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动画影片梦幻视觉

2018-11-15 03:30
电影文学 2018年7期
关键词:梦幻动画电影动画片

梁 哲

(郑州轻工业学院 河南省文化产业发展研究基地,河南 郑州 450002)

电影史家雷吉斯·柏格森曾经断言,动画电影史就是一部美国动画电影史。这样的论断充分揭示作为民族/国家身份的美国与作为电影类型的动画之间的互动关系。美国动画电影最显著的特征,在于其动画影像中渗透着梦幻般的视觉体验,并以此不断地颠覆着观看者的视觉感官与思维定式。无论是引导潮流的迪士尼,还是后起之秀蓝天工作室,乃至剑走偏锋的华纳电影,美国动画影片的主流形式,从创意至制作的每一处环节,其本质都是以梦幻视觉审美体验作为自身“主体性的运作方式”,而这一点也是研究美国动画电影不可回避的部分。

一、稚拙粗放的人物特征

观众观看一部电影的过程,实际上从视觉表征的记述方式与心理机制而言,都是对其进行理解和解读的过程。这种心理过程,就是观者对于影像所涉及的形象、概念与符号等做出消化的认知过程,并通过视觉系统获取的信息转化形成观者的各类心理体验。美国的动画电影,从早期的《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爱丽丝梦游记》及《仙履奇缘》等片开始,就特别注重营造这种“心理阈值”现象,透过外在的稚拙粗放的人物造型,辅助以明快的色彩,使得观众视觉上达到期待的顶点,从而产生持久的梦幻般的心理体验。

美国动画电影的人物特征基本可用“稚拙粗放”来形容,将简约、细腻及古拙可爱融为一体,使得影片凸显出幽默和童话色彩。美国动画片中的人物,几乎都是类似的体态特征:或粗壮、或可爱、或笨拙、或大手大脚,往往只是简单的线条即可勾勒出五官,省略了众多精心的雕琢与细节的刻画,从而塑造出一个个稚嫩可爱的动物或人物形象来。这显然是受到了现代绘画艺术的影响所致,也正因如此,所有的形象都被赋予了生动的表情、幽默的趣味、细腻的感觉等。视觉上的图像又有着象征的内容陈述在里面,在不断被构建图像的符号上传达出如诗如梦的表意功能。《小熊维尼寻找罗宾汉》里呆傻憨厚的维尼,《米老鼠温馨圣诞》里爱打闹的米老鼠和唐老鸭,《酷狗上学记》里仿佛可以随时辗平的酷狗史帕特,《玩具总动员》里的噱头十足的大宝宝和大抱熊,《怪物史莱克》里夸大到嘴巴都要撑破的史瑞克,《里约大冒险》里被浪漫化处理的金刚鹦鹉……这些形象能够在视觉上制造虚拟现实的幻境,来拟真生活中人类的种种体验并将之夸张化处理,使得观众沉醉在一种可以逃避现实的世界中。

美国动画片擅长利用色彩的对比和强烈感辅助和强化造型,制造出一种与梦境联系的视觉场景,使得观者观看动画的行为本身与日常生活中的“做梦”行为具有许多的相似性。经验层面和社会学研究都表明,但凡是动画片的观众,都会自觉地将动画片中的视觉情景与现实世界的视觉记忆和社会体验做出对比或者印证,而一部动画片给观众带来的梦幻色彩的浓淡程度也主要与观众透过影像中的画面以及视听语言等携带的信息刺激的感知程度成正比。因此,美国动画片中的色彩设置成为梦幻制造机制的核心要素之一。美国动画片,如《狮子王》《星银岛》《森林王子》等经典样本,其中的色彩往往是极为浓烈和明快的,其所运用的材料也往往众多,画面感的对比强烈,以此凸显让人视觉愉悦的不同空间。典型如《怪物史莱克》(

Shrek

),在主要角色的色彩上突出性地运用了绿色皮肤,全片在画面色彩的结构、质感、阴暗和动态细节等处理上有着细致而丰富的写实风格视觉,其光影变幻和色彩调适造就了一种弗洛伊德所说的“心理真实空间”,打造出了一种美国三维动画技术艺术特有的奇观的、超现实的影像艺术成效。这种以色彩来完成对梦的运作机制的模拟和使用,在美国的绝大部分动画片中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此外,美国动画电影中,动物角色常常被高度拟人化,它们既保持了动物的天性,又被赋予活泼、可爱的特征,是主角身边最忠实的朋友。《花木兰》中的木须龙、《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中的小鸟等都极大地丰富了剧情,提高了影片的艺术表现力。

