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缩表对商业银行流动性的影响

2018-11-03 03:46张治惠包先焰方志豪
时代金融 2018年27期
关键词:中央银行负债表流动性

张 陈 林 晨 张治惠 包先焰 方志豪

(安徽财经大学,安徽 蚌埠 233000)

我国中央银行在经历大幅被动扩表之后,现已进入阶段性缩表的新时期。继2017年3月央行缩表以来,8月央行再次缩表,央行缩表的频率在增加的同时,规模也在扩大,也正在从之前的被动型缩表逐渐转向主动型缩表。然而,央行缩表可能会直接影响到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导致存款金融机构缩表,从而传导到中国债券市场、股票市场。由于商业银行是实体经济的主要融资来源,商业银行流动性直接影响企业的融资,如果央行进一步传导至实体经济,可能会增大企业的融资难度进而造成市场流动性紧张。因此有必要对央行资产负债表项目货币统计和商业银行各项流动性指标进行研究,以反映央行缩表对商业银行产生的流动性影响。此外,从国际视角出发,美联储从2017年10月起正式启动渐进式被动缩表,影响力极大,而全球的货币政策也将陆续退出宽松,欧洲央行、日本央行等也逐步开始转变货币政策,在大趋势影响下,央行的外汇占款进一步减少有可能在未来产生更严重的被动缩表现象,而央行也会根据流动性管理需要主动采取缩表策略进行市场调控。因此,研究央行缩表对商业银行流动性影响,会减少货币政策操作对于商业银行资产端和负债端造成的扭曲效应。

一、文献回顾

关于央行缩表和商业银行流动性的研究,国内学者做出了重要贡献。鲁婧(2008)基于流动性过剩视角分析了我国货币政策工具的效用;张富友(2009)利用实证模型分析存款准备金调整分别对不同性质商业银行流动性的影响关系;徐子杰(2012)采用多种流动性指标研究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现状,并提出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的相关建议;与此研究相似的还有董轲(2014)对流动性剧变下的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分析;许维嘉(2016)运用回归分析方法发现商业银行流动性三个显著影响因素分别为资产质量、资本充足状况以及资产结构;娄飞鹏(2017)在分析中美央行资产负债结构的基础上对美联储未来缩表及对我国影响作出预判,并针对央行货币政策选择提出若干建议;而范若滢(2017)同样对中美央行的货币政策进行比较分析,预测提出短期内我国中央银行进一步缩表的可能性不大,但易受美联储缩表影响而导致被动缩表;彭兴韵(2017)研究了央行缩表对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可能产生的影响;任屹颖(2017)对央行缩表会削弱银行间竞争所带来的积极的货币政策传导效应这一观点进行了实证分析。

总体来看,针对央行缩表的时政报道较多而研究文献较少,现有文献集中于美联储缩表分析以及中美两国“央行”缩表对比。对商业银行流动性的研究较多,但到目前为止还未有文献将央行缩表和商业银行流动性进行联系探究。因此本项目的研究具有突破性的意义。

二、中美央行缩表现状对比

(一)美联储缩表现状

美联储总资产曾经的大幅增长在资产端表现为美国国债的剧增以及抵押贷款支持债券(MBS)等资产负债表新项目的增加;在负债端表现为向存款性机构购买大量资金的MBS等债券以及证券化资产造成的存款性机构其他存款的规模剧增,存款性机构存款占比显著上升。在美联储资产负债表资产端,由于美元是国际储备货币,美联储的外汇占款极低,资产端由国内资产主导。为应对2008年金融危机,美联储实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资产负债表规模呈现剧烈性非常规扩张,为市场放出大量流动性。至2017年,十年间美联储总资产规模增长接近4倍。但多年量化宽松的同时也使得美元指数走弱严重、美国股市上涨过快、美联储债务过高。股价不符基本面的大幅上涨极易产生美国股市泡沫;资产负债表规模过大抑制了货币政策工具的调节效率;高额负债给美国民众带来沉重负担。因此,在近年美国经济持续温和复苏的基础上,美联储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退出顺应经济发展需要,美联储存在巨大缩表压力,使资产负债表规模回归常态,并给未来可能来临的金融危机储存应对工具。

