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作文课堂的正确打开方式

2018-10-26 11:01谭晓华
关键词:口头文体习作

谭晓华

诗人有着丰富人生阅历和情感,处于特定的情境中,才能萌发情感,正所谓境中生情。在情感的驱动下浮想联翩,情动而辞发,使诗人留下了动人的诗篇,流传至今,虽然小学生作文不能和诗人做诗,作家写文相提并论。但是同样需要情感,为学生提供作文题材,创设情境。

一、观察情境教作文,教室之外找灵感

引导小学生写作文,我们可以走进大自然,和大自然做亲密接触,去看壮丽的日出、落日的余晖、璀璨的明星、丝丝的细雨、飘扬的雪花……这些都是令人深思飞扬、流连忘返的,大可带着孩子去读这本多姿多彩的“教科书”。我们可以带领孩子们去阅览室、科技馆、图书馆、海底世界参观,体味静谧的阅览室读者们专心致志研读的情境;惊叹于科技发展而创造的神奇世界;游走于洋溢书香的园地;留恋于奇妙未知的海底世界。我们还可以让孩子们玩游戏,演小品,做实验或社会体验等,然后习作成文。在这些活动中,学生作为参与者,写作是参与体验后的记叙与总结,这样的作文课既是体验,也是享受,更是创作。像这样的情境我们还可以创设很多,而每一种情境中,绝不像是上课,而是在玩,快乐地有滋有味地玩,在这样的情境中,孩子们会迫不及待地告诉老师,他们的所见所想。这时,在大自然中,在大树下,我们就可以告诉孩子:将你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想说的,想感叹的,想抒发的写出来就是一篇好作文了。

在学习语言的初级阶段,词语伴随着形象,带着形象色彩进入他们的意识,这些词语贮存在他们的大脑里,是那样的鲜活,那样的色泽,那样的富有气息。在这里孩子们一步步去认识世界,体验世界,描绘世界,孩子们兴致勃勃地去体验客观情境,在情感的驱动下,想象力、思维能力与创造能力也会得到出乎意料的发展。因此,写作的内容、教材要出新,有情有趣,就要关注现场感,改革以往一些陈旧的教材内容,多做实事,重体验,让学生找到语言文字的乐趣。

二、淡化文体重表达,自由表达激兴趣

关于文体,具体来说,有记人、叙事、写景或状物为主的记叙文,有解说事物、阐明事理为主的说明文,也有论述,评判为主的议论文,还有自由灵活、形散神聚的散文等等。但对于小学的作文教学,文体可不作高要求,若叙事,则只要求能诉说清楚。因而,在小学阶段的作文文体教学,则只要求初步了解,而不要刻意套写。而在作文教学中过于拘泥于文体的刻板形式,而不重视内容的表达,会对孩子的写作兴趣以及思维有所限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作文就为的是要写出自己想说的话。”教师应去除强加在学生身上的“枷锁”,作文教学应从模式化走向个性化。如此,小学生的思绪才能飞舞,火花才能碰撞,童真才能盎然,文采才能飞扬,文章才具有灵性。其实作文教学应当让学生放飞思想,挣脱“枷锁”,把看到的想到的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来,如结合创设情境教学中进行的《参观图书馆》就不是一般的纪实,体验一次到图书馆当小读者的乐趣,当一回专心的小读者,内心的感受是真切而细腻,学生也会在纪实中写出自己的感受和想象,有的甚至会自然而然地穿插议论,抒发情感。让学生将“要我写”变成“我要写”,主体性得以高扬提升,用喜欢的方式自由表达心里所想所悟,淡化文体意识是一个有效途径。其实灵性的跳跃和诗意的残缺就是一种美。

三、作文评价多元化,讲评展评相结合

作文讲评课也是作文教学的一大环节,不容小视。作文的反馈对于学生写作积极性以及写作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意义,作文评价应具有多元化,摒弃以老师价值取向主宰课堂传统形式,走向开放式多样式,可以書面评、口头评、他评、自评与集体评等多种方式相结合。首先,诵读赏评与张贴展评相结合。在学生写作、二次习作完毕后,让学生自己大声朗读,可自我表现,自我肯定,自我欣赏,自我评价;也可以在小组内朗读,组员欣赏,他人评价;还可以在全班朗读,大家一起赏析。其次,口头讲评与笔墨点评相结合。口头讲评是指教师在批阅完学生作文后,对学生的作文进行口头讲评。讲评时应欣赏学生的个性化、独特之处,肯定其言语劳动成果,渗透着鼓励与欣赏之意。在作文讲评课之后,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各自按照合作评改所提建议,进一步修改,完成二次习作。可将学生的二次习作进行展示或者进行投稿、发表。学生看到自己的文章变成一篇篇供同学赏析的作品时,一定会自豪,倍受鼓舞。

如果孩子们都能拥有这样的作文课堂,写作就一定是件很幸福的事。

猜你喜欢
口头文体习作
怎样写好英文口头通知
如何写口头通知
另类文体巧谋篇
新课改下如何提高农村高中学生的英语听力与口头表达能力
习作展示
口头作文
考场作文的文体规范
话题作文全功略(三) 符合文体要求
文体不等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