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导向的试题对物理实验教学的启示

2018-10-29 11:15李先全
物理教学探讨 2018年7期
关键词:中考试题科学思维浮力

摘 要:物理试题是学生学习物理的重要评价工具之一,物理实验题是区分学生物理核心素养的重要题型。本文从一道中考物理试题引起的教师大讨论入手,从学生的作答中剖析学生的思维过程,从而对实验教学提出建议。师生只有在平时的教学中重视实验教学,才能让学生在实验中学会观察、学会抽象、学会建模,不拘泥于教材,而不是简单的记忆,只有做实验并在实验中发现问题,通过实验解决问题,才能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提升核心素养。

关键词:中考试题;实验教学;科学思维;核心素养;浮力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8)7-008-4

1 问题的提出

浮力大小与浸没深度是否有关?这一道2017年重庆中考物理的实验探究试题,引起了物理老师的大讨论。老师们有三种观点:第一种,赞成“无关”,老师拿出不同版本的教科书的原始结论为证。“物体在液体中所受的浮力的大小不仅与物体的密度有关,还与物体排开水的体积有关,而与浸没在液体中的深度无关”(沪科版),“通过实验表明,浮力大小跟物体浸没深度无关”(人教版),“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浸没在液体中的体积有关系,和物体的密度无关系,和液体的密度有关系,和物体浸没在液体中的深度无关系”(教科版);第二种观点认为“有关”,根据题目提供的实验情景,得出“有关”的结论;第三种观点,“有关”和“无关”皆可,只要言之有理,给出相关联的理由都行,甚至可以当成实验探究中的“猜想”来对待。

为何一道实验题在老师中会引起大讨论?这和试题本身有关,也和老师平时的实验教学有关。这道实验题以真实的实验过程为背景,以实验中观察的现象为证据,要求学生通过科学思维,探究现象背后的物理本质,很好地考查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区分了学生的核心素养。而不少物理老师通过对中考实验考点及题型归类,让学生大量刷题,试着让学生通过记忆就能在考试中取得高分。而2017年重庆中考的这一道物理实验试题的呈现,引起了不少初中物理老师在这场大讨论后对实验教学的反思。笔者以这道实验题为例,分析学生在答题中的思维过程,并结合案例,对初中物理实验教学进行反思。

2 实验试题及分析

2.1 实验试题

重庆市2017年中考物理试题(A卷)第17题原题如下:

喜欢书法的小明同学用压纸石块设计了如下测量与探究活动,如图1所示:

(1)……

(2)小明回家后用操作方便、精确度高的电子秤和同一块压纸石块,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①他将搅匀的糖水装入柱形杯中,置于电子秤上,如图c所示;

②用体积不计的细绳系好石块,缓慢浸入糖水直至刚好浸没,电子秤示数逐渐增大,则糖水对杯底的压力____________ (选填“逐渐增大”“保持不变”或“逐渐减小”),说明石块所受浮力大小与 ____________ 有关,如图d所示位置,石块所受浮力大小为 ____________ N;

③他将石块沉入杯底,松开细绳,如图e所示,便开始写探究报告;

④完成探究报告后,他将石块从糖水中缓慢提升。细心的小明发现石块离开杯底至露出液面前,电子秤示数一直减小,这说明石块在放置一段时间的糖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与浸没深度 ____________ 。(选填“有关”或“无关”),造成这个结果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____________ 。

2.2 试题命制意图分析

此题测量目标准确、明确,层次分明,重点突出,考查了学生对科学探究基本要素的能力要求,体现了考试说明中对“质量”的考试要求;情景材料联系生活实际,体现考试背景的公平;以探究浮力大小的真实实验为背景,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贴近时代,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设问语言准确、简明通俗,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达成“过程与方法”课程目标,倡导师生教学中关注课外活动的探究。

2.3 试题涉及的核心素养分析

该题对“科学观念”维度的考查有明确的体现,学生要有科学的“物质观”,要求学生对物质的密度概念有所认知,同时明白实际生活中物质的密度往往不均匀。例如,学生喝的饮料,放置一段时间后,饮料下部的浓度往往比饮料上部的浓度大;学生对“相互作用观”也要有所体会,电子秤的读数本质上与容器的壓力、浮力等有关。从“科学思维”角度,学生要根据电子秤示数的变化,经过综合分析、推理论证等科学思维方法的内化,在质疑中反思教材中的实验与这个实验的差别,在创新中建立起密度不均匀的液体模型。从“科学探究”维度来看,试题在实验中提出了物理问题,有猜想与假说,有证据,要求学生对实验结果经过科学思维进行解释。从“科学态度与责任”维度,该题就是为了寻找电子秤“示数减少”的科学本质,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 学生的解答及其思维过程分析

