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无名氏祝寿词初探

2018-10-29 01:49赵晓莹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8年7期

赵晓莹

摘 要:我国自古就有祝寿之风,祝寿文辞也随之出现。时至两宋,词体勃兴,时人尤其以诗词祝寿为风雅,因此产生了大量寿词。根据唐圭璋先生编纂的《全宋词》可以看出,在宋代祝寿词中,有相当一部分属于无名氏作品。本文将无名氏寿词简单分为他寿词和自寿词两大类。虽然大量的祝寿词中不乏阿谀奉承之作,但仍有一些寿词具有较高的思想艺术价值,体现了词人的价值取向和理想抱负,充满了对亲人朋友的真诚祝愿,让人从中感受到人伦亲情和生命意义的美好。

关键词:无名氏 他寿词 自寿词

中国自古就有祝寿之风,且伴随这种风俗的存在,祝寿文辞也随之产生。从《诗经》中的“朋酒斯飨,曰杀羔羊……万寿无疆”①,到《古诗十九首》中的“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②,都可以一窥祝寿习俗的悠久历史,以及人类在祝寿文辞中所体现出的深沉的生命意识。时至两宋,祝寿成风。尤其以诗词祝寿为风雅。据周密《齐东野语·贾相寿词》中记载:贾似道每逢生辰之日,“四方善颂者以数千计,悉俾翘馆誊考以第甲乙,一时传颂,为之纸贵,然皆谄词呓语也”③。宋理宗时期,贾似道手握重权,每年生日“以数千计”的献词祝寿者可以看出宋代以词祝寿蔚然成风。

根据唐圭璋先生编纂的《全宋词》可以看出,在宋代祝寿词中,有相当一部分词作属于无名氏作品,即词人姓名的失传。关于无名氏这种文学现象可谓由来已久,自上古时期的神话歌谣以及《诗经》,这些文学作品因多种原因,均无作者姓名记载流传。无名氏文学与有名氏文学相比,更具复杂性和特殊性,主要体现在作者队伍的庞大和内容题材的广泛。两宋时期,以词祝寿蔚然成风。祝寿词也成为无名氏词中的一个重要存在。关于词作无名的现象,谭新红先生提出了受文体观念影响、讽刺时政之作不署名、狭邪淫靡之作不署名、女性作家多不署名、隐逸词人甚少署名等词作无名的原因④。除此之外,随着词体的成熟雅化,人们越来越重视词作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这些祝寿词作影响逐渐式微。在近千年的流传过程中,由于人们的重视力度不够,词人姓名的失传亦属正常情况。

二、无名氏祝寿词中蕴涵的思想情感

在所有的无名氏祝寿词中,根据祝寿的对象,可以将其简单地分为他寿词和自寿词。他寿词中,主要表现了对寿主一生的美好祝愿;在自寿词中,往往是作者对自己一生的评价和理想。古今词学批评家很少谈到寿词,即便偶尔论及,也对寿词评价不是太高,况周颐在《蕙风词话》中说“寿词难得佳句,尤易入俗”⑤。词评家对寿词风格内容、艺术水准多持否定态度。虽然大量的祝寿词中不乏阿谀奉承之作,但仍有一些寿词具有较高的思想艺术价值,充满对亲人朋友的真诚祝愿,让人从中感受到人伦亲情和生命意义的美好。

(一)他寿词

与有名氏寿词一样,在无名氏他寿词中也分为寿圣、寿官、寿亲、寿友等类别。在一些寿圣寿官词作中,文人从功利角度出发,迎合时事权臣,作品多有粉饰太平和歌功颂德的色彩。其中虽不乏阿谀奉承之作,但仍有一部分作品内容可以反映出当时文人士大夫的思想情感,具有一定的文学艺术价值。

