撷取乡土文化瑰宝 探索美术课改之路

2018-11-12 09:46魏永平
教师·上 2018年5期

摘 要:挑幡是建瓯市独有的民间体育习俗活动,是当地最具特色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将这一地方文化瑰宝纳入美术校本课程,既能丰富校本课程的内容,又能通过教学提高学生绘画和审美水平,增强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和保护、传承家乡文化遗产的责任感。

关键词:挑幡;美术校本课程;文化瑰宝

中图分类号:G623.75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7-11-28

作者简介:魏永平(1975—),女,福建建瓯人,一级教师,本科,研究方向:小学美术教学。

近年我将校本课程“建瓯挑幡”作为教研重点展开探索,力求通过教学让学生在学习绘画技能技巧,提高审美水平的同时,更多地了解建瓯挑幡的发展历程,感悟挑幡美,增强热爱家乡的情感和保护、传承家乡文化遗产的责任感。现介绍如下:

一、追寻挑幡美,增强学生社会实践能力

福建省建瓯市芝山中心小学是传统文化教育基地学校,因此学校有一支训练有素的少儿挑幡队,学生对挑幡有一定的了解。借助这一优势,课前我布置学生去“追寻挑幡美”,学生们接到这个任务可兴奋了:有的走访挑幡队艺人询问建瓯挑幡所取得的荣誉和奖项;有的实地观看挑幡演练;有的上网搜索挑幡的美丽传说……在课堂上大家把收集到的信息进行交流,都对家乡的挑幡赞叹不止。在追寻挑幡美的实践活动中,学生们收集到了大量关于挑幡美的材料,知道挑幡是家乡的文化瑰宝,也是先人留下的宝贵的精神财富,由此增进了对家乡的热爱。

二、感悟挑幡美,提高学生审美水平

在学生较深入了解挑幡之后,我请了学校挑幡队教练走进课堂给学生讲建瓯挑幡的发展历程、获奖情况以及挑幡队员刻苦训练的情形。之后我又出示了关于挑幡的图片和美术作品让学生欣赏,要求学生将之前听到的和看到的东西融入用心去感悟挑幡美。我提示學生不仅要欣赏挑幡的色彩造型美,还要感悟它所蕴含的丰富人文精神的内在美,可追溯挑幡的来源,品味作品的源泉美。最后我再引导学生形成从作品的美术语言和内涵两个方面进行审美的思路,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

学生们谈得最多的是挑幡的艺术美。挑幡艺术是一种动态文化,是融入武术、音乐、舞蹈、杂技为一体的,建瓯挑幡从产生、发展到成熟是一个从简单到复杂的漫长过程,从单纯力的“角抵”,发展成为风格独特、精彩绝美、变幻万千、扣人心弦的高超艺术,其难、新、奇、美给观众带来了完美的艺术享受。

学生们还谈到了挑幡的精神美。训练挑幡充满艰辛和危险,往往令人望而生畏。表演中艺人们用头、肩、背、鼻、牙等身体各部位以不同方式强力支撑幡旗不倒,传递出他们顽强拼搏的斗志、坚定必胜的信念,体现了中华民族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

学生们还谈到了建瓯挑幡的“源泉美”。建瓯挑幡是经过民间艺人三百多年的传承与发展起来的,以本地人休闲娱乐的方式存在,有独创的制式、完整的套路、绝美的技艺,同时反映了建瓯人民的欢乐、理想和追求,同时建瓯挑幡还作为“反清复明”的历史产物成为当地最具特色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三、描绘挑幡美,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

趁学生们都为家乡的挑幡倍感自豪的时候,我布置了描绘挑幡美的作业,让学生动手或线描,或彩笔,或版画用不同的形式来描绘挑幡美,表达自己对家乡的热爱。对于小学生,描绘挑幡的动作造型难度较大,指导时我主要抓两个方面:

(1)学习挑幡造型的基本表现方法。我让学生仔细观察挑幡的图片,和学生一道分析构图和作画的要点、难点,指导学生准确把握人体各部分的比例,然后让学生自由选择对挑幡动作的正面或侧面造型进行临摹,我相机在黑板上对难画的部位进行范画和讲解,以利于学生学习挑幡造型的基本表现方法。

(2)放飞想象,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在学生创作挑幡主题作品时,有的学生想画幡,我同意;有的同学想画挑幡全景图,我也赞成,以此给学生以更广阔的自主创作空间。我鼓励学生放飞想象,通过夸张、添加、装饰等手段创造出新的“挑幡”。针对部分学生对绘画感到困难,我增大了“扶”的力度。对于画挑幡,我提示可以先把基本形状画出来,再用增加或减少的办法补充完整。对于画挑幡造型,我告诉他们可以根据想象,将自己临摹过的动态进行适当的改造,加入自己的想法,这样作品会变得更有个性。有能力的学生应该大胆自主创作,可以先用动态线将人物的动作勾勒出来,然后再添加细节,这样就能容易把握人物的“形”。之后我发现学生因有机会根据自己的意愿添加或创作而更感到兴奋。于是在他们的作品中出现了各自独特的形象:造型各异、五彩斑斓的幡……这些运用不同的点、线、面结合的造型和装饰充满童真,洋溢着对家乡优秀文化遗产的爱,如闪闪的星火,终将燎原。

参考文献:

[1]《风雅建瓯》编委会. 风雅建瓯:中国闽北千年古县建瓯历史文化[M].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2008.

[2]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福建省作家协会.走进建瓯:八闽首郡,绿海金瓯[M].福州:海峡书局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