(二)中国央行缩表现状

中国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资产端,通过2010年1月-2017年9月外汇占款占央行总资产的比例走势图(见图1)显示,外汇占款在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资产端处于绝对性地位。2010年1月-2011年9月外汇占款所占比例一直处于上升状态,2011年9月达到87%,随后一直到2016年5月都在80%以上小范围波动。而最近一年来外汇占款所占比例快速下降,2017年9月降至61%,表明2017年以来中国央行逐渐加大了货币主动投放的力度。外汇占款所占比例下降也无法改变我国外汇占款在资产端的重要性。因此,我国央行曾经资产端变化的主要贡献为国外资产中外汇占款,我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长期“双顺差”带来外汇占款的大量增加。而对于负债端来说,储备货币是中国央行主要负债项目,尤其是其他存款性公司存款。

图1 外汇占款占总资产比例时序走势

由于我国央行先前“扩表”,是在对经济复苏进行支持的同时平稳展开的,具有被动性和温和性。中央银行一直实行的是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市场流动性得到了保证,央行资产负债表的扩张规模也得到有效抑制和管理,2007年-2017年的总扩张只有一倍,因此中央银行缩表的压力并不大。

三、中央银行缩表原因分析

2010年1月-2017年9月的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规模变化情况见图2,说明从2010年1月至今人民银行资产负债表的变化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2010年1月到2015年2月,虽然其中2011年资产负债表维持平行状态,总体趋势是稳步上升的,年平均增速10%,整体资产负债规模不断扩张;第二阶段是从2015年3月开始一直到2017年9月,总资产负债规模挥别大幅扩表时期,总体来看第二阶段缩表频繁,2015年3月到2015年12月经历了小规模下降,随后呈现波动性恢复状态,在2017年2月再次达到2015年3月的总资产规模,随后又分别在3月和8月进行小规模缩表,于9月再次达到2015年3月总资产规模。其具体原因是:

图2 央行每月总资产(总负债)走势

(一)外汇占款和债权变化

不同时期央行缩表的原因各有差异。通过对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变化情况进行分析,发现近几年央行资产负债表中规模变动最大且对流动性影响最大的项目在资产端和负债端分别表现为外汇占款和其他存款性公司存款。其中2015年3月央行缩表的影响因素中,外汇占款下降2307.41亿元,虽然对其他存款性公司债权也有所下降,但外汇占款减少是缩表主导原因;2017年3月央行缩表规模约为8115亿元,但外汇占款下降额仅为547亿元,央行对其他存款性公司债权的下降额达到7753亿元,占总资产收缩规模的96%左右。该次央行缩表主导原因是央行减少公开市场业务或再贴现、再贷款等操作从而减少了对金融机构的债权,由于对其他存款性公司债权反映的是央行向市场投放资金量的多少,其减少表明本轮缩表和以往相比表现出更加明显的央行主动性;2017年8月资产端对其他存款性公司债权降低5208.06亿,外汇占款只减少8亿,因此最近一次央行缩表不再是外汇占款减少造成的,同样是对其他存款性公司债权减少造成的。可见近年来的央行缩表原因与历史上大多由于外汇占款下降造成的缩表差异明显,在央行被动型缩表频率越来越高的同时,也愈加体现出央行调节市场的主动性。主动型缩表策略能够满足流动性管理的需求。