1.功成身退的思想

在《老子》中最早提出功成身退的思想。功成乃有为之举;身退乃无为之举。可以说,老子的功成身退是有为和无为、济世之才和谦逊之德相结合的结果。关于功成身退的仕隐观,作为中国传统思想主流的儒家也有论及,《孟子·尽心上》:“穷则独善其身,不得志,则修身见于世”⑥,在不得志的时候,仍然不离开官场,而是通过自身的努力,以各种方式显名于世,以待见用。可见儒道两家都推崇功成身退,古代文人士大夫也将功成身退视为一种人生的理想结局。在无名氏的寿官词中,多包涵此种思想。无名氏的一首寿官词《沁园春·寿游侍郎》⑦4753与陈若水的《沁园春·寿游侍郎》之“游侍郎”为同一个人,即游九功。據小序“龄开八秩(《沁园春·寿游侍郎》)”来看,此词为寿游侍郎八十岁所作。此词的上阕,作者先是对游九功的人生成就进行一番称颂。“直卷经纶,十征不就,争羡先生出处高(《沁园春·寿游侍郎》)”称美游侍郎身负才华,却多次不应征召,慎于出仕。“徜徉处,有晋公绿野,陶令东皋(《沁园春·寿游侍郎》)”,作者在这里以裴度和陶渊明来代指游侍郎,称赞功成名就的游侍郎致仕后的隐退生活。下阕又以“不访蓬莱,遍搜仙药,不登阆苑,三摘蟠桃(《沁园春·寿游侍郎》)” “青如许,与老松苍竹,定岁寒交(《沁园春·寿游侍郎》)”以物为寿,既赞美了祝寿对象的高尚情操,又表达了作者对祝寿对象长寿的祝福。词体诞生之初本就具有娱宾遣兴的实用性功能,他寿词更是这种功能的显著体现。

另有一首《万年欢·寿太守》⑦4756,在词的上阕,作者以南极老人星之典以示对太守的长寿祝福。“惟愿年年,使君常驻熊轼(《万年欢·寿太守》)” “见说吾皇仄席。恐非晚、归朝宣直(《万年欢·寿太守》)”表现了对太守一生功业事迹和德行才识的评贺和颂扬。末句“功成了,却隐东山,算惟龟鹤相识(《万年欢·寿太守》)”,以谢安隐居东山祝颂太守,暗含功成身退的美好祝愿。中国诗歌一向有重教化的传统,随着词体的兴盛,这种传统也逐渐渗入到词的世界。无名氏他寿词中功成身退这一仕隐观正是儒家和道家思想的理想结晶。

2.人伦亲情的祝愿

在寿圣寿官词中,一些作品出于交际应酬的功利性目的,不免具有阿谀奉承之嫌,既缺乏真情实感,艺术价值也不是很高。但值得注意的是,在无名氏他寿词中,另有一些寿亲寿友词表达了作者对自己亲朋好友的真情祝愿,可从中读出封建社会中人伦亲情的美好。以血缘关系为核心的宗法社会中,宋明理学重视对伦理纲常的严格遵循,这就使得寿亲词尤为兴盛。在这种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下,寿亲寿友词正是孝悌仁爱这种伦理道德的体现。《论语·为政》中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一言指出对父母的孝不仅在于能养,更在于敬。所谓“敬”,含意虽广,生辰祝寿肯定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因此,文人士大夫往往以文学创作(祝寿诗祝寿词)的形式践行自己的“孝道”理念。张炎的《词源》里将寿词的主题分为三个要素:富贵、功名和神仙。在《玉楼春·子寿母》⑦4769这首寿母词中,作者用老莱子自喻以示对母亲的孝顺。“歌遏行云香篆缕(《玉楼春·子寿母》)” “儿辈行当壮门户(《玉楼春·子寿母》)”体现了封建士大夫家族对富贵功名的追求和向往。“一杯祝寿比庄椿,愿长与、儿孙作主(《玉楼春·子寿母》)”不仅有对母亲长寿的祝愿,还有对三纲五常伦理观念的严格遵循。

