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士尼动画电影视觉体验研究

2018-11-15 03:30陈嘉钰
电影文学 2018年7期
关键词:迪士尼动画电影动画

陈嘉钰

(郑州轻工业学院 艺术设计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0)

动画片是一种特殊的电影类型,它最大化地利用视觉思维所承担的功用,借助三维建模电脑绘图等技术来完成其叙事目的,因此较之一般电影类型,其视觉效果更为生动形象,视觉寓意上的蕴含也更为丰富,既有着非现实主义的温馨,同时具备一种浪漫主义情怀。某种程度上,正如电影学者乔治·萨杜尔所说,动画电影的成功,除了制作的工业规范日益精密的因素外,其视觉呈现形式与视觉体验的处理惯例是最重要的环节。这一点在美国迪士尼动画作品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迪士尼可以说是世界范围内动画电影的风向标。从早期的动画作品,诸如《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

Snow

White

and

the

Seven

Dwarfs

)、《花与树》(

Flowers

and

Trees

)、《幻想曲》(

Fantasia

)等片开始,迪士尼就特别注重视觉体验上的原创性,其视觉效果、视觉张力乃至视觉传统,不断地冲击着电影产业的影像观念与认知。对迪士尼动画电影的视觉体验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专业价值和借鉴意义。

一、形式视觉体验

形式视觉体验主要是指影片的整体视觉风格。任何一部动画电影,均需在外在形式上达成一定美感,并且蕴含一定的审美内容和个性化色彩,才足以吸引观众。好莱坞电影在外在形式上形成了固定的风格,具备刺激、娱乐、大众化与商业性并存的特点。具体到动画电影,在共同的好莱坞风格外,各大动画公司又固守自身所擅长的领域,形成标签化动画风格,塑造相对稳固的艺术语言、审美诉求,尤其是视觉体验上梦幻感的自我确认。在这一点上,迪士尼主要是透过大众化的审美和奇观化的幻象来传播其视觉体验的价值理念的。

首先,迪士尼动画从其诞生伊始,就着意于在视觉体验上表现大众文化工业的意识形态属性与现代性价值。迪士尼公司创设于20世纪初期,正是美国经济起飞时段,大众娱乐的方式开始多元化,迪士尼动画正是这种工业体系的发展、技术逻辑的渗透以及幻象拜物教盛行下的时代产物。从早期首次运用多层次拍摄机拍出《小飞象》(

Dumbo

)、《致候吾友》(

Saludos

Amigos

)、《南方之歌》(

Song

of

the

South

),到后来娴熟地利用数字技术摄制出的《星际宝贝》(

Lilo

&

Stitch

)、《冰雪奇缘》(

Frozen

)等片,迪士尼的视觉艺术造型如同其他工业化产品一样,始终致力于适应现代社会中的大众,视觉艺术语言呈现最大的通俗化。诸如《仙履奇缘》(

Cinderella

)系列就是迪士尼的样板式作品:老鼠、鸟儿、小狗、大钟、王子、宫殿、远山等频频互现的童话、神话色彩的超现实画面;当辛德瑞拉和王子共舞,音乐响起时光影呈现出的梦话色调;全程出现的动物角色包括人类世界中本应是丑类的诸如老鼠等都个性十足、活力四射、富含童趣;贯穿整体的画面细腻、色彩绚丽……这种画面布景和视觉审美的大众化处理,是迪士尼最具特色的视觉符号矩阵。其内在价值观含义实际是迎合大众情趣的人性化和艺术语言的通俗化,所有的视觉点都符合一个现代普通人所期望的自然状态,是对现代同质化的群体视觉体验所形成的共有的集体无意识的满足。其次,在迪士尼的动画世界里,奇观化的视觉演绎是其吸引和娱乐观众的重要元素。从历史资源而言,津津乐道于描绘异域风情、充满刺激的探险旅程、奇特的风俗、变异的事物等,是西方文化的传统,而迪士尼的出现是以动画的形式,更加天马行空不受约束地发挥想象,不断地满足和刺激观众的猎奇欲望。比如《长发公主》(

