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文化时代中美魔幻电影比较

2018-11-15 03:30
电影文学 2018年7期
关键词:画皮魔幻时代

谢 楠

(衡水学院,河北 衡水 053000)

魔幻电影是视觉文化时代最能体现时代文化风向以及大众审美趣味的艺术形式之一。而从电影产业本身的发展来说,魔幻电影也同样是当下最能征服全球观众的商业片类型之一。在视觉文化时代决定了魔幻电影的广阔市场的同时,魔幻电影又丰富了视觉文化时代的文化特征。无论是中国抑或美国电影人都想方设法地在魔幻这一领域内开掘出新的题材,创作出新的作品。从整体上来说,中国魔幻电影距离美国同类作品还有一定的差距,这是毋庸置疑的,而要奋起直追,在这个图像不断征服受众的时代分得市场的一杯羹,就有必要对中美魔幻电影的异同进行总结,从而对中国魔幻电影的大致特色与发展阶段有一定的了解。

一、视觉文化时代的魔幻电影

毫无疑问,当前人类已经进入了视觉文化时代,该时期又被戏称为“读图时代”,其原因就是在图像面对文字时,其驾驭、凌越的姿态已经越来越明显。在20世纪30年代,海德格尔提出了“世界图像时代”的说法,在海德格尔的理论中,人类不仅要进入图像时代,且势必是全体性、概莫能外地进入这一时代,应该说,海德格尔对于视觉文化时代的影响力的把握是准确的;相对于前人主要着眼于“时代”的论述,到了60年代,法国思想家居伊·德波则对整个人类社会提出了“景观社会”的总结,其《景观社会》一书更是被誉为“当代《资本论》”;而从70年代至今,先贤的说法更是不断在银幕以及其他地方被验证。

我们不难发现,促使人们意识到视觉文化的强悍力量的正是电影,而电影艺术在过去一个世纪也不断地进行自我完善,扩展着自己的影响力,展示着自己在文字面前的权威。可以说,作为视觉艺术之一的电影已经凭借其在创造图像上无可替代的优势渗透进了当代人的日常生活,改变了人类接受信息的方式,如本雅明所言,人类已经更倾向于被电影的“子弹”击中,而不是以“静观”的方式玩味富有“韵味”的文字,甚至对电影的欣赏成为人类的某种文化仪式。

魔幻电影兴起于这样的背景中。20世纪70年代为观众提供视觉文化盛宴的电影类型主要为科幻电影,一方面,从电影的内部来看,科幻电影尽管方兴未艾,但是其本身在软硬科幻两方面的扩展已经逐渐放缓甚至停滞,尤其是在“冷战”带来的科技热潮冷却之后;而另一方面,就电影外部的原因来看,“冷战”结束后人们尚未从现实世界的痛楚中恢复,“9·11”等恐怖袭击,以及此后的一系列令人不安的现象,包括环境的污染、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巨大破坏力等都大大降低了人们对于科幻电影的追慕热情。这种时刻,有着复古、复魅意味的魔幻电影则横空出世,给观众提供了一个充满假想的、令人陶醉的美好空间。

生逢其时的魔幻电影很快表现出了和视觉文化千丝万缕的关系。例如,《猎神:冬日之战》(

The

Huntsman

:

Winter

'

s

War

,2016)的剧情与迪士尼热门动画电影《冰雪奇缘》(

Frozen

,2016)颇具雷同之处,电影追求的是以“暗黑童话+真人电影”的方式制造震撼观众的视觉效果,如颇具帝王气势的、气势磅礴的弗雷亚的冰雪王国,形式美超越了真实性本身。又如中国魔幻电影中的《钟馗伏魔:雪妖魔灵》(2015)、《封神传奇》(2016)所追求的艺术魅力显然就已经从本雅明描述的韵味型走向了震惊型,电影中的人物关系较为简单,而人物的造型则力求每一个都给予观众视觉冲击力,甚至不惜通过夸张的手法让其与人们刻板印象中的传说人物形象,如雷震子、妲己等,产生距离。而这类魔幻电影尽管口碑参差不齐,但就票房吸引力来看却是具有一定竞争力的。

