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视阈下的高职礼仪分层教育研究

2018-11-07 11:42蒋含真
课程教育研究 2018年38期
关键词:礼仪美学素质

【摘要】从美学视阈来定位高职的礼仪教育,有助于职业礼仪教学的分层,实现真正的“因材施教”。一直以来高职教育有能力本位、素质本位、人格本位几种主流理念,事实上,三种理念分别达到了美学体验中的本然之美、应然之美、超然之美,两者的结合有助于教育者能更好地厘清职业礼仪教育手段及目标的差别,具有应对性地实施礼仪教育。

【关键词】职业礼仪教育 分层教育

【基金项目】本文作为浙江省教科规划2017年度(高校)研究课题《美学视阈下的高职礼仪分层教育研究》(2017SCG299)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38-0034-02

现代社会,礼儀作为社会人必备的一项素质,已越来越多地受到重视,渗透于各行各业,美化个人形象、润滑人际关系、提升行业地位。由此,凡面向服务行业输送人才的高职院校较为普遍地开设了礼仪课程,有助于更为立体地打造学生的知识结构,为行业带来更多的效益。

在我国几千年的历史中,深受儒家文化影响,讲究传统礼仪已成为一种习惯。但现代礼仪的涉及面更广,同样需要学校教育去推广实践。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中的一个部分,其教育目标会更接近实用性、操作性、技能性,在这些特点之下所形成的礼仪教学目的也有随意性目的、功利性目的、素质化目的区分。不同的教学目的必然会生成不同的教学路径,带来不同的教学效果,而对学生所形成的影响往往是终身的。

观礼仪本身,它是意识、行为、习惯的综合体现,根据呈现的程度差异,从接受者体验的角度,我们会将它分为合规——优质——美感几个等级。美感已涉及了美学领域,它通过客体的美和主体的快感共同完成。

从美学视阈来定位高职的礼仪教育,有助于职业礼仪教学的分层,实现真正的“因材施教”,站在终身发展的角度来探讨高职礼仪教育是一种必然。一直以来高职教育有能力本位、素质本位、人格本位几种主流理念,事实上,三种理念分别达到了美学体验中的本然之美、应然之美、超然之美,两者的结合有助于教育者能更好地厘清职业礼仪教育手段及目标的差别,具有应对性地实施礼仪教育。

一、能力本位下高职礼仪教育的本然之美

所谓能力本位是依照胜任某种特定岗位的能力分解来建设课程的一种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按照这一理念,高职礼仪教学中,学习者首先需要掌握的是应对不同工作岗位应具备的礼仪技能,以金融专业为例,学生首先得学会一线岗位上的标准手势、体态、企业着装、面容修饰、行业用语等等,做到规范到位、整齐划一。整齐舒心的个人形象,体现了行业纪律与号召力,让客户体验到了无差别的公平对待,彰显企业管理素质,通过企业成员来告诉客户,企业对员工已形成了有效管理,向着共同的奋斗目标,传达企业文化。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者所受到的是标准化的学习,依照规范、遵循规律。哪怕一个手势,是基于特殊岗位需要的礼仪实践。

美首先是一种规律的体现。自然、社会和艺术中的各种因素,如色彩、声音、线条、形体等有规律地组合,呈现处平衡对称、比例匀称、节奏有序、色彩多样等称之为形态美。不同行业以不同形态体现了礼仪实践,所以职业礼仪教育的形态美无处不在。所以在这个阶段,职业礼仪是美的体现,但因为它展现的是某一岗位必需呈现的流程,是较为原始的形态,所以它是一种本然之美。客观事物最初的样子,也是最基本的需要,此阶段的培养目标将学员在一个职业定格,培养为一个职业人,还处在“工具人”的状态。工具人是一种客观存在,他不需要介入太多的主观思想,只要能呈现事物本身的客观美感就可以。这一阶段教育往往通过礼仪集训就能实现,碎片化、阶段性、重复性的教学就能达到这一既定目标。订单人才的课堂往往更适用于这一教学模式:方向明确、内容集中、短时见效。也有助于学生在毕业初始阶段,有目标性地谋到第一份工作。

二、素质本位下高职礼仪教育的应然之美

能力本位是工业化生产背景下“效率优先”的产物,但随着科技的发展及信息时代的到来,这一职教理念已不能适应当下劳动力流动加剧的事实。以职业素质为基础,以职业能力为核心 以职业技能为重点的素质本位职业教育理念为指导,全面提升学生职业素质。在此阶段,同样是高职礼仪教学,关注点就不再停留于学生的“礼仪职业技能”,而需要考量学生的“礼仪职业素质”了。所谓“礼仪职业素质”是指学生根据礼仪原则,灵活运用礼仪规范的能力,也是基于学生在掌握了基本礼仪技能之后,根据个人经验,所体现出的主观能动,已彰显出较明显的个人差异。在不同行业领域、在不同的场合下,交往不同身份的人,怎么做才能体现出礼仪风范。