Tangled

)里的空间场景:巍峨入云的宫殿、哥特式的教堂、各式各样的宗教奇迹、神奇的仙女、奇幻的炼金术、奇异的风俗和仪式场面;《星银岛》(

Treasure

Planet

)中无所不在的古老咒语,神秘的异度空间,魔法水晶等无一不具备奇幻元素的视觉冲击……迪士尼的动画乐于在视觉呈现上启用神话或魔幻的人事的现代性表达,它使观众徜徉于幻想世界,其视觉体验的背后是复杂变动中的现代社会大众破碎而不完整的心灵。

二、形象视觉体验

动画电影所展示的是超现实的魔幻空间,其形象视觉的梦幻体验则完全由拟人化角色来完成,这种由三维动画技术塑造的童话艺术形象,往往会给观众带来前所未有的视觉震撼。迪士尼动画的特异之处,就在于其承继动画电影在形象塑造上普适性艺术语言特征的同时,其形象本身承载着世俗的价值观念,从而将非真人角色谱系和带有原型意象意味的象征接合起来,形成较为固定化的故事结构模式和角色类型元素,提升叙述的娱乐性,塑造出轻松欢快的气氛,引发不同地域与文化体系的观众的内心共鸣。这些特征在其黄金时代所打造的诸如《仙履奇缘》《爱丽丝梦游仙境》(

Alice

in

Wonderland

)、《睡美人》(

Sleeping

Beauty

)等片中体现尤著。按照荣格的说法,实际上这些迪士尼动画中的角色表征,是人类集体潜意识的一部分,是大众内心共同期待的精神体验和原型认同。

一方面,迪士尼动画的角色形象具有最大化的非真人角色的简洁直观性,无须将具象抽离为纯粹符号即可最全面地完成意义传达,以适应贡布里希所说的,“大众乐于接受奇幻而简洁的画面心情”,潜移默化地制造观看者在视觉体验中所生发的移情活动。经典形象如《小鹿斑比》中的猫头鹰、《小飞象》中的大象母子、《狮子王》中的辛巴、《马达加斯加》中的阿历克斯等,在对这些非真人的动物为角色的形象画面中,它们往往具备人类的性情、心理、言行及感受等,再依据动物本身的特质做出夸张、变形和融合等,从而足以造成一种极其强烈的表意性谱系归认的心理暗示。并且,这些动物形象能让观众从中体验到人类的丰富情感、历史积淀的文化内涵,也自然会引发观众知识储藏中的文化体悟和自身情感的记忆。

另一方面,迪士尼动画的角色塑造之所以深刻,给予人的视觉体验历久弥新,原因则在于其形象除了注重非真人的谱系表意外,还有更为深切的意蕴,即其原型意象所象征的大众内心深处具有的集体的心理真实。当观众在迪士尼作品中看到某些形象时,会很容易地理解其创作意图,很多人类真实的共同记忆被瞬间激活。比如,在具有视觉体验示范意义的《米奇欢笑一刻》里,开端的镜头,米奇降生那一刻,太阳猛然为辽阔的草原铺盖上神圣的红光,寓征着“创造”;斑马、长颈鹿、花豹等动物在草原上的驰骋,此刻的画面中大自然一如天地初开的状态,这些动物也被可刻意打扮为原始人类的“拟象”原型,如此生物聚集的场景让观众仿佛置身在远古时期。此外,如《泰山》《狮子王》《森林王子》《小熊维尼》等主角都是生长在“大自然”的人类化形象,它们多展示的是人类有过的生活经验,饶有原型指涉意味。这些形象出之以原型的真实性描绘,就视觉体验而言,实际是最大化地召唤观众潜在的思维方式和接受心理,不断地映射人们隐藏内心的幻象、“神话记忆”及“童年时代的信仰”,故而迅即被认可。

三、心理视觉体验

波德里亚在论述现代电影影像所触发的“幻觉真实”状态时,曾精辟地指出,全球化与高科技化视域下的迪士尼视觉体验形式,同样也是技术的仿象,其视觉形式本身亦是一项特定的技术真实,并以此为模式中心,不断地散射出来,不断参与构建观众的“心理视觉体验”幻象审美机制。在这套主要由视觉引发的心理系统中,它所呈现的视觉世界,永远比现实更为理想、更为美好、更具情感的幻觉,让观众沉浸在具备情感净化色彩的童话世界和仿佛具有仪式功用的梦幻镜像中。而这也正是迪士尼公司被誉为“世界造梦大本营”的根源所在。