二、数字语境下的超现实特征

某种程度上,可以说美国电影是数码时代的产物,时代越近往往越为显著。以《谁陷害了兔子罗杰》《侏罗纪公园》《亚瑟和他的迷你王国》等片为例,这种利用技术制作出“真人与动画结合”的影片,是运用数字技术制造的“超现实”语境。从接受美学角度而言,这些数字技术制作出的“尽善尽美”的予人以梦幻式代入感的动画作品,超越了一般电影类型“造梦”的局限性,获得鲍德里亚所言的“超真实”(Hyper-reality)的效果,为观者提供了梦境般的体验。与此同时,美国动画片又不断地致力于突破数字技术制造幻境的局限,对传播媒介充斥的视觉效果进行反思,克服“审美疲劳”形成的麻木感。

一方面,在数字技术强大的支撑下,美国动画最大化地构建虚拟现实的视觉感染力,从而引导观众结合人生体验去认同动画银幕中的一切,享受审美愉悦和梦幻图景。这些技术带来的前所未有的视觉表现力,极大地改良了过往美国动画视觉上的表现手法,不仅能够将当代美国动画电影引向真实可感的现实世界,且更能塑造出多样动态的、超越人类既有时空经验的超现实世界。诸如具有开创意义的动画《谁陷害了兔子罗杰》(

Who

Framed

Roger

Rabbit

)中,动画部分启用了赛璐璐技法,在真实背景和动画光影中,视觉呈现完全和谐化,数字合成及其特效技艺使得实拍画面和虚拟画面完美结合。片中的卡通明星兔子罗杰、专供卡通人物居住的“图恩城”、私人侦探埃迪、杰西卡被拍下偷情的照片等,这些人物和叙事都是透过数字虚化生成影像技术完成视觉形态语言编码的,并且由于视觉表达的特定媒介与物质化手段,让所有的画面形式和视觉修饰都成为造梦的重要手段。另一方面,美国动画重视在视觉效应上刻意营造一种真实感,从而真正打造类似梦境的影像迷宫。《怪兽电力公司》(

Monsters

,

Inc

.)中,有脾气甚大、刚愎自用的绿色独眼怪物麦克,有硕大紫色斑点与触角及青紫色皮毛的大块头莎莉文,有爱骗人、爱开玩笑的接待员西莉亚,有衣冠楚楚的怪兽电力公司大老板;改编自中国民间故事题材的《花木兰》(

Mulan

)中,视觉上所能引发联想的所有风格和意蕴,都是做了真实和平实化的处理,为了表明该片所讲述的故事发生在遥远的古代中国,同时为了更好地配合古代中国的真实状况,片中的道具、服装、人物的视觉布置都做了暗部选择和处理,以此奠定该片充满东方气息的真实视觉基调,从而引导观众在不知不觉中如同做梦一般自觉带入真实情景……显而易见,这些完整的视觉部署,尤其是具备和真实的“人”完全一致的形象,会引发观看者强烈的好奇心与视觉注意力,进而生发视觉中一种强烈寻求“想象补充”的心理冲动,使得视知觉的兴奋程度大大增强,激起一股探查究竟的潜在欲望,从而沉浸在视觉艺术的情境中难以自拔。

可见,美国动画电影致力于返璞归真的欣喜,在视觉与叙事上都重新发现平凡生活,从而让审美联想与审美共鸣生发,将观众本有的直观性视觉所引发的思维带入精神世界里具有梦幻色彩的隐喻中。

