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智”造新动能

2018-11-15 08:11罗亮亮李唯睿
当代贵州 2018年40期
关键词:生产线贵州智能化

文_当代贵州融媒体记者 / 罗亮亮 李唯睿

01贵州工业云

“云”上描绘工业互联网蓝图

近日,“贵州工业云”公共服务平台项目获得国家工信部“2018年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工程”首批支持,成为全国仅有的四个面向特定区域工业互联网平台试验测试项目之一,负责承建此项目的贵州航天云网科技有限公司得到国家财政资金大力支持。

“贵州工业云”平台于2016年全面上线运行。它依托航天科工的产业资源优势,基于“互联网+协同制造”的理念,全面整合覆盖贵州省的产业配套需求与能力,建设立足贵州、辐射西南、面向全国的智能配套模式及产业生态体系。

“‘贵州恒和药业’是主动拥抱大数据。”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贵州航天云网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杨灵运介绍起了今年的新项目。

恒和制药有限公司成立于2001年,伴随着国家对智能制造的强力支持,以及企业在智能制造硬件设施投入的不断加大,恒和制药管理层看到的是企业管理水平未能得到相应的提升,累积的生产数据的价值未能得到有效挖掘和利用。

就在此时,“恒和制药”遇见了“贵州工业云”。

针对“恒和制药”的痛点,贵州航天云网针对企业建设开展大数据融合及分析系统建设,整个系统建设包括MDC系统、设备健康管理系统、产品质量追溯系统。

“数字化装配车间”为“恒和制药”实现了“3M”:省钱、赚钱、生钱。

像这样“大数据服务+制造”的发展实践,“贵州工业云”还有很多。

截至目前,“贵州工业云”平台注册用户突破14万(包括个人和企业用户,涵盖省内三次产业及省外用户),深度接入企业生产管理及检验检测设备1523台,汇聚164款管理和工程软件、235个大数据及智能制造解决方案、113个案例、113家国内优强大数据企业,共发布需求2.26万条,涉及产品2.64万个,累计成交金额87.38亿元,并依托大数据+工业深度融合等专项,为航天电器、永红散热器等实施了上百个基于云平台的企业数字化智能化改造项目。

在工业互联网的蓝海中,实体经济与大数据的碰撞掀起此起彼伏的智慧浪花、“贵州工业云”也带领着越来越多的企业乘云而上。

02中国航发黎阳公司

“智改”提质增效成果显著

走进中国航发贵州黎阳航空动力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黎阳公司”)数字化生产线建设项目车间,自动化的生产线、上下起伏的机器悬臂、高度信息化的智能设备让人震撼。

近年来,黎阳公司将机器人、智能设备和信息技术三者在制造业融合,涵盖了制造的物流和信息流等环节,主要解决工厂、车间和生产线以及产品涉及的实现制造的转化过程,成为贵州大数据+工业制造深度融合发展的生动样本。

“ERP、PDM、MES、DNC、MDC、MMS这些代名词,组成了黎阳的‘数字化制造系统’。”黎阳公司技术负责人介绍,“数字化制造系统”使黎阳机匣分厂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数字化工厂”,在系统实施建成后,实现了对生产过程的信息化管理和透明化监控、加工过程的智能化调节、生产任务的自动化排产。

系统投用后,机匣分厂产品质量稳步提升,合格率从93%提升到了97%,生产成本下降了25%,设备利用效率提升了21%,综合生产效率提升了21%。

启动数字化生产线建设是黎阳公司率先捕捉未来制造变革方向的一个探索,而航发黎阳的液压作动筒生产线则是公司实现信息系统向“管用”“好用”转变的一个案例。

“作动筒数字化生产线建成以后,以前需要50多人同时操作,31道繁琐生产工序的传统生产流程变成了仅需1人操作,3道工序即可完成。”中国航发黎阳总经理代小立介绍,结构件分厂液压作动筒数字化生产线实现了零件加工的数字化、智能化、高柔性、自动化。

下一步,黎阳公司将继续健全数字化设计、数字化制造相关标准及制度,探索基于唯一数据源的设计制造协同标准,研究和实践自适应加工、虚拟现实结合和液压流量仿真等技术,推动航空发动机制造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

03贵州兴达兴

高性能混凝土智能工厂

9月19日,贵州兴达兴建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兴达兴公司”)的“砼智造-高性能混凝土信息化产业平台”入选国家服务型制造示范项目,加上7月31日工信部公布的“高性能混凝土智能工厂”入选国家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兴达兴公司在混凝土智能制造领域已迈出领先的一步。

贵州省是全国6个开展高性能混凝土推广应用的试点省份之一,作为国家级高性能混凝土推广应用试点企业,贵州兴达兴建材股份有限公司近年来运用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填补了国内建材智能制造空白。

