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肃”与“通俗”之间的《无声言证》

2018-11-15 03:30张国侠
电影文学 2018年7期
关键词:凶手

张国侠

(绥化学院 外国语学院,黑龙江 绥化 152061)

安东尼·威勒自编自导的电影《无声言证》被认为是俄罗斯惊悚电影中的上乘佳作。从亚类型片的角度来看,惊悚电影与恐怖电影存在一定的区别,相对于恐怖电影中能够出现妖魔鬼怪等超乎现实的异域生物,以及断肢血浆等直观上刺激观众感官的元素而言,惊悚电影更强调在极具现实意味的叙事中,通过悬念和氛围给观众制造恐慌、紧张感。而《无声言证》则在角色的设定、情节的编排乃至气氛的营造等方面,既具备惊悚电影应有的娱乐效果,又隐含了较为严肃的社会批判意识。

一、《无声言证》与惊悚电影

《无声言证》的情节设置可以说是惊悚片的范例。影片中,一个美国剧组在俄罗斯拍摄小成本惊悚片,女主人公比莉便是这个剧组的道具师,比莉天生无法说话。由于无意中将东西遗忘在了片场,比莉返回片场取东西,不料管理员却锁上了大门。被迫留在片场过夜的比莉在晚上无意中看到了一个色情恐怖片的拍摄现场,在激情镜头之后,女演员被残忍地杀害了,一切都被拍摄了下来,而死者便是自己这部电影的女演员。目睹了一切的比莉被拍摄者看见,加上拍摄者无意中遗失了一张有罪证的磁盘,于是拍摄者对比莉展开了追杀。电影无意将“凶手是谁”作为吸引观众的悬念,而是让观众站在比莉的视角疲于奔命,在人生地不熟的情况下,既要躲避对方孔武有力的杀手的追杀,还要在自己是唯一目击者,且不能说话的情况下说服执法者,揭穿凶手的谎言。可以说,电影剧情极为紧凑,在短短的90分钟内,每一分钟都令观众紧张无比。

值得一提的是,《无声言证》本身是有着对于部分低俗惊悚、恐怖片的主观超越追求的。电影以一段“戏中戏”开始,这是一段类似于《猛鬼街》系列的情节:在一个装潢精美的房间中,一位美貌的年轻女性遭遇了持刀歹徒的袭击,场面极其凶残可怕。观众被直接带入到了一种恐怖而又令人迷茫、疑惑的紧张气氛之中,形成了一种心理期待,即整部电影将是关于警方与这个凶手之间斗智斗勇,并且继续上演血腥场面的故事。然而与《惊魂记》(1960)等电影,凶杀情节干脆利落地结束不同,被“杀”的年轻女子并没有倒地不起,而是在身中数刀的情况下痛苦地挣扎、翻滚,扑倒了堆满东西的桌面,又起来抓倒了窗帘等,她不断地倒地又起身,似乎不像是符合常理的垂死挣扎,让观众摸不着头脑。随后镜头移开,才揭露了真相,原来这只是一个由仓库改装而成的电影片场,导演和其他工作人员,包括扮演蒙面歹徒的演员等,都在一脸戏谑地看着“死者”的表演,直到导演无奈地喊停。原来女主人公是一名名不见经传的小演员,她为了尽可能地给自己争取多一点露脸的机会而进行了这种“死也死不掉”的表演。首先,这一段不乏幽默感的叙事结束以后,观众的情绪完成了一个由张到驰的周期,同时还能够收获会心一笑。其次,从情节安排的角度来说,这一段其实并非单纯搞笑的闲笔。正是因为女演员这种不敬业的表演,整个剧组才会被耽误了时间,到了晚饭时间导演决定收工,第二天再来补拍镜头,以至于相关的大量道具等都遗留在了这个大仓库中。这为后来比莉进入犹如迷宫的仓库,利用里面的各种陈设逃避追杀埋下了伏笔。第三,女演员的拙劣表演代表了一种低俗惊悚电影层出不穷的套路:凶手的残忍杀戮被无限制地放大,而女性作为被害者只能尖叫和跌倒,不断暴露自己的弱点,或是与男一号产生情愫,而除此之外女性对于剧情的推动几乎毫无意义,在用弗洛伊德的“死本能”吸引观众之外,这类电影基本上不能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而这正是《无声言证》所规避的。

