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打造“无证明城市”

2018-11-07 02:01王珑邵慰林琳
决策 2018年10期
关键词:义乌市义乌信用

■王珑 邵慰 林琳

2018年6月15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做好证明事项清理工作的通知》,对做好证明事项清理工作作出重要部署,标志着聚焦企业和市民开证明“跑断腿”问题的“减证”革命冲锋号,正式吹响。

仅仅2个月后的8月17日,义乌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发布,经过半个月检查和监测,截至7月底,义乌已分四批公布取消市内270项证明材料。这标志着义乌市率先在全国实现“无证明城市”创建。

2018 年以来,义乌市秉持“只进一个门、只对一个窗、最多跑一次、最好不用跑”理念,围绕减事项、减材料、减窗口,向烦扰群众的各类证明“开刀”,在深化“放管服”改革中,趟出了一条可复制、能推广的“减证”之路。义乌市的“减证”引发了媒体的高度关注和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人们纷纷为其点赞。这究竟是一场什么样的“减证”革命,会受到社会各方如此之大的关注?

“无证明城市”

品德证明、无业证明、独生子女证明、身体健康证明……如何准备这些名目繁多的证明材料,曾是义乌市民办事时最为头疼的问题。比如,某铁路局要求群众开具“本人还活着证明”,用于发退休工资,保险公司理赔要求村民开具“被车撞伤证明”等等。这些引发热议的“奇葩证明”,每天都发生在身边。

义乌市经济社会发展活跃,服务对象面广量大。数据统计显示,义乌市本地人口和外来建设者总和逾224万人,各类经济主体超过38万家,常驻外商两万多名,每年到义乌采购的境外客商超过50万人次,仅2017年义乌各式证明材料办件量就多达44.5万件。 数量庞大的证明材料中不乏一些繁琐证明、循环证明甚至“奇葩”证明,企业和市民往往为其往返奔波,劳神费力。

这一点,义乌市江东街道鸡鸣山社区便民服务中心代办员经菁颇有体会。工作5年来,她的大量时间都是帮居民代开或者出具房产、亲子关系、居住等办事证明材料。“平均每周都要开具10项至20项证明材料,我自己粗略算了下,这些证明根据不同部门的要求多达60多项,但很多都是重复或内容相差无几。”经菁说。

这些证明材料能不能减?以需求和问题为导向,义乌秉持“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以企业群众办事极致体验为导向,以政府服务极致效率为着力点,刀刃向内砍掉了阻碍义乌高质量发展的条条框框,率先提出打造“无证明城市”。

即义乌市域范围内政府机关、公共民生服务机构(含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不得要求群众和企业提供任何形式的证明材料。同时,为方便群众,需要向义乌市外相关单位提供的证明材料仍然保留,不纳入清理范围。

从深层次来看,义乌打造“无证明城市”也与全国深化放管服改革、浙江“最多跑一次”一脉相承。在2015年5月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曾经痛斥让人民群众证明“你妈是你妈”,简直是天大的笑话。

在“最多跑一次的”改革浪潮中,义乌将减少证明材料作为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的重要举措,倒逼政府自身改革,全面消除企业和群众办事的各种堵点和痛点,从而最大限度方便企业和群众,增强他们的获得感。这是义乌打造“无证明城市”的终极目标。

“3+3-6”

一年来,义乌市办事大厅不再拥挤,名目众多的证明材料删繁就简,过去排队打印证明材料的现象也消失了,基本实现了市域范围内“无证明材料”的目标。

所有变化都得力于义乌市在打造“无证明城市”过程中,做到“提效率,重承诺,更深化,‘3+3-6’,不搞一刀切”。具体来说,是着力于集成信息“提效率”,信用监管“重承诺”,倒逼改革“更深化”, 开展“3+3”的拉网式清理,“减证”不搞一刀切。

首先,开展“3+3”的拉网式清理,力求证明源头全覆盖。2018年初,义乌对照分析需要证明的一方和提供证明的一方,“3+3”横向包括政府机关、公共民生服务机构和金融机构(银行、保险),纵向分市级机关、镇街和村(社区)3个层级,共梳理出证明材料270项,其中政府机关和公共民生服务机构244项,金融系统26项。然后,对其中没有法律法规明确规定的证明材料、开具证明的部门、镇街或村(社区)无权查证、无法开具的证明材料等“6”类证明实行“一律取消”。

其次,“减证”不搞一刀切。义乌按照先易后难的顺序,分四批清理了270项证明材料,并根据“成熟一批、公布一批”的原则逐一向社会公布。其中,最先直接砍掉的是一批“鸡肋”、“奇葩”证明,然后用签署个人承诺书的方式取消“个人承诺”类证明,用数据平台共享的方式取消“部门核查”类证明,重点“啃”下金融系统证明。

