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合肥市开发区转型升级的困境、机遇与对策

2018-10-26 02:43余雷徐志仓巢湖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安徽科技 2018年8期
关键词:开区合肥市合肥

◎文/余雷 徐志仓(巢湖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中国及全球经济、产业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开发区发展环境面临重大转变。一方面,国际金融危机后,各主要发达国家推进更高起点的“再工业化”,意图进一步抢占全球价值链高端位置。另一方面,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为后发国家实现赶超提供了窗口期。我国提出经济新常态,推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经济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转换,经济发展方式从粗放向集约、从简单分工向复杂分工的高级形态演进。因此,新时期合肥开发区转型升级必须加快形成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截止到2017年,合肥市拥有国家级开发区2家,省级开发区10家,开发区对合肥市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一、合肥市主要开发区转型升级现状

1.以新兴产业引领产业升级

合肥市各开发区立足战略性新兴产业,以项目为驱动、龙头企业引为引领推动产业升级。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高新区)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智能制造、公共安全、光伏新能源五大新兴产业;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经开区)重点发展电子信息、集中电路、智能家电、机器人、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合肥新站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新站高新区)重点发展新型显示、智能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四大主导产业;合肥包河经济开发区(以下简称包河经开区)重点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各开发区新兴产业的发展直接推动了全市产业升级,2017年合肥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突破1400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0%。

2.以创新创业平台支撑载体升级

合肥市开发区设立各类创新创业平台,载体创新能力不断提高。高新区建有中科大先研院、合工大智能院、中科院创新院三大协同创新平台;经开区集聚“五大创新平台”;庐阳经济技术开发区打造以IE果园为代表的双创平台体系。合肥市各开发区还积极推进七个重大前瞻创新平台的建设。其中,量子信息国家实验室、超导核聚变中心、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合肥中心、离子医学中心、分布式智慧能源创新平台项目选址高新区;联合微电子中心项目选址新站高新区;大基因中心项目选址合肥巢湖经济技术开发区。经过多种创新创业平台的打造和前瞻布局,开发区不断由生产空间向创新创业综合空间升级。

3.以产城融合促进功能升级

合肥市各开发区坚持以人为本,通过产城融合,把开发区变为宜居、宜商、宜产、宜创的多功能空间。新站高新区以产促城,深耕项目,倾力打造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产城融合示范区;经开区紧贴发展实际,以产助城,以城兴产,走产城融合、互动的生态发展道路;包河经开区以“新兴产业+服务业”构建产城融合。产城融合把开发区由单纯的生产功能空间,升级为生产、创新、生活消费多种综合功能协同的空间社区,促进了合肥城市的整体升级。

4.以新政策推进保障升级

合肥市政府和各开发区出台多项新政策,有效保障产业升级。合肥市先后出台扶持产业发展“1+3+5”政策体系、推进新一轮技术改造加快工业转型升级三年行动计划、2016年合肥市大项目招商引资等支持开发区转型升级的政策。经开区出台2016年扶持产业发展系列政策和“4+4”产业政策。高新区出台2016年合肥高新区促进产业转型发展若干政策措施和相关人才引进政策等。新站高新区出台2017年扶持产业发展“1+3”政策。蜀山区出台2016年2016年蜀山经济开发区产业发展扶持政策等。多种产业升级扶持政策形成立体化的保障体系,支持范围由生产、招商向传统产业升级、创新创业、人才、生活服务等综合保障升级。

二、合肥市开发区转型升级面临的困境与机遇

在新的经济环境下,合肥市开发区转型升级的困境与机遇并存。

1.合肥市开发区转型升级面临的困境

(1)待开发空间有限、发展受限

2016年1月26日,安徽省国土资源厅发文通报90个省级以上开发区2012年以来的评价结果,50个开发区的建成率达90%以上,合肥市主要开发区建成率达80%以上。合肥市现有开发区中,面积最大的经开区,面积达258.57平方公里,面积最小的包河经开区,面积只有37.33平方公里。除经开区和合巢经开区外,合肥市其他开发区已经开发了大部分土地。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开发区的部分土地被用作房产开发,开发区进一步升级发展的空间受限。

(2)主要产业及发展定位同质化、缺乏特色

表1 合肥市主要开发区升级定位及主要发展产业

近年来,产业转型成为各地发展热点,但有些地方陷入了产业发展雷同的困境,甚至出现恶性竞争,束缚了经济发展。合肥市各开发区在主要发展产业、产业升级定位等方面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同质化现象(见表1),这将会产生重复建设,产能过剩,束缚经济发展活力等问题。

(3)土地用于房地产开发、生产功能弱化

不少开发区在资本的冲击下开发了大量商业房产,甚至出现了“过度房地产化”的现象。2017年6月经开区出台了11宗817.96亩优质地块的规划,其中,用于研发场所建设的面积仅为57亩,其余都为商住用地。开发区大量土地被用于房产开发,挤占制造业用地资源,无形中提高了制造业发展成本。同时,部分房地产开发商在取得土地开发权后放缓开发进度,甚至出现土地闲置现象,降低了开发区有限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