得益于贵州省“千企改造”工程的契机,2017年,兴达兴公司自主研发和建设了“砼智造-高性能混凝土信息化产业平台”,成为国内首个高性能混凝土大数据项目。

“粉尘大,环境差”,提起过去在生产现场的工作,操作员胡明瑛直摇头。兴达兴共有3条生产线,每条生产线需要操作员、质控员各1名,再加上调度员,3条线需要7名员工在现场操作。升级改造后,一机双控系统只需要3人就可以远程完成所有生产操作,改善了作业环境、节省了人力成本。

“砼智造”集成控制中心。(贵州兴达兴建材股份有限公司供图)

“砼智造”建成后,生产全过程包括采购信息、检测数据、配合比数据、设备运行数据、订单信息、统计数据全部实时上传云端数据库,实现了数字化管理和智能化生产,避免了人为干预,让生产更精准,让管理更严谨。

此外,“砼智造”平台在网络化协同、智能化生产、个性化定制、服务化延伸方面都有出色的表现。

“通过以实时生产数据为基础建立产业大数据库,‘砼智造’打造国内混凝土产业区块链,通过数据分析,优化产业布局和产业结构,形成混凝土产业智能制造一站式解决方案。”兴达兴公司董事长倪文勇说。

依托贵州工业云,“砼智造”有效集成了MES智能执行系统、智能物流系统、C2F智能定制系统。倪文勇表示,该平台的运用不仅能够覆盖省内的混凝土行业企业,还将逐步向省外行业企业以及政府监管、科学研究、行业统筹提供服务。

04贵阳顺络迅达

未来生产车间无人不是梦

“这是高频绕线片式电感器,在市场上常见的手机里面,10台手机中就有5台运用到了这个。”9月17日,在贵阳顺络迅达电子科技公司的生产车间,工程师陈清川向记者展示了这款目前国内最小的片式电感器。

“相比普通电感器,这个最小片式电感器的工艺更为精致,制作机器的精度要求更高,而这台设备生产出来的产品的一致性和可靠性在国内国际上是领先的。”陈清川指了指正在运行的机器说。

目前,顺络迅达已是华为、中兴、TCL等企业的电子元器件供应商,也是国防电子元器件、射频、电源模组技术解决方案领域的主流供应商,为航空、航天、兵器、船舶、电子等领域配套,参与承担国家探月、雷达、导弹等重大工程和项目。

去年9月,顺络迅达与贵州航天云网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实施“片式电感应器生产车间智能化改造”项目,将所有设备联网,利用大数据实施智能化改造,跟踪设备的整个使用过程,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

“以前在生产线上,我们一个工人只能同时控制12台设备,经过智能化改造后能控制20台。”该公司总经理助理邓世春介绍,目前公司智能化项目一期设备已全部完成改造,并于今年5月完成项目验收,二期数字化车间已经启用,近百台设备实现正常运转,基本实现批量化生产。

依托联网改造,顺络迅达实现了大数据+智能制造,在设备动力、人员效率等方面提升了20%,产品合格率提升了25%,企业实现了提质增效。

邓世春说,在此基础上,顺络迅达下一步将进行黑灯无人化车间的建设,“实现生产现场没有人,只有极少的管理人员在系统后台管理,车间仍然能正常运转”。

为此,顺络迅达计划投资3到4亿元进行设备升级改造,争取在2020年完成整个无人化车间建设。

05贵州轮胎

智能化稳住“行业前排”地位

8月31日,中国橡胶工业协会《中国橡胶》杂志发布2018年度中国轮胎企业排行榜,贵州轮胎股份有限公司在58家轮胎企业中位列第十。

站在“行业前排”的贵州轮胎,近年来把发展智能制造作为主攻方向,运用大数据、智能化,不断推进产业优化升级。

9月13日,记者来到位于贵阳市修文县扎佐工业园区的贵州轮胎工程子午胎分公司,伴着生产车间里机器的轰鸣声,分公司计划主管杨正大用个人账号登录生产流程智能管控系统,对一些生产参数进行了修正。

“相比以前用纸笔和卡片在每条生产线安排生产计划,现在省时又省力,还能提高产品合格率。”杨正大告诉记者,录入公司销售需求数据后,这套智能管控系统能准确自动生成各车间各条生产线的生产计划,工人们据此就可以及时完成生产任务。

记者在半部件车间看到,每一件生产物料上都贴有条形码,所有条形码已全部录入智能管控系统中,工人在使用任意生产物料前都必须用系统扫描其条形码,只有与本步骤生产计划相吻合的生产物料才能用于该步骤的生产。

