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对学生的心理研究

2018-10-31 10:29黄志平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8年26期
关键词:素质教育心理数学

黄志平

摘 要 应试教育的数学教学不研究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则提倡研究学生心理,因为它与提高教学效率有很大的关系。

关键词 数学 心理研究

素质教育强调“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采取生动活泼的方式,科学有效的途径,全面提高学生素质。”那就是他们在知识、思想、心理、适应社会等素质都得到发展。要遵循学生的心理规律,首先就要研究学生的心理规律。初中學生介于小学生和高中生之间,在性格方面,他们并未完全脱离儿童的天真,仍旧好奇,好胜、求知欲、成功感、荣誉感都强,还要加上表现欲也强。在这样的心理状态下,搞注入式、死 记硬前式,题海战士式、将压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素质教育与此相反,应试教育搞课堂中心,素质教育则主张开辟第二课堂;应试教育搞教材中心,素质教育则主张扩大教材资源;应试教育搞教师中心,素质教育则转变教师中心为教师主导。应试教育中,学生是学习的奴隶,素质教育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素质教育理念顺应了学生的心理规律,注入式压抑学生思维,启发式,给学生思考的机会。课前预习更是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有初中毕业生,失学在家,由于即将工作的岗位对高中数学的需要,他在暑假里自学高中一年级的数学。他把高中一学期,二学期的期末试题作为自测题,以在校生考试相同的时间做完全题,交由高中数学老师阅卷,结果得92岁。所以搞注入式的数学老师不要低估了初中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都应布置学生课前预习。预习有几大好处。一、顺应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自主学习欲望是由成功感所驱使的心理效应。预习中,他们会调动所学过的一切知识。他们参观过那些铁路工人,他们身怀建设本领,逢山开路,遇水造桥。学生在预习中也具备了这种雄心。当预习中不懂的地方在所难免时,便做上符号或记在本子上,这是自学中发现问题的能力。不预习在老师讲解时不同样可以发现吗?回答“不一样”,自己发现后,有充分的思考时间,锻炼了发散思维。百思不能其解时,才当作问题记下来。而没预习过,在老师讲解时没搞懂,发现了问题,但老师不容每个学生思考,因各人的难点不同,当还没来得及思考时,老师已经讲到前边去了。在预习中思考过,上课时便集中优势精力打歼灭战,十分注意这个难点,及时提问也会提到点子上,很容易突破难点。了解学生这些心理状态,就会让学生预习,记下自己的难点。在讲课堂前,先让学生提出这些难点,然后在讲课时一一解决。解决的方法也要遵循学生的心理规律。比如甲的问题看看有无学生能够回答,若无人能解,就说明不是一人的问题,而是全班共同的问题,就应采取启发引导式让学生找到方向后再思考,直到弄懂。这是满足学生成就感的心理。如果直接作答,又失去了锻炼思维的机会。

关于教学民主。由于师道尊严的影响,学生一般不愿与老师当面讨论问题,即使给讨论的机会,反复几次都没懂,就装作懂了作罢,怕惹老师生气或者心理嘲笑是榆木脑袋。这种心理状态,老师应该了解。有了了解,就会以朋友式的姿态向学生表明,只要学生愿意与老师讨论甚至争辩,非但不会反感,而要受到欢迎。因为老师可以从学生的口中发现问题,是怎么没把学生讲懂的。如果是学生的基础知识不牢拖了新知识的后腿,则明白指出问题所在,让学生复习哪段知识后再解此题。这些细致的知识脉博,只有在平等的师生交流中才能发现。例如曾有一位学生拿了一道数学题请教老师。老师一看就知道这是大大越越了教材要求的题。老师明确告诉他,此题超纲了,不是老师不愿解给你看,花费时间不说,那个过程你也看不懂,有何益处。待你的年级升到了高中、大学,便迎刃而解。老师这番话不是动不动“好高骛远”之类的批评,而是以理服人,学生十分理解,心服口服。这在师道尊严的时代是难以办到的。在教学中,对重点问题一要教学习方法,二要循循善诱。如教学生多观察,多思考。观察过程,思考原理,题目的解答论证,公式的发现推导,都要经过观察、引导、提示,让学生从概念、公式的实际意义或背景中得到尝试,得到领悟,这就是重过程,重培养能力的教学方法。总之,课堂教学的民主气氛,对培养学生敢于发言、善于发言,勇于争辩的探索精神,对培养能力,提高素质是科学有效的途径。

培养非智力因素,提高学习效果,非智力因素如兴趣、动力、信心、毅力等等。没有这些积极的非智力因素,即使智商很高也难也学好数学。即使分数过得去,将来也难有数学建树,但且有非智力因素的人,即使是笨鸟(智商平平)也可以先飞。所以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积极的情感态度,有时好象花了时间,但磨不误砍柴工,是四两拨千斤的艺术。有的认为数学是抽象学科,枯燥无味,学习无钻劲,而有的象着了迷一样,废寝忘食,视数学为美丽花儿,秀色可餐。有位老师描绘不热爱数学的人的眼里,那些数学符号就象死蛇干鱼般的摆在酷热的沙滩上,而那些酷爱数学的人的眼里,那些数字、符号都化作了老林中的人参,冰山上的雪莲,海上的仙山琼阁,快乐的游鱼和闪光的贝壳。为什么会出现两种心境,这就要贴近学生的心去听一听,就一定会知道。那就是兴趣的原因。

总之,研究学生心理,顺应学生心理,采取生动的形式。就能全面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任顺元.素质教育论[M].杭州大学出版社,1998.

[2] 刘解军.新课程改革评价与新标准解读分析[M].哈尔滨:黑龙江科技出版社,2003.

猜你喜欢
素质教育心理数学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心理感受
论美育中的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
如何有效渗透素质教育理念
让心理描写点亮全篇
关注基础教育阶段中的素质教育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