因此,我们有足够的理由相信,能够不断给予观众视觉快感的魔幻电影正是当前消费社会以及视觉文化时代下的产物。

二、奇观化的深刻转向——中美魔幻电影之同

中美两国的魔幻电影都有着明确的从叙事向奇观的转向,电影原来的话语中心逐渐让位于图像中心。让影像给观众制造快感这一点在创作中具有主导和统治地位,甚至在极端的状况下,叙事有可能成为奇观的附庸。

这方面最具代表性的便是《霍比特人》(

The

Hobbits

)三部曲。从故事本身来说,《霍比特人》原著是较为单薄的,作者托尔金所创作的仅仅是一部情节简单、基调欢快的儿童故事,相比起同样是由托尔金创作的,具有史诗意义的《指环王》(

The

Lord

of

the

Rings

)来说,《霍比特人》的情节建构完全称不上曲折离奇,其体量是撑不起和后者一样的三部曲的。然而在市场的诱惑下,电影将其扩展为三部曲,在这扩展的过程中,强大饱满的视觉刺激就发挥了重要作用。电影围绕着小说中并未出现的人物,精灵王子莱戈拉斯至少加了四场打戏:精灵王子带领部下与蜘蛛的对抗,精灵王子追杀索林·橡木盾等矮人,精灵王子和女精灵陶瑞尔对敌方老巢的侦察,以及精灵王子最终和兽人的决战。如此一来,不仅电影的体量大大增加,且视觉的霸权和诱惑通过繁复炫目的打斗无处不在:俊美而勇武的精灵王子身轻如燕地穿越于丛林溪流,在崩塌的断桥上脚踏碎石飞身而起等场景都既逼真,又是现实中不可能发生的,在杀戮让观众兴奋时,精灵王子的身体本身也对观众直接造成快感。正如桑塔耶纳所指出的:“我们审美敏感的全部感情方面——没有这方面便是知觉的和数理的敏感而不是审美的敏感了——就是来源于我们的性机能的轻度兴奋。”而中国魔幻电影也不例外,在《画皮1》(2008)中,电影中以极美和极丑两个方面来塑造九霄美狐小唯的形象,她拥有画皮掩盖出来的美丽肉身,画皮之下则是令人惊恐的黑色妖身。电影中小唯拽下画皮露出真面目的一幕令人极为难忘。《画皮2》(2012)中,靖公主和小唯的水中换心等场景也不例外。如果说《画皮1》就已经是用视觉来扩展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的故事,那么《画皮2》则更是奇观压倒叙事的新创之作,电影中的历史背景更加虚无缥缈,话语性因素的重要性也更低,天狼国、寒冰地狱等的出现更主要是为了使电影能更好地创造视觉奇观。

这一类奇观的共同之处都在于,首先,它们不需要,或没有来自现实生活的,可以与之比较的原型,这也给予了主创们肆意发挥的余地;其次,主创以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创造出来的奇观,是指向观众的心理真实的。如观众本身对于一个靠吃人心生存的妖是什么样的并没有概念,但电影便以令人作呕的图像表现了出来,这能激起观众实实在在的生理反应,以及与之相关的人道情感,如观众在看到佩蓉被施法诬陷是妖之后两眼流血的害怕、同情之情;最后,奇观中暴力和性往往是并存的。恢宏、激烈的打斗场景是电影奇观的一部分,而对身体的欣赏则是奇观的另一重要内容(这种对身体慷慨展现以制造视觉冲击的方式在当代的广告中也屡见不鲜)。尽管身体本身并不被肤浅地作为卖点,但是也绝不是导演回避的对象。与之类似的还有如《画壁》(2011)、《倩女幽魂》(2011)等魔幻电影。

由此可见,以巴赫金的理论来观照魔幻电影,我们可以认为,中美两国都力图让电影回归到视觉艺术本体论的位置中去,让电影为观众制造一场又一场的“狂欢”。

三、快感文化与理性文化的兼顾——中美魔幻电影之异

在肯定了中美魔幻电影拥有共同点后,有必要对二者的区别,主要是中国魔幻电影相对于美国同类作品的不足之处进行总结。从直观上来说,限于投资以及经验等原因,国产魔幻电影往往在技术上无法与美国魔幻电影相媲美。我们需要明确的一点是,尽管魔幻电影的兴起是近年出现的现象,但是美国在这类电影上的尝试要远比中国早得多。早在1939年,美国就拍出了彩色故事片《绿野仙踪》(

