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不厌百回改,佳作常自改中来

2018-10-26 11:01史立瑞
关键词:学段习作小学生

史立瑞

【摘 要】

作为小学写作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习作自改意识和能力,是十分必要的。为此,本文认为,在提高学生对习作自改的认识、赏识激励学生自改行为的同时,还要针对学生习作,找准问题所在并提供恰当的自改方法。

【关键词】

小学生 习作 自改能力 方法

小学生的写作,在取材、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之后,与其尚未达到一定高度的写作能力直接相关,对自我习作进行一定程度的修改,以完善其立意、结构、文笔等,是必要的。对此,写作教学实践中,教师要通过一定的方法采取,引导学生认识到自改习作的重要性,掌握相关方法并形成能力。

一、提高认识,赏识激励

要提高学生的习作自改能力,首先要提高学生对习作自改的认识。这主要是因为,思想决定意识,意识决定行动。学生的认识到位了,再辅以一定的趣味刺激和感知,就会愿意去修改自己的习作;久而久之,也就会在这一实践过程中,形成能力,养成习惯,这也是“教师必须采取提供学习者最后能自行矫正的机能”(布鲁纳语)。为此,第一,教师可采取各种为学生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方法来引导其认识到这一点。例如,课标引导,告诉学生课标中的相关规定,如“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第二学段)、“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第三学段)等,以该种权威性的表达来影响学生的认知;又如,大家指引,如“文章要自己改,学生学会了自改的本领,才能把文章写好”“文章不厌百回改”等,叶圣陶的“教育家”身份、写作俗语背后所隐藏的“经验”意味,都会影响到学生对习作自改的认知;次如,趣味激发与诱导,那些写作大家的修改故事,如贾岛的“推敲”故事、王安石的“绿”字故事等,都会使学生在感受故事“好玩”的意味下、在潜移默化中接受要自改习作的观念;再如,引导学生明白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道理,也易于理解习作要自己修改的道理,等等。第二,要引导学生在学以致用中感受到来自教师的赏识和激励。即便学生认识不到位,很多时候,也会按照教师的要求去做。这时,只要学生按要求做了,就应给予适当的肯定和表扬。例如,“这个句子,你这样一改,比原来通顺多了”“这次,你用上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句子就形象很多”等。如此,也会让学生感受到修改的价值,从而愿意做进一步的、或者后续其他习作的修改。

二、找准问题,教会方法

1.找准习作的问题所在

“最有价值的知识就是关于方法的知识”(达尔文语),但对学生的习作自改来说,教师的方法提供必要具备应有的针对性,方能达至“启发导引,使学生逐步增益其智能,展卷而自能通解,执笔而自能合度”(叶圣陶语)的层次,这就需要教师在提供方法之前对学生的习作进行研究,找出其存在的问题。例如,学习完《北京的春节》一文后,要求学生模仿写作《春节记事》。虽多有学生会写到本地的春节习俗,却不能进行更深层次的文化背景或细节等描写;如为什么把腊月二十三当作小年、为什么这一天要大扫除等,这也是造成习作深度不足、文采欠缺的重要原因。找到根源,教师再指导学生进行习作的自改实践,也就有了努力的方向和明确的目标。

2.教给习作自改的方法

首先,总体浏览。清人刘熙载在谈到文学创作时曾说“古人意在笔先,故得举止闲暇”,个中之“意”即指作品的立意、主题,虽其应在创作之前即以明确,但对小学生写作来说,在文章完成之后,仍需结合写作提纲回视所写是否充分体现了写作本意。如是否贴合主题(没有跑题)、是否结构完整(观点与材料的组织合理)、是否条理清晰(符合正常的思维逻辑)、是否主次分明(重点要突出)等。将这些需要學生注意的自改事项一一罗列,并不意味着教师要在每一次习作修改时都要指导学生做到,但结合学生的学段、年级、能力等,有计划、有层次、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针对性指导,却是必需的。

其次,精雕细琢。做好这一点,一般的,教师应先指导学生对个人习作进行朗读,以便借语感的作用,让学生自己感受到习作中需要修改的地方。如句子读起来拗口,则意味着句子不通畅,即需要修改表达;又如朗读过程中感觉没有能够顺利实现表达愿望,则意味着用词欠缺或失当,抑或文章材料使用有问题等,都需要进行修改。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与“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有关,如果学生自读不能发现问题,教师就要指导学生进行彼此习作的互读,以借助他人的差异化视角来发现自己习作中的问题。这也会产生另外一个重要作用,即学生会在相互阅读过程中,进行一定的讨论、交流,从而实现学生习作自改中的取他人之长以补自己之短。

再次,习惯养成。如叶圣陶先生所言,作文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学生“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这涉及到至少两方面的问题,一是自改意识的培养,二是自改能力的建立。无论前者还是后者,显然均非一时之功,亦不能毕之于一役。所以,在日常写作教学中,教师应时时着眼这两方面,通过具体的事例、反复的训练和思想的引导等,来培养学生养成习作自改的习惯。如学习《少年闰土》一文,结合教材要求学生背诵的、首段文字的精美,就可以讲讲鲁迅先生修改文章的故事;讲评学生习作,即可借助修改前后的文字对比,来引导学生认识到修改的作用;通过具体的修改方法示范,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的修改方法等。唯其有所坚持,则必金石可镂,学生自改能力的提升亦必可期。

总之,“作文教学要重在培养学生的自改能力”。正是学生自改意识的培养和自改能力的建立,学生的习作能力才会日渐提升,习作本身才会日渐精美。

【参考文献】

【1】上官亮荣.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自改习作能力【J】.西部素质教育,2017(01)

【2】李林英.文章不厌百回改 雕璞琢玉方器成——浅谈小学生习作自改能力的培养【J】.黑河教育,2015(09)

猜你喜欢
学段习作小学生
放缓坡度 因势利导 激发潜能——第二学段自主习作教学的有效尝试
积累真素材 表达真情感 彰显真性情——第三学段作文指导教学策略探索
他是一个了不起的小学生
我是小学生
湖州试行普通高中学校学段制
习作展示
非常小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