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一年级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2018-11-12 09:46陈素美
教师·上 2018年5期
关键词:思维能力

摘 要:数学是一门具有很强的逻辑性、系统性和抽象性的学科,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是数学教育的主要目标。文章通过简要分析影响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各种因素,就一年级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这个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数学语言训练;思维能力;学具操作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7-12-03

作者简介:陈素美(1969—),女,福建漳浦人,福建省漳浦县石斋小学副校长,小学高级教师,专科,研究方向:小学生数学素养培养。

一、借助学具操作,促进学生有序思维形成

学具操作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也是“思维过渡”重要渠道。一年级学生思维方式以形象性为主,具有直观动作思维的特点,因此,通过学具操作,学生在动口、动手、动脑、动眼的感官活动里获取信息,从而建立丰富的“表象”,使得抽象的知识更加的具体,这大大弥补了学生抽象思维能力不足的缺陷,有助于他们加深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例如,在学习“9+几”这节内容时,我发给学生小棒,让学生自己摆一摆、想一想下列操作程序。

(1)9加( )组成了10。

(2)要把5分成( )和( )。

(3)9加1得10,10加( )得( )。

在操作过程中,我让学生对比图解和算式,引导学生审视自己操作方法和“想的”是否一致。通过这样有序的操作,学生便能在边做边想中形成有序思维。整个操作过程既优化了学生思维,体现了学生思维的层次性,同时又能把学具操作与智力发展贯通联系一体。可见,借助学具操作确实能起到“思维过渡”的桥梁作用。

二、加强语言训练,发展学生抽象思维能力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儿童是在掌握语言的过程中发展思维的,并用语言材料巩固思维活动的成果,没有语言,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因此从一年级起,教师就要注意培养学生说完整话,培养说话的条理性。在教学中,学生刚开始认识大小、长短、多少时,教师就要注意初步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从认数开始,教师通过看图、摆学具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把图意用语言完整地叙述出来。如在认数“9”中,教科书以9个人打预防针(其中一个医生,8个学生)为主题图,计数器上的8颗绿珠子和1颗黄珠子,8個与9个“点子图”比较大小,而珠子图则抽象得出8添上1是9,9在8的后面,9比8多1,8比9少1,教材还通过摆小圆片说明9的组成知识。再通过小象图,把9只小象圈起来,给第9只小象涂上颜色。这样从具体—抽象—具体,使学生形成数的概念并掌握其思维方法。只有从观察实物、图解,才能抽象出数字来,如果离开那些具体的情景,学生就不可能一下子抽象地理解9可以分成8和1的意义。

三、理清解题思路,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解题思路教学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应用题中数量关系是确定解题思路的重要依据。教材中“求总数”“求剩余”应用题是小学生学习应用题的起始,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年段要求,紧密联系加、减法意义,通过操作、图解、演示,让学生先从简单题目起步,掌握思维方法。在认数、计数、应用题教学阶段,教师逐步训练学生叙述图意先用两句话(告诉我们什么?又告诉我们什么?),再用三句话(左边有7朵花,右边有3朵花,一共有10朵花),最后是问题的一句话(左边有3朵花,右边有7朵花,一共有几朵花)。

又如,表格式应用题是帮助小学生了解应用题结构的关键,也是思路教学孕伏及初步形成的过渡阶段。通过分析和解题,学生知道第一、第二两格是告诉我们的“条件”,第三格是要我们求的“问题”,由两个已知条件和一个问题组成了一道应用题。通过教学和训练,教师引导学生从条件往问题上想:根据两个条件可以求出什么问题?或引导学生从问题往条件上想:要求这个问题需要哪两个条件?从分析应用题的条件与问题开始,到确定解答方法的根据,要求学生有条理地表达出来,同时通过练习巩固强化其解题思路,使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得到初步的发展。

四、挖掘教材内容,培养学生良好思维品质

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深刻性、独特性等良好思维品质是发展他们思维能力的突破口。良好的思维品质一旦养成,学生就能跳出解题学数学。一年级数学教材蕴藏着许多智力因素的教学设计,这些都是培养一年级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关键“支点”。例如,思考题:“要拿出8分钱,可以有几种拿法,想一想?”虽然大部分学生都能想出自己的一种拿法,但要说出“可以有几种拿法”似乎就有点为难了。究其缘由在于学生没有仔细观察并分析插图中出示的条件:5分的硬币有1个,2分的硬币有4个,1分的硬币有8个。此时,教师要及时点拨启发,并让学生都亲自动手拿一拿,边操作边思考、边质疑边释疑、边探索边总结。

参考文献:

[1]许正艺. 培养一年级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四种途径[J].广西教育,2014(33):30-31.

[2]赵 雪. 小学生数学思维品质的调查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0.

猜你喜欢
思维能力
培养思维能力
培养思维能力
培养思维能力
培养思维能力
培养思维能力
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培养思维能力
培养思维能力
培养思维能力
培养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