(4)生产方式先进、管理模式落后

合肥市各开发区产业升级提速,智能制造、电子商务与共享经济等新兴商业模式和创新平台不断涌现。这些生产方式打破了产业的边界、行业的界限,特点是网络化、信息化、智能化、协同化,需要有新的产业组织和管理模式。目前,合肥市开发区主要产业政策还是立足于产业创新升级,缺乏对产业组织模式创新的支持,面对新生产方式时还沿袭过去的管理模式,传统制造企业缺乏管理模式创新的经验。

2.合肥市开发区转型升级面临的机遇

(1)“中国制造2025”战略推进的产业升级

2015年5月,国务院发布《中国制造2025》,指明了中国制造业升级的方向和路径。该规划以应对新一轮技术革命和全球产业调整为背景,通过实施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智能制造、工业强基、绿色发展、高端装备创新五项国家工程,实现中国由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的跃升。在此背景下,国家和各地方政府大力支持产业升级,为开发区提供了产业升级机遇。

(2)“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实施的区域协同

2016年9月,《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印发,为区域协同发展进行顶层设计,确立了长江经济带“一轴、两翼、三极、多点”的发展新格局。发挥三大城市群以外地级城市的支撑作用,加强与中心城市的经济联系与互动,带动地区经济发展。在此背景下,有利于长江经济带各经济板块加强协作,加速创新资源流动,为开发区提供了区域协同机遇。

(3)“一带一路”战略实施的国际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9月和10月分别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一带一路”战略顺应了我国实施对外开放、区域结构转型、要素流动和国际产业转移的需要,推动了中国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合作。“十三五”时期国家大力推进“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为合肥市开发区产业开拓国际市场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机遇。

(4)合肥都市圈扩容的功能升级

2016年6月,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改委发布《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芜湖市和马鞍山市为合肥都市圈的成员城市。这标志着合肥都市圈进入了扩容升级的新阶段,产业发展空间将进一步扩大,资源集聚能力将进一步提升。在此背景下,合肥市开发区从引领合肥产业发展升级为带动合肥都市圈经济发展,为开发区的功能升级提供了新的机遇。

三、合肥市开发区转型升级的对策

1.实施走出去战略,升级为具有区域和国际影响力的开发区

针对合肥市各开发区待开发土地空间有限的困境,要提高土地利用率,实施腾笼换鸟战略,提高单位土地空间的附加值。在空间利用上,参考苏南、苏北模式,利用合肥都市圈扩容机遇,与皖北、皖南等土地空间丰富的地区合作办园,把劳动密集、占地面积大的产业转移出去,形成全省产业链的布局与分工。在资源集聚上,利用“长江经济带规划”的区域协同机遇,集聚高科技产业发展的创新资源。在发展市场上,利用“一带一路”战略,开拓东南亚、中东、非洲、中亚等国际市场。

2.创新升级发展模式,升级为进入全球产业价值链高端的特色园区

各开发要根据立足特色,创新独特的升级发展模式,实施特色化发展、可持续化发展。高新区创新资源丰富,可以高新技术产业引领产业升级。经开区利用空间大的优势,引进大项目,形成产业集群。庐阳经开区做好创新创业基地,成为青年人创新创业的乐园。合巢经开区旅游资源丰富,继续做好高端旅游服务业。各开发区还可以利用“中国制造2025”战略推进的产业政策利好,发挥后发优势,提高开发区在全球价值链的位置,努力将开发区转变提升为综合改革试验区、专项改革试点区、自主创新示范区等特色园区。

3.优化配套功能,升级为功能完备的创新空间

在开发区转型升级进程中,既要抓产业平台创新,也要抓城市功能创新,要将“产城融合”发展到更高层次、更优品质;打造特色开发区,如特色小镇、创意产业园、电商产业园、产业新城等。发展综合性城市经济新业态,把产业开发、商业服务和居民区建设衔接起来,改善生活环境,发展社会事业,完善公共服务系统和社会网络系统,实现产业功能与城市功能的有机融合,提供更好的创新创业环境。

4.创新产业组织模式,升级为引领区域经济发展的高地

针对产业组织与生产方式不匹配的问题,各级政府在政策上要加强对新型产业组织模式的支持,鼓励成立跨开发区和平台的组织,加强创新平台的协同和共性技术研发,推动虚拟产业集群组织等新型产业组织模式的发展。开发区要根据企业生产模式和商业模式的不同实施分类管理。企业要根据生产方式升级状况及时进行管理组织的创新发展。

新时期合肥市开发区应加强创新创业保障,健全金融支持、吸引创新创业人才等政策。在市场规律下,进行产业升级,实现生产方式与产业组织协调,占领全球价值的高端位置,引领区域经济发展。[本文得到安徽省高校优秀青年人才支持计划项目(项目编号:gxyqZD2017077)与“九三学社合肥委员会”的资助。]

猜你喜欢
开区合肥市合肥
宁乡经开区“万名工人学党史”
合肥杜威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合肥的春节
合肥的春节
太阳鸟飞起的地方
醒狮
吹响“冲锋号” 按下“快进键”——宁乡经开区深入开展“大干一百天,实现双过半”大竞赛活动
京津携手推出国家级经开区 政务服务“跨省通办”
送你一盆小多肉
合肥蜂巢城市会客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