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见下雨的声音》的散文化叙事

2018-11-15 03:30
电影文学 2018年7期
关键词:方文山散文化阿伦

赵 亮

(衡水学院,河北 衡水 053000)

由方文山执导的电影处女作《听见下雨的声音》,由于导演的作词人身份以及方文山在创作上的高识别度而注定是一部艺术个性鲜明的作品。电影尽管没有彻底突破传统故事片中常见的线性叙事模式,但是已经体现出强烈的散文化叙事色彩。这种散文化特征主要体现在电影演绎故事的情节线索、具体的视觉效果以及最终表现出来的心理建构上。观众在《听见下雨的声音》中得到的最明显的感受并非跌宕起伏的精妙故事或严肃的道德教化,而是意境悠长的美感。这也是《听见下雨的声音》被认为是台湾“小清新”电影的原因之一,只是相对于其他“小清新”电影,方文山又在其中彰显了自己的特色。

一、碎片化的叙事线索

散文化叙事的一大表现便是无情节、无意义,甚至无人物。而这对于故事片来说是不可能实现的。在电影中,散文化叙事主要表现为情节戏剧性的淡化,而要对其进行淡化往往就要打乱戏剧性必不可少的因果逻辑关系和统一性,直接体现在时间线上便是断裂化、碎片化。

《听见下雨的声音》被诟病为线索显得较多且乱,在表达的时候有主次不明之病。这种缺陷既可以视为方文山初执导筒时的稚嫩之处,也可以视为他努力想寻求的一种表达方式。电影的叙事线索主要有两条:一是青年人的爱情纠葛,而这条线索又以听障女孩雨婕和“给一个说法吧”乐队的主唱阿伦之间的爱情故事为主;另一条线索则是台湾青年人在个人兴趣发展上的波折,其中包括阿伦等人努力经营的乐队以及雨婕和妹妹小瑜等人参与的汉服社。就主题的选择而言,《听见下雨的声音》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而在两条线索的编织上,电影也力图通过两条线的不断交错、互融来打破传统叙事的线性,让叙事线索显得碎片化。

在《听见下雨的声音》中,电影最先交代的是周以乐和雨婕之间鸿雁传情的笔友关系,他们互相给对方寄明信片,雨婕为周以乐写韵脚诗。在下雨天,雨婕期盼着能收到对方的回信,妹妹小瑜则下楼帮她搜寻信箱而一无所获。这里电影给出一个常见的生活现象。然而随后电影就开始介绍热闹的乐队,年轻人在音乐上投入了自己最大的热情,在演出完了以后插科打诨,拆看粉丝给自己(主要是长相英俊的大邦)的礼物。直到乐队决定去找人设计“潮T”等乐队的周边产品,大家颇有些玩世不恭地随便给自己的组合起了一个“给一个说法吧”的名字的时候,阿伦才注意到安静地坐在汉服社摊位后面的雨婕,此时两类生活现象得到了组合。但就在观众以为电影将按部就班地讲述阿伦和雨婕从陌生到相爱的情感发展历程时,电影又将话题转移到了开画展的周以乐,在上海工作、已经成为大明星的莎伦以及泛亚文化节上。随后是周以乐和雨婕从笔友发展为更为亲密的朋友,周以乐甚至为雨婕安排了去新加坡的手术;而阿伦和莎伦的旧情也浮出水面,另一面台北的朋友们又在为了泛亚文化比赛而积极准备,加上夹杂进来的如雨婕的母亲等次要人物等,观众很难在第一次观影时就理清电影的故事结构,对电影的叙事进行一种头尾相衔接的复述。但是在这样一种分解打乱了的叙事中,一个个彼此之间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人物如同一块块碎片,逐渐拼凑起了台湾一角的生活百态,让观众感受到了某种具体的氛围:人物生活于一个恬淡、友善的环境中,每个年轻人都有着丰盛的内心世界和创造力,他们或是热爱汉服,或是热爱音乐、太极拳、古筝等,并且彼此愿意合作,同时台湾与大陆也联系密切,这也使得年轻人的活力和真情能够在当下得到充分的释放。

