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主义视角下简·奥斯汀作品电影改编

2018-11-15 03:30雷盛燕
电影文学 2018年7期
关键词:同名奥斯汀凯瑟琳

雷盛燕

(通化师范学院 大学外语教学部,吉林 通化 134000)

英国女作家简·奥斯汀一生只发表了六部作品,而这六部作品均被多次改编为电视剧和电影。这在很大程度上是与奥斯汀作品关注女性处境问题以及以婚恋爱情故事为主题分不开的,尽管奥斯汀在女性意识以及女性主义价值观上还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其对题材的选择以及对故事的精妙编织是具有恒久艺术价值和普适性的,奥斯汀惯于使作品在表现人物遇合之际又呈现出带有精湛讽拟意味的喜剧感,加上奥斯汀兄妹早年就有在家庭里编写剧本、排演话剧的经历,使得其作品在戏剧冲突的制造以及起承转合等方面先天性地具有戏剧感,这也使其小说一直为电影导演所青睐。在一次次改编中,小说的文本甚至故事发生的时代、地点等都处于变动之中,而奥斯汀寄寓其中的女性主义思考却是任何一位导演都无法完全忽视的。这也是我们在讨论奥斯汀作品改编电影时不可不注意的一点。

一、简·奥斯汀作品与其电影改编概况

优秀的小说进入到电影艺术中,使叙事文本从传统的精英文化进入到大众文化中,既是对时代需要的迎合,也是延续文学作品艺术生命力的重要方式。简·奥斯汀曾经在给亲友的大量信件中,不断表示自己并不看重爱情,她认为自己的生活并非必须要有爱情和婚姻,但是她热衷以一个旁观者的态度,来观察同时代的他人(尤其是女性)的婚恋状况,越是了解和谈论他人的感情与婚姻问题,奥斯汀越加坚定自己的单身女性身份的选择。这种细致入微的观察和思索也就催生了奥斯汀的六部著作:作于史蒂文顿的《傲慢与偏见》《诺桑觉寺》《理智与情感》,以及在迁居到乔顿之后的《曼斯菲尔德庄园》《爱玛》和《劝导》。

奥斯汀被认为是英国仅次于莎士比亚的“千年作家”之一,其极富生命力的作品自然是电影导演关注的改编对象。如福斯特的《诺桑觉寺》(1986)和约翰·琼斯的《诺桑觉寺》(2007)来源于奥斯汀生前未出版的同名小说。道格拉斯·麦克格拉斯的《爱玛》(1996)也同样根据奥斯汀同名小说改编而成,同年,ITV也拍摄了一部同名电影,由劳伦斯执导。两部电影可谓各有千秋,而劳伦斯版相比起麦克格拉斯版本而言,被认为更接近原著。《曼斯菲尔德庄园》则主要有帕特里夏·罗兹玛的1999年同名电影以及麦克唐纳的2007年同名版本,两部电影在剧情大体一致的情况下,体现出了截然不同的——一个沉重阴暗、一个明亮欢快的叙事氛围。

奥斯汀的最后一部作品,被认为是她的“觉醒之作”的《劝导》则主要有亚罗杰·米歇尔的1995年版本和德里安·谢尔高德的2007年版本。前者尽管在场景和画面上较显简陋,将原著的许多对话都进行了简化,但还是被认为比后者要更为忠于原著。

奥斯汀作品改编的重中之重则莫过于《理智与情感》和最经典的《傲慢与偏见》。前者被五次改编,大部分为电视剧,其中电影主要有李安的《理智与情感》。印度的宝莱坞同样也对《爱玛》和《理智与情感》进行过改编。《傲慢与偏见》更是先后九次被改编为影视剧。在电影之中,较为著名的有罗伯特·伦纳德的1940年同名电影,乔·赖特的2005年同名电影,后者被公认为拥有强大的演员阵容与精彩的对白,对原著具有到位的诠释。

值得一提的是,奥斯汀小说故事原型的趣味性以及情感的普适性,使其电影改编出现了跨时代与地域的特征,如《独领风骚》(1995)是根据《爱玛》改编而成的青春校园剧,故事的背景被改到了美国加州贝弗利山的高中。除此之外,《理智与情感》还衍生了以现代洛杉矶为背景的《从普拉达到纳达》(2011)。《傲慢与偏见》也拥有了两部现代版,分别是安德鲁·布莱特的2003年同名电影以及沙朗·马奎尔的《BJ单身日记》(2001)。

