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诗歌古典文化的传播

2018-11-12 03:04王秀英
散文百家·下旬刊 2018年10期
关键词:语文教材诗歌教学初中语文

王秀英

摘 要:诗歌是和散文、小说、戏剧并列的四大文学作品样式之一,可在实际的初中语文教学中,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诗歌教学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教师只要求学生进行浅层次的诵读,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不高。我们应努力改变现状,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适当的写作训练;评价时,制定出切合实际的评判标准,打破作文考试排除诗歌的框框,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实践能力。

关键词:初中语文;诗歌教学;语文教材;心灵感动

通观初中语文教材,诗歌教学被集中安排在课内诗词单元25首,课外古诗词背诵60首,其中新课标推荐背诵的篇目34首。这些古诗词部分多样性地安排了唐诗、宋词等各时期的经典篇章;所选诗歌系统地展示了中华上下千年的诗歌菁华。那么,怎样教诗歌,才能让学生既能体味到诗词数千年人文积淀的博大厚重,传承灿烂的传统文化,又能感受现当代诗歌的异彩纷呈和美丽嬗变,把握时代变革跳动的脉搏,从而滋养性情、陶冶灵魂、激励精彩人生、重铸民族精神呢?诗歌被广泛选人语文教材,是诗性的回归,但这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真正的回归还要看诗歌的价值在现代青少年身上能否得到真正的体现。

一、引领学生浅谈诗歌,传承诗歌文化

孔子云:“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温柔敦厚而不愚,则深于《诗》者也。”意思是凡亲身到一个地方,那里的教育情况就可以看出来,凡是老百姓温柔敦厚的,那便是诗教的结果;老百姓不仅温柔敦厚而且很聪明,那便是学《诗经》学得很深入了。这就是说学诗的作用在移情,在改变人的性情,使人心走上正道。其实,《论语》里也记载了孔子对诗的看法:“不学诗无以言。”也就是说,不学诗连讲话都讲不好,还一再强调诗歌的作用“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也就是通过诗歌观察社会、了解社会、团结同志、表现自我、调节心理。可见,我们的祖先很早就重视诗歌教育,有时甚至把它放到教育的首要地位。当然,我所说的要重视对诗歌的教学并不是为了培养更多的诗人,但我们能把美的种子播撒到孩子们的心田里,丰富他们的情感,激发他们对生活的热爱,那是非常有意义的事。学习研究一首诗(无论是新诗古诗),我们更应该关注诗人志向、情感、情调;关注诗人表意时所借用的形象;关注诗歌构建的艺术境界。而脱离了意念、意象和意境三个层面的学习,是达不到中学语文对诗歌教学的要求的。在诗歌教学中,往往有很多老师和学生都太注重一字一句的翻译和理解,而不注意诗歌的整体感知。一首诗的教学,教师用很长时间去讲解,学生埋头将书本记得满满的。在这样的分析理解中,诗歌所要表达的情感、意境、韵味很难在教学中突显出来,实在是费力不讨好。其实,很多诗歌的意境和思想,都只能意会而不能言传。比如:在学习陶渊明的《饮酒》诗时,只注重字句的理解,就很容易忽视作者归隐田园的闲适心情。在教学中,我总是先引导学生读诗的韵味、节奏、意境。通过反复朗读,务必读出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体会。多指导学生在整体感知诗意的条件下,再对疑难句子进行疏通,很少作单一的翻译。即使要讲解,也要让学生多谈自己的感受和对诗歌的理解。

二、初中语文诗歌教学停滞不前的原因

纵观初中学生阅读现状,毋庸置疑的是,在各种体裁中最受欢迎的是小说,其次是散文,阅读诗歌的人少之甚少。这说明诗歌在中学生的阅读中处于极其不利的位置。初中的诗歌教学,也并没有引起教育界有关人士的足够重视,一个最明显的标志即中考作文将诗歌写作拒于门外,这导致了中学诗歌教学长期處在一个贫弱的状态当中。

在当前语文教学强调人文性的背景下,多数教师在诗歌教学中的教学目标尽管发生了变化,由原来的注重归纳主题思想慢慢地向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转变。但是,我们的大部分教师教学方法仍然陈旧、老套,和他们的教学初衷相违背。在教学时,绝大部分教师还是采用串讲方式和串讲加背诵的教学方式,极少采用诵读并进行点拨、引导等灵活、引入的方式。这充分说明,教师对诗歌教学目标的预设虽然注重了情感的渗透,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采取的教学方法却直接抹杀了诗歌的诗意,不能达到预设的教学目标。这样的教学无法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对诗歌的关注度自然下降。

三、帮助学生领略诗歌的美

兴趣是学习的主要推动力,尤其对于初中生来说,其具有非常明显的喜好特点,如果不喜欢,就会放弃得很彻底。而诗歌与白话文体相比,无论是在确定写作形式,还是出揣摩作者思想感情上都具有更大难度,使得很多学生对诗歌的兴趣比较低。因此,在进行初中语文诗歌教学时,首先必须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转变传统的读、抄、译、背的教学思路,将诗歌与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与学生联系在一起,进而有效激发其参与兴趣。例如学习《沁园春?雪》,在教学开始阶段,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向学生播放一些与诗歌内容相关的图片,让学生进行自学,将图片与诗歌词句联系在一起。然后播放背景音乐,教师有感情地诵读诗歌,并让学生结合诗歌内容发表自我感想。最后教师向学生说明作者此首诗歌的创作背景,再结合图片,想象一下自己站在作者的角度看到祖国大好河山,会产生怎样的感情。在整个教学阶段,基本上都是学生自己进行思考,将自己代入作者的角色中,使其在对诗歌感兴趣的过程中达到教学目的,进而提高学习质量。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有言:“词以境界为最上。”我们也常常用“诗的意境”形容一篇文章的优美。诗的意境往往能唤起人们的联想。意境作为我国古代审美理论的重要概念,既是我国古代文学艺术家创作实践经验的总结,又是审美经验的概括。它是“意与境浑,情景交融,神与我游所构成的艺术整体,是作品中的思想情趣和具体形象所构成的完美生动的艺术画面”。可以说,让学生感受意境之美,是古典诗词教学中审美教育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参考文献:

[1]罗建鸿.初中语文现代诗歌审美教学策略[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3(03).

[2]卞冬梅.新诗经典化和当前中学新诗教学的问题[J].语文教学通讯.2012(17).

[3]王兆平.新诗教学中的古今对读审美[J].语文教学通讯.2011(13).

猜你喜欢
语文教材诗歌教学初中语文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论语文教材中古典诗文吟诵教学方法
小学语文诗歌教学探索
初中英语诗歌教学教学目标的有效性
小学语文教材共有课文的词语编排情况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