(二)中央财政支出的增加

负债端政府存款项目涨跌有明显的季节性影响痕迹,一般而言,央行年末会增加财政性存款的支出,每年11月至12月财政性存款会显著下降,以12月尤甚。此外每季度末一个月(3、6、9、12月)的财政支出相对较多,因此政府存款相对下降;与此相反,每季度初的财政存款有所增加。此种季节性因素导致的央行缩表是被动式的。数据显示在2010年-2016年7年间,12月份的政府存款在每年都表现为显著缩减,其中有5年出现央行缩表现象。资产端中对其他存款性公司债权变化也表现出季节性规律,例如春节过后一段时间内现金回笼数额庞大,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因此央行相应地减少对其他存款性公司债权,以维持市场的的流动性平衡。此种季节性因素所造成的央行缩表是主动式的。数据显示在2010年-2017年8年时间里,对其他存款性公司债权在2月份有5次出现缩减,而在这5次缩减中,只有1次未伴随着央行缩表。结合两方面可以看出季节性因素也对央行缩表有很大程度的影响。

四、央行缩表与商业银行流动性关系分析

(一)从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角度

根据25家上市商业银行的年报,将现有25家上市银行分为3类,第一类为中农工建4家系统性重要银行;第二类为原先上市的规模大实力强的16家商业银行中除去中农工建四大行后的12家;第三类为近两年内上市的9家银行,基本以区域性小城商行为主。在第一类银行中,选取建设银行作为代表,同时由于工商银行总资产庞大,甚至超过16家原先上市的商业银行中总资产排名靠后的8家银行的资产总和,也选取其作为比较对象;在第二类银行中,按照资产排名选取招商银行、民生银行、光大银行以及北京银行作为代表,其中前三家为全国性股份制银行,北京银行为城乡行;而在第三类银行中,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江阴银行、无锡银行以及张家港行。

总的来看,在“中央银行-商业银行”二级银行制度下,由于中央银行的缩表可能会直接影响到商业银行的流动性,推测中央银行缩表会导致存款金融机构缩表。但根据选取的三类银行共9家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变化情况,在央行2015年开始频繁缩表后,2015年-2016年9家商业银行都未呈现缩表趋势,总资产均有所上升,相比之下规模最大的工商银行和建设银行总资产上升比例最小,而第二类商业银行总资产上升比例最大,并超过区域性小城商行资产上升比例,此外,9家商业银行均未在央行缩表前后出现规律性增长。而分别对商业银行2017年3个季度的数据进行分析,6月份小幅缩表的银行高达55.6%,9月份为44.4%。说明央行缩表在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规模上被一定程度显示出来,主要通过央行主动性缩表体现。

根据资产端和负债端对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进行拆分,对占比较小的资产负债表科目进行剔除,留取重点项目。资产端和负债端分别去除8个科目和5个科目。整理后的资产负债表科目如表1所示。

表1 整理后的资产负债表

从商业银行资产端来看,9家银行中客户贷款及垫款、现金及存放中央银行款项资金量较大,其次是持有至到期投资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尤其是客户贷款及垫款科目占比最多,接近或超过银行总资产的一半。将资产端项目归类概括,五年来一直呈现客户贷款、证券投资、同业资产三足鼎立的状态。客户贷款及垫款科目一直处于递增状态,2015年后增长速率有所加快,表明信贷规模并未受到央行缩表影响从而被压缩。属于同业资产一类的存放同业和其他金融机构款项、拆出资金、买入返售金融资产,通过对三个项目资产总和占总资产比例变化情况进行分析,发现同业资产在2013年-2015年总资产规模中均呈现缩减趋势,而以2016年、2017年缩减最甚。2017年以前三项同业资产中买入返售金融资产缩减表现最明显,拆出资金也有下降趋势,而存放同业和其他金融机构款项缩减趋势不明显。考虑到银行结算需要,该项缩减情况不明显满足实际情况。从2017年开始,同业资产又开始出现扩张状态,其中也以买入反售金融资产扩张最为明显。总体可得,在同业监管和去杠杆政策愈加严格的政策环境下,同业业务呈现正常化缩减,但2016年的同业业务非常态缩减以及2017年的同业业务反向扩张表明同业资产受到央行缩表的影响。2016年及2017年同业资产变化方向的相反性与央行缩表是否具有主动性,从而采取的不同缩表策略有关。

