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视野中《爱乐之城》的都市文化

2018-11-15 03:30
电影文学 2018年7期
关键词:爱乐之城都市生活塞巴斯蒂安

李 雪

(华北理工大学 艺术学院,河北 唐山 063000)

2017年,喜剧歌舞片《爱乐之城》(

La

La

Land

)以14项提名和6项单项奖领跑第89届奥斯卡,虽然最佳影片被讲述黑人同性恋故事的剧情片《月光男孩》摘得,但此次奥斯卡颁奖礼上,《爱乐之城》无疑是光芒四射的明星。实际上,早在上映之初,《爱乐之城》就在各电影评论网站和媒体平台上表现出不俗的关注度,其93%的烂番茄指数、8.9分的IMDB评分,都预示着其必将成为该年度最值得期待的大奖角逐者之一。当然,业界对于《爱乐之城》获得多个奥斯卡奖项的反响并非一致赞誉,对于这部影片,也有一些评论人发出质疑的声音,甚至自始至终没有明确政治倾向的《爱乐之城》,反而引起不同政治立场观众之间的争议。但正是这些分歧和争议,使得这部影片产生了更为轰动的效果和更迅猛的传播速度。

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传播是一个过程,一部电影作品要取得好的传播效果,需要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媒介和接受者的共同作用。作为传播者,《爱乐之城》的导演达米恩·查泽雷及其团队很好地把握住新时代背景下都市受众的观影心理和观影期待,在电影中如行云流水般轻松而又动情地讲述了主人公米娅和塞巴斯蒂安两人的追梦历程和爱情故事,同时润物无声地传达了现代都市文化。本文将从繁华与落寞交织的都市生活、理想与现实纠缠的都市爱情和传统与现代博弈的都市观念三个方面,来解读喜剧歌舞片《爱乐之城》的都市文化,从而分析该影片在没有设置复杂的故事情节以及激烈的矛盾冲突下,是如何达到成功的传播效果,成为票房口碑双丰收的现象级电影作品的。

一、繁华与落寞交织的都市生活

一部电影作品要得到观众的喜爱,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要做到这一点,首先需要电影的灵魂引领者——导演明确电影的主要受众是谁,他们有哪些共同的经历和体验,又有哪些精神诉求。《爱乐之城》瞄准现代都市群体,在扎根现实生活、展现现代都市生活真实场景的繁华与落寞的同时,利用歌舞剧的特点和优势,满足了生活在现代都市中的年轻男女们内心潜藏的幻想。

影片的整体基调非常写实。男女主人公在“现代都市通病”——拥堵不堪、水泄不通的马路上出场,汽车的音乐、广播里的新闻、急躁刺耳的喇叭声交织在一起,形成一支都市生活交响曲。米娅是每一座城市都有的一边工作一边逐梦的“大多数”女孩中的一个,住着合租房,做着平凡的咖啡店服务员工作,接受着顾客和老板偶尔飞来的白眼,工作之余打扮靓丽与一众闺密出席各种约会与派对,享受都市青年男女们都会为之痴迷的狂欢夜晚。塞巴斯蒂安是每一座都市里都有的怀揣着音乐梦想,为生计弹奏自以为完全“不艺术”的曲子的“大多数”男孩之一,倔强地坚持自己的音乐理想,却将生活过得一团糟,被女人欺骗,付不起水电费,却依然自信是“浴火重生的凤凰”。

除了生活场景和琐事的写实性,影片还从人物塑造的细节上反映现代都市人的性格特征和趋向。在美国飞速发展的快餐文化时代,物质至上的思维方式驱动下,人们崇拜成功者,而没有耐心在小人物身上浪费时间和精力去注目。好莱坞明星光顾咖啡店,人们会投来歆羡的目光,店员会给予超常的热情并主动赠送咖啡,而转身面对要去视镜的“准演员”米娅,店长严肃的脸上写满不屑和刻薄,面试官因为一杯咖啡将泪流满面努力表演的应聘者晾在一边。郁郁不得志的塞巴斯蒂安频频被人奚落,而加入流行乐队后小有名气的他马上可以享受欢呼声——《爱乐之城》并没有针砭时弊的意图,但都市社会生活中人们追名逐利、嫌贫爱富的思想却真实地渗透在影片当中。观众可以真实地在影片中看到都市生活的繁华景象和歌舞升平,也能真切地感受到平凡人生要面对的落寞与哀伤。反观男女主人公的塑造,影片也并没有将两人雕刻成正面且单一的“高大全”形象,而是不回避地展示了他们身上的缺憾——即便是执着追梦的米娅,也会在因为没有注意开车堵了路而被陌生人按喇叭时挑衅地竖中指,即便是以振兴爵士乐为追求的有理想、有风度的塞巴斯蒂安,也会对曾经有著名爵士乐队演奏过的范贝克餐厅改造成的桑巴-塔巴斯小吃店像小孩子一样恶作剧地砸几下牌子。这些细节让影片中人物的性格更加丰满和贴近生活。

