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

2018-10-30 02:38
民主与法制 2018年40期
关键词:网络媒体谣言受众

律师智胜——艺术诉讼法经典案例解析

汪腾锋

将计就计找公关“假道伐虢” 不声不响关闭违法“送礼门”(上)

案情回放: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依托互联网的各种媒体应运而生,影响力也日益巨大起来。

网络媒体以其传播渠道的多元化、传播效应的即时性和传播受众的普遍性,赢得了广泛追捧。传统媒体已不再是受众获得信息的唯一渠道了。报纸、电视、广播的受众范围和传播空间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网络媒体的挤压,越来越多的人从互联网媒体上获得信息。

由于网络媒体的互动性极强,无论早期的门户网站,还是两三年前盛行的微博、眼下炙手可热的微信朋友圈,抑或是同道聚集的贴吧、论坛,甚至是小型的、打着“专业化”旗号的网站,都受众广泛。

然而,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网络媒体虽然广受追捧,打破了以往信息极不对称的社会状态,却也往往因为信息的芜杂和虚夸,引发一些负面影响很大的、子虚乌有的虚假传播事件,所以备受诟病。

通俗地说,就是受众从这些网络媒体里获得的各种信息,极少能够清晰地分辨其真假,从而容易遭受虚假信息和侵权事件造成的广泛而深远的伤害。

可以说,大多数网络媒体编辑,特别是一些微信公众号等自媒体编辑,为了博取惊人的点击量和受众的普遍关注,每每不惜采取断章取义或张冠李戴的手法,以浮夸、劲爆的标题追求惊悚效果,夺人眼球。长此以往,他们传播的信息一方面获得了较高的点击量和关注度,但另一方面,这些信息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甚至是虚假性,往往使信息主体受到不可估量的困扰和损害,尤其是商业声誉或个人信用等,导致恶性事件的发生。

譬如“新疆籍艾滋病人通过滴血食物传播病毒”“再不看就封了!震惊全国的一家34口被灭门惨案!!! 有图有真相”“百人团伙在周村(海口)偷了仨孩子! 派了100多人,专偷七岁以上”“一个东北记者的返乡见闻:村妇谋划组团‘约炮’”等等,这些耸人听闻的虚假信息,经过不明就里的其他媒体报道和网民们的连环转发,极为快速而广泛地传播开来,造成很大的社会恐慌。

像这类网络信息或网络谣言,仅仅是造成了社会恐慌情绪蔓延,还不是最可怕的,一般经过各种媒体的辟谣,社会上的恐慌情绪总会慢慢平息下来……

最可怕的是一些关于品牌产品或知名商品的不实网络信息或网络谣言,如,2014年10月,《农夫山泉停产,这水我再也不敢喝了!我要买饮水机!》的文章,图文并茂地宣称农夫山泉天然饮用水污染严重,已停产……

又如,2015年年初的一篇文章《昨晚刚发生的,现在事情严重了才播出来,赶紧通知家人吧!!》中传言,肯德基所供应的鸡肉食品不仅为激素鸡,而且为没有毛和多个翅膀、多个腿的怪鸡……

再如,2015年8月初在网络和微信圈疯传的一段“台湾良心导游向大陆游客揭露康师傅惊天内幕”的视频,视频中,一个操台湾腔的女导游说什么“康师傅在大陆使用的潲水油是台湾的56倍”,等等……

这些真假难辨的网络信息或网络谣言,甫一出现,短短几个小时内就得到数十万的转发量,包括部分大V在内的网友纷纷在微博、微信朋友圈中转发……虽然发布者或发布平台迅速赢得了点击量、关注度,却也很快就造成了涉谣品牌产品或知名商品销量的急剧下滑和重大的商业损失,也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信赖,极大地侵犯了名誉权,让相关企业陷入舆论漩涡……

尽管涉谣企业已把造谣者和涉嫌传谣微信号背后的运营公司诉诸法律,提出巨额索赔。不过,这些网络谣言对涉谣的品牌产品或知名商品的声誉损害和信用损害,却是无法估量的,可能很长时间都无法彻底消除。有时,甚至导致了相关企业的毁灭。

那么,这些杀伤力极强的网络信息或网络谣言产生、传播的根源究竟是什么呢?当然是点击量、转发量或关注度后面的利益!

网络信息传播和网络谣言传播的巨大影响力,主要来源于网络的互动性。传统媒体极少可以实现受众在媒介载体上实时互动,而网络则开辟受众渠道和互动平台,让网友们评论、发言,争议越大越好,讨论越热闹越受人关注。

在不必透露姓名的情况下,网友急切地想要表达,想要引起他人的附议和关注,于是,不惜危言耸听地制造一些网络话题。而不少无良的广告公关公司,更是要借助传播力量无限的网络制造、发布一些夺人眼球的话题或信息为自己谋取巨大的利益。

网络世界纷繁复杂,网友难辨真伪,网络热点话题不断获得网友跟帖,往往就在七嘴八舌、众口铄金的情况下,形成了“网络暴力”。

“网络暴力”是指某些网友对某些事件发表的网络言论,已超越了正常理性,不仅由此完成了虚拟空间中对当事人的道德审判,更严重的是,当事人甚至会因此受到来自现实生活中的处罚。很多政府职能部门被网络舆论绑架,对热点事件主角进行了并非依据法律法规的惩处,此类报道并不鲜见。

而在这类事件中,获益最大的无疑是传播虚假信息或谣言的网络平台或自媒体,深受其害的自然是涉谣的产品及其经营企业,有的甚至遭到灭顶的打击。

2013年的“深圳万某公司‘送礼门’事件”就几乎葬送了一家颇有实力的上市地产公司。

事情的缘起是这样的:

2013年4月初,地处湖北的“中国某康网”湖北频道率先以《深圳万某公司送卡清单曝光,万余官员牵涉其中》这一耸人听闻的题目,在网络上公开爆料曝光了万某公司不能为人所知的“商业机密”。

紧接着,山某政府法制网、中国经某网湖南频道、荆某网等网站纷纷转载、热炒,引发凤某网、新某网、搜狐网、网易、腾讯等多家综合性门户网站转载报道,进而引起深圳本地电视媒体及广东《新某报》《南方某某报》等权威媒体的广泛报道,引发社会各界纷纭热议和高度关注。

一时间,涉嫌行贿、备受非议的万某公司高层如坐针毡,像热锅上蚂蚁乱成一团。

不单是万某公司高层坐卧不安,与万某公司有业务往来的各级政府职能部门、单位相关人员,更是人人自危,头顶悬剑……

高层领导的处境危如累卵、精神惊恐不安,整个万某公司几乎停止了所有的正常经营和行政事务,每天都不得不战战兢兢地开会研究应付那排山倒海而来的社会舆论非议、网民的责骂和媒体穷追猛打式的质疑和批评,一直形象良好的上市企业面临着空前的信任危机与法律风险。

这种危机和风险是如何引发的呢?

故事得从头说起。

猜你喜欢
网络媒体谣言受众
中国使馆驳斥荒谬谣言
网络媒体记者走进山西农谷
当谣言不攻自破之时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谣言
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新闻互动传播探索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
谣言大揭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