二、奥斯汀作品女性主义精神的保留

从奥斯汀小说问世到21世纪出现“奥斯汀改编热”的两个多世纪以来,电影人对于其作品的改编已经积累了丰富的改编经验,除了意识到奥斯汀小说在结构与表现手法上,与电影的叙事结构和表现手法有着高度相似性和影像上的可转换性外,电影人还确定的一点就是奥斯汀主观上在故事中涂抹上的女性主义色彩是绝对不可抛弃的。

以《傲慢与偏见》为例,小说中的时代背景为英国向资本主义工业化逐渐过渡的时期,资本成为人们追逐的对象,在选择婚姻对象时,金钱也成为一个极为重要的参考标准。“对于金钱在日常生活中所起的作用,甚至连大卫·李嘉图(英国经济学家)也不会具有比简·奥斯丁在这部小说中更清醒的认识了。”奥斯汀既认为完全忽视物质的婚姻是不现实的,又反对女性在拜金主义下被物化,成为被金钱购买的对象。这一点也在电影中得到继承。在2005年乔·赖特版本中,班内特太太以金钱来作为女儿未来如意郎君的标准,但是她自己却是一个经常被丈夫奚落的可怜人,伊丽莎白不愿意做第二个母亲,不愿意将结婚仅仅作为自己改变经济和社会地位的途径,在和达西的交往中,伊丽莎白对达西的认知经历了一个从误会到冰释前嫌,并终成眷属的过程。她始终没有在达西面前丧失独立的人格。而在2003年安德鲁·布莱克执导的美国版同名电影中,背景被换到了现代的美国,伊丽莎白不必面对财产继承限定法等约束,在婚姻上有了更多的自主权,但一样要遭受金钱的诱惑,而伊丽莎白也在物质面前保持了自己的判断力,维护了爱情的纯洁和神圣。

又如在《劝导》中,安妮·艾利奥特早年与穷小子温特沃斯相爱,但由于长辈的“劝导”而与温特沃斯分手。8年后,安妮已是28岁的“老姑娘”。在身为上校的温特沃斯衣锦还乡的晚宴上,两人重逢,人们问起温特沃斯的情感生活,温特沃斯一开始故意说只要15~30岁之间的女性都行,然后看着安妮的眼睛说,只要那个女性坚定于感情,不会因他人的劝导而改变心意。即否定他人着眼于金钱和权势的,看似善意其实后患无穷的“劝导”。而安妮也对自己昔日的心志不坚而后悔不已,最终战胜心障,与温特沃斯结成良缘。这些都为电影原原本本地保留。两人的合而复分不仅仅是一种戏剧性的需要,而且也强调了,将女性物化、将婚姻交易化,造就的是畸形的两性关系,将导致男性也成为受害者。

诚然,不可否认的是,在大量的对奥斯汀小说的改编中,亦存在良莠不齐的现象,个别电影人仅仅是看中了拥有大量读者的奥斯汀小说作为吸引潜在观众这一点上是一座“富矿”,同时向商业片所需要的娱乐性妥协,而牺牲掉了时代特征以及女性成长的挣扎等内容,让电影成为充满浪漫肥皂泡的爱情喜剧片,这种改编可以说失却了原著的精髓,是不值得效仿的。

三、女性主义基础上电影的重新阐释

如前所述,奥斯汀的小说本身就有着有利于进行电影改编的因素,这正是她的小说能够不断被搬上大银幕的主要原因。但这并不意味着电影人无须对小说进行改动、加工和处理。而这种改编也代表了电影人赋予了小说一种新的解读和阐释,当代奥斯汀研究也往往会纳入这种新的阐释。

