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不能忘记的背影

2018-10-28 12:30
畅谈 2018年17期
关键词:朱自清扬州背影

他的《背影》《悼亡妇》,被称“天地间第一等至情文学”;他的《荷塘月色》《春》,伴随一代又一代人喜怒哀乐。在他淡淡的笔墨中,没有半点矫饰,却蕴藏着动人心弦的力量。今年,是朱自清诞辰120周年。怀念他,也怀念那位在南京浦口火车站捧着橘子的父亲。

时间回到1898年11月22日,朱自清出生在江苏海州(今东海县);3岁随父迁到扬州府邵伯镇;两年后朱家迁居古城扬州,先后居住过7处地方。在扬州生活16载,度过了童年和青年时代,18岁毕业于两淮中学(省立八中,今扬州中学),考入北京大学。

1919年,进入北大第三学年的朱自清,因一张名为《睡罢,小小的人》的画片写下人生第一首诗,同样是在1919年,他成为了学生运动的积极分子,抬起头来,从哲学与文学的群山里发出了呐喊。

朱自清在北大念书的岁月里完了婚,依了家人的安排,也很陕有了孩子;他也受了家庭变故的压力,跳了级,提前毕了业,想要尽快拥有糊口的技能。他依循师法,像所有学生一样苦读,每每与同学辩论至时间遗忘;也关心时事,积极投身学生运动的洪流,多年未曾有一丝惧色。

1946年,历经9年的颠沛流离,朱自清终于重返复原的清华园。彼时的北平,物价像潮水一般涨,古玩冷落,名胜萧条;美国军车横冲直撞,警察们却熟视无睹……朱自清的真性情在晚年曰益激烈的政治斗争中得以激发,早年五四运动中呐喊的血液忽然苏醒,抨击时政,反对国外势力入侵,为闻一多被枪杀的冤案行走呼号。

在如潮水般晃荡的北平,迈入老境的朱自清却像上足了发条,见缝插针,争分夺秒。在生命的最后三年,他主编了《闻一多全集》,出版了学术专著《诗言志辨》與《新诗杂话》,还写了大量的时评、书评与散文。

如此直至临终前不久,在反饥饿、反内战斗争中签名于《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宣言》。

许多人都谈道,朱自清晚年“表现得十分年轻”,但这种生命热度的燃烧,正来自死亡的惘惘威胁。

1948年,罹患胃病的诗人朱自清撒手而去,终年50岁。他不曾见过建国的情形,也不曾读过后世的北大乃至中国诗歌。不同立场的知识分子以各种方式表达哀思,悼念文章之多,构成了70年前的一场“文化奇观”。

而沈从文的悼文《不毁灭的背影》,只是平实地道出了亡友身上的“常人品性”一一那些迥异于斗士与英雄的厚重、质实、调和、折衷,并为后人描述了一个有“悲哀的分量”的身影:一个午睡刚醒或黄昏前后镶嵌到绿荫荫窗口边憔悴清瘦的影子,在天翻地覆的巨变进程中,以他的平凡、素朴和坚韧,面对整个时代。

猜你喜欢
朱自清扬州背影
主题:背影里的爱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蹉跎至暮年的初见
背影
一曲《扬州慢》,尽道《黍离》之悲
“扬州绒花”
背影
朱自清的蝉声
朱自清自轻不失重
背影
那一抹诱人的绿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