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封改变晚清命运的举报信

2018-10-30 11:11刘绪义
领导文萃 2018年17期
关键词:恭亲王议政慈禧

刘绪义

小人物的大动作

清同治四年(1865年)三月初五,恭亲王奕訢按惯例入值觐见两宫太后。慈安与慈禧两位太后端坐在紫禁城的东暖阁,慈禧待恭亲王行礼毕,对他说:“有人劾汝!”说着便拿起奏折递给恭亲王看,谁知恭亲王并不接折,追问:“谁人所为?”慈禧告诉他:“蔡寿祺。”恭亲王失声叫道:“蔡寿祺不是个好东西!”说完便声称要逮问他。

谁吃了豹子胆,竟敢弹劾议政王?此人就叫蔡寿祺。

蔡寿祺,江西德化人,道光二十年(1840年)进士,同治四年(1865年)二月初七署日讲官。一看就是个“黑翰林”——长期升不了官的翰林学士。刚刚当了日讲官(主皇帝敷陈经史、回答皇帝咨询、兼记皇帝言行的官员),不到七天便上疏八条痛陈时弊,“摺留中未发”。这八条的主要内容是:广言路、勤召对、复封驳、振纪纲、正人心、整团练、除苛政、复京饷。

从这些条目看起来,像是一篇改革大文章,其实奏折的核心,只有“振纪纲”一条。此处,蔡寿祺历数劳崇光、骆秉章、刘蓉、李元度、曾国藩、曾老九、薛焕诸公之短,这几人都是晚清督抚重臣,且绝大多数是湘军将领。这些人在两宫太后眼里都是朝廷的有功之臣,一个“黑翰林”一口气攻击这么多功臣,太不知自己几斤几两了,自然没被上司理睬。

见自己的告状信没有动静,蔡寿祺又于三月四日再次上疏,这次的矛头直指当朝第一权贵恭亲王奕訢,弹劾他贪墨、骄盈、揽权、徇私四大罪状。

蔡寿祺不愧是进士出身,他的举报信写得非常有技巧:贪墨、骄盈、揽权、徇私,虽没有事实,但不是我要指责,都是臣民猜疑出来的。基于这四条,蔡寿祺提出的结论是干脆要奕訢引退。

此时的恭亲王仅32岁,慈禧才30岁。

万千余地下狠手

恭亲王失声说出“蔡寿祺不是个好东西”后,引发慈禧震怒,随即召见大学士周祖培、瑞常、吏部尚书朱凤标、户部侍郎吴廷栋等,垂泪对诸臣子说:“(恭)王植党擅政,渐不能堪,欲重治王罪!”诸位大臣一听此事太过诡异,谁都不敢表态。慈禧反复提醒:“诸臣当念先帝,无畏王,王罪不可逭,宜速议!”

堂堂一国总理,在三年多前的“祺祥政变”中还是两宮太后的铁杆同盟,怎么一下子就变得罪不可赦了呢?

周祖培赶紧顿首回答:“此惟两宫乾断,非臣等所敢知!”慈禧说:“要是这样的话,还用汝曹干什么?他日皇帝长成,汝等独无咎乎?”周祖培赶紧替自己解围:“此事须有实据,容臣等退后详察以闻。并请与大学士倭仁共治之!”

一听与倭仁共治,慈禧稍稍放心了,这才命众人退下。

聪明圆滑的倭仁,两边都不得罪。太后说有罪就有罪,说无罪就无罪。可大可小,留下万千回旋余地。得到这样的答复,慈禧果断亲笔下令:革去恭亲王一切差使,不准干预公事。

“恭亲王聪明太露”

其实,此时的恭亲王顶多就是诏中所言:“妄自尊大,诸多狂傲,每日召见,趾高气扬,言语之间许多取巧妄陈。”说得更直白一点,就是他不大注意小节,尤其是礼仪。

在这一问题上,恭亲王可谓吃亏不少。他一生四次被罢官,都是因为这个问题。

与“才具平常”的两宫相比,恭亲王思想开明,临事敏决,年富力强。人总有缺点,举止高蹈,如果在亲近的人看来,是可爱的一面;如果是对手看来,却是可恶的一面。究其实,是慈禧要揽权,时刻不忘自己的身份;恭亲王要办事,常常忽略自己的身份,将二人关系看作是自家叔嫂关系。曾国藩就说:“恭亲王举止轻浮,聪明太露,多谋多断。”

两宫决策,恭亲王议政,决策来自于议政,谁也离不开谁,这一点宫廷内外谁都明白。而恭亲王又想办事,办事不得不倚重督抚,他能跟督抚打成一片,这等于将各地督抚与两宫又隔离开来,权力的天平实际上倾向于恭亲王,矛盾就这样不可避免了。

令人长叹的结局

蔡寿祺的举报信恰好打破了二者微妙的平衡,苦于找不到突破口的慈禧借机发难。

但是,慈禧想得太简单了。诏令发布的次日,惇亲王奕誴便上奏为恭亲王申辩。紧接着,在东陵监工的醇郡王奕譞也赶回京城,急忙上书替六哥说情。

同时,通政使王拯、御史孙翼谋亦具折,均请酌赏录用,以观后效。肃亲王华丰、内阁学士殷兆镛、左副都御史潘祖荫、给事中谭锺麟、广成、御史洗斌、学士王维珍纷纷上疏,舆论皆倾向恭亲王。

这样,压力反倒都到了慈禧那边,见此情景,慈禧迅速转弯,于四月十四日下谕:“恭亲王著仍在军机大臣上行走,毋庸复议政名目,以示裁抑!”恭亲王的议政王头衔被剥夺,慈禧达到了基本目的。得旨后,恭亲王进宫谢恩,慈禧更是面加训诫,恭亲王“深自引疚,颇知愧悔”,亲王总理之颜面由此扫荡殆尽。

一封举报信,改变了晚清的命运。从此以后,恭亲王行事格外谨慎,小心自保,那种锐意进取的精神随着慈禧的权力一步步巩固而逐渐消逝。

作为“中国第一次近代化运动的倡导者”,恭亲王无疑是同光时期卓有分量的改革家,后人逐渐认识到这一点,“恭亲王是个有血性的人,且真心为国谋划,他是清朝最后一百年宗室中的贤者”。(蒋廷黻语)慈禧也不得不承认,恭亲王之死为“失兹柱石”。

本来他可以更好地在议政王的位置上发挥着更大的作用,然而,蔡寿祺这一举动,不仅导致恭亲王逐渐心灰意冷,而且打碎了改革所应有的权力资源,为此后他的多次被罢免开了一个不好的头。

蔡寿祺想要告倒的薛焕、刘蓉,都因查无实据,经吏部议处,降二级调用。相反,蔡寿祺本人因诬告而被即行革职,勒令回籍。蔡寿祺被革职后,仍然逗留京师,不过,从此潦倒,50多岁就须发皆白,落得个“偷鸡不成,反蚀一把米”。这正是政治玩火者的结局。

(摘自《同舟共进》)

猜你喜欢
恭亲王议政慈禧
咸丰和恭亲王:好兄弟相爱相杀
从“一匣两谕”中试析咸丰与恭王的关系变化
街道议政会:基层创新续接民意
慈禧喜欢野大夫
第二十三回 东阿镇盛产东阿胶 慈禧后喜得小皇子
慈禧:真的是个“好吃家”
民主议政会职工说了算
上虞区:推行街道议政会制度
多面慈禧:亲民也得看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