如果说在赠长辈的寿词中,我们可以看到封建文人对家族兴盛发达的追求以及对长辈长寿安康的美好祝愿。那么,在一些寿兄弟寿友词中,我们却可以看到兄弟朋友之间的相互慰藉相互鼓励。祝福永远蕴含着人生无数的可能性,作者祝福别人的同时也安慰着自己的心灵。

宋朝是一个以文官制度为主体的封建官僚社会,求取功名入朝做官是文人士大夫的共同目标。在无名氏《鹧鸪天·寿弟生日》⑦4771这首词中,除了有对时序伤感和与亲人分别的淡淡苦涩,也有“大药驻朱颜(《鹧鸪天·寿弟生日》)”和“除书出未央(《鹧鸪天·寿弟生日》)”等寿词本身所具有的乐观喜庆的基调。除此之外,另有一些无名氏寿友词也可以看出作者对朋友的真情实感。如《水调歌头·庆友人》⑦4765,这首寿友词文辞典雅气势豪迈奔放,所用典故融化字面,清新雅致。“高谊薄云表,随处是知音(《水调歌头·庆友人》)”表达了朋友待人处世的深情厚谊,“人俊逸,文卓荦,气雄深(《水调歌头·庆友人》)”是对朋友品貌的赞美,而后又以傅说隐居傅岩室之典祝福朋友仕途顺利,终会成就一番经纶大业。语词清新文雅,情感真挚浓烈,一脱传统寿词吹捧夸耀、阿谀逢迎的俗滥格调。

处于封建礼教程朱理学压抑约束下的个人情感,尤其是对于自己妻子爱人的情感很难得到一个合适的机会表达出来。但是祝寿活动属于封建礼教所规定和提倡的范畴,因此寿妻词就成了向与自己同甘共苦数十载的妻子表达挚爱之情的恰当工具。如这首《西江月·为妻寿 七月卅日》:伴我鹿车鱼釜,从伊裙布钗荆。年年七月甫三旬,今日生朝资庆。二女长俱麻绩,三男俱读书声。吾年五十不多争,好事且宜少等⑦4817。这首寿妻词叙述了贫贱夫妻同甘共苦、不离不弃数十载。直到“二女长俱麻绩,三男俱读书声”,儿女俱已长大成人,苦尽甘来。“好事且宜少等”又表达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盼。这首民间寿妻词虽无太多新意,语气平淡也无夸张表达,但字里行间却充满着对妻子的真挚情感。

(二)自寿词

与他寿词(寿圣寿官词、寿亲寿友词)祝颂喜庆的乐观基调相比,无名氏自寿词因对生命历程的总结自省和时光流逝的感怀,多了一些悲剧色彩,且这种悲伤意蕴逐渐成为自寿词的主旋律。沈义父在《乐府指迷》中认为寿词应该“隐然有祝颂之意方好”,吴冬红在《宋代自寿词的悲伤意蕴》中,认为自寿词的出现是对寿词创作原则的背离。但在自寿词中,祝寿者与祝寿对象合二为一,不再以阿谀奉承取悦他人为目的,从而使得自寿词摆脱了大多数他寿词的功利属性,从而更加真切细腻地表达出自己内心的思想情感。

1.自寿词中的闲适情怀

根据唐圭璋先生编纂的《全宋词》(含孔凡礼《全宋词补辑》),无名氏自寿词主要选自于南宋理宗时期的《截江网》。南宋朝廷风雨飘摇,政治衰落,社会动荡。在这样一个积贫积弱的时代,文人士大夫无法做到兼济天下,甚至连独善其身也很难做到。在对人生际遇、生命意义等的思索中,词人们更多流露出的是对仕途官场的厌倦,对俗世名缰利锁的厌烦,而希求将身体精神回归自然山林,寻求逍遥自适的天堂。同样的,这份闲适情环在自寿词中也得到了集中充分的体现。