除此之外,人物的回忆也是电影进行碎片化叙事的手段。“现代叙事学所真正关注的是小说家对故事事件的具体安排,它形成所谓的叙事时间。这种时间是通过具体的叙述话语而实现的,故又称之为文本时间。”在电影中周以乐曾经回忆他和雨婕的初见,在雨中等待男友的雨婕成为周以乐心中最美好的画面。这一段回忆在片尾又出现,而视角却改变了,从周以乐的视角变为全知视角。观众由此得知周以乐不仅目睹了雨中幸福的雨婕,还看到了出车祸后倒在血泊中的雨婕,从而能理解他对于雨婕的怜惜之情。在这种打乱、重组之中,故事时间由此和文本时间产生偏差,时间有着较大的跳跃性。对于观众来说,对人物的共情心理被加强,电影赞颂纯爱的力度也由此加大。

传统叙事形式为故事发端、发展、高潮乃至结尾,四个阶段缺一不可,这四个阶段承载了故事必要的矛盾冲突。这种叙事方式在文学上已经经历了读者的审美选择,以巴尔扎克为代表的文学家便是运用这种叙事方式的佼佼者,在戏剧上得到发扬光大。一旦电影人都在电影创作中采用这一叙事模式,电影则无疑将陷入超越性和创造性缺失的境地,因此,方文山在《听见下雨的声音》中做出的尝试是应该被激励的。而值得一提的是,方文山显然并没有走上一条极端散文化的道路,电影依然是可以被梳理出清晰的情节发展脉络的,甚至方文山也有意在结尾进行了叙事上的“炫技”,即揭示人与人之间的种种巧遇。这显示了方文山对观众审美趣味的充分照顾。

二、诗意化的心理建构

西方现代主义曾经认为散文化叙事颠覆了传统叙事的“单面人”表达。即相对于传统叙事艺术将注意力放在各类外在的环境、人物关系等造成的冲突上,散文化叙事则关注的是人内在的心灵世界,因此在刻画人物上,人物是“多面”的,是拥有复杂、丰富心路历程的。这并非否定戏剧化叙事中也同样存在对人物心理的关注,而是散文化叙事更能够打破时空顺序的限制,人物的幻觉、梦境、想象、回忆等能够被更自由地和现实的生活现象组合,读者/观众能同时面对两个现实,即存在于人物头脑中的“现实”和人物眼前的“现实”,从而更好地进入人物的心灵和情感中。为此,散文化叙事往往被运用在主创对于当代社会的文明危机或人性的异化等高度复杂、抽象的思考中,如乔伊斯的《尤利西斯》的创作等。而电影艺术在表达这一类抽象思考上的能力较文字为弱,但这并不意味着电影不可就人物行为表面之下暗藏的心灵,尤其是其中的非理性部分进行进一步开掘。《听见下雨的声音》选择了情感与事业这两个会让年轻人进行苦痛思索的主题,展现了人物具有多个侧面的心灵世界。只是相对于现代主义作者更热衷于揭示人的劣根性而言,电影对心灵世界的揭示无疑是怀有巨大善意的。

以主人公阿伦为例。电影中阿伦和雨婕之间的感情面临了两个挑战:第一是雨婕的听障,第二则是阿伦和莎伦之间的旧情。阿伦作为音乐人,对于雨婕无法听到自己给她写的歌是深感遗憾的,而莎伦和阿伦显然在音乐上拥有更多的共同语言。但是莎伦又已经是家喻户晓的歌星,这同样阻碍了阿伦对莎伦进一步地表达感情。在莎伦放下姿态来接近阿伦,两人发生了关系后,阿伦逃避了与雨婕见面,因为正如他所说:“我不想骗你,我这几天都不敢来找你,因为看到你,我就有罪恶感,对不起……”方文山借助的是阿伦和雨婕跨越障碍而最终走到一起的这段经历,剖析了阿伦作为一个普通的健全青年的心理。但值得庆幸的是,不仅周以乐对雨婕伸出援手,阿伦也最终确定了自己所爱,决定坚守对雨婕的情感。在精神维度上,阿伦战胜了生活的琐碎(听障带来的不便)和肉欲的诱惑(和莎伦的关系),进入了一种诗意化的境界,在爱慕雨婕人性中的真善美的同时,阿伦也决定以真善美来回报她。