三、生命化的本真叙事

巴赞曾经有过经典论述,他认为电影或动画片的视觉影像具有特异的形似范畴,这也决定了它的视觉处理有别于绘画,所遵循的是自身的美学原则,而这种“摄影的美学特性”在于揭示真实,完成隐喻任务,从而让观众沉浸在犹如催眠一般的梦幻状态之中。如果电影的本体是这样被规范和理解,那么美国的动画片一定是最符合电影的这一本体定性了。美国的动画虽然从起源乃至功用而言,其视觉形态和叙事表征都是超现实主义的,但另一方面,美国电影之所以长盛不衰引导潮流,并不断地参与大众的情感建构,其核心就在于视觉叙事的生命化本真处理,与其在现代价值迷乱的社会中所起到的精神图解的隐喻作用。

美国的动画电影在视觉艺术创造与影像叙事上有着浓厚的生命化的本真追求,力求在带给观众娱乐的同时,可以在心理层面与观众进行沟通,产生情感共鸣。从美国电影早期所制作的《花与树》《小飞象》《小鹿斑比》等片,到当下的《瑞克和莫蒂》《神偷奶爸》《马男波杰克》诸片,美国的动画电影始终都是一种致力于借助数字技术等手段,运用动画所特有的视觉优势,将人类的感性思维表达到极致的艺术样式。它的视觉处理,具有一种儿童版的真实,其画面完全是一种率性的、纯净的视觉品质,都是以丰富多样、色彩斑斓的视觉想象力呈现唤起观众的童心、童趣、童真等纯真梦境。《海底总动员》(

Finding

Nemo

)的画面世界,完全是海洋生物的“拟人化”,所有的视觉设置指向都延伸到“真挚友情”与“人伦亲情”的书写中,华丽、悲凉、温婉、纯净、壮美等所有适合想象中存在的视觉情愫,都在以《海底总动员》为代表的画面显现中得到最完美的演绎。它们既符合儿童的视觉接受心理,又经过生命化的本真的拟人化处理,实际融合了创作者审美指向的一种想象,也是人类“原始集体表象”的人格化及自我意识投射。观众对于美国动画片梦幻视觉的沉迷,其实质是一种代偿性心理的满足需要。美国动画片的视觉隐喻所形成的视觉体验,能够激发观众的内在情绪,从而使视觉符号转换为情感符号。延伸而言,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美国动画片在视觉艺术上的诠释方式之所以能够引发大众在心灵、情感、观念和思想上的共鸣,产生“人类梦工厂”的功用,实际也是由于它在运用该视觉描摹世界时,不是单纯地复现,而是带着情感性的、主观性的视觉实验的不断推演,从而使得画面中视觉元素的建构有着更为广阔的空间和自由,直接指涉人类的精神图景。例如,《亚特兰蒂斯:失落的帝国》(

Atlantis

:

The

Lost

Empire

)一片,讲述伦敦一家博物馆的绘图师迈罗·戴奇的日常生活。他穷困潦倒,郁郁不得志,所有的生活意义都被寄托在对一个传说中消失的帝国即亚特兰蒂斯的寻找中。影片的画面自始至终都是一个幻象被无限放大的平台,在视觉的意象中仿佛是造梦工厂的存在。迈罗是影片的主人公,他戴着大框眼镜,身材消瘦,动作笨拙。迈罗第一次作为讲解员滔滔不绝的全景镜头处理,航队在惊涛骇浪中的摇摇欲坠等特写镜头,无疑都充当了隐喻的视觉表征作用。其视觉的安排也是整个人类精神图谱的意象化,前卫的摄像手法渗透着一种包含对人类生命进行反思的情感诉求。可以说,正是这样一些视觉上的审美感知,使得观众一次次被带入童真般纯真的梦境。

综上所言,美国的动画影片,其视觉的梦幻化处理不仅契合了儿童的心理需求,也以其人物塑形上的可爱童稚和色彩上的明快幻化情境、技术表现上的超现实特征与视觉真实感的召唤能力,以及深层审美中的“生命化”本真建构和精神图解式的自我投射,不断地吸引着成人世界的人们带着强烈的参与愿望。观众在动画电影中获得满足,领略愉悦,接受教益,而这正是美国动画片长盛不衰的秘诀所在。

猜你喜欢
梦幻动画电影动画片
动画电影大导演养成记
梦幻之彩
动画片是怎样播放的
推荐一部动画片
看,动画片开演啦!
——介绍一部你喜欢的动画片
动画电影
没有一位观众曾看过这样的动画电影!
推荐一部动画片
梦幻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