自寿词在写作过程中是一种自我反思自我总结和自我认识,祝寿色彩已经变得非常淡薄。在《鹧鸪天·自寿》⑦4772-4773《贺新郎·生日自寿》⑦4773两首无名氏自寿词中,可以看出作者的淡泊功名、厌倦官场名利的思想。“云外青山是我家。两年城里作生涯(《鹧鸪天·自寿》)”颇有几分陶渊明“归去来兮”的归隐之意。在时光流逝,韶华不再的伤感之余,也有“三杯浊酒一瓯茶(《鹧鸪天·自寿》)” “我有数间临水屋,随分田园些个(《贺新郎·生日自寿》)”的安贫守拙之志;也有“尊前儿女(《鹧鸪天·自寿》)” “对花前、时抱添丁坐(《贺新郎·生日自寿》)”家庭天伦之乐。国势衰微的时代背景下,词人勘破了富贵、长寿、功名的虚妄,甘于“守拙归园田”,在山水田园间畅享清贫闲适的人生。

2.自寿词中的幻灭之感

词人在勘破了富贵、长寿、功名的虚妄与无常之后,他们的思想便由儒家的入世精神逐渐转向释、道的出世精神;便由对生命价值的外部追求转向对生命价值的内部思索;便由“铁马冰河入梦来”的家国之忧转向“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的宇宙人生的深层体悟。苏轼词作中常有“古今如梦” “事如春梦了无痕” “君臣一梦,今古虚名”的人生如梦之感。自寿词本身就是一种自我对话自我表达,对于无常世事的生命思索恰好可以借自寿词得以抒发。

在无名氏《水调歌头·生日自寿》⑦4773中,词人回首一生功行,内心坦荡从容。“此去清健,到处狎渔樵(《水调歌头·生日自寿》)”“更时游艺圃,日耨情田(《沁园春·自寿》)”在庆寿的气氛中突破功名富贵、人生转瞬即逝的限制,远离尘世喧嚣之后,只愿与鸥鹭为盟,维护内心真淳朴实的一方净土。“世事儿戏耳(《水调歌头·生日自寿》)”“细思世事无边。只好把清樽对眼前。看槐国功名,有如戏剧(《沁园春·自寿》)”⑦4773,这样的一种人生幻灭之感,应是词人在世上失意太多,勘破了功名如戏、荣华如梦的人生无常,产生了故作放荡的情感流露。

“真字是词骨。情真,景真,所作为佳”⑧。词人借助自寿词进行自我反省自我剖析自我表达,字字皆是肺腑之言。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自寿词是“诗言志”功能的一个延伸,从仅存的几首无名氏自寿词中,我们可以一窥当时文人的真实心态。

注释

① 张凌翔,解译.诗经全鉴[M].中国纺织出版社,2015:137.

② 王夫之,选编.古诗选[M].长江文艺出版社,2015:124.

③ 周密,撰.黄益元,校注.齐东野语[M].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124.

④ 谭新红.宋代无名氏词刍议[J].河北大学学报,2015(5).

⑤ 况周颐.蕙风词话[A]//唐圭璋.词话丛编[M].中华书局,1986.

⑥ 陈柱,罗根泽,著.孟子传论·中庸注参[M].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4:234.

⑦ 唐圭璋,编纂.王仲闻,参订.孔凡礼,补辑.全宋词(简体增订本)[M].中华书局,1999.

⑧ (清)况周颐,著.蕙风词话[A]//唐圭璋,编.词话丛编[M].中华书局,1986.

参考文献

[1] 张凌翔,解译.诗经全鉴[M].中国纺织出版社,2015 .

[2] 王夫之,选编.古诗选[M].长江文艺出版社,2015

[3] 周密,撰.黄益元,校注.齐东野语[M].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4] 谭新红.宋代无名氏词刍议[J].河北大学学报2015(5).

[5] 況周颐.蕙风词话[A]//唐圭璋.词话丛编[M].中华书局,1986.

[6] 陈柱,罗根泽,著.孟子传论·中庸注参[M].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4.

[7] 唐圭璋,编纂.王仲闻M参订,孔凡礼,补辑.全宋词(简体增订本)[M].中华书局,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