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管圈活动对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康复及康复锻炼依从性的影响

2018-10-29 01:55李培培
健康大视野 2018年10期
关键词:脑卒中品管圈

李培培

【摘 要】目的:观察脑卒中患者应用品管圈活动对肢体功能康复及康复锻炼依从性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5月-2017年4月我院行常规护理的脑卒中患者30例为对照组,并选取2017年5月-2018年5月参加品管圈活动的脑卒中患者30例为观察组。比较两组肢体功能康复、锻炼依从性。结果:观察组干预后肢体功能康复情况优于对照组,锻炼依从性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脑卒中患者,开展品管圈活动可加快肢体功能恢复,提高锻炼依从性,利于预后。

【关键词】脑卒中;品管圈;肢体功能康复;锻炼依从性

【中图分类号】R7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0019(2018)10-014-01

脑卒中指的是急性脑血管循环功能障碍引发的持续性脑干或大脑半球局灶性功能障碍。流行病学资料显示,我国每年有超过150万脑卒中患者,发病率高达217/10万,致残率可至86.5%,易对患者身心健康及生活质量带来严重影响[1]。品管圈是一种能够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模式,利于激发护理人员主动性,通过全面、系统、优质的护理服务提升脑卒中患者锻炼依从性,加快功能恢复[2]。本研究进一步探讨品管圈活动在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5月-2017年4月我院行常规护理的脑卒中患者30例为对照组,并选取2017年5月-2018年5月参加品管圈活动的脑卒中患者30例为观察组。本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自愿参与本研究并签署同意书。对照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55-76岁,平均(63.45±5.69)岁。观察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56-76岁,平均(63.58±5.71)岁。對比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对比。

1.2 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如病情观察;指导肢体康复训练,由患者自行活动或家属协助;通过正面、积极的语言进行心理激励。观察组开展品管圈活动,主要内容如下:①将圈名定为“康复圈”,以“加快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恢复”为主题,组员包括圈长、主管护师、护士。②查阅文献资料、结合临床检验、依据患者实际情况,寻找脑卒中护理可能面临的重要问题,包括心理压力过大、认知不强、依从性不佳、训练内容片面。③对小组人员进行脑卒中运动康复知识培训,制定学习手册,并结合手册内容通过书面教育、视频播放、床边示范等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宣教;通过语言鼓励、同伴支持、家属关怀、注意力转移等改善情绪;训练内容包括肢体摆放、翻身训练、平衡训练、坐位练习、关节活动度训练、步行训练、日常生活锻炼等多个方面;加强巡视,安排专人记录锻炼及恢复情况,并嘱家属监督。④总结护理经验,针对护理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改进护理方案。

1.3 评价指标 ①采用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量表(FMA)[3],包括运动、感觉、平衡等50项,总分100分,分值愈高则功能愈强,于干预前、干预2个月后评价。②自行设计依从性调查问卷,Cronbach's α系数=0.84,包括锻炼频度、时间、积极性等,总分100分,≥85分为完全依从,61-84分为部分依从,≤60分为不依从。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以百分数和例数表示,等级资料采用轶和检验;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用非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用配对本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肢体功能康复 观察组干预后肢体功能康复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锻炼依从性 观察组锻炼依从性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近年来相关临床研究表明,尽管脑卒中诊断技术及治疗水平均得到明显提高,有效降低了致死率,但致残率仍居高不下,且60%以上的卒中幸存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关节痉挛、生活难以自理、运动功能障碍[4]。由于及时开展功能康复训练利于缓解肢体痉挛,维护机体运动功能,降低伤残程度,因此在患者接受规范治疗的同时,予以科学护理干预对于改善患者预后十分必要。

品管圈指的是同一工作环境人员自发开展品质管理而建立的小组,该小组作为质量管理链条中的重要一环,能够在自我启发或相互启发的原则下,以全员参与的形式,持续落实维护与改善自身功能环境的活动。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干预后肢体功能恢复情况优于对照组,锻炼依从性高于对照组。由此可见,相较于常规护理,开展品管圈活动在肢体功能康复促进、康复锻炼依从性提高方面表现更佳。主要原因在于:品管圈活动能够在综合文献资料、护理经验与患者实际情况信息的前提下,全面查找现存或潜在问题,并有针对性地制定与改进护理方案,其通过组织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培训、采用多种形式对患者及家属开展知识宣教,能够在保证宣教内容质量的前提下,提高患者及家属对宣教知识的吸收程度,同时联合心理护理可有效改善患者情绪状态,加之巡视管理、家属监督能够进一步确保患者康复锻炼依从性,在此基础上丰富功能训练内容,利于增强功能训练效果,加快肢体功能恢复[5-6]。

综上所述,针对脑卒中患者,开展品管圈活动是一种科学有效的护理管理手段,可加快肢体功能恢复,提高锻炼依从性,利于改善患者预后。

参考文献

[1] 吴亚哲,陈伟伟.中国脑卒中流行概况[J].心脑血管病防治,2016,16(06):410-414.

[2] 魏宏英,陈云,李明贞,等.品管圈管理对降低脑卒中患者误吸发生率的效果[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5,21(23):2786-2788.

[3] 苏国栋,刘惠林,黄梦洁,等.呼吸肌训练对急性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的效果[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6,22(09):1008-1010.

[4] 章琪,吴建贤.脑卒中患者连续康复护理研究与进展[J].安徽医药,2015,19(08):1604-1607.

[5] 邓小燕,马嫣,段雪兰,等.提高脑卒中患者健康教育质量的品管圈实践[J].护理学报,2018,25(07):70-74.

[6] 沈卫红,李丽,沈英.品管圈活动对促进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康复的作用[J].上海护理,2015,15(02):5-9.

猜你喜欢
脑卒中品管圈
品管圈在提高手卫生依从性改善中的作用
早期护理介入在脑卒中患者构音障碍训练中的作用
早期康复护理在脑卒中偏瘫患者护理中的临床效果
脑卒中合并脑栓塞症的预防及护理观察
良肢位摆放结合中药熏敷降低脑卒中患者肌张力的疗效观察
品管圈在质量文化构建中的应用
品管圈“转”起来
品管圈的魅力
医疗质量也要有“品管圈”
护理品管圈运行常见问题与防范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