此外,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在缩表后增加较快,尤其是对比2015年与2016年数据变化情况,增长幅度极大,其中民生银行和光大银行在2016年增长接近一倍,无锡银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项呈现超1倍增长。在同样可以归于证券投资一类的买入返售金融资产科目、持有至到期投资以及应收款项类投资科目变化中,虽然有个别数据有所降低,可能原因为“非标”限制导致的科目调整替换等,但还是可以看出明显上涨的趋势。而数据显示该科目在2017年增长趋势基本终结,呈现总体基本保持在同一水平的上下小幅度波动。综上表明,在被动性缩表情况下证券投资数额在不断增加,投资占比也在不断提高,而主动性缩表给投资带来的影响不大。分析可知被动性缩表时期对投资业务的促进一方面受到债券市场与股票市场的一定影响,一方面与银行业务中的购买同业存单、同业理财、委托投资等资产扩张有关。可以看出,央行缩表的影响在其它政策的共同作用下被缩小,但央行被动性缩表在一定程度上还是促进了证券投资业务,由于归于证券投资的三个科目都是非流动资产,该科目的增加本质上不利于流动性。

现金及存放中央银行款项不仅包括库存现金,还包括法定存款准备金、超额存款准备金以及财政性存款。该科目在央行缩表后呈现先减后增的趋势,在2014年以前上市的6家商业银行中2015年间该项资金大幅减少的科目占比为100%,而2016年数据显示9家商业银行中有7家在2016年呈现小幅度回升,上浮银行占比78%,且两家不升反降的银行均属于第三类区域性小城商行,表明2015年央行为应对外汇占款减少而采取的5次降准措施向商业银行释放流动性的方式取得了预期效果,而区域性小城商行存放中央银行款项增加不显著恰好反映了差额准备金率制度使得中小型银行所适用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宏观审慎监管体系(MPA)会对中小型银行的流动性造成了一定挤压性。由于现金及存放中央银行款项都是流动资产,是商业银行流动性的最直接保证。该科目在央行缩表后表现出的紧缩以及降准后的扩张均表明央行缩表对该项目有明显紧缩影响,但适当的流动性政策会缓解这种影响。

除此之外,例如长期股权投资等其他科目占比小且对银行总资产影响小。

从商业银行负债端来看,客户存款、同业及其他金融机构存放款项、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负债在9家商业银行的负债端均占极主要地位,吸收存款、应付债券、同业负债鼎足三分。

客户存款在2013-2016年间一直保持稳步增长状态,2017年前三个季度中部分银行客户存款有小范围波动,但均维持在较高水平。虽然表外理财业务中募集期或兑付期被设置成年末的游离于表外的部分理财资金可能起到了一定的美化存款数据的作用,但不可否认存款来源是稳定且充足的。客户存款是商业银行流动性的基础保证,央行缩表对其没有直接影响。

在此基础上,对2013年-2016年间吸收存款占总负债比例进行比较,9家先上市的商业银行(除工商银行外)基本呈现吸收存款占比不断缩小的趋势,而3家最近上市的区域性小城商行缩小趋势不明显,甚至略有升高。由于国家货币政策是影响信贷规模的主要因素之一,由存款数额仍不断升高、信贷规模未出现减少,可以初步判断央行缩表并未以紧缩货币政策为目的。而大部分商业银行吸收存款占总负债比例都在减少,表明商业银行正努力发展其他负债业务,例如同业业务,从而减少对存款的依赖性。而工商银行规模大、信用高,无疑对存款的吸附性很大,因此其该项目占比仍旧很大;此外对于区域性小城商行,总规模较小限制了其他负债业务的发展,因此吸收存款占比也居高不下。然而进入2017年以来,吸收存款占总负债比例减少成为常态,这与2017年央行缩表主动性愈加明显有很大联系,央行资产端对其他存款性公司债权的减少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商业银行除吸收存款以外的其它负债业务所占负债端比例。