二、“通俗”效果

正如尼采所说的,生活的单调导致人们需要戏剧。惊悚电影首先便是要给予观众现实生活中难以具备的,能够带来恐惧心理的经历和体验,因此电影必须给观众制造大量人类作为有机体不得不逃避、摆脱的对象,才能达到通俗的、能获取大多数观众欢迎的效果。

《无声言证》的通俗性主要体现在两方面,分别是具有跌宕性的叙事以及在画面上给观众造成的官能刺激。

(一)跌宕性叙事

如前所述,观众在电影中早已获知了凶手和死者是谁(剧组的工作人员),因此电影的悬念主要在于比莉是否会为他们所害。女演员的被杀景象是先声夺人的。随后凶手和比莉都因为大门被锁而困在仓库之中,比莉的处境是极为不妙的,仓库里的各个房间、道具,乃至垃圾通道、电梯等,都成为比莉求生的依靠。比莉也在其中表现出了冷静和智慧,如即使在逃命时也注意扶住跌倒的东西避免发出声音,打破墙上放置备用钥匙处的玻璃拿到备用钥匙等。而在比莉离开仓库回到家以后,观众仍然可以看到危险在向她步步逼近。在家遇到凶手钻门进来的比莉此时处于更加弱势的境地中,她周旋的空间更加狭小,但是比莉此时还是想尽办法用身边的一切来解困,如在凶手全力撞门时猛然开门,又如当凶手落入装满水的浴缸里时往浴缸里放入插着电的电吹风,直接电死对方等。这些以弱胜强的桥段都给予了观众极大的生动性与趣味性。

(二)官能刺激

在视觉上,电影也注重给予观众刺激。如运动镜头与动作场面,电影中既有人和人在狭小、封闭空间内的肉搏,又有大街上汽车的围追堵截,这些画面都极具艺术感染力,让观众始终提心吊胆。又如恰到好处的情色和暴力画面。死亡是惊悚电影几乎都不可回避的内容,电影中要表现女演员的被杀,但是并没有直接呈现给观众血淋淋的场景(与之前“假死”时出现比莉负责的一箱带甜味的假血形成对比,此时再出现所谓的“真血”,观众也有可能无法获得惊吓感),而是表现了在一个垃圾通道下面,堆着几个黑色的垃圾袋,躲在这里的比莉依稀看到了女演员的手,而这很有可能便是自己的下场。电影用这样的方式提醒观众女演员不仅已经被杀,而且已经被粗暴地分尸了。电影对凶杀的表现点到即止,而观众可以用自己的经验对此进行补充,从而神经紧绷。

除此之外,威勒还有意识地在电影中加入了具有幽默感的内容,如上述的拍电影情节,又如姐夫安迪在家里做晚饭时跟胡椒粉和锅手忙脚乱地“搏斗”,当楼上比莉的家里在发生致命打斗时,电影偏有闲笔去表现一下楼下的邻居因为嘈杂而睡不着,于是拿着马桶的皮搋子想捅一下天花板以示警告,最后忍不住登门提醒,大受惊吓以后穿了超人的衣服逃之夭夭等,这种情节的加入缓解了电影暴力、凶杀内容的沉重感,让观众获得了更充分、更丰富的娱乐享受。

三、“严肃”指向

在满足了惊悚片应有的艺术形式要求后,《无声言证》还具有严肃的批判指向。观众可以感觉到,恐怖是必要的,但并不是目的本身,或并不是唯一的目的,电影还试图通过恐怖的故事、令人毛骨悚然的情节,敦促人们对一些问题进行理性思考。

首先,电影从性变态这个角度,揭示了俄罗斯社会的黑暗一角。电影中的凶手在摄像头前剥夺女性的生命,并录影制成光碟给他人反复播放观看,以此牟利,可见社会中确实有这样的性变态需求者。但是性变态本身并不是电影批判的对象,电影针对的是盘根错节、无恶不作的俄罗斯黑帮。出现在观众眼前的两名恶人只是活跃在前台的人,而他们的保护伞,不断推动犯罪发生的人其实是俄罗斯黑帮。而诱骗女性拍摄杀人电影,显然仅仅是黑帮营利的手段之一。自1991年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各犯罪集团,如“塔里耶尔·奥尼亚尼帮派”等就不断扩张势力,成为当地社会动荡因素之一。如阿里克塞·巴拉巴诺夫的《兄弟》(1997)等俄罗斯电影都反映了类似问题。

