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剑深蓝,打磨制胜之钥

2018-11-07 11:05王柯鳗
军营文化天地 2018年8期
关键词:战法官兵潜艇

文/王柯鳗 王 栋 本刊记者 王 前

2017年初,海军组织辽宁舰编队赴西太平洋训练。消息一出,迅速“霸占”了各大媒体的头条。照片中,随航母一起“刷屏”的,还有一张“老面孔”——海口舰。

茫茫大海上,海口舰在辽宁舰左前方紧紧伴随,其余数艘驱护舰分列辽宁舰四周,钢铁巨阵犁波踏浪,蔚为壮观。继“中华神盾”之后,海口舰又从网友那得到一个更响亮的称号——“航母带刀侍卫”。

“带刀侍卫”的“刀”有多快?“刀法”有多精?海口舰用实打实的行动给出了答案。

研战——迸发能量的“打火石”

那年,在支队“战法研究室”的一次研讨会上,支队领导提出 “在海上近距离对敌,必须掌握让敌人开不了第二枪的战法”,并点名由海口舰担纲新战法的研究任务。

能力越大,责任越大。在该支队,“明星舰艇”云集,领导点将,看中的正是海口舰析战、研战的实力。但这种实力并非“与生俱来”。

舰长樊继功一直忘不了那场演练。在与潜艇对抗中,海口舰沿袭以往的一项战法,试图压制对手,但没想到对手是被誉为“大洋黑洞”的某型潜艇。不仅成功摆脱了海口舰的跟踪,还伺机发起了鱼雷攻击……

“我讨厌那种把自己的命运交给别人主宰的感觉,倒不是怕死,而是怕辜负重托。”樊继功说,组织把他放在这个岗位上,带这么一支队伍,就是生死相托的信赖,一旦上了战场,就必须搞清楚潜在对手是谁,有什么应敌之策,否则注定要吃败仗。

“未来战争的制胜之钥,我们真的找到了吗?”冷静沉思后,樊继功抽调精兵强将,率先在支队成立“战法研究小组”,集中精力研究军事、研究战争、研究打仗。

其实,研战之风早已深入海口舰官兵的“骨髓”。海口舰是我国第一代装备相控阵雷达和垂直发射系统的国产现代化导弹驱逐舰,接舰之初,因为较过去的舰艇几乎领先一个 “代差”,新装备究竟怎么训,并没有现成的路可走。

没有路就趟出一条路来。首批舰员创新训练模式,坚持边接装边研究边训练,制定完善了某型驱逐舰训练大纲和全部战斗部署表,也为后续舰艇的战备训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08年12月,海口舰与武汉舰、微山湖舰组成舰艇编队,首次赴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执行护航任务。无先例可循、无经验可鉴,他们走一路、研一路、练一路,总结出破解海盗“群狼战术”、中外护航舰艇联训等20余套战法训法,为后续护航任务趟开了路子。

“护航先锋舰”、一等功、二等功……一时间,各种荣誉纷至沓来,但海口舰却始终心存忧患,时刻不忘析战、研战。

舰领导带头,真想打仗之事、真抓打仗之备,牢固立起“要想战时快敌一秒,必须战前多争一分”的研战导向,常态组织“析战、研战”活动,围绕“作战对手是谁、作战海域在哪里、战斗怎么打”开展大讨论,引导官兵把现代海战的制胜机理钻深钻透,把装备性能摸深摸透,把作战对手研深研透,把未来战场搞深搞透。

难题——提升战力的“垫脚石”

在海口舰采访,有个事一直被官兵们津津乐道。那年,在一次实弹演习中,海口舰连射两枚防空导弹,成功抗击某新型导弹。

而最初,得知此次抗击的是某新型导弹时,海口舰时任对空作战长陈俊锋心里却一点底都没有:这型导弹速度极快,弹道复杂,抗击难度极大。

很显然,这是一场“知己不知彼”的战斗。但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海口舰官兵迎难而上的决心不变。因为他们明白这样一个道理:今天难题不解决,上了战场就多一块软肋。

摆在海口舰官兵面前的第一个“拦路虎”就是靶弹复杂的弹道。通过仔细研究,海口舰基本掌握了靶弹弹道各阶段的特点。他们集智攻关,预想了所有可能出现的抗击情况,制定了在不同弹道段拦截靶弹的各种方案。