首先,从视觉体验的审美根源而言,迪士尼动画所打造的超自然的精神幻象世界,实际是消费主义时代童话的错觉,是视觉性形象的表层愉悦感向精神深处净化的转换。迪士尼的作品,是最合理化地将震撼的视觉效果和童真的思想内涵融为一体,并在百年的探索和实践中,确立了某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世性标准,从而成为世界商业动画的典范。在迪士尼的世界里,如《睡美人》《冰雪奇缘》《风中奇缘》等片,画面永远轻快明朗、紧凑流畅,明媚的阳光、洁白的花朵、嬉戏中的动物、浓密的高山、庄严的瀑布、星光闪烁的夜幕、静谧的丛林,整个世界都一如人类憧憬中的那样完美;《美女与野兽》《阿拉丁》《小美人鱼》等片,即便脱离了过往童话过于美化和粉饰人与事的戏剧模式,但是画面中光怪陆离的视觉奇效和奇谲诡异的视觉展示,依然是人世间不曾有过的桃花源地,视觉的惯性伴随着迪士尼著名的“人伦亲情”“真挚友情”“凄美爱情”的三大类叙事主题,观众的情感世界也得到进一步升华,得到一次次心灵上的洗礼。迪士尼动画电影深深触动着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中观看者或许早已麻木的精神园地。

其次,从视觉体验的接受心理机制而言,迪士尼动画的视觉创造在某种程度上具有类似催眠般的仪式功能,正是这种“犹在梦中”的成效,让观看者在庸常人生与理想世界的尖锐对立中找寻到理解并接受现实的“林中之路”。正如罗兰·巴特所指出的,现代成年人对于迪士尼动画的观看行为本身,就是一种富有社会学意味的带有仪式功效的行为方式。迪士尼的动画作品,比如《小姐和流浪汉》(

Lady

and

the

Tramp

)中,流浪狗长云在爱恋的对象小狗丽滴落难时,解衣赠食时欲言又止时的场面描绘;《狐狸与猎狗》(

The

Fox

and

the

Hound

)中,善良的小狐狸陶德与小猎狗小桐成长时,周边绿草如茵的环境的反复渲染;《黑神锅传奇》(

The

Black

Caldron

)里,对邪恶王世界那种暗黑气质浓墨重彩的铺垫,而对光明使者少年塔兰出生地不竭余力的视觉夸张化图绘……迪士尼的世界,其故事或者发生在未来时空,或者发生在虚拟现实生活的异类时空,抑或是发生在虚拟时空的相异人群上,但是这三种场景都必然不约而同地充斥着奇观化的、犹如梦境中的画面。这种视觉处理手法,实质是充满象征意味的镜像化行为,为观众展现了我们人类社会当前的应有或者缺失的基本法则与意义。它们是想象和温情共筑的视觉盛宴,也是视觉性表意模式中梦幻实现的替代机制,这种梦幻般审美感受的强弱,无形中形成一种机制,引导着观众情绪的状态,左右着观众对影像的评价和态度。

综上所述,在迪士尼的动画电影中,视觉体验是其传播环节的重要载体,是动画作品意义传达的核心部件,同时也是作品文本与观看者之间进行情感沟通与交流的心理基础。迪士尼的动画作品,始终重视视觉媒介这一话语形式,以视觉体验的审美感受和审美经验作为最重要的中介加以反映,从而使得个人/世界、想象/现实都巧妙地通过视觉体验的幻象联结在一个充满意识形态色彩的关系网络之中,不仅自身获得了持之久远的成功,也使得动画片这一当代典型的大众艺术文本,具备丰富而且鲜明的层次和内涵。

猜你喜欢
迪士尼动画电影动画
做个动画给你看
华特·迪士尼——制造快乐的梦想家
动画电影大导演养成记
动画发展史
动画电影
没有一位观众曾看过这样的动画电影!
迪士尼与Netflix如何相杀?
迪士尼开业
我是动画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