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美雅课程,培育核心素养

2018-11-12 09:46袁灿英
教师·上 2018年5期
关键词:社团改革课程

摘 要:湖南省株洲市荷塘区戴家岭小学(以下简称“戴家岭小学”)立足学校实际情况,着力构建“美雅课程”体系,旨在通过资源挖掘策略,让教学在互动中走向深度学习;通过学科融通策略,让教育在整合中走向广度生长;通过物型人事策略,让美育在潜移默化中走向稳健与超越;通过活动统筹策略,让德育在常态实施中走向规范与繁荣,从而培育学生核心素养。

关键词:美雅;课堂;社团;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78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8-02-25

作者简介:袁灿英(1978—),女,湖南省株洲市荷塘区戴家岭小学校长,湖南省特级教师,本科。

中国学生的核心素养内容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包括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我们认为:学生核心素养教育反映在整个学校的教育教学之中,反映在课程中、教学中、课堂中、活动中,反映在学校的显性和隐性的文化中。戴家岭小学为培育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立足学校实际情况,着力构建“美雅”课程体系:①基础课程,培植美雅课堂,夯实文化基础;②拓展课程,开发美雅社团,促进自主发展;③定制课程,建设美雅文化,养育社会参与。并彼此互相沟通促进,力求通过资源挖掘策略,让教学在互动中走向深度学习;通过学科融通策略,让教育在整合中走向广度生长;通过物型人事策略,让美育在潜移默化中走向稳健与超越;通过活动统筹策略,让德育在常态实施中走向规范与繁荣,从而培育出“戴目而观,志向远大;家国情怀,固本厚根;岭秀童年,快乐成长”的学生。

一、培植美雅课堂

1. 概念诠释

戴家岭小学“美雅课堂”的概念是在师生“向美”的生动的互相交往中,激活个体本初的感受世界、体验美好事物、孕育心灵生活的能力,成为合乎德性、追求卓越的人,主要从“情境、体验、合作、表达”四个维度展开,并与信息技术紧密结合。

(1)追求统一完整的情境。要求师生进入“向学”的状态之中,达成的路径有生活展现情境、实物演示情境、图画再现情境、音乐渲染情境、表演体会情境、语言描述情境等。

(2)追求人人参与的体验。体验是学生进入教学内容所描述的环境中进行学习、体验、感悟来得到知识经验的一种学习方法,要求“有感性才有理性,有空间才有精彩,有放手才有生成,有过程才有方法”。

(3)追求规范多元的合作。就是要通过合作形成学习共同体,引导学生认真倾听、深入思考,聚焦问题展开讨论,在组内交流做到轻言细语,展示汇报时做到大胆自信;建立健全小队是基础,规范合作流程是关键,合作的步骤可以是“一起立,二聚首,三开口,四讨论,五总结,六评价”,还要做到“容易的问题3号先说,2号补充,1号总结。难的问题1号先说,2号补充,3号重复”,从而实现人人有平台、有机会、有提升;完善评价机制是保障,即做好“堂清、日结、周评、月比”。

(4)追求富有实效的表达。包括口头表达与书面表达。例如,语文学科根据“语用”训练点突出“读写结合”,习得方法,打开思路,提供素材,激发真情,让学生从内心品味到语言的美,写出富有个性的文字;数学学科学习用文字、符号或图形来记录思维的轨迹,从而引导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世界,用数学语言表达世界,用数学方法改造世界。

2. 推进步骤

美雅课堂教学改革有效提高了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2017年,湖南省株洲市荷塘区教学质量研讨会在戴家岭小学召开。学校主要是采用“讲座+试点、活动+问诊、借力+推广、实践+反思”的四部曲来推进改革,同步建立两类四级评价体系,包括小队评价、班级评价、教师个人评价、教师年组评价,确保课堂建设稳步推进。