但这只是第一步。因为要让防空导弹精准命中目标,还需舰载雷达对来袭导弹稳定跟踪。训练中,对空导弹区队反复利用系统虚拟目标,操纵雷达跟踪超音速“导弹”,还设置各种意外情况,让目标变向变速,脱离雷达跟踪,最大限度模拟真实战场环境。经过一番艰难的摸索,雷达战位终于找到了死死“盯”住来袭导弹的“秘籍”。

“导弹与目标相会!”“目标减速下坠,拦截成功!”消息传来,官兵们纷纷击掌相庆。

每攻克一道难题,战斗力就跃上一个新台阶。演习过后,海口舰官兵总结相关经验,提出了“战争还原法”组训新模式,即针对不同的课题,模拟最真实的战场环境,把各种因素想到,把每个细节研透,并在实际演练中反复研究、论证,形成一套最管用的战法。

遇到难题,他们迎难而上;没有难题,他们就“自找麻烦”,集中组织重难点课题攻关,立足自身装备特点和技术优势,大抓边界条件、极限条件训练,多个实战课目实现重大突破。近年来,海口舰先后形成了30余项课题研究成果,其中12项被海军推广。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难题面前,海口舰“横刀立马”的本事,靠的不是短程冲刺的“爆发力”,而是日积月累的“持久力”。“大数据时代,数据制胜是信息化战争的必然趋势。平时必须注重积累数据、研究数据,让数据成为备战打仗的倍增器。”舰长樊继功介绍,他们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探索运用“大数据+舰艇”训练方法,梳理总结训练数据和经验教训,建立“战斗力分析数据库”,不断改进完善计划方案和组训方法。同时,将训练记录电子化,训练统计智能化,训练成效可视化,使每名官兵都能直观掌握训练进程,认清差距、查漏补缺,有力提升了训练效益。

有了科学的数据支撑,海口舰主炮在多国海上演习中打出了对“番茄靶”3发2中的“海口舰精度”。

强敌——加钢淬火的“磨刀石”

“接上级通报,某海域发现‘敌’潜艇活动,命你舰前出搜攻潜。”去年年初,海军远海训练编队在南海进行了一场舰机联合反潜演练。接到命令,海口舰立即奔赴目标海域。

反潜本就是世界性难题。这次的对手更不简单,号称“大洋黑洞”,“隐身”性能极佳。茫茫大洋,“敌”潜艇像幽灵一样在海底游荡。数小时搜索无果,海口舰各站位气氛愈加沉闷、压抑。

InSAR干涉测量中,得到的包裹的相位函数为φi,j,取值范围为-π≤φi,j≤π,其真实相位为φi,j,并有

夜幕降临,海面上风高浪急,这给舰艇被动搜索增加了不少难度。官兵们不免有些灰心丧气,这样的海况下搜索潜艇无疑是“大海捞针”。

“未来战场,什么恶劣的海况都可能遇到。只有立足最复杂的局面,与真正的强敌过招,才能练就打赢的真本事。”艰难时刻,舰长的话就像是一剂“强心针”。思虑再三,樊继功决定主动出击。

海口舰并非“孤军奋战”。导演部依据战场态势,命令某型军机紧急起飞。还未到潜艇活动海区,该型军机就与海口舰组网建链。舰机协同,织下一张“猎鲨”大网。

突然,海口舰声呐战位听到一个微弱的回声,声呐班长牛永群判定这很可能就是潜艇。经过交叉定位和数据比对,“敌”潜艇终于露出了“尾巴”。但“狡鲨”又岂会坐以待毙?

战法是否管用,平时训练效果如何,立见分晓。牛永群根据敌我运动态势,建立起一幅相对运动的态势图,对其实施连续跟踪,牢牢“网”住了对手。

“方位XXX,高度XXX,左舷2枚鱼雷发射!”随即,声纳引导鱼雷对“敌”潜艇发起模拟攻击。演练结束,导演部通报:海口舰鱼雷攻击有效,蓝方潜艇遭“重创”。

“棋逢对手,正是检验战法的好机会。”樊继功告诉记者,在训练中,他们超越以往单依靠舰载直升机反潜的模式,积极与航空兵部队进行组网建链、交叉定位、引导攻击等课目训练,多层次的海上联合搜攻潜战法已基本成型。