同业及其他金融机构存放款项也有一定变化,在2013年-2015年间,除2014年北京银行该科目有过一次极小范围的缩减外,均是不断上升的,而在2016年,9家银行中有4家银行下降,且招商银行该科目下降率最大,已达到23.6%,2017年3月8家银行该科目均递减。2017年第二季度以及第三季度下降趋势有所缓解。总体趋势显示,2015年央行缩表形成同业及其他金融机构存放款项科目缩减。除了监管层面造成的同业压缩外,也表明资金有某种程度的短缺,中央银行缩表对商业银行同业负债业务形成挤压,符合同业去杠杆的要求。

向中央银行借款这一科目被用于核算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借入的款项,不仅包括国家外汇存款、支农贷款,还包括近年来加入使用的中期借贷便利(MSL)、抵押补充贷款(PSL)、常备借贷便利(SLF)、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SLO)以及临时流动性便利(TLF)等一系列货币政策执行工具。向中央银行借款这一科目在2016年剧增,以建设银行为例,2015年由90409百万减至41154百万元,2016年突增到438660百万元,2016年与2015年相比,涨幅超过9倍。可据此推断这与2015年以及2016年以来央行为应对缩表采取的一系列释放流动性举措具有直接联系,是可以与央行缩表直接对应的变化科目,扩充了商业银行流动性。第三类的3家银行涨幅有限,源于中小金融机构无法直接从央行获得MLF等工具的支持,流动性弱于大型银行。据此推算,由于2017年央行对其他存款性公司债权项目的全面压缩以及2015年、2016年一些货币政策工具的陆续到期,9家银行该科目在2017年第一季度应总体呈现下降趋势。但根据2017年上半年数据,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借款依然在快速增加。由于向中央银行借款的利息率高于同业拆借利息,但各商业银行依然增大该科目负债,结合上文对同业负债呈现缩紧趋势的分析,可以判断出央行缩表与其他政策结合对同业去杠杆起到了一定作用。但中央银行缩表确实能够导致商业银行内部缺乏一定流动性,需要商业银行加大向央行的借款量来保证资产负债表的可观性。

(二)从央行净投放角度

中央银行通过对国外资产进行购买以及增加对商业银行的债权向商业银行释放流动性。相反,其通过对商业银行存款进行吸收以及发行中央银行债券向商业银行回收流动性。因此,从净投放的角度来看,央行对商业银行净投放的流动性等于央行对商业银行释放的流动性与央行从商业银行方面吸收的流动性之差。

央行资产负债表中资产端外汇占款与对其他存款性公司的债权资产之和减去负债端其他存款性公司的存款与发行债券负债之和,所得即为央行对其他存款性公司的净投入。利用此运算方法计算出每个月的净投入,并据此作央行对其他存款性公司净投入的趋势图。由于其他存款性公司不仅包括商业银行,还包括国家政策性银行、信用合作社、外资银行印记中资或外资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等。但商业银行货币吸收、吐纳量在总量中仍然占有绝对优势,且中央银行缩表影响直接传导至商业银行,对其他机构影响不大。因此可以近似用央行对其他存款性公司净投入趋势图反映央行对商业银行的净投入趋势。

图3 央行对其他存款性公司的净投入趋势图

据此,我们从净投入的角度对2013年以来国内商业银行流动性的变化进行分析,以2015年3月为分界点,发现曲线趋势及波动并无明显差异,且总体缓慢上行。从央行对商业银行净投入角度未明显发现央行缩表对商业银行流动性带来影响。

