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视儿童需求,以游戏化教学打造“陶氏”乐园

2018-10-26 11:01施虹
关键词:陶氏陶行知痛苦

施虹

【摘 要】

陶行知先生作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的教育理论充满了人性化,笔者总能在字里行间感受到他对学生的尊重与关怀。陶行知先生曾指出:“儿童应该是快乐的,而现在中国的儿童是非常痛苦的。”笔者发现当代儿童正经历着“三痛”:恐惧之痛,漂泊之痛,无视之痛。鉴于此,笔者提出三点建议,以期通过游戏化的教学来减缓儿童的痛苦,将学校打造成“陶氏”儿童乐园:第一,养成自律,乐于学习;第二,营造氛围,营造氛围,充满吸引;第三,尊重学生,允许错误。希望所有教师都能正视儿童的需求,用游戏化教学肩负起“敲碎儿童的地狱,建立儿童的乐园”的责任!

【关键词】

陶行知 儿童需求 游戏化教学

陶行知先生是一名伟大的有着崇高理想的人民教育家,他的教育理论总是充满着来源于生活又超越于生活的智慧,吸引着无数的教育教学工作者前赴后继地追随。每每品读陶行知先生的教育名篇,笔者总能在字里行间感受到他对学生真正的尊重与真挚的关怀。他在《敲碎儿童的地狱,创造儿童的乐园》一文中指出“儿童应该是快乐的,而现在中国的儿童是非常痛苦的。”随着时代的变迁,虽然儿童的物质生活有了极大的提高,但是他们的学习生活不容乐观,让笔者陷入深深的忧虑之中:新时代的中国儿童依旧是痛苦的。马斯洛提出人类需求可以分为五种: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根据当今儿童现状和陶行知先生在《敲碎儿童的地狱,创造儿童的乐园》一文中提出的十点具体建议,笔者总结了当代儿童学习中的“三痛”。

一、恐惧之痛,精神之不安宁

陶行知先生认为:“中国的儿童在心理上是处在一个恐怖的世界里。”他们几乎是从老妈子的鬼怪故事中长大的,内心充满了不安全感。很不幸,这种“老妈子”式的教育方式潜移默化到了学校教育中,即便上了学,儿童们也难逃被“恐吓”的命运。中国儿童的学习压力都很大,几乎每天都在“一旦作业没有完成或者考试考砸了,将面对怎样狂风暴雨式的批评”这样的焦虑之中度过。学习于他们而言,更多的是恐惧,谈何兴趣?儿童的精神长期处于不安宁的状态,时间久了,那必定是要出问题的。

二、漂泊之痛,学习无归属感

陶行知先生曾提出:“我们对于自然的环境和人为的环境,都该要有理想的安排。”受中国传统教育“师道尊严”的影响,我们的课堂都过于严肃了,导致儿童对课堂无亲近之感,从身体到思想都想逃离课堂。那么,教师们就有必要采取一些措施来“挽留”学生了。不仅应该为儿童布置舒适的教室环境,更应该想方设法为儿童创造吸引人的学习环境。通过良好氛围的刺激,调动儿童的学习主动性,避免他们坐在教室里学习时如坐针毡。

三、无视之痛,得不到尊重

“儿童有许多痛苦是由于父兄师长之不了解。不了解则有力无处用,有苦无处说。”陶行知先生坚信只有了解儿童的能力需求才可能谈儿童福利,否则再多的努力只是隔靴搔痒、劳而无功。现行的教育教学都是只顾依据既定的教学目标,而忽视了儿童才是学习的主体,忽略学生实际能力,不能准确把握学情的老师,往往也不能在课堂上取得良好的效果。

上述“三痛”是当代儿童的“求学之痛”,也正好对应马斯洛需求理论中的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以及尊重需求。诚如陶行知先生所言:“固然有许多人才是从痛苦中长大起来,但是成人的责任是应该把社会改造得好一点,使未成熟的儿童少吃点苦,多享点福。”正视儿童的需求,将儿童从学习的痛苦之中解救出来,老师们都是责无旁贷的。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陶行知先生也认为小孩子接受教育的时候,应该“有求学之乐趣,而无不必要之恐惧与烦恼。”鉴于此,笔者提出三点建议,以期通过游戏化的教学来减缓儿童的痛苦,将课堂打造成“陶氏”儿童乐园。

1.养成自律,乐于学习

英国著名的教育家洛克说:“儿童从导师方面受了无情的言语或鞭挞,他心里就充满了恐怖,恐怖立即就占据了他的整个心理,使他再也没有容纳别种印象的空隙了。”要想将儿童从恐怖中解救出来,得到陶行知先生所描述的“精神之安宁”,教师如果能采取相应的游戏化教学策略,便能使“学习者在放松状态下,从乐趣中获得知识、提高技能和陶冶情操”。当教学行为变得如春雨一般“润物细无声”,相信学生就能快乐地参与到学习中去了。