知音难觅,对手难求。真正的绝世高手往往难逢敌手。但对于海口舰官兵而言,他们直面波诡云谲的海上形势,几乎每天都在与各类潜在对手交锋。

作为“首战用兵”的主力战舰,他们“闻战则喜”,拿敌练兵,让每一次任务都成为加钢淬火的“磨刀石”。

那年,海口舰在我南沙附近海域执行任务。一天下午,官兵们正在甲板组织体能训练,某国军机正不断靠近,准备对我南沙岛礁实施抵近侦察。

战斗警报骤然响起,官兵们迅速进入战位。他们按照作战预案和流程,开展针对性对抗训练。经过近一个小时的对峙,对方悻悻离去。

还有一次,海口舰执行某专项任务,面对外军舰机和潜艇长时间的跟踪监视,他们全程保持高度戒备,在圆满完成任务的同时,还探索实践了新战法训法。

记者了解到,党的十八大以来,海口舰10余次赴南海海域执行战备巡逻、跟踪监视、海上维权等任务,稳妥应对外军舰机侵权挑衅,指挥对抗、实兵对抗和体系对抗能力大幅提升。

人才——追求卓越的“奠基石”

“如果把海口舰比作一座大厦,那老舰员就是这座大厦的基石。”调入海口舰之初,副对空长郭学辉就感受到了舰上专业骨干的独特魅力,技术过硬、作风扎实,个个都是精武善战的“刀尖子”。

2017年11月,第27批亚丁湾护航任务已进入中期。一天晚上,海口舰左巡航柴油机增压器突发漏水故障,如果不更换增压器,主机将无法使用,直接影响后续护航任务。

经多方协调,国内厂家前送增压器至阿曼萨拉拉港,由舰员自行更换。但增压器重达225公斤,必须借助吊装设备进行更换,且其所在区域空间狭小,人员操作极为不便。在平时,换装增压器属于高级维修项目,需要配套齐全的大型船厂才能进行,远远超过舰员级维修的范畴。

“护航护到一半就回去,还不让人笑掉大牙?”一筹莫展之际,海口舰机电部门柴油机技师王东主动请缨,负责增压器换装任务。

靠港后,机电部门全员放弃休整,全力投入到维修中。王东带领技术骨干,边学习,边摸索,边安装,连续奋战16小时,成功更换备件。

“有他们在,我放心。”海口舰现任舰长樊继功,也是首批舰员之一。后来调往别的舰任职。重回海口舰担任舰长,见到曾经的同事,樊继功倍感亲切。他告诉记者,组建之初,海口舰就提出建设“种子型部队”,培养“种子型人才”口号。如今,从海口舰出去的优秀骨干在支队遍地开花。

外国海军有句名言:“推动海军前进的是军官,推动军舰前进的是水兵。”海口舰是新型首批舰艇,搭载的多项装备处于国内先进水平,是一座现代化的“科技城堡”。为了驾驭高技术装备,舰党委按照“培养一名尖子,带出一批骨干,撑起一个系统,驾驭一艘战舰”思路理念,制定出台《人才培养远景规划》,成立训练课题攻关小组,开设技术革新工作室,健全完善军地联合培训机制,孵化形成“人才矩阵”。

“人才是战舰的‘龙骨’,也是战斗力生成的根基。”海口舰政委邹琰说,除了为官兵规划成长路线,他们还实行班长竞争上岗机制,保证舰上每名班长骨干都过得硬、顶得上。

经过10余年的培养和实践,一大批班长骨干脱颖而出,成为各专业的“明白人”和“顶梁柱”。副炮指挥仪班长朱举彬创新采用某型雷达给副炮下达目指,使副炮抗击效能提高了50%;主炮班长李明通过改造供电系统,使主炮攻击准备时间大为缩短;原舰空导弹分队长胡慧修改简化导弹作战流程,提高了导弹攻击反应速度。去年,海口舰部门长全训合格率达100%,官兵基础训练专业考核优秀率达到92.7%。

砺剑深蓝,久久为功;练兵备战,驰而不息。随着一声汽笛长鸣,海口舰又将解缆起航,奔赴海上练兵场。在挺进深蓝的航迹中,海口舰官兵始终牢记使命,驾驶战舰一路劈波斩浪,在万里海疆谱写“中华神盾”新的时代华章。★

猜你喜欢
战法官兵潜艇
十分钟读懂潜艇史(下)
雪域高原,行军千里练战法
潜艇哥别撞我
十分钟读懂潜艇史(上)
潜艇跃进之黄金时代
朝鲜官兵高呼“捍卫金正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