显示,近年来全国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硕士、博士生人数并不多;与此同时,开设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高等院校已经近95所。许多高校在该专业上教授、副教授及讲师比例的设置并不合理,甚至出现在一所高校找不到在学术方面有影响力的导师。在这种情况下,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从本科阶段开始就得不到专业的教育,这给继续深造设下了隐形的困难。

4.硕士点实验设备不够完善。建立世界一流大学和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产学研结合是必由之路[12]。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是位于“公共管理”一级学科以下的二级学科,大部分院校授予管理学学位,但部分院校授予工学学位。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管理知识,同样需要掌握测绘、遥感等工科类知识。因此,实习条件是培养“技术管理”复合型人才的重要保证[9]。拥有先进全面实验室的高校与实验室设备不完善的高校相比,具有很多优势。目前许多高校的实验室设备不够完善,无法为学生提供教学与实践的衔接点,这在需要培养复合型人才的今天是需要大力改善的。

图3 硕士院校女学生占学生总数的比重

(二)建议

1.完善人才培养机制,改善高层次人才知识结构。土地资源研究是各项发展的基础。矿政地政一体化、全国土地资源大调查都需要具有土地、矿产、测绘方面复合知识结构的人才[13]。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机制需要尽快得到完善,以适应我国开展土地方面各项调查的步伐。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吸纳更多高质量的导师型人才。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研究生在读研期间需要得到高质量导师的指导,导师的能力高低对研究生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高校应当适当打破用职称评判优秀教师的门槛制度,吸纳具有高科研水平和道德素质的优秀教师,为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发展起到一个良好的带头作用。

3.明确学科定位,完善专业课程体系。土地资源管理专业隶属于公共管理一级学科门类下,但其实是一门交叉学科,涉及管理学、土地学、经济学、测绘学及遥感科学技术等方面的内容。目前的专业定位不明确,导致该专业呈现出学而不精的局面。各高校需要在大的方向形成统一的指导方针,明确学科定位;在此基础上,结合高校地域特色、发展方向,开设专业课程,培养土地事业需要的高层次人才。

四、结语

首先,我国高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的主要特点有两个:第一,结合工科背景的研究生培养。这一类培养模式对研究生的数理基础有一定的要求[14],更注重测绘技术及3S遥感技术的培养。在具体的培养过程中,高校会着重突出其工科背景,开展一系列的实践教学。第二,注重理论研究的研究生培养。这一类培养模式更注重理论研究,主要涉及到房地产理论、土地经济理论、土地制度与政策方面的研究。两类培养模式的结合,为我国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体系搭建了全面发展的平台,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不断完善我国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体系,为我国国土事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其次,我国高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发展前景。新形势下,我国需要越来越多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高层次人才。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就业前景十分广阔,其专业特性决定了该专业的毕业生可以考取公务员进入土地部门工作,也可以进入大型房地产及评估公司,还可以选择土地生态响应和保护等相关方向的科学研究工作。因此,进一步深造成为越来越多本科毕业生的选择,在未来这种趋势还将更加明显。

猜你喜欢
硕士资源管理研究生
山东艺术学院作品精选
人事档案管理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
论目标绩效考核正向激励对人力资源管理的作用
人力资源管理促进企业绩效提升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厦大硕士创业新一站 卖卤味
The varieties of modern English and how does this range affect teaching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
建筑学硕士揽了“瓷器活儿”
伍小东研究生作品选登
蔡智及其研究生作品选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