这个时候,因为掺杂了较多的主观因素,礼仪所展现出来的美就不再是“本然之美”了,而上升到了“应然之美”的阶段。职业人为适应职业而产生的关联,职业人能成为职业的支配者和主导者。马克思曾说“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表明人的主观世界及主观心理也是在社会活动实践中长期改变和发展的。人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在改造主观世界。这时候对于礼仪知识的掌握就需要更加全面,礼仪行为的实践也是经过主观综合判断而形成的。这一阶段礼仪教学的培养目标是在系统完整传授礼仪知识的同时激发学员的主观能动性,使学员由“工具人”上升为具有匠心精神的“匠师”。如果前一阶段的礼仪技能可以通过非学历教育的集训完成,那么本阶段的教育往往有赖于学历教育的礼仪课堂完成,两者的差别更多的在于对职业的认同及文化的认同。

三、人格本位下高职礼仪教育的超然之美

职业教育中的人格本位是强调职业素质的培养,关注社会中每一个个体和谐健康发展,满足多元需求,释放人格能量,使得个性得到和谐发展。这个理念是与目前高等教育的理念完全契合的。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通过改造自己来改造世界,改造世界的源泉也就在于世代相传生生不息的创造力。任何一门学科或文化都在于依托它的创新性维持其生命力。高职礼仪教育从技能培养——礼仪素质的提升——礼仪文化的推广就是最好的过程性证明。在此阶段,学员已经不再纠结于原本的流程、规范,因为这些流程与规范早已作为一种思想融进了血液里,他们需要的是结合自身知识体系的不断创新,让人舒心且寻找个性。也正所谓目前服务行业所推崇的“私人订制”,私人的也就是特有且新颖的。

美的最高特征应该是“韵外之致”,也就呼应了中国审美文化里面的“超然之美”。将礼仪与其他学科文化相融合,呈现出的形式渐渐会有了“韵外之致”,这时候的礼仪是一种文化的深入,正所谓“润物细无声”的阶段。在中国古代文人鉴赏一直讲究“意境美”,琴棋诗画各艺术门类,无不讲求其意境,这是跟西方的写实主义有很大区别之处的。礼仪也是,不论在古今,它作为一种仪式感的存在,除了规则的遵循也就是意境的体现,茶礼、香道、花魂,乃至逢年过节中走亲访友的细节讲究,规矩流传下来,现代人需要遵循,并懂得其文化内涵,才能将礼仪文化发扬传承。所以礼仪的“超然之美”在日常的高职礼仪课堂是很难实现完成的,它需要学生能将礼仪和心理学、美学、国学及诸多艺术门类融合运用,所呈现的形式会有高下之分,但无关对错,而一个人的审美素质也就在此彰显。对于此项内容的培养,除了要求学生对其他知识的良好掌握之外,更多的可以通过第二、三课堂的锻炼,在历练中发现、创新。

在这一阶段,高职礼仪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关注于人的“终身发展”,礼仪技能上升为礼仪艺术,职业人生也可解读为“艺术人生”。按照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理论,自我实现是需求的最高級别,这一实现包括了价值观、创造力、责任感等等,从职业礼仪教育的角度而言,这些自我实现,也只有通过创造了“韵外之致”才能更好地得以体现。

综上所述,高职礼仪教育也是一个从“本然之美”经“应然之美”再到“超然之美”逐层渐变的过程,也由此反映了礼仪文化之美。发现美并创造美,也是礼仪教育不尽的追求。

参考文献:

[1]何春风.高职学生礼仪教育问题研究[J].理论观察,2013(2).

[2]徐放鸣等著.审美文化新视野[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327.

[3]姚文放.当代审美文化批判[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99:98.

[4]王敏勤.由能力本位向素质本位转变——职业教育的变革.教育研究,2002(5).

[5]李夙.城市美学探赜——构建、思辨、判断[D].华中科技大学,2014.

[6]王鲁湘,吴昊.20世纪中国美学研究回顾[J].中国美术馆,2011(01).

作者简介:

蒋含真,生于1982年2月,女,汉族,浙江台州人,艺术学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美学、礼仪。

猜你喜欢
礼仪美学素质
仝仺美学馆
盘中的意式美学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纯白美学
礼仪篇(下)
孝——礼仪第一礼
素质是一场博弈
什么是重要的素质
“妆”饰美学
知礼仪,做谦谦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