学生对于“石块离开杯底至露出液面前,电子秤示数一直减小,造成这个结果的主要原因”这一设问的思考与作答过程,其实是探究物理本质的过程。答案可以说得“百花齐放”“千奇百怪”。通过对“石块在放置一段时间的糖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与浸没深度 (选填‘有关或‘无关)”对学生的答案进行归纳发现,填“无关”的较多,在填写“主要原因”时,可以看出学生对这个问题关注的对象各有不同,即使从同一对象中去寻找物理本质,但其关注点差别也很大。接下来从学生作答的研究对象入手,对学生的科学思维过程进行剖析。

3.1 研究对象为糖水

3.1.1 学生典型作答一

“糖水中有晶体析出,造成液体密度逐渐减小。”

3.1.2 学生典型作答二

“因为石块会吸水,糖会自动析出,造成糖水密度减小,所以浮力减小。”

分析:学生从化学所学的知识可知,因为石块吸水,糖水溶液一旦达到过饱和状态,糖会析出。此过程中虽然有糖析出,但石块吸水会引起溶液中水的体积减少,糖水的浓度变大才会导致过饱和状态,所以糖水密度实际上是增大的。由浮力公式可知,浮力增大。学生从这个层面回答,主要是学生对密度的计算把握不全面,只关注液体中糖的质量减少,没有考虑水的体积的变化,片面地推断糖水密度减少。

3.1.3 学生的其他作答

“糖水变质了”“糖水中有杂质”“糖水的密度大于水的密度”“糖水一直在蒸发,导致密度增大”“糖水是过饱和溶液,糖水未完全溶解”等。这些答案有猜想的成分,没能回答到“主要原因”的本质上去。

3.2 研究对象为石块

学生典型作答:“因为石块会沉底,对杯底有压力”“糖水中有晶体析出,附著在石块上,所以石块的重力增大”“因为石块的密度大于糖水的密度”“石块的重力大于石块的浮力”。

分析:这些答案,学生有猜的因素,在逻辑上经不起推敲。石块会沉底,对杯底有压力,会导致电子秤示数变大,与题干条件不符;糖水中晶体析出附着在石块上,石块重力增加,细线弹力会变大;石块密度大于糖水的密度以及石块的重力大于石块的浮力,只能说明如果没有细线作用,石块会下沉,这与电子秤的示数变小没有直接关联。

3.3 研究对象为细绳

学生作答有“因细绳在上升过程中,浸入的体积在减小,所以总的浮力随深度的减小而减小”“细绳会吸水造成误差”等。

分析:学生在审题的时候没有看清楚“体积不计的细绳”的表述,其实这是理想模型,暂时忽略了绳的体积,故其吸水性不予考虑。同时,题干中要求探究的是“主要原因”,所以不会因为细绳吸水造成浮力的变化。

3.4 研究对象为环境

学生作答有:“因为大气压的变化,所以造成物体在液体中的压力变化”“因为周围的温度发生变化”。

分析:学生在思考过程中,没有捕捉到题干提供的电子秤变化信息——“示数减少”,所以在回答主要原因时应该结合电子秤“示数减少”去探寻。

3.5 研究对象为拉动方式

有学生作答为“未匀速拉动”。

分析:出现这种答案的原因在于,学生没有注意到“缓慢提升”的理想过程,这是动力学有关的平衡问题,如不缓慢拉动,这里将涉及初高中衔接的有关知识。

3.6 研究对象为电子秤

学生作答“电子秤出现故障了”,这是试图从实验仪器上寻找“主要原因”,但问题的意图是解释“证据”的本质。

该题很新颖,源于学生的生活体验。第一,喝饮料时学生往往体会到,杯底部分的饮料浓度比上部的浓度大。第二,对于糖水的密度不均匀,可以通过光的折射来观察,用激光水平射入放置过一段时间的糖水,可以发现,激光越接近容器底部,光的折射越明显。

学生要找到正确的“主要原因”有难度,因为学生作答时在思维上有以下不足:

第一,学生捕捉信息的能力有待加强。题目的设问是缓慢向上拉动,即在空间上的变化使得电子秤示数减少的原因,很多学生理解为时间上的变化,糖水密度会变化。

第二,学生基于证据的科学探究、科学思维能力需要加强。实验的问题要在实验中生成,要从现象得出结论,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与责任对待实验过程。尽管实验现象与教材中的结论有差异,但要实事求是地分析现象的本质。

