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谟县布依族对歌文化的变迁

2018-11-11 09:37杨谭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8年11期
关键词:文化变迁

内容摘要:布依族对歌文化是布依人民在生产生活中创造出体现民族智慧的结晶,它孕育于布依族独特的生存环境之下。通过探究布依族对歌在异地扶贫政策中所面临的生存与发展困境,以及在政策之下对歌文化为适应时代发展而产生了文化变迁等问题,进而提出为加强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而采取科学的措施,以适应时代发展,保护民族文化多样性。

关键词:布依族对歌 异地扶贫搬迁 文化变迁 望谟县

近年来,学界对布依族文化的研究比较青睐,已经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主要有汛河等《布依族风俗志》,书中介绍了布依族的民族音乐、特色美食等民族风情。王尧等《中华文化通志第3典—布依族文化志》,该书对布依族渊源、民族文学及艺术、民族风俗等方面内容的介绍。韦启光等《布依族文化研究》,书中对布依族文化的生存环境、民俗节日与其他文化关系等方面进行了归纳及总结。这些成果为布依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及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也警示了人们传统文化在经济发展及外来文化的影响下所面临的生存危机。但这些研究涉及贵州布依族文化较少,尤其是缺乏对望谟布依族对歌文化的专题研究。

望谟布依族对歌是民歌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作为布依族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是中国少数民族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歌的产生与布依族生活环境是密切相关的,并在布依族日常生活交际、民俗节日仪式等方面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随着经济迅速发展,国家对生活环境恶劣地区提出了异地扶贫搬迁政策,将居住环境恶劣的农村贫困人口进行整体搬迁,从而改善人们生活。异地扶贫搬迁使布依族对歌离开生源地,在安置点中对歌文化为生存和发展进行文化变迁。

一.异地扶贫搬迁进程中望谟布依族对歌文化的变迁

文化变迁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及现象,变迁既可以是有形,又可以是无形。望谟布依族对歌文化变迁指的是由于布依族物质发生变化而引起精神上的变化。

思想观念。对歌是布依族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娱乐和交往的方式,是调节生活中疲劳、枯燥等手段。而如今,望谟在国家政策支持下,大力发展经济,促进了人们生活水平,人们不再为了生活而生活,有更多时间来创造或更新精神文化,在安置点中网络及科学技术的普及,布依族人们在娱乐和交往的方式拥有着多种工具,如手机、电脑等。因此,对歌不再是布依族人们娱乐、交往的唯一方式和手段。

社交活动场所。布依族年轻男女在逢年过节或喜事时,都会身着传统民族服装,在田地间,“赶场”路上,山坡草坪,山林树荫等场所中,用对歌来进行倾诉彼此的爱慕之情。但是现在,人们交往工具和娱乐工具的普及,对歌不再是布依族人们唯一交往和娱乐方式。在异地扶贫搬迁背景下,对歌更不适宜楼房及小区中使用,所以对歌的使用场所范围越来越狭小。在安置点中,对歌是偏向于重大场所进行使用,而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甚至忽视或较少使用对歌。

社会功能。民歌是體现民间人们生活变化的一种艺术形式,而对歌则是属于民歌众多形式之一。对歌带有布依族人们交往功能,承载着布依族年轻男女相识、相知、恋爱的功能。布依族对歌自产生开始,成为了布依族各个村寨之间进行交流的主要方式。布依族对歌有些是在“赶场”、耕田等劳动活动过程中即兴而唱,是以“自娱自乐,消除生活疲劳”为目的。而有些是在嫁娶婚事仪式、传统民俗节日中,对歌者要对新人或民俗活动进行祝贺、赞美及抒发情感和调节气氛的功能。有些是在迎接朋友或客人时,都采用对歌形式来进行交流。通过对歌方式,加深彼此之间的想念、喜悦之情。当今,随着通信工具的使用及普及,布依族人们的交往与恋爱方式发生很大变化,对歌不再是布依族人们唯一的交往方式,他们喜欢使用书信、短信、电话以及QQ、微信等通信方式来进行交流。如今,古老的对歌方式,在生活中较少使用。而现实中,对歌呈现的是布依族传统特色文化,是带有传播、发展、传承民俗文化的功能。

学习方式。根据传承人和口碑叙事老人的采访中,得知,在没有学校教育之前,布依族对歌的传授方式是自学为主与观摩他人对歌为辅的学习方法,他人可以指的是家人、朋友等。布依族对于对歌学习采取的是自由、开放的态度。学习环境可以是田地边、小河旁、绿树下等地方进行学习,这种方式没有任何组织。但由于教育普及、外出打工人员增多等因素下,导致学习对歌的人数逐渐减少,传承面临危机。在政府和地方文化研究会的重视下,安置点学校开展了对歌兴趣班等方面对歌传授方式。对歌的传授由自由、借鉴他人、无组织、无系统转变为有组织、系统、专门人员传授进行转变。