其次,无能的、不尽忠职守的俄罗斯警方同样是电影批判的对象。警方理应是本地公民和外国合法入境者的保护者,然而在电影中,警方却是失职的。在原本传唤死者就可以查清真相的情况下,警方却毫无行动,听信凶手,放虎归山,显然是与黑帮有所勾结,无怪乎整个社会治安极差,凶手当夜就跟踪女性,公然破门杀人。也正因如此,比莉才会对俄罗斯的公职人员都失去了信心,一度和真心想要帮助她的拉森先生进行搏斗。

最后,电影批评了人们对待暴行时主动的、帮凶式的沉默。电影的“无声言证”中的“无声”其实总共包含了三层意思。第一层是比莉本人无法用嘴巴和别人进行交流,包括求救、解释等。虽然她已经用种种方式克服自己的残障,但是在危机时刻这一生理上的缺陷还是极为致命的;第二层则是比莉身在异国他乡,语言不通,这一点是具有普遍意义的。普通人即使没有身障,但也同样有可能因为主客观因素的限制而与他人缺乏正确有效的沟通,然后导致各种误会的产生,最终无法顺利地解决事件,甚至引来危险;第三层则是最为可怕的,即人们并不是口不能言,也不是语言不通,而是由于恐惧、侥幸或包庇等心理,面对清楚的犯罪事实而缄口不语,让真凶逃脱法律的制裁。这便是涉及每一个人的社会法制建设问题,也是电影大力批判的。如果我们回溯电影开始时那段戏中戏就不难发现,电影特意用移镜头表现了剧组人员对于“挣扎”景象的无声围观,这其实就代表了人们面对暴行无动于衷的态度。而《无声言证》则给予了观众一个积极的结局,面临着三重无声困境的比莉终于以自己的方式发出了声音,伸张了正义,维护了法律的尊严,这是值得观众为之庆幸和效仿的。一言以蔽之,在让人喘不过气来的追杀叙事表象下,《无声言证》隐藏着对社会问题颇为尖锐、冷峻的思索,这提高了电影的格调。

可以说,就惊悚片这一类型片而言,电影人们到目前为止已经进入了一个创新的瓶颈期。观众越来越不容易被激发出恐惧与紧张感。就艺术技巧,如剧情、画面、布景、音乐等之间的配合而言,《无声言证》可以说取得了较为客观的成就,让观众为之眼前一亮,但这也是不易模仿的。如《八面埋伏》(2004)中同样设计了身体不便的残疾者是受害者,但是他无法成为唯一的受害者来引领剧情。而电影在思想性上蕴含了严肃态度却是完全可以,也应该被后来者继承的。这方面较为典型的便是《伊甸湖》(2008),电影之所以能作为一部惊悚片而屡获大奖,很大程度上就在于电影揭露了现实生活中英国社会里严峻的青少年教育问题,包括酗酒、犯罪,以及英国的地域歧视问题、城市贫民窟问题等,都能让人感觉恐惧离自己并不遥远。如果说《无声言证》给予了观众一个乐观的结局,那么《伊甸湖》则因上述问题依然触目惊心地存在而以悲剧告终。

尽管就当下的电影市场来看,惊悚片的市场份额不断被科幻、奇幻等具有“狂欢化”影像的视觉大片挤压。但由于恐惧是人类永恒的、普遍的心理,加上“人们集体害怕自毁于厌倦和麻木,于是唤出一切恶魔,让他们像猎人驱赶野兽一样来驱赶自己,人们渴望痛苦愤怒、仇恨、激昂、出其不意的惊吓和令人窒息的紧张,把艺术家当作这场精神狩猎的巫师召唤到自己面前”为自己制造恐惧,惊悚片依然会继续存在着,而成功游走于“严肃”和“通俗”之间的《无声言证》便是人们在进行创作时的一个极好的参照。

猜你喜欢
凶手
处死“凶手”
第二个凶手
查,凶手是谁?
谁是凶手
濒危海豹离奇死亡,凶手竟是猫屎
濒危海豹离奇死亡,凶手竟是猫屎
谁是凶手
谁是凶手
骑自行车的凶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