其中“实践+反思”有四项行动。第一项是“美雅课堂”达标,纳入绩效工资体系,要求每位教师每年至少上一堂研讨课,并以“美雅课堂”评分表来规范、指导教师的备课、上课与评课。第二项是向家长开放活动,即请所有家长进入课堂观课,家长的评课观点就是自己的孩子是不是在课堂中有真正的学习行为,而这就是美雅课堂的出发点与归宿,因此,家长对课堂的满意度达到99%以上。第三项是小组合作评价手册,将其纳入每月教学常规检查,由此可以看出各班小组建设是形同虚设还是落到实处。第四项是小组合作展示汇报,就是每个班派一个原始小組到多媒体教室,用5~8分钟的时间展现一个合作学习的环节。以上四项实践活动,相关人员都要进行反思,并进行评选。在结果运用方面,会把最优秀的小组合作学习拿到学校朝会上展示给全体学生看,也会把最优秀的课堂教学环节在全体教师大会上进行展示,并且配上讲解。

由此,生生促进,班班推动,科科联动,强势推进又温柔落地,坚定不移又不急不躁,让所有的教师认识到:美雅课堂的改革重在课堂教学的触角不断地延展到每一个学生全程的学习,因而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课堂学习的每一个活动中找到提升点与发展点,并最终从“学习成就感”的角度激发学生持续的学习兴趣。

3. 策略示例

在实践的过程中,我们不但关注“怎样学”的课堂形式,还关注“学什么”的课程内容,即通过资源挖掘策略,挖掘文本资源、生活资源、师生资源和环境资源,让课堂教学在多元互动中走向深度学习;通过学科融通策略,如以语文学科为本位,有机地与音乐、美术、品生、科学等学科相融,从而促进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让学科教育在整合中走向广度生长。

例如,2016年学校承办了株洲市特级教师工作站研训活动。语文学科展示的课例《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就是在精读文本的基础上,找准“语用”训练点:用连续的地动作描写突出人物的性格特点。课堂中抓住文中这两处描写:“小胖墩儿也是个摔跤惯手,塌着腰,合了裆,鼓着眼珠子,不露一点破绽。”“小胖墩儿膀大腰粗,一身牛劲儿,任你怎么推拉拽顶,硬是扳不动他。”引导学生体会出这两句话分别突出了小胖墩儿沉稳和小嘎子灵活好胜的性格特点。先进行变式比较,然后引用课外资料进一步体会和强化认知,再播放一段斗牛士的视频,让学生现场练笔。学生写出了这样的语句:“精彩的斗牛开始了,那牛低着头,瞪着眼,躬着背,向斗牛士直冲过来,可是无论牛怎样冲撞追顶,斗牛士都能灵巧地躲开。”可见,学习效果非常好。

二、开发社团课程

“梦工厂”社团课程分为“舌尖上的美味”“手指上的舞蹈”“运动中的成长”“艺术中的享受”“游戏中的科学”五个系列共30多个社团课程。每周五下午,全校实行“走班制”,孩子们到达相应的地点参加社团活动,筑梦追梦。

社团开发的基本理念有多样化、个性化和适应性三点,在这个过程中,人的发展始终是摆在第一位的。

社团开发的基本步骤是成立机构、需求评估、确定目标、编制纲要、申报审定、推介选课。其中推介选课本身就是一项课程,采用的是现场招聘的方式,招聘之前学生们要学习阅读非连续性文本,现场他们要像大学生应聘工作一样,在各个招聘点前观察、比较、选择、自我推荐,更有一部分学生是招聘的主力,他们解说、招揽、拉票,各显神通;招聘之后还要写心得体会。试想,学生在戴家岭小学读书要经历12场这样的招聘会,他们的能力怎么不会得到有效提升与发展呢?

