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改革创新激活发展新动能
——中国兵器工业特能集团庆华公司创新发展纪实

2018-10-26 06:08游国松
国防科技工业 2018年10期
关键词:火工品产品

游国松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兵器工业特能集团庆华公司以敢闯敢干的勇气和自我革新的担当,打响了全面深化改革之战,为公司改革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动能。

聚力创新驱动深入推进科技创新

庆华公司是国家“一五”时期建设的军工企业。20世纪80年代,风靡一时的“磁电机”“电池”“电表”等庆华民品,曾令不少职工引以为傲。然而,由于缺乏火工技术支撑,管理体制滞后,这些产品“昙花一现”,成为职工心中的痛。

“不依靠火工技术创新驱动,只有死路一条”成为各方共识。由此,公司先后出台系列科技改革政策,不断加大技术研发投入,调整产品结构,成立火工专业技术研究所,引进人才,加大激励力度,为企业创新驱动提供最好的土壤。

改革催生活力,创新驱动发展。庆华公司科技工作创新发展从仿研、仿制到自主研发制造的转变,是时代发展的生动缩影。几十年前,一些职工用“和面”比喻火工药剂的调配,多了少和点,少了多加点,通过不断增减比例,反复试验分量,确保最佳效果。时光飞逝,这几年庆华公司奋起直追,不但在兵器行业内配套面大为增加,更有力拓展了航天航空领域,赢得了不少赞誉。以前的小个子火工品正越来越多地被大个子产品取代;单一的火工技术逐渐跨界,发展为大装置、大系统;测试、理化分析手段更加科学和先进;企业也从简单提供产品转向做最优的火工品解决方案服务者。

强起来要靠创新,创新要靠人才。党的十八大以来,庆华公司改革科技团队组建方式,结合项目、技术和产业特性,形成术业专攻、专业契合、技术互补的科技人才队伍结构,建立了以副总工程师、总师、副总师为责任人的科技创新团队,推行总师制。企业重组七年来,先后在火工品、非战、工艺装备等领域设立了3名总师、副总师,69名优秀科技人员增补进入相应的科技人才序列,科技带头人和骨干比2011年增加了47%。同时,加大考核培训力度,形成能上能下的创新人才机制,有51人因考核不称职等原因退出相应科技人才序列,先后举办了403期科技人才专题培训,培训科技人员近2万人次,有力支撑了科技创新的深入开展。

将创新作为发展的驱动力,庆华公司收获了一份优异的成绩单。2011年以来,公司科技投入累计占到销售收入的15.87%,2018年科研经费是2010年的2.03倍,新产品贡献率平均达21.84%。

聚焦智能制造助推火工制造华丽转身

“人员少、高智能、高安全、高效率”,庆华一直为之奋斗。尽管多批次、小批量、高危险的火工品特性影响企业很难大面积迅速推广自动化,但公司不断加大工艺改进和技术升级力度,推进火工品制造向着少人高效甚至无人的步伐从未止步。

在庆华公司一分厂某生产线视频监视屏幕上,火工品自动化的场景映入眼帘:只听班长一道道命令下达,由公司研制的多工位自动机在6名员工的操作下,自动进行24道工序的生产,这6人中还包含两位检验人员和一名调试人员。这台机器由公司研制,将原来的24个工位,高度集成至一台设备,人员由原来的31人减少为6人,并达到每班4500~5000发产品的生产,这样的班产任务是当时31人手工生产线三个班的产量。人员的减少大大提高了生产的安全性,同时班产也呈几何倍数的增加。像这样的机器,仅一分厂就有9台,还不包括三台装压药一体机。

尝到自动化“甜头”的庆华,更坚定了走智能化、自动化之路,一项项新技术的成功应用,让庆华公司火工品制造离“无人则安”的目标更近。一条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国内领先水平的生产线,代替了传统的手工生产,全线实现了人机隔离操作;在宽敞干净的视频监控室,轻点鼠标,就可以对生产线的各工序实现实时视频监控和控制。与此同时,公司基础条件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中央空调的安装让职工不再为夏天防暑发愁。多种隔离防护装置让生产更安心。

