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字义疏证》中“礼”与“知”的关系辨析

2018-11-14 19:43■/
长江丛刊 2018年18期
关键词:条理礼义神明

■/

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

一、性、理与知的关系

首先,戴震认为“血气心知”即是说人之性本于“血气”,由“血气”必生“欲”,有欲而没有节制就是“私。”戴震认为“凡出于欲,无非以生以养之事,欲之失为私,不为蔽。”这就否定了宋儒所说的欲和蔽都应该包含于“理”之中。

就性而言,在《疏证》的“性”之条目中有两个意思。一是,“血气心知”是“本乎阴阳五行者,性也。”戴震是孟子非告子,他认为事物之性是将物与物区分开来的固有之性。这个“性”《易传》中所说的“成之者性也”之性。二是,孟子的“性善”之“性”。

有血气,则有心知;有心知,则学以进于神明,一本然也。

“心知”只是一种固有能力,“神明”则是思维的理性升华,但二者又是一体的。是在“血气”的前提得以进一步发展,达到“神明”就能认识无差失,认识人之内在美好秉性,道德的升华和学识的进步是一体的。

孟子的性善论中,戴震认为人性之区别于他物的根本是人处于人伦关系中,能“知恻隐,知羞恶,知恭敬辞让,知是非,端绪可举,此之谓性善。”人心中自然有恻隐、羞恶、恭敬辞让,但需要“知”的发觉与扩充,在这里“心知”首先是一种辨别的能力,能够辨别何为恻隐何为羞恶何为恭敬辞让。

欲之失为私,私则贪邪随之矣:情之失为偏,偏则乖戾随之矣; 知之失为蔽,蔽则差谬随之矣。

“血气心知”二者的关系就是“欲”和“蔽”的关系。“私生于欲之失,蔽生于知之失;欲生于血气,知生于心。”有“血气”则有欲,欲望之失即是“私。”在“血气”之上有“心知,”“心知”有所失就是“蔽。”戴震的重知主义最终是为了除去人心之“蔽”。“常人之欲,纵之至于邪僻,至于争夺作乱;圣人之欲,无非懿德。”只有圣人能不私不蔽,不私就是去除私欲,即仁和礼义的表现;不蔽就能进学以达到“聪明圣智。”

二、礼之重

其次,戴震认为要认识人伦中的规律,故强调要知“礼”。

戴震认为:“在人物,则凡生生所有事,亦如气化之不可已,是谓道。”最根本的人伦即是君臣、父子、夫妇、昆弟、朋友。人伦中有内在的情义互相牵制和自我发展,对外表现的礼仪规范即是“礼义”。“礼者,天地之条理也,言乎条理之极,非知天不足以尽之。即仪文度数,亦圣人见于天地之条理,定之以为天下万世法。”圣人认识了其中之“理”,包含人际、人与世间万物的差别与条理,定下“仪文度数”即“礼,”作为“天下万世法。”戴震也将礼与仁结合讲:“言仁可以赅礼,使无亲疏上下之辨,则礼失而仁亦未为得。”仁之中包含有外在的礼,也可以说礼恰是仁之外在的扩充。

戴震认为重礼义是为了使人能日趋于善,即回到上文所说的孟子之性善。并且强调了学习礼义的重要性

以圣人异于常人,以礼义出于圣人之心,常人学然后能明礼义,……以礼义为制其性,去争夺者也,……弗学而能,乃属之性;学而后能,弗学虽可以而不能,不得属之性。此荀子立说之所以异于孟子也。

圣人与常人的区别就是,常人在没有礼义的教导下,只会顺其自然之性,求生畏死,争夺利益。由圣人来制定礼义,教化常人,使之认识到性之中原有的仁义礼之“懿德”。“弗学而能,乃属之性”这是对孟子的“良知良能”的发挥,圣人传授“良知良能”是顺着常人之“性之自然”,也就是一切的学的后果全都立足于本性为善,即自求于内。

三、人道之知即是学“礼”

最后,戴震得出“人道”之发展即是学习礼义。

有学者将戴震的认识论称作“观照说”,其根据来源于戴震将心知认识比作“火光照物”。

其心之精爽,钜细不同,如火光之照物,光小者,其照也近,所照者不谬也……其光大者,其照也远,得理多而失理少。

对于事理认识如光般地照近照远,人的学习是对客观事物的表里和规则的认识,对其内在规律认识越深,就越接近于“神明。”并且要对所知加以践行,才更近于圣智,即“圣贤之学,由博学、审问、慎思、明辨而后笃行……非如彼之舍人伦日用,以无欲为能笃行也。”“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是圣贤修为之路。

关于人际关系之“礼”的内涵,《论语·八佾》中孔子对定公关于礼的回答是:

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这即是说所谓的君臣父子的固有伦理,都必须是君子有君子之有的“仁”,父亲有父亲应有“慈”的前提下,为臣与为子的才各该有“忠”与“孝”的表现。如果没有遵循礼义之旨,则会导致如司马迁所说:“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夫君不君则犯,臣不臣则诛,父不父则无道,子不子则不孝。此四行者:天下之大过也。”

戴震在对《中庸》中:“维天之命,於穆不已”的解读中即表达了对它的看法:“美君之能任贤者,岂不可叹其深远。”君主只有自己拥有了美好的品德才有资格任用贤能的人。对仁义礼学习的最终目的仍是儒家之成圣智,使之“动容周旋中礼”,戴震强调重行重知,践行是最终目的,如此才能达到儒家的理想人格之圣智,才能“尽道。”

注释

①(清)戴震.孟子字义疏证[M].北京:中华书局,2016:19,41,43,48,32,5.

②见《史记·礼书第一》。

③戴震.戴震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170.

[1]戴震.戴震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2](清)戴震.孟子字义疏证[M].北京:中华书局,2016.

猜你喜欢
条理礼义神明
画地为牢
王的神明
条理感
麟溪水长流
《论语》中的诚敬之道
关于伦理道德的再思考
清晰的条理来自于分类
收藏的乐趣
东京神明 花信精神
倘若,这世上有神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