在本学期的教学中,我发现需要学生背诵的课文都集中在后面,于是组织了一次“背诵大王”的游戏比赛,能够在一个月内完成所有课文背诵的同学将获得老师的奖励——一张有纪念意义的大合照。组织比赛的初衷,一是希望孩子们有充裕的背诵时间,二是希望减轻孩子们临近期末时,又要背诵又要复习的压力。结果一个月后,收到了意想不到效果: 47人的班级中,竟然有18个孩子都完成了任务。有十几个孩子虽然没有完成任务但是也超前了好几课,背诵得最差的孩子也基本跟上了教学的进度!最难得的是,在整个背诵比赛的过程中,孩子们都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热情,一下课就急着去背书。这种不知不觉就沉浸于学习的场面,让我更加坚定了将游戏化教学坚持到底的信心。

2.营造氛围,充满吸引

良好的学习氛圍是课堂教学获得成功的前提条件。要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教师就应该为学生创设适宜学习的环境。通过设计游戏环节进行导入,无疑是营造学习气氛的明智选择。一旦创设的教学环境抓住了学生的心,那么学生就可以迅速进入“游戏”的状态,提高学习的效率。

在一次观摩课中,范老师执教的《刷子李》令我印象深刻。小说这种文体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了解不多,范老师为了让学生认识到小说里人物的形象不是一下子就能建立起来的,采用了贴点的游戏化手段。在学习课文第一段的时候,他先在黑板上画了一条直线,分别请四位同学各读一句话。读完第一句话时,刷子李的形象较为平常,老师便在直线上贴了一个点,紧接着读后面几句,越读刷子李的形象就越高,老师贴的点也就越高了。这个时候范老师说:“再高大上去,可能小说就不能写了。默读二至七自然段,看看发生了什么变化?请同学们根据人物形象的变化也画一画点,并说出理由。”学生们都兴致勃勃,就在一张纸一只笔这样简单的文具帮助下,投入到对人物形象的体会中去了。就是这样简单的小游戏,牢牢抓住了孩子们的心。

3.尊重学生,允许错误

陶行知先生认为作为教师不该“凭主管以责儿童之服从”,而应当“客观的根据他们的需要能力以宣导他们的欲望而启发他们的自觉的活动。”教师对学生应该要有足够的耐心,去观察、等待、引导或启发。而耐心并不只是默默等待学生自己开窍,也可以运用游戏化手段进行巧妙的指导。

当一个孩子总是在同一个问题上犯错误的时候,我们就应该思考一下,他到底是哪一步骤没弄明白,而不是一味批评或者是重复订正。比如有一个学生“猴”字总是加一竖,于是我耐着性子对他强调了很多遍“猴子的猴没有一竖,时候的候才有一竖。”结果订正次数越多,他混淆的概率越高了。后来,我给他编了一个故事:“小猴子太调皮了,把金箍棒弄丢了,所以猴没有一竖。”他呢喃了两遍,之后竟然再也没错过!之后,每次生字教学时,我都会鼓励孩子们自己编故事编口诀,他们觉得很有趣,努力动脑筋充分发挥想象力,不仅使得课堂气氛热烈,而且默写的正确率也上去了。让低年级的孩子用抽象思维来理解字词是超越他们能力的,我之前的方法看似耐心实则粗鲁,并没有真实地尊重他们的能力,更没有很好的接纳他们的错误。作为老师,若能掌握更多的游戏化教学手段,相信,学生们也是受益的。学生可以更轻松地学习,并将学习变为主动需求知识的过程。

【结 语】

儿童作为独立的个体,也有着自己的喜怒哀乐和能力需求,作为他们的老师,应该正视他们的需求,而不是增加他们的痛苦,让我们用游戏化的教学去实现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目标:负起责任来,敲碎儿童的地狱,建立儿童的乐园。

【参考文献】

【1】方明.陶行知教育名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2】陶行知.陶行知全集【M】.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

【3】牛玉霞,任伟.游戏化教学初探【J】.学科前沿,2006(5)

猜你喜欢
陶氏陶行知痛苦
陶行知:书香年少时
化工巨头陶氏全球即将裁员
分担痛苦
陶行知夜归
陶行知不花一分公款
陶氏加快合作创新,响应亚太区软包装及精密包装需求
陶行知的另类教育法
暴力和痛苦
2009中国CEO痛苦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