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鲁迅作品的教与学中看文本解读的意义

2018-11-10 06:53彭晓娜
北方文学 2018年17期
关键词:文本解读鲁迅教学

彭晓娜

摘要:对语文教材中对鲁迅作品的解读,主要是教师要在尊重鲁迅作品的主体性的基础上,通过自身的体验对文本的理解,选择合适的内容对学生给予指导,并且提供自由的空间让学生对文本能联系生活实际,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才能够真正的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对文章的自我感知力,最终达成教学目的。

关键词:文本解读;鲁迅;教学

语文课是各学科的基础,语文课的教学不仅仅处在识字阅读上,更应该通过冰冷的文字符号的结合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感受文章的温度。因此,语文课需要文本解读。曹明海说:“语文教学中的文学作品解读就是对文本的理解,解释的构建。”教师和学生应该冲破课堂的局限,到文本中找到自我。

一、教师在文本解中提升自己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尊重文本,任何课文的作者都不是为了成为课文的选文而作,而是为了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而创作的。尊重文本能够让教师和学生真实的感受和理解课文,才不至于走向歧途。鲁迅作品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要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对其进行解读,而不是离开文本进行不着边际的自由发挥。“理解的深度也标志着批判的深度”。所以,笼统的理解只是一种低层次的批判,只是游离于文本表层的浅阅读。

教师是课文的第一经手人,也是学生对文本正确解读的引路人,是把握课堂方向的关键,“根据‘学情更实际更精细地考虑教学目标,确定更有效的教学内容”才能更好的帮助学生深入解读。只有真阅读、真体验才能在备课过程中将自己的独特的感受表达出来,才不会对过度依赖教参,对课本知识一知半解就下定论。教师在课堂上有深挖文本知识的热情,引领学生,就能由被动转向主动,那么对于学生深刻的理解文本就成功了一半。

二、课堂教学中与文本解读不断契合

语文教师在对课堂解读的前提下,对文本进行解读,是更好的为课堂服务。语文阅读教学不同于研究者的文艺批判,要根据教学规律,运用教学手段对文本进行教学化的处理。尤其对于像鲁迅作品这样的经典作品,更要慎重选择切入点和教学内容。中学生还出处在学习成长的阶段,对鲁迅作品学习的要求不能过高,只要通过老师的引导,让学生能够感受到它们,学生的水平就提高了。例如高中选文《拿来主义》里只有理解并理清了这三者之间的关系:中国传统文化,外来文化,需要创造的现代文化,才能对选文所要表达的主要内容有所感知。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分析鲁迅作品时,要有所选择的讲,不能要求一次性全部搞懂。要把中学鲁迅文本放在符合一定课程标准的前提下,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才能说对选文的教学设计经过推敲。

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解读出适合中学生的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钱理群提出要找到“与学生之间的生命的契合点,连接点,构建精神通道。”根据中学生正处于叛逆期的心理特点,他们希望摆脱父母的约束。所以他在“如何做人之子和做人之父”的命题上,构成与学生的联系。以鲁迅的《五猖会》《父亲的病》为例,在细读文本中引导学生理解鲁迅和父亲之间的难以言表的复杂情感,并联系现实说出自己的感受,就产生了激烈的讨论。

又如王富仁在对《故乡》的赏析中,对故乡的时态进行解读:过去时、现在时、未来时。再如钱理群对《纪念刘和珍君》中,一改教学参考书里的“反映了封建社会军阀的残忍,表现了爱国青年大无畏的牺牲精神”等等,将文字转换为一幕幕电影场景镜头,串联起文章内在的心理线索,也让情节跌宕起伏,从而更加入情。其实,专家学者对文本尝新的解读,也为教师团体对教学找到了一条新的思路。

三、让学生在文本解读中找回自己

为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和语文素养,所入选的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而学生的对文本的感知力是在教师所建立的轻松自由的课堂氛围中。钱理群在听课时,一位老师让学生谈读完鲁迅《药》后的感受,一个女生说:“刑场上的描写,讓人感到很恐惧。”但学生的真实感受,老师并没有抓住,而是按照自己的教案继续讲下去。如果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沿着学生的“恐惧”,从直觉上的感受,上升到文本的深层含义,就能更好的体会作者《药》的深刻立意,但是教师仅仅考虑到“教学逻辑”,却忽视了学生的“心理逻辑”。看似完成了所设计的教学任务,却极有可能扼杀了学生对文本感知的动力。《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欣赏文学作品时,有自己的情感体验。”教师除了要帮助学生提高理解文本的能力,还要珍视学生对文本的主观感受。学生通过自身经验对已有的知识进行再重构,最终形成新知识。还是在钱理群所讲授的《五猖会》《父亲的病》,他引导学生读的同时观察学生的表情,发现他们从起初漫不经心的表情,逐渐变得严肃起来,有的同学眼里闪着泪花,兴许就是想起了类似的经历。这时,学生们才走进了鲁迅,感受了鲁迅,所以产生了强烈的要和鲁迅对话的欲望。因此,在这样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中,学生的精准感受力逐渐提升,能够在文本中联系自己的实际,从而找回真正的自己。

猜你喜欢
文本解读鲁迅教学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鲁迅《自嘲》句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对文本解读与课堂操作四个“度”的把握
立足文本,给中职语文阅读教学搭建解读支点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
语境层面的文本解读策略
她曾经来到鲁迅身边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