智能作用于生产,推动了庆华公司的安全高效发展。而通过尊重职工意愿、集中职工智慧,汇聚了更广泛的力量。三分厂技术副厂长任红艳为某产品在车螺纹工序中增加了一个“软爪”,随即提高效率,减少定员1人。老党员刘晓红采纳多方建议将某产品的装药工序由原来的机械拉药改为气缸式自动装药,随即减少定员2人。一系列的小创新、小改革、小建议如点点繁星照亮了企业提质增效之路。自合理化建议工作开展以来,公司形成了职工围绕企业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23222”机制,实现节创价值1500多万元。

推进“小核心、大协作”借船出海提升研制效率

近年来,公司立足企业长远发展,加大企业战略管理,大力推进“小核心、大协作”生产经营模式,在深化内部改革中不断实现体制和机制创新,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小核心”即推进公司核心制造水平;“大协作”即充分调动内外资源,强化协作配套,为公司形成强有力的市场竞争力和应变能力打好基础。

在外部协作方面,公司结合生产能力现状,分析零部件保障单位的核心制造能力,对其人员、设备、加工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估,梳理出未来产品零部件品种和数量等方面需求,确定重点产品零部件保障目录。同时,开展“小核心、大协作”课题研究,形成了《试点基础分析报告》《零部件保障工作分析报告》等,通过加大对外协作力度,利用社会资源加工非关重壳体、导线、塞子、非特种工艺零件,进一步优化企业资本结构,降低产品成本和生产周期。某重点项目产品由于结构复杂,压制过程易造成外壳体变形,合格率仅有50%左右。经技术调研,公司改变工艺路线,与外部单位合作试制,产品合格率提高到90%,缩短了产品加工周期,降低了生产成本,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在企业内部,公司优化整合庆华军民品单位生产资源配置,与西安庆华民爆公司共同组建“人影装备项目联合团队”,并组织对民爆非战团队讲解焰弹及焰条工作原理和结构技术交接和培训,持续推进人影装备合作研制生产工作,开发了新型82毫米防雹火箭、4号民用电池等项目,提升公司行业影响力。2017年外协给厂内民品单位的价值量环比增长幅度达10.5%。

借船出海,民为军用。目前,公司已修订《生产管理办法》《外协产品加工管理办法》,进一步细化管理过程,弥补管理漏洞,强化外协供方管理,与重要供应商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确保外协与内供平衡统一。

加强军民融合培育发展新引擎

2018年5月,新型高效增雨防雹火箭弹、机载冷云、暖云焰条、某型冷云机载焰弹等产品,在中国气象现代化建设科技博览会上再展姿容,向外界展示了公司研制人工影响天气产品的最新成果。

近年来,公司积极优化军民融合发展的制度环境,采取一系列措施,拆壁垒、破坚冰,推进火工品军民融合产业向高质量、高层次和更宽领域发展。目前,基于军用火工技术核心,公司形成“一核四极”的发展方向,军民融合产业不断升级。非战装备通过自助、联合研发相继推出了用于反恐防暴、应对群体事件的高效非致命催泪弹、爆震弹等一些列性能优良的警用装备;用于人工影响天气的高效防雹增雨火箭弹的播撒器及森林灭火的防灾减灾装备;用于影视烟火效应的人身弹着点、闪光药头等产品,基本形成了单兵防暴、训练器材、防灾减灾、影视烟火效应器材等非战装备四大产品系列。这些非战装备产品的推出,促进了公司产业结构调整,成为公司军民融合发展的增长极,为培育发展新引擎打下了基础。

如今的庆华公司,在十九大精神的指引下,以服务国家国防安全、服务国民经济发展为使命,聚力打造一流火工品,积极构建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让创新活力更加充分地涌动,展望未来,仍大有可为。

猜你喜欢
火工品产品
运载火箭火工品自动保护与解保安全控制技术研究与应用
从灵感出发,邂逅好产品
华丰公司宇航火工品为神舟十三号返回保驾护航
国外火工品“三化”及标准分析研究
电火工品电磁建模及仿真分析
新型碳基导电药无桥火工品研究
拒绝平凡,如何让你的产品变“有趣”?
运载火箭火工品引爆线路电流计算和试验研究
2015产品LOOKBOOK直击
新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