(三)从流动性指标角度

2010年12月到2017年3月每季度的流动性比例、存贷比以及人民币超额备付金率的变化情况见图4。长期以来流动性比例一直保持在40%以上,远远大于25%的监管指标,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资产相对充足,且随时间变化总体呈现流动性不断上升的趋势,七年来总涨幅约为15%;此外代表商业银行最基础借贷业务的存贷比一直小于75%,总体趋势也呈现上涨,且在2014年存贷比经历了一次波动,并在波动后上涨速率加快,但总涨幅只有5个百分点;相比之下,商业银行人民币超额备付金率一路下行,虽经历几次上升波动,但总降幅达到52%,且突破2%的界限。

图4 流动性指标图

根据央行资产负债表2015年3月到2017年9年的频繁缩表表现,对应到商业银行流动性指标变化时间范围为2015年3月加上一定阶段的滞后期。从流动性比例、存贷比和人民币超额备付金率三个衡量流动性的主要指标来看,流动性比例在该阶段前后未出现缓慢上升趋势被扭转的现象,且维持在较高流动性比例水平,波动更加平稳;存贷比上升速率加快,但其上升时间节点对应于2014年9月,推测存贷比的上升与央行频繁缩表关系不大,可能与存贷款以外业务的发展以及其作为法定监管指标的废除等因素有关;人民币超额备付金率在2015年12月后均维持在2%上下,总体趋势仍为下降,且三次突破2%。加之存款准备金进一步下调,表明虽然央行缩表对商业银行流动性具有一定趋紧作用,但由于国家对于流动性的总体调控,商业银行流动性总体保持平稳,并未出现趋紧运行状态。

五、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通过我国央行缩表与美联储缩表进行对比,并通过对中央银行近年来央行频繁缩表的现状以及不同时期缩表的起因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央行缩表主动性加强,应对缩表的自我调节能力提高。央行缩表频率升高,并且逐渐从被动缩表向主动缩表进行转变,具体由外汇占款以及政府存款的被动减少转变为主动减少对其他存款性公司债权。并能够根据缩表预期带来的影响甚至是季节性因素对流动性的影响,恰当运用货币政策工具释放一定流动性,达到稳定市场的作用。例如增加公开市场操作、再贷款以及增加MLF净投放规模等;甚至创新新型流动性工具比如临时流动性便利(TLF)投入调节。央行调节市场能力不断加强。

2.央行缩表对商业银行流动性影响有限,中小型银行受央行缩表流动性影响相对较大,央行主动性缩表能造成商业银行一定程度的缩表,被动性缩表对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规模影响不大。近年来商业银行流动性明显受到一些影响,商业银行对央行的负债依赖性在上升。但并不是中央银行缩表直接引起的,是由同业业务、表外业务监管等上层监管趋严以及MPA考核等政策实施与央行缩表结合造成的。商业银行流动性受到央行缩表造成的一定影响,但由于央行有计划的调节以及补充流动性,净投入以及流动性指标都相对来说较为稳定,央行缩表影响有限。然而中小型银行无法直接得到央行在缩表后释放的流动性补充工具,同时所依赖的同业业务被限制,资金获取渠道相对较少,受到影响会更大一些。但从数据变化看,在2017年以前央行被动性缩表阶段商业银行均未出现缩表情况,2017年以来央行缩表主动型加强后,部分商业银行出现缩表。

3.央行缩表有效降低商业银行高杠杆,被动性缩表促进商业银行证券投资业务。同业链条萎缩程度被普遍认为可以作为央行去杠杆程度的监测维度。商业银行同业业务在央行缩表后表现出更加剧烈的收缩,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杠杆率。而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显示,在央行被动性缩表后,商业银行明显增加了对于证券的投资,主动性缩表无该影响。

4.中央银行的缩表政策互补且顺应市场需要,主要目的是降杠杆和继续实行稳健中性货币政策。从政策角度来看,央行在被动缩表后会选择通过货币政策手段补充流动性,随后再通过货币政策手段进行一定程度的主动性缩表,对流动性进行控制。中央银行是有计划的对流动性进行调节。而银行业一定程度的流动性紧缩有利于去杠杆,中央银行的目的并不是货币政策紧缩,而是旨在货币稳健政策和去杠杆。