而在电影改编中,我们不难发现,电影人的改编,如其在情节的增删等,除了与其对视觉表现或电影时长进行一些必要的妥协有关之外,往往也是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出发的。例如,在情节上,在对《诺桑觉寺》的改编中,1986年版保留了原著中凯瑟琳·莫兰读哥特小说,并做了诡异的梦的情节。奥斯汀本身是对哥特小说持不屑态度的。凯瑟琳是一个他人眼中不成熟的农家女孩,她不光读女主人公在经历了重重磨难后战胜恶魔的哥特小说,还将外部世界也想象为一个类似的等待自己去冒险的哥特世界。奥斯汀用这个细节来表现生活在闭塞环境中的女性有着渴望走出平淡生活的理想,同时凯瑟琳的这种想象也对应着她在现实生活中进入上流社会社交圈中大开眼界的“冒险”,以及诡异阴森的诺桑觉寺。而在2007年版中,电影则改为凯瑟琳阅读的是色情小说,这也使得凯瑟琳的梦境与她的性幻想有关,以展现女性被压抑的,正在逐渐觉醒的情欲。2007年版更重视女性对于男性为女性设置的种种“禁忌”的态度,让观众看到在凯瑟琳的天真烂漫、乖巧懂事之下,有着对外界的渴盼,对性的好奇,以及对主宰自己身体的渴盼。又如在1986年版中,电影加入了一段情节,即在凯瑟琳离开诺桑觉寺之后,蒂尔尼父子针对凯瑟琳展开了交锋,蒂尔尼将军为人势利,性情怪僻暴躁,几乎可以被视作是一个人格变态者,但是他的儿子亨利·蒂尔尼却稳重真诚,情感充沛。在争吵中,两人对凯瑟琳的不同态度以及凯瑟琳的背景不仅被自然地介绍了出来,并且电影的叙事背景,即当时人所处的社会阶层与婚姻的关系也得到了揭示。而2007年版则将重心更集中在女主人公凯瑟琳身上。表现了凯瑟琳在被蒂尔尼将军赶走后,一个人坐公共交通工具回到家里。女性虽然受到了男性的不公正对待,但是女性能够勇敢、坚强地一个人走出困境。观众也可以感受到,凯瑟琳在这次经历中得到了成长。相对于1986年版,女性的受害者和被男性解救者身份被淡化,而女性独立、顽强的性格则被突出,更符合当代观众的价值观。

又如在女性人物形象的塑造上,电影改编也往往致力于使其比小说中更为鲜活,与观众的距离更近。《理智与情感》中,电影加入了对小妹妹玛格丽特的细节展现,如表现她活泼好动、天真顽皮的一面;玛格丽特擅长爬树击剑,还喜欢地理,想“远征中国”,对外面的世界充满想象。电影让这个在小说中并不太鲜明的形象,成为与埃莉诺和玛丽安两位姐姐不同的“那一个”,并将对玛格丽特形象的完善与情节巧妙地结合起来,如埃莉诺曾经面带微笑地看着害羞的爱德华与玛格丽特一起击剑,观众无疑可以从中得到埃莉诺对爱德华已经情愫暗生的信息。而在埃莉诺和玛丽安形象的塑造上,李安则很好地利用了电影的影像优势,如埃莉诺坚强理性,李安往往将其置于内景中,以表现女性掩饰自己情绪的一面,而玛丽安个性外露,情感激切,李安便让其总是出现在阴晴不定、开阔的自然界中,尤其是用暴风雨来映衬她纷乱的内心,观众可以从视觉上直观地感受到姐妹俩性格的不同,欣赏到拥有不同个性的女性不同的可爱可敬。

目前对于简·奥斯汀作品的研究可谓汗牛充栋,而针对其作品电影改编的研究还并不算多。虽然局限于社会一隅,奥斯汀也在作品中表现了富有历史意义的女性主义意识。而这一点,作为奥斯汀小说中最有光辉的精神内核,也在后世电影导演们对其作品的多次改编中得到体现。电影人在保留了奥斯汀用以表现自己女性观和婚恋观的爱情故事的基础上,又会根据人们变动的审美趣味或时代思潮以及电影本身的审美特质对故事进行裁剪,以呈现出面貌不同的人物形象,尤其是女性主人公形象。可以预见的是,正如女性在自身地位尤其是家庭地位上的思索和抗争还将延续下去一样,奥斯汀作品也将在保持女性主义精神的基础上,作为电影人酷爱的文本常改常新。

猜你喜欢
同名奥斯汀凯瑟琳
完美的鲨鱼
节选自简·奥斯汀的Pride and Prejudice
同名
两百年后,依然奥斯汀
简·奥斯汀,为什么两百年后我们依然爱她
浅析《呼啸山庄》凯瑟琳的人格特征
贾宝玉与凯瑟琳·恩肖的三角恋比较研究
集成成像同名像点三维形貌获取方法
与星星同名
奥斯汀小说中的多角恋与反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