如果写实是引起观众共鸣的基石,那么在写实基础上增添的浪漫主义色彩则是牵引观众放飞思绪的催化剂。得益于歌舞剧的特征和专长,影片用大量的歌舞表演来映射都市人现实平凡的躯体内自由浪漫的梦幻色彩,使得现实与幻想得以严丝合缝地实现对接,从而淡化了实际生活中的平庸和灰暗,创造轻松愉悦的观影体验。除此之外,影片中大量使用长镜头,突出精致靓丽的布景和鲜明绚丽的色彩,创造出迪士尼童话般的极致画面,每一帧都美如童话世界,在描画男女主角艰辛逐梦的故事情节同时,时刻不忘对观众的审美引领。

二、理想与现实纠缠的都市爱情

爱情不仅是文学作品亘古不变的主题之一,一直以来也是影视作品表现最多的一项内容,但是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处的时代不同,环境不同,个人的感受不同,每个人对爱情的所见所感也不同,那么作为作者或导演,对爱情也理解也都不同。《爱乐之城》并没有脱离爱情主题,它选择了一个都市青年在现实与理想对立纠缠的视角,来表现都市文化背景下的爱情故事。影片以米娅和塞巴斯蒂安的爱情发展为主线,从冬天初次邂逅,到春天再次相遇,夏天热恋,到秋天分手,再到五年后的冬天各自开始新生活后的偶遇,完整流畅地讲述了一对都市恋人的悲喜剧。在将角色人物和环境场景塑造得贴切真实的前提下,传递了一种面对现实与理想冲突时真挚而不偏执的都市爱情观,反映出当代都市男女面对爱情时情趣相投的精神诉求、面包与爱情难两全的艰难抉择,以及失去爱情时仍能理解并祝愿各自安好的洒脱情怀。

《爱乐之城》中男女之间的爱情源自共同的现实和精神处境,体现出现代都市男女以精神契合为主要标准的情感诉求。同为大都市中小角色的米娅和塞巴斯蒂安,有着相似的生活处境,前者在众星云集的好莱坞以做咖啡馆服务员为生,在与朋友合租的小房间里做着明星梦,却连一个试镜都通不过;后者的工作是酒吧钢琴乐手,住着付不起水电费的房子,以振兴爵士乐为毕生追求,却不得不在老板的命令下演奏

Jingle

Bell

。更难能可贵的是,两个人同样执着甚至偏执地在追梦的路上砥砺而行,并且可以相互理解、相互鼓励和相互欣赏。两个同样经历追梦路途上的坎坷和打击,又同样倔强地坚持着自己不被众人看好的理想,他们一经相遇相知,便产生强烈的共鸣——这种惺惺相惜的感情,正是很多当下都市青年的爱情写照。

热情冷却后的现实,似乎才是人们成长的必经之路和生活的真谛。尽管彼此深爱着对方,尽管塞巴斯蒂安永远对米娅的表演和写作不吝溢美之词,米娅也慢慢爱上塞巴斯蒂安钟爱的爵士乐,并为他畅想以后爵士乐酒吧的名字。但人不可能脱离物质的现实而永远活在理想当中,塞巴斯蒂安终于向现实低头,加入了基斯的流行乐队,并渐渐做出了一点成绩。这时,原本境遇相同、精神相似的两个人发生了转变和分歧:坚持为理想奋斗的米娅频频遭遇打击和落寞,放弃梦想选择妥协的萨巴斯蒂安却奔忙于各地演唱会和歌曲发行风生水起——生活对人的摆布和嘲弄让人不得不产生迷茫和怀疑:到底什么是对,什么是错?而这种在生活与梦想之间纠缠、迷茫和彷徨的人,在现代都市生活中随处可见,或许我们每个人都在经历或者曾经经历过这种困惑,我们一路走来不停地在对生活做出妥协。