(二)对策建议

央行资产负债表规模和结构的变动,将直接对商业银行流动性产生影响。因此中央银行要深刻关注国内外经济形势,警惕美联储缩表、美国加息以及国债收益率等变化对流动性带来的影响,全面考虑季节性因素,细化资产负债表中对其他存款性公司债权,谨慎使用流动性工具以及创新临时流动性工具,加强对市场调节,平滑资金面波动。因此为保证金融市场的稳定性,央行应采取以下措施:

1.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在2015年央行被动性缩表后,中央银行数次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由于当法定存款准备金下调时,商业银行需要缴纳更少的法定存款准备金,则银行可以用于放贷的现金流增大,信贷资产也随之增加。不仅减少中央银行负债端款项,使央行资产负债表达到平衡,也通过减少存款性金融机构在央行的存款向市场释放了大量流动性,使整个金融体系的流动性得以保证。调整超额准备金率也同样会对市场流动性产生影响。对存款准备金率进行适当调整可以改变商业银行资产结构,达到应对被动性缩表目的。

2.丰富公开市场业务工具。中央银行曾使用央行票据发行对公开市场业务操作进行了丰富及补充,尤其是对货币市场短期工具的补充。通过对发行量的控制以及对发行央行票据期限的调整,甚至是央票的停发决策,对市场流动性进行调整,以减小央行缩表冲击力。此外,中央银行可灵活使用逆回购、中期借贷便利(MSL)、抵押补充贷款(PSL)、常备借贷便利(SLF)、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SLO)以及临时流动性便利(TLF)等在内的各种货币政策工具对商业银行流动性进行调节。近年来由于外汇占款由增长变为低增长甚至常态负增长,央行利用各种工具通过“其他存款性公司债权”渠道释放流动性。其中逆回购、PSL、MLF三种工具利用占比具有绝对优势。多种政策工具相互组合共同发挥作用,可以起到很好的改变流动性作用。

3.中央银行可灵活使用加息策略。受到美联储缩表及美国加息影响,国内资本将会外流,从而导致外汇占款进一步减少,央行被动性缩表加剧,引发市场流动性紧缩,使公开市场操作丧失一部分流动性管理能力。因此出于缩表的应对以及对流动性的管理,未来我国央行可能追随美联储加息也采用加息手段进行调节流动性。

4.商业银行的应对措施。商业银行业务经营过程中,应该重视央行资产负债表变动情况,对央行可能采取的政策手段进行预测分析,未雨绸缪对自身资产负债表具体科目进行改进。同时需要对自身信贷资产比例在符合各类监管指标的基础上进行合理调整,优化信贷结构,提高对资产负债匹配率的关注度,及时纠正业务期限不匹配或集中到期现象,并且对信贷资产品种和方式进行不断创新和发展。商业银行同样应该拓宽资产投资渠道,降低对同业业务的依赖性,谨慎使用同业杠杆。根据市场具体情况跟踪研究金融创新对银行流动性风险的影响,以防一些原以缓解流动性压力为初始目的的金融工具创新在套利激励情况下风险被放大,从而异化演变成新的流动性风险来源,例如次级贷款证券化的过度叠加使用导致的风险。此外商业银行要严格预防银行理财产品市场的过度膨胀,严加控制非标准化债权资产总额。对于中小型银行,应格外注意自身资产负债表的规模变化以及流动性风险的防范,做好自身缩表应对准备。

猜你喜欢
中央银行负债表流动性
2020年国家开发银行河北省分行资产负债表
从纸币到虚拟货币的转变将增强中央银行的力量
美联储“顺潮”降息或将提升全球流动性
金融系统多维度流动性间溢出效应研究
——基于三元VAR-GARCH-BEEK模型的分析
对建设现代中央银行制度的思考
理解现代中央银行制度
资产负债表编制探析
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探析
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基本概念释义
外汇储备变动对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