The

Wizard

of

Oz

),这部电影也被视作不朽的经典。在21世纪,电影艺术无论是前期抑或后期制作,都离不开数字技术对电影在镜头、光影以及色彩等方面的全面介入,包括中国导演都无法拒绝数字技术的巨大力量。如一贯对电影有强烈掌控欲的张艺谋就曾表示,很多时候自己是被电脑导演支配。此时的美国魔幻电影更是在数字技术的帮助下不断创造视觉奇迹,在产业的资金良性循环方面也已经形成了成熟的链条,如《指环王》和《霍比特人》系列让新西兰的维塔工作室名声大噪,并且在电影上映后,电影还可以依靠遗留下的影视城、周边产品等继续盈利,而中国电影在数字技术的研发上则较为滞后。因此,单纯就技术而言,起步较晚,并且资金往往受限的国产魔幻电影不及美国魔幻电影是不难理解的。这里要重点强调的是二者在文化内涵上的差异。从文化源头的角度来说,美国魔幻电影大多取材于欧洲神话传说,或在此基础上创作的现当代魔幻作品,如根据荷马史诗《伊利亚特》以及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等人的作品改编而成的《特洛伊》(

Troy

,2004)等。而中国魔幻电影同样有源远流长的文化滋养,如来自《白蛇传》的《白蛇传说》(2011),来自《西游记》的《西游·降魔篇》(2013)等,二者可说是没有高下之分的。但是中国魔幻电影的症结在于,要么是在对一个旧故事进行重新阐释时,无法在视觉快感之外给予观众更多的理性文化思考,如当观众可以见仁见智地从《指环王》和《纳尼亚传奇》(2005)中分析故事的反战、环保宗旨时,《白蛇传说》和《西游·降魔篇》对于故事的演绎依然没有超越爱情和降妖除魔、求取真经这一本意。要么是脱离民族传统文化进行一个全新的世界观制造时,叙事的合理性或流畅性被破坏,让观众难以接受。如《无极》(2005)、《爵迹》(2016)等电影,这一类电影的视觉效果几乎是无可挑剔的,但是从对世界观的理解上来说,电影需要观众的高度参与,而华丽的视觉效果又极有可能分散观众的注意力,或是在叙事上的瑕疵,都有可能影响观众对故事内涵的思索。但是,中国电影人试图摆脱机械地复制文化母题,以创新精神打造新的魔幻世界谱系,这是难能可贵的。并且可以肯定的是,随着在不同IP上的尝试,中国魔幻电影也必将寻找到能实现感官娱乐和文化内涵兼顾的表现之路,实现电影和观众(包括外国观众)之间更好的互动。

电影提供了一种能够帮助观众脱离现实烦扰纷争的娱乐方式。在人类全面进入视觉文化时代的今天,魔幻电影则迎合了人类无意识的呼唤,即在科学和理性之外,提供给人类另一种唯美的,重新认识世界的途径。这也是中美两国都在大量创作魔幻电影的原因。就追求视觉的奇观化这一角度来说,中美魔幻电影,乃至其他文化背景下的魔幻电影是趋同的,因为市场对于“眼球元素”的渴望是趋同的;但是,在具体的数字技术的运用以及文化内涵上,中国魔幻电影与美国魔幻电影差距又是较为明显的。在一个全新的、和视觉文化时代互相成就的影像时代到来的今天,中国魔幻电影要想赶超美国魔幻电影,其任务依然是艰巨的。

猜你喜欢
画皮魔幻时代
雍措“凹村”的魔幻与诗
魔幻与死亡之海
白煮蛋的魔幻变身
女中音在当代中国歌剧中的创新表达——以歌剧《这里黎明静悄悄》和《画皮》为例
中国故事系列 人鬼恋的两大经典IP 《聂小倩》和《画皮》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魔幻”的迷惘
画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