然后,集成信息“提效率”。义乌以“1+2+4+X+Y”工作路径搭建“义网通办”网上办理平台,即打造一个大数据中心,实现线下一窗式受理、线上一站式服务,推动市级、镇街、工作片、村居(社区)同步开展事项办理,打造PC端、移动应用端等多端服务入口,创新金融服务、医疗服务等更多数据服务应用。通过大数据支持,实现减材料、减证明、减窗口,全面梳理和细化事项清单,加快政务数据资源有效整合共享,促进互联网与政务服务深度融合。

目前,义乌市数据管理中心归集了全市41个部门288个信息项数据,总计3亿多条,实现了营业执照登记信息、人口基本信息、婚姻登记信息、不动产登记信息等数据共享,让相关部门变“坐着收收证明”到主动协作核查,迄今已累计查询约11万次,相当于让市民少跑了11万次。截至2018年8月底,义乌全市网上办事量达251.7万余件,网上办结率77.8%,近八成政务服务实现网上通办。各政府部门间“信息孤岛”的打通,实现了数据代跑腿,百姓真正“零跑腿”。

再次,信用监管“重承诺”。义乌市是国家首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人人都有信用分”,形成了覆盖超过38万法人和其他组织、220万自然人约1.9亿条记录的多维信用数据库,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信用评价、奖惩等机制。义乌市结合信用体系建设,加大失信联合惩戒、完善事中事后监管,在此基础上,通过个人承诺取消的证明就多达49项。

最后,倒逼改革“更深化”。义乌在行政服务中心设立“跑一次办不成”专窗,受理群众投诉和举报;建立义乌市减证明工作群,在全市14个镇(街道)设立监测点,随时掌握证明开具情况;开展“减证明”专项检查,对出现仍要求群众提供证明材料、未及时优化办事流程等情况要求部门及时整改;“两代表一委员”开展体验暗访,整理形成调研意见,督促政府部门限期改进提升。通过这些措施推动减证明材料改革落地见效,倒逼改革进一步深化。

样本价值

义乌市将打造“无证明城市”作为深化“放管服”改革的关键之举、破除“新衙门作风”的治本之策、推动市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科学之道。一年来,已积累了多种硬招和好招。中央党校教授金江军认为,义乌市在全国率先提出建设“无证明城市”,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值得其他地方学习借鉴。

尽管部门不担当、信用体系不完善、数据信息未打通一直都是取消证明过程中的痛点、难点、堵点,但从理念、制度到作风的全面转变才是政府解决问题的关键。从义乌市的“减证”之路来看,打造“无证明城市”实质上是简政放权,转变政府服务作风,打通部门间“信息孤岛”,实现流程再造,做到放管结合,监管不缺位,全面消除“减证”过程中的痛点、难点、堵点。

一是,切实转变政府服务作风,还群众最便利。从“品德证明”到“无业证明”,很多证明不仅难以起到证明作用,由于盖上了红色印章,出现问题后还能规避风险,这大大增加了基层工作人员的工作量,也滋长了部门脱离群众的官僚作风。为此,义乌市政府借助打造“无证明城市”,明确要求各部门以此次清理为契机,彻底摒弃以往“多一份证明就多一份保险”的“避责思维”,主动走下去了解真实情况、掌握一手资料,为群众提供服务。

二是,加快流程再造,让管理更优。义乌取消一纸证明的背后是流程再造,是工作方式方法的革新,改革倒逼政府部门主动转变工作模式,提升现代化治理水平。过去,义乌的户籍分户、户籍立户需要到村(社区)开具证明,这是村(社区)掌握本区域实有户数的一个渠道,现在证明取消后可以直接去派出所办理。公安部门通过强化与基层信息沟通的渠道,加强数据的及时传递,方便基层村居掌握户籍信息,做到减证明后工作质量和效率不减。

第三,放管结合,监管不缺位。只有管得好、管到位,才能放得更开、减得更多,信用监管就是这一理念的集中体现。科学有效地实施监管,既支持创新发展,又防止出现大的偏差和风险。

事实上,义乌打造“无证明城市”,取消证明并不意味着政府“少作为”,通过大力推行个人承诺、加强信用监管、打通“信息孤岛”等方式,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义乌市政府恰恰能得以更好地处理“放”和“管”的关系,真正打造出令企业、群众满意的“无证明城市”。

猜你喜欢
义乌市义乌信用
下车镇赴义乌招商引资
义乌市廿三里街道社区学院
义乌展
为食品安全加把“信用锁”
信用收缩是否结束
信用中国网
信用消费有多爽?
印度鼓动本国商人远离义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