社团的操作管理是“宣、导、谈、展、督、评”六字法。“宣”包括项目推介、环境布置、树立典型。“导”有方法导师和德育导师,共同促进学生的成长。

“谈”是社团在成立之初引导成员发表意见,参与管理,对社团产生“家”的情感。“展”是每学期开展社团展示活动,实现团际交流,并给学生搭建各种平台。“督”有自我监督、小组监督、导师监督和学校监督,让每个学生通过“他律—自律—律人”的转化和“人助—自助—助人”的提升,变成学习的“促进者”。“评”就是评选“公德星、学习星、合作星、展示星、创新星”等。

社团开发实施三年以来,有如下综合效应:

1. 社团课程是教师职业发展、实现成长的良好平台

社团课程的开发与建设,点燃了教师的激情,帮助他们找到了职业的幸福感与成就感。以戴家岭小学一位老教师为例,她是一名数学老师,根据自己的爱好开发了一个陀螺社团,受到了学生的追捧。于是,学生更加喜欢她,不但喜欢她的陀螺社团,也更加喜欢她的数学。刘老师享受到为人师者的愉悦,进一步精心钻研课堂教学,自主能动地推行美雅课堂。就这样,彼此相得益彰、良性循环。

2. 社团课程是学生培养兴趣、放飞梦想的温暖家园

社团打破了年级界限,扩大了学生交往的范围;社团提供了多角度、多侧面的信息来源,使成员之间能够相互取长补短、共同提高,这个过程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社团课程为小学生的社会化提供了模拟的社会情景和实践平台,社团就像一个“微型社会”,迈进社团,犹如走进社会。2016年4月,《湖南教育》杂志用3个版面、《小学生导刊》杂志用12个版面介绍了学校的社团课程。

三、建设美雅文化

校园文化是一种有效的“教育场”,陶冶师生的情操,规范师生的行为,包括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对于学生发展核心素養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1. 建设美雅环境,开设美雅讲坛

我们精心打造“美雅文化”格局,力求让每一面墙壁都说话,教室和走廊成为学生作品展示的舞台。正是通过这样的物型策略,美育在潜移默化中走向稳健与超越。学校还开设 了“美雅讲坛”,让一线教师走上讲坛,讲述自己的教学故事与心得,彼此互相影响,时时传递“正能量”。如陈卫军老师讲“班级管理、家校共建”,汤秋辉老师讲“小组合作、展示点拨”,易长英老师讲“培优补差、关注个体”,钟泱老师讲“寿司社团的开发与实践”等 。正是通过这样的人事策略,美育在潜移默化中走向稳健与超越。

2. 实施彩色德育,开展美雅活动

戴家岭小学的主色调是温暖的红、成长的绿、心灵的白和智慧的蓝。“温暖的红”是开展少先队主题活动,“成长的绿”是年级德育有层次,一年级“系鞋带”、二年级“讲故事”、三年级“种植”、四年级“十岁生日”、五年级“放风筝”、六年级“毕业礼”。“心灵的白”是学生教育重习惯。“智慧的蓝”是校园六大节,以儿童的视角来设计活动,让学科活动课程化,分别是“读书节”“艺术节”“社团节”“体育节”“数学节”和“英语节”。

怎样通过活动统筹策略,让德育在常态实施中走向规范与繁荣?以读书节为例,学校开设了有奖问答环节,题目类似于“读书致远楼的二楼左侧的墙壁上介绍了四种读书方法,你知道是哪四种吗?”这样的题目旨在检验每一面墙壁“说话”有没有“说”到学生的眼睛里和脑海里,从而让学生成为生活中的有心人,时时葆有一种“向学”的生命状态。

刘铁芳教授说:“基于直觉的喜欢才是真正的喜欢,否则是被喜欢,只有基于直觉的喜欢才能是长远的,而小学校园文化的最高境界就是让孩子走进小学不觉得自己是来读书的,而是走进校园就觉得喜欢这个地方。”这就是我们的追求。

参考文献:

[1]刘铁芳.什么是好的教育——学校教育的哲学阐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2]丁文平.中小学校本研究[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

[3]朱永新,等.中国教育缺什么[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3.

[4]林文琴.构建综合主题课程、培养学生“创新素养” [J].上海教育,2015(Z2):44-45.

[5]季雪虹.基于学生创新素养培养的学校课程设计与实施[J].上海教育,2015(Z2):60-61.

猜你喜欢
社团改革课程
缤纷社团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改革之路
最棒的健美操社团
改革备忘
K-BOT拼插社团
改革创新(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