相爱的幸福大体相似,而分别的时刻才可见不同,因为此时可以更清楚地体现出我们对于这份感情的认知和态度。分手后的塞巴斯蒂安仍会寻遍城市里所有博物馆前面的房子去找寻米娅,只为通知她得到面试通知的消息;在米娅已经丧失信心即将放弃的时候,热情地鼓励她去拼搏;而多年之后的偶遇,虽然能从成为明星的米娅望向台上终于建立起属于自己的爵士乐酒吧的塞巴斯蒂安的眼神中,从塞巴斯蒂安弹奏的两人初遇时的曲子中,从挂在门口的当初米娅为酒吧取的名字中看到彼此对对方埋藏在心底的珍惜和依恋。但今非昔比,时过境迁,面对曾经深爱的人,或许一个满含热泪的眼神和一个释然的微笑,胜过万语千言。这也是现代都市人的爱情观:哪怕留下缺憾,也可以对彼此、对曾经的美好时光释怀。

三、现代与传统博弈的都市观念

《爱乐之城》的一大亮点就是影片中大量致敬经典的画面和片段,包括《随我婆娑》(1937)、《百老汇旋律1940》(1940)、《一个美国人在巴黎》(1951)、《雨中曲》(1952)、《红磨坊》(2001)等,好似一部好莱坞经典歌舞片的回忆编年史。在当代提倡创新与超越、都市快餐文化也收获一众粉丝大行其道的情况下,影片的复古风和怀旧风实质上也承载了其怀念经典文化的思想,而这种现代与传统相互对立博弈的文化冲突也在影片中有鲜明的体现。

影片在灵魂人物米娅、塞巴斯蒂安身上,呈现出对美国经典文化的崇拜和怀念。米娅热切地想要成为一名演员,但她的艺术追求并不是当下快餐时代的一炮而红而后如流星一般一闪而过,而是挂满卧室墙壁的那些经典艺术片,是1922年的《金发女吸血鬼》,是1927年的《勇气》,1929年的《百老汇的淘金者》……正因如此,她才能跟一心沉浸在爵士乐中,以开一个自己的爵士乐酒吧、复兴爵士乐为毕生心愿的塞巴斯蒂安心灵相通,并且愿意跟着塞巴斯蒂安一起恶作剧,去砸桑巴-塔巴斯小吃店的招牌以发泄它取代范贝克酒吧之恨。他们代表着被时代推着走却怀着复古情怀,不愿被快餐文化淹没而与时代抗争的一批人。而影片中二者以外的人,则代表着当代都市的主流文化观,他们跟从并享受着快餐文化,保持着与时代和社会的联系和参与感,因为这样才能不被新的时代淘汰。

那么哪一种文化观念才更正确呢?这就像两个人的爱情一样没有标准答案,错过了就是错过了,没有“如果当初”的可能。影片从约翰·传奇饰演的黑人歌手基斯口中道出了现代与传统矛盾博弈的现状和真谛:“你总说要拯救爵士,如果都没人听,你要怎么拯救呢?……你在灯塔弹的那些(爵士乐),只有老人家们才听,孩子们呢?年轻人们呢?……你太拘泥于过去了,爵士乐是关于未来的。”虽然基斯说的只是爵士乐,但我们真切地看到这就是传统文化的处境。至于传统文化要不要复兴,新都市文化该不该提倡,没有人可以给出完美的回答。就像米娅最终实现了演员梦,塞巴斯蒂安如愿开了一家爵士乐酒吧,可是经典好莱坞音乐剧复兴了吗?爵士乐复兴了吗?这些都只能留给岁月去考验。

总之,《爱乐之城》称得上是一部唱段出彩、画面精美、情节简单流畅而值得玩味的喜剧歌舞影片。它以真实而贴近生活的场景和人物拉近与观众的距离,增加观众的角色带入感,成功地传达了影片视角理解中现实与传统博弈冲击下的都市生活观、爱情观和文化观。

猜你喜欢
爱乐之城都市生活塞巴斯蒂安
微探险:见识不一样的世界
微探险:见识不一样的世界
本期人物:布赖恩·约翰森+塞巴斯蒂安·施马林
跟着网友游,开启一场都市生活美学之旅
想你所想 不止于车
爱乐之城
《爱乐之城》,写给洛杉矶的情书
《爱乐之城》领跑奥斯卡提名
《爱乐之城》获多伦多电影节“人民选择奖”
塞巴斯蒂安·斯坦:“冬兵”又忙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