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加现代元素,给文言文教学添彩

2018-10-26 11:01赵丽芳
关键词:醉翁亭记现代文邓小平

赵丽芳

【摘 要】

文言文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不容忽视。在实际教学中,大部分学生都不喜欢学文言文,觉得其艰涩、难懂,加之传统教法过于单一,学生长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因而对文言文学习缺乏兴趣,以致于效率低下。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就要转变观念,积极改善,适当增加现代元素,创新引导,以此给课堂增添活力。本文结合实际具体阐述文言文教学与现代元素的融合,探寻课堂优化策略。

【关键词】

初中语文 现代元素 文言文

进入初中以后,学生开始接触文言文,相比于现代文,其内容比较难理解,而且时代背景存在差异,学生在阅读时会感觉到隔阂,这就给理解造成了困难。针对这一问题,就要结合学生实际,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现代元素,鼓励学生阅读、思考,不断接近现实,充分利用课堂展开学习,以此促进知识的融通,提高教学效果。

一、关注导入,激发阅读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之于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文言文课堂上如何有效导入?不妨以现实生活为背景,过渡到文本学习,以此激发学生时代感,让其产生共鸣,产生阅读兴趣,为文本探究活动做好铺垫。

在教学《晏子使楚》一课时,我就采用这一方法,在导入中引入现代元素,选用邓小平同志的外交故事来引入,不仅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还调动了其探究积极性。我还巧妙引入课文教学,首先,我借助多媒体展示邓小平同志的外交图片,适当讲解:一代伟人邓小平想必大家都了解,你能简要谈一谈吗?通过交流,学生了解到:邓小平不仅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还是令人折服的外交家,在世界上享有盛誉。在此基础上,我启发学生:你们想知道有关他的故事吗?随后,我就呈现相关资料,引导学生了解1987年菲律宾总统访华时的外交故事,看完之后,学生不禁被邓小平巧妙的回答折服,在此基础上,我提问学生:邓小平的对答妙在哪里?由此展开讨论,思考过后学生给出了不同回答:

生1:菲律宾前总统妄想占有南沙岛屿,但是邓小平同志十分巧妙地回击了,不仅明确态度,而且还是大国风范。

生2:虽然是以牙还牙,但坚定捍卫了国家尊严。

……

通过这一铺垫,学生对于外交家以及外交语言有了初步的理解,在此基础上我联系文言文试图导入:显然,刚刚我们已经领略了邓小平作为外交家、政治家的语言魅力,让人佩服。其实,在古代战事频发,更需要外交家去维护国家尊严与利益,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外交家的文言文,你们知道是什么吗?学生联系预习,随即想到是《晏子使楚》。这时,我就自然引入:春秋战国时期的晏子是十分有名的外交家,其超人的斗争勇气和智慧让人敬佩,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他的故事。由此,借助现代外交故事引入,不仅成功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还明确了学习内容,由“远”及“近”拉近文本与现实的距离,为学生营造了良好的学习平台,帮助其走入文本奠定基础。

通过这样的设计,不仅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让其在现实情境中理解古文,还顺利导入文本探究,提供学生阅读交流的平台,在联想、思考中理解文本,为之后深入的探究活动奠定扎实基础,以此落实课堂目标。

二、引导探究,加深文本理解

谈及文言文,大多数学生都觉得生涩难懂,在理解上存在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可联系现代文,寻找内容相似的文章,将其整合在一起,以此引导学生比较、理解,在探究中感悟内涵,领会写作方法,以此促进知识体系的完善。

首先,可以将现代文与文言文相关篇目联系起来,以《醉翁亭記》和《鼎湖山听泉》为例,我就围绕写作手法提问学生:两篇文章在写法上有什么相同之处?组织学生比较,通过交流,发现:两篇课文都是游记散文并且都使用了移步换景的写法,都写到了泉水,并且作者都借文抒发情感。在此基础上,为了促进学生理解,我由“整体”转向“局部”,让学生找出文中描写泉水的语句,展开对比。在《醉翁亭记》中,学生很快就找到了“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与此同时我借助多媒体呈现《鼎湖山听泉》相关片段:“过了寒翠桥……循声而去,不觉渐高渐幽,已入山中……好一个调皮的孩子!”找到之后,我就引导学生对比,探究文言文与现代文在描写“泉水”上的不同。考虑到问题有难度,我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最后指名代表进行全班汇报:

组1:《醉翁亭记》描写的是酿泉,主要是为了交代醉翁亭记周边的环境,借“泉”说明水与亭子之间的位置关系,以此凸显“亭子”这一主角,因而着墨较少,写得比较简略。而《鼎湖山听泉》着重在“听”,将“泉”视作主要描写对象,描写时就需要十分详细。

组2:虽然两篇文章都写到了“泉”,但是在描写上区别很大,《醉翁亭记》的描写是概括的,只用了“潺潺”和“泻”,但是却表现出了泉水的气势。在《鼎湖山听泉》一文中,作者用了很多笔墨描绘,字里行间描绘出了泉水的声音、形态和个性,充分表现了泉水活泼可爱的特点,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通过这样的分析,学生在探究《醉翁亭记》时就有了明确的方向,在对比现代文的基础上清楚思考方向,有重点地展开分析、理解。此外,还可联系文言文与现代文的相关段落展开对比,像《小石潭记》和《济南的冬天》两篇文章在描写“水”上就各有特色,耐人寻味。

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对文本的探究就有所依托,不再是凭空思考,更有方向。在这一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比较,尝试从写法上寻求突破点,从多个角度分析。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对内容的理解,还能帮助其掌握文章主旨。

三、拓展延伸,挖掘现实意义

文言文的探究价值意义深远,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局限于文本,而是要适当拓展,在现实背景中沟通古今,尝试站在今人的角度思考,做到古文今用,以此彰显文本价值,让学生在探究理解的过程中充分领会其意义与价值,以此拓宽思维深度,提升教学效果。

在教学《捕蛇者说》一文时,为了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领会作者情感态度,我就设计拓展,让其进一步思考。首先,我投影相关图片与新闻:河北灵寿农民自铸青铜鼎纪念免征农业税,呈现文字让学生阅读,随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想。在这一环节,我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交流,与此同时我会在教室巡视,期间我发现有了新闻做背景,学生很快就理解了文本背景,意识到大唐帝国中后期人民的赋税十分沉重,如果人民想要从中解脱是不大现实的,因为赋税是统治阶级的经济依靠。在领会文本内涵后,学生回到现实,深刻感悟到:只有今天的人民政府才能从根本上减轻农民负担,解决“三农”问题。这样一来,便实现了古今对比,引导学生站在现实角度思考实际问题,在文本理解的基础上挖掘现实意义,以此看透问题。

此外,还可借助文言文培养学生批判阅读的意识,帮助其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更理性的态度去分析、看待问题。在教学《陋室铭》一文时,我就先带领学生进行文本学习,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再引导质疑,让其深入探究,进一步体悟作者情感、态度,以此加强对文本的把握。在这一环节中,我会提问学生:你觉得作者追求的是什么?由此引导学生结合文本具体分析,并且组织好语言阐述解释。对于这一问题,学生比较感兴趣,随即深入文本,展开思考,给出了不同回答:

生1:从文中来看,作者追求的是美好品德,不求名利,不求闻达,只求安贫乐道。

生2:我觉得作者有点孤芳自赏,其中一句“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让人感觉他有些清高,好像看不起普通百姓。

对于第二个学生的分析,部分学生觉得不对,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生3:这句话表达的意思是“到这里谈笑的都是知识渊博的大学者,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表达的是作者淡泊名利的生活态度,并没有说看不起寻常百姓。

……

讨论之后,我会适当总结,在肯定古代君子“德馨”的同时引导学生质疑,对其“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深入剖析,指导学生用批判的眼光看待问题,以此鼓励其发表观点,以现代人的眼光审视古代文化,从中获得启发。

总之,将现代元素引入文言文教学是促进教学的有效途径,不仅能突破传统,激发兴趣,还能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其在兴趣与任务的引导下积极探究,主动思考,以此落实课堂目标,促进自身能力的发展。

猜你喜欢
醉翁亭记现代文邓小平
《岳阳楼记》与《醉翁亭记》的比较阅读
“阅读世界”2018年中考阅读题点题小结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现代文阅读教学
《岳阳楼记》与《醉翁亭记》之异同浅析
中考语文应与教材中的现代文紧密结合
邓小平与中苏论战
红色读物
邓小平“怕”回老家
现代文阅读练习
《醉翁亭记》课后片段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