第三,学生对实验中的生成问题训练得不够,需要在实验教学中加强训练。

4 对物理实验教学的启示

4.1 重视实验教学,多做物理实验

让学生在科学探究中进行科学思维训练,无论是演示实验还是学生实验,教师都要克服困难做实验。如干冰的实验教学中,由于干冰储存不易,教师在课前可以到附近的蛋糕店寻找干冰,可以明显观察到包装口袋的凝华现象,在演示干冰升华时,可以设计以下教学情境。

实验一,展示干冰的包装口袋。在口袋外部有一层霜,如图2a所示。教师提问:霜是怎样形成的呢?请学生思考为什么。

实验二,将干冰放入冷水中演示。如图2b所示,冷水中会有大量气泡冒出,同时冒出“宛若仙境”的“白气”,“气泡”和“白气”的成分是什么?这是怎样形成的?还有容器的温度会急剧降低,这又是为什么?同时给每位学生分发干冰,如图2c所示,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并观察,学生很快就可以解释“气泡”“白气”的成分和形成原因:“气泡”的成分是二氧化碳,是水中的干冰升华导致二氧化碳气体从水中冒出,“白气”是由于空气中水蒸气遇冷形成的,同时感受水温降低。

实验三,将干冰分别放入冷水与热水中,如图3a和图3b所示,实验现象差别很大。干冰放入后,冷水周围的“白气”比热水周围的“白气”多,引导学生思考这是为什么?

4.2 关注学生学习的思维过程

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在实验中观察现象、抽象模型,从而形成概念、建立规律、体验应用。教师对学生把脉后才能对症下药,才能设计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策略。

比如,在电学中学生建立“短路”模型时,教师可分五个思维步骤设计以下的实验探究,如图4所示,让学生逐渐理解短路时电流过大容易引起火灾。

第一,观察现象。部分用电器短路,感受电流增大。两个灯泡串联,当开关S1闭合、S2断开时,两个灯泡正常发光。当两个电键同时闭合时,L2立即熄灭,L1的亮度更大。实验表明,部分用电器短路,被短路的用电器没有电流通过,而通过另一用电器的电流变大。

第二,推理归纳。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如果所有用电器都被短路呢?也就是电源被短路,电流会很大,这样让学生逐渐思考电源短路的特点,虽是通路,但电流很大,容易引发火灾,这样就实现思维能力的迁移。

第三,再次实验。体验 “短路”时引发火灾,用一节干电池和口香糖包装纸做实验,将口香糖包装纸剪成 “V”字型,用口香糖包装纸导电的一面直接连接干电池的正负极,可以看到,最窄处立刻燃烧冒烟,学生再次体验到“短路”的危险。

第四,联系实际。家庭电路中正常电压是220 V,如果短路会发生什么现象呢?学生猜想出会很危险,接着老师演示实验(如图5a所示),当家庭电路短路时,保险丝立刻发出爆炸声并冒出火花和浓烟,保险丝被熔断(如图5b、图5c所示)。

第五,得出结论。一般情况下短路是绝对不允许的。

4.3 关注实验中生成的问题,在实验中解决问题

学生操作错误会带来新的问题。比如,在学习滑动变阻器的闭合电路,灯泡往往不发光,教师此时提出,灯泡是否已经损坏?接下来教师通过减少滑动变阻器的电阻,灯泡逐渐亮起来,让学生明白灯泡没有损坏。但此时生成了新的问题:为什么闭合电键时灯泡不发光?通过讨论,学生意识到,灯泡之所以最初不发光,实际上是因为电流太小,不足以让灯泡达到发光程度。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出,教学必须尊重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学生是具有主动性、自主性、探索性的个体,在学习中应强调基于案例的探究学习。课堂实验教学能给物理学习提供很多探究案例,为加速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实验教学。

参考文献:

[1]李先全.深挖教材习题课程资源,助推思维能力迁移——以“电流做功的快慢”的习题教学为例[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17,46(6):65-66.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张大均.教育心理学第2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栏目编辑 赵保钢)

猜你喜欢
中考试题科学思维浮力
基于学生发展视角的中考试题分析
用面向科学思维的教学方法改进计算机图形学课程教学
重视科学实验课教学发展学生科学思维探析
关于高中三年级的第二轮复习的思考
神奇的浮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