使用媒体。古时,对歌采用的是面对面形式,或者是用竹制传话筒来进行对歌。如今,由于手机等通信工具的普及、到新居住地的人生地不熟心理及楼房背景下,布依族人们较少地使用面对面形式进行对歌,大多都是在微信、QQ、全民K歌等软件中间接地进行对歌,这是一种新型对歌方式。至于传统面对面的对歌形式,只有在大型活动和庄重场所中才使用。

总之,通过田野调查发现,对歌文化在异地扶贫搬迁中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学习对歌的人大部分集中在中老人群体,而青少年较少;年轻人学习对歌缺乏兴趣和积极性;流行文化对传统对歌文化的猛烈冲击;安置点的歌手缺乏实地锻炼平台。

二.望谟布依族对歌文化变迁的原因分析

(一)内部原因

文化变迁的内部原因是指在一个民族群体由于内部社会发展变化而引起的。文化不是一成不变,自古以来,文化随着时代发展进行更新和丰富。在网络时代快速发展过程中,望谟布依族人们为了在新时代里体现着新气息,主动对对歌文化的内容及方式进行了更新和丰富,使对歌文化在快速发展时代中得到更好的生存及发展。

思想观念。望谟可以称之为山的海洋,因为望谟地处贵州高原与广西丘陵过渡的斜坡地带,四面环山。正是这种地理环境,导致了望谟对外发展十分缓慢,使望谟对外信息的接收能力较慢。但在国家政策下,交通措施改善,使望谟加大了对外发展力度,促使了网络和科技技术的普及,使得望谟人们对外面世界充满了憧憬,同时也对其它文化的借鉴、吸收。随着时尚观念传入,布依族人们在对歌文化上进行了一些转变。布依族在对歌内容上添加了一些现代元素,放弃了传统元素,使对歌在时代发展下符合布依族对时尚的要求。

使用频率。根据《望谟百年实录》的记载,布依族人们生活在选择水源较多、依山傍水、风景秀丽的平坝或丘陵,气候炎热,雨量充沛的地带,邻里之间互动频繁、和谐相处。布依族人民喜欢在闲暇时日、劳作、传统节日、重要场所等活动中使用对歌来丰富生活,表达出自己的喜怒哀乐。而异地扶贫搬迁政策中,改变了布依族的生活环境由“山里人”变成了“楼中人”,并且将几个寨子打散之后重新组合,使邻里之间互不认识,造成了邻里之间的互动交往频率减少,更是由于外来人员的自卑等心理促使了搬迁人口不愿与当地人们交流,造成了对歌在安置点使用频率较低。

(二)外部原因

文化变迁的外部原因是指由于一个民族群体生活的自然环境及其社会文化环境发生了变化而引起。外部原因是由多种元素构成,文化变迁受到住房条件、生产生活方式、外来文化等方面影响,推动了布依族对歌文化的变迁。

住房条件。望谟县县委、县政府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为了从根本上解决望谟的脱贫问题,望谟县异地扶贫办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有序地开展异地扶贫搬迁工作。异地扶贫搬迁将生活在生态环境恶劣,自然条件低劣等不具备生存条件和地质灾害多发地区的贫困群众,实行有计划的开发式的移民。异地扶贫搬迁将“山里人”搬进了楼房,成为了“楼中人”,这使得布依族对歌文化在生存条件上发生了改变。异地扶贫搬迁虽有利于贫困人口生产生活的改善,但对原居住地的文化造成了破坏。

生产生活方式。布依族在生产生活中喜欢用唱歌的形式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陶冶情操,总是以歌代言,以歌名理,以歌抒情。望谟布依族素来就以能歌善舞来著称,远近闻名。布依族对歌可以在田地间、耕作等劳动活动中,即兴而唱的。而异地扶贫搬迁使布依族远离了田地,改变了生产生活方式,从原来的耕作转变为打工或创业,且外出打工人数居多,使对歌传承人数减少。

外来文化。异地扶贫搬迁将一个村子、寨子的人口或不同民族重新打散,根据抽签的原则,进行分配楼层,促使不同村子、寨子的民族进行重新组合,使不同的民族文化在居住过程中不断地发生碰撞与融合。除此之外,外来文化还包括搬迁人口与当地居民的文化碰撞与融合。在安置点中,搬迁人员为适应新环境,则对本民族文化进行涵化,这使布依族文化在安置点中面临着生存、发展与传承的危机。

三.异地扶贫搬迁进程中布依族对歌文化良性变迁的对策

文化变迁是一把双刃剑,即可以促使文化进行良性变迁,使文化的传统元素在异地扶贫搬迁下保持文化特色及内涵的前提上,不断地丰富对歌文化的表现形式,以达到对歌文化在安置点中传承与发展的目的;也可以使文化发生恶性变迁,使对歌文化的民族特色、民族个性等在新环境中逐渐被淡化,直至消亡。对歌文化不管朝着良性方向还是恶性方向进行变迁,文化变迁都是客观存在。为了实现对歌文化在异地扶贫搬迁下合理变迁,须做以下对策:

(一)异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社区服务中心应高度重视对歌文化在安置点中生存、发展及传承问题和开展收集歌谱及一系列的整理、归纳、保护等工作。布依族对歌文化是布依族人民在生产生活中的智慧结晶,是布依族人民在物质文化的基础上对精神文化的更高层次追求,是布依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安置点重视对歌文化的生存、发展与传承,有利于保护布依族特色文化。开展整理、归纳、保护布依族对歌文化工作,有利于布依族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有利于民族文化研究者对布依族对歌文化的研究,对历史、艺术、民族学等方面研究有着重要的价值。安置点安排民族文化研究者深入居民群體,利用节假时间开展对布依族对歌文化的调查、走访与挖掘,做好布依族对歌文化的整理、归纳、保护等工作。中国是民族众多的国家,维护民族团结是民族政策的要求,保护与传承民族文化是凝聚少数民族爱国精神的前提。

(二)在安置点学校里开设对歌传授兴趣课程,扩大青少年学习对歌群体,增加对歌文化传承者。学校教育能够引领对歌文化向着良性方向变迁。学校是班级授课制为主,是以集中学习的形式进行,拥有着大量青少年。学校开设对歌传授兴趣课程,可以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符合了当代教育目标。同时,也培养了对歌文化传承者,使对歌文化传承者的年龄不出现断层,得以连续性传承下去。

(三)安置点社区服务中心应加强居民的文化交流,增强布依族对对歌的文化自信与文化归属感。异地扶贫搬迁是将搬迁人员迁移到二十层的高楼上,而高楼居住有一个致命的缺点,就是邻里之间的交流减少,以及高楼居住产生自卑、内向等心理,使移民者与当地人们交流量减少。移民者为了加快与当地居民融入,在语言交流方面会不自觉地减少或抛弃使用民族特色语言和对歌文化。安置点应多举行对歌等类型活动来增强布依族对自身对歌文化的自信。通过活动,加强居民之间文化交流,同时让布依族认识到本民族文化是优秀而独具特色,增强移民者文化自信心及文化归属感。

(四)安置点应对布依族对歌文化进行科学创新,使布依族对歌文化在新环境下朝着良性方向变迁,以保护民族文化多样性。党十九大关于文化建设四个突出特点中提到了创新,并强调了创新的重要性。在上述诸多原因中,得知布依族对歌文化在异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中面临着消亡的危机。为了使对歌文化在新环境下生存与发展,必须对其文化进行创新。创新是文化适应时代发展的途径之一,同时符合了当下文化发展要求。在安置点中,布依族人们为使对歌文化在新环境下生存与发展,在对歌文化基础上进行无科学创新。人们不知对歌文化中哪些是精华,哪些是糟粕,只是根据时尚元素对文化进行创新,以满足人们对追求时尚的要求。这种创新会造成布依族对歌文化的精髓部分消亡。安置点对文化采取科学方法进行创新,是对布依族对歌文化批判地继承,对外来文化科学地借鉴与吸收的方法,使布依族对歌文化精髓得以传承与保护,在安置点中焕发新生机。布依族对歌文化创新,有利于布依族对歌文化在新环境中生存与发展,有利于保护民族文化多样性及促进民族文化繁荣发展。

文化变迁是时代发展对精神文化影响的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布依族对歌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引导布依族对歌文化在异地扶贫搬迁中的良性变迁,推动对歌文化在搬迁地中健康发展,使我国民族传统文化多样性得以保护。

参考文献

[1]林艺.近十年布依族研究综述[A].云南:云南民族艺术研究院.2003.

[2]江博.当代民族音乐的文化传承于创新路径研究[J].贵阳:贵州民族研究.2018年第03期.

[3]刘妍良,乔春梅.传统优秀文化在民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创新应用[J].贵阳:贵州民族研究.2018年第03期.221-225.

[4]杨生平.文化自信的意义及其实现.北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J].2016第6期.

[5]邓卫红.城镇化进程中的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以贵阳市花溪区为例[C].贵阳:贵州民族研究.2014年第9期.

[6]禄宗翰.织金县红艳村布依族文化变迁研究[J].贵阳:贵州民族大学.2014.

[7]李悦婧.南方高层住宅促进邻里交往的内部公共空间研究[J].福建:华侨大学.2016.

[8]王封常.望谟布依族百年实录[M].香港;環球出版社.2011.

基金项目:本文系贵州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异地扶贫搬迁进程中布依族对歌文化传承与发展问题的调查与研究”(项目编号:201710666025)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介绍:杨谭,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生)

猜你喜欢
文化变迁
从“悲情公益”和“快乐公益”看当代中国公益文化的变迁*
浅析民间文化变迁的传媒推动力
藏族文化变迁对其教育的影响
传统与重构:一个水族村寨端节文化传承与变迁模式的调查与分析
浅析魏晋南北朝服饰文化的特征
传承与变迁:影视作品中的社火文化
基于文化变迁视角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
浅析迪士尼童话电影的继承与创新
论中国反腐文化的变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当代中国文化变迁中的主导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