而值得一提的是,无论是阿伦和周以乐,抑或是雨婕和莎伦这两对“情敌”,其实都没有因为对伴侣的争夺而出现尖锐、激烈的对立。这也同样是《听见下雨的声音》散文化叙事的体现。一方面,这依然是对故事戏剧性效果的有意削弱,周以乐、阿伦的化友为敌,雨婕和莎伦高度不平衡的“实力”对比等,完全都可以成为剧情的生发点,但是方文山放弃了这些。另一方面,这就是方文山对人性深情回望的体现。相比起故作姿态的伤春悲秋,方文山更希望人与人之间存在的是朴实的友善和包容。应该说,雨婕面临的无疑是一个残酷的世界,高中时的那场车祸不仅夺走了她爱人的生命,也让她从此生活在一个无声世界中。但是正是因为人性本身拥有真善美,雨婕以及其他与她有类似经历的残障者才得以克服障碍,过上拥有爱与关怀、被平等对待的生活,甚至他们可以通过自我的实现来达到“诗意的栖居”。这正是方文山对世界所怀有的一种美好期待。

三、抒情化的视觉效果

在电影中,视觉效果的主要功能有叙事和抒情两大类,而在《听见下雨的声音》,方文山显然选择了更偏向抒情化的视觉效果。映照客观世界的镜头成为方文山进行主观情意表达的语言,以至于观众认为《听见下雨的声音》色调和构图之美,诸多画面可以被用作壁纸。如学生时代莎伦和阿伦以及一把吉他共处一室时朦胧的光影象征了两人欲说还休的情愫,周以乐陪同雨婕做完手术后,画面中生机盎然的绿色,代表了雨婕恢复听力后获得了重生等,具体的情境是与主创的情感抒发结合在一起的,方文山能够用画面与观众架起一座情感共识的桥梁。

除此之外,《听见下雨的声音》中大量使用了幻灯片、明信片式的画面,即景物空镜头搭配韵脚诗字幕,无论是镜头语言或是文字语言都极为细腻,这是在其他电影中极为少见的。方文山有意要用这种“强迫”观众“阅读”的方式来直接抒发青春青涩恋情带来的心灵震颤,引起观众的共鸣。

需要指出的是,方文山并不认为青春是无须考虑养家糊口的,电影中的火柴头父子便是电影向庸常生活靠拢的一面。火柴头的父亲开着烧卤店,火柴头也经常到店里帮忙,帮父亲卖烧鸡烧鸭,而他说要去补习的时候父亲就操着一口闽南话粗暴而不失疼爱地掏出钱让他去交补习费,最后在发现儿子并没有去补习而是去搞乐队后父亲大为生气。但最终父子之间还是实现了和解,最后父亲还送店里的烧鸭饭来给参加泛亚文化比赛的乐队成员吃。与之类似的还有在“给一个说法吧”里,大邦从头到尾才是最受欢迎的,唱片公司唯一想签下的人也仅仅是大邦而已。阿伦等人的才艺是他人所不重视的。显然,方文山承认青春的成长并不可能都是脱离世间的沉重压力的,人并非仅仅凭借着一腔热情或一颗纯真的心,就能一帆风顺地生活在一个没有丑恶、肮脏和辛苦的世界中。但是人正是需要在看清这一切后保留着青春的热情与朴实的内心,在承认生存艰难后依然用审美的眼光看待生活,从而注意到雨后空气的清新、阳光的明媚等美好的事物,变为一个年轻而富足的人。

除视觉效果外,听觉效果也同样有着抒情任务,这其中包括了方文山作词的主题歌:“青苔入镜,檐下风铃,摇晃曾经。回忆是,一行行无从剪接的风景。爱始终年轻……热恋的时刻,最任性,不顾一切的,给约定……”

在《听见下雨的声音》中,方文山以一种具有散文化倾向的叙事方式完成了对多个情感故事的讲述。他用碎片化的、重新排列组合过的情节让观众看到了有血有肉的,具有诗性心灵的人,以一种抒情化的视觉效果将情感外化。可以说,这种看似自由的、情感充沛的散文化叙事体现的是方文山一种自觉的艺术追求。

猜你喜欢
方文山散文化阿伦
阿伦Limes博物馆
把镜头对准自己
探究新形势下散文化在新闻采写中的应用
新闻散文化写作探究
金匮肾气丸联合阿伦磷酸钠治疗骨质疏松症45例
马未都与方文山的“青花瓷”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