“这样做的好处是避免人工出错,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提升产品质量。”工程子午胎分公司生产部总监袁艺介绍,生产流程智能管控系统从2017年9月起开始试用,到今年8月已全部取代过去的生产管控模式。

生产信息化管理、设备物联网和设备健康管理系统、智能物流、生产过程数据采集分析……随着生产线的智能化改造,工程子午胎分公司半部件产能从3000条提升到了5000条。今年上半年,贵州轮胎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7.79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37.95%;同期劳动生产率提高近20%,单位产品能耗下降12.5%。

“轮胎行业是充分竞争性行业,竞争的不仅是成本、质量,还有生产效率和精益管理。”贵州轮胎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王鹍说,作为贵州省大数据+工业深度融合试点示范企业和行业内的老牌企业,贵州轮胎面对激烈的行业竞争,只有以智能化、信息化为基础推动公司高质量发展,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06贵安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

大树底下好乘凉

贵州吉利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整车产业化项目基地生产线。(当代贵州融媒体记者 张丽 / 摄)

9月12日,在贵安新区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福爱电子FAI计量单元产业化项目生产基地一楼生产车间内,数条机械臂运转自如,整条生产线仅靠4名辅助工人,每天就能生产1000件柴油机SCR后处理系统计量泵。

“这个计量泵集合了体积小、成本低、消耗少等特点。”福爱电子(贵州)有限公司工程部经理徐露明告诉记者,他们简化后生产的计量泵将使柴油机SCR后处理系统在使用中可靠度更高。

上述系统是福爱电子FAI计量单元产业化项目的主打产品福爱电子体系FAI计量单元体系之一。该项目已投用的生产线采用“工业4.0”技术,通过车辆控制器核心技术构建互联网大数据平台,实现智能制造和运行,拥有100余项发明专利,技术水平达到世界领先。

FAI技术体系的产业化生产将改变中国内燃机制造产业缺乏核心技术的局面,打破德国和美国在全球柴油发动机前后处理系统核心零部件制造的垄断。

除了福爱电子,园区其他高端制造业企业同样硕果累累。

贵州长通电气有限公司上半年完成总产值6500万元,同比增长34.31%,并引进纵旋移开式户内交流金属封闭开关设备,实现数据化管理操控以及智能化转型;亚玛顿光电材料有限公司今年上半年实现销售产值约3亿元,并通过技术创新,制造出成本更低、寿命更长、使用更方便的超薄双玻太阳能组件……

大树底下好乘凉,这些企业取得良好成绩离不开园区的支持。

为解决企业的技术和融资难题,园区积极指导企业开展省工业和信息化发展专项资金申报工作,帮助企业与金融机构搭建融资洽谈桥梁。

为营造更加优良的营商环境,促进企业进一步发展,园区根据现阶段规划建设情况,制订了《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三年攻坚行动计划》。

为加快企业“智造”水平提升,园区还制定了相关考核办法,对企业生产智能化及技术创新等方面进行细化打分,对表现突出的企业进行奖励。

贵安新区经济发展局经信处处长韦腾波介绍,园区将用足新区软硬件环境及优势,密切对接“工业4.0”“中国制造2025”,助推企业智能制造能力不断提升。

图为贵安新区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内的超级充电桩。(谢佳杰 / 摄)

智能制造的五种模式

1离散型智能制造

生产过程中基本上没有发生物质改变,知识物料的形状和组合发生改变。属于离散型的典型行业有机械制造业、汽车制造业、家电制造业等。

2流程型智能制造

通过对原材料进行混合、分离、粉碎、加热等物理或化学方法,以批量或连续的方式使原材料增值的制造模式。主要包括石油、化工、造纸、冶金、电力、轻工、制药、环保等多种原材料加工和能源行业。

3网络协同制造

充分利用Internet技术为特征的网络技术、信息技术,实现供应链内及跨供应链间的企业产品设计、制造、管理和商务等的合作,最终通过改变业务经营模式与方式达到资源最充分利用的目的。

4大规模个性化定制

集企业、客户、供应商、员工和环境于一体,在系统思想指导下,用整体优化的观点,根据客户的个性化需求,以大批量生产的低成本、高质量和效率提供定制产品和服务的生产方式。

5远程运维服务

远程运维服务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装备融合集成创新和工程应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打破了人、物和数据的空间与物理界限,是主动预防型运维、全生命周期运维和集成系统运维在集中化、共享化、智慧化趋势下的集中体现。

猜你喜欢
生产线贵州智能化
Fanuc协作机器人在自动化装配生产线上的应用
智能化战争多维透视
上GMP生产线!原料产能翻番!这家玩了18年“菌”的江苏企业又有什么大动作?
迈向智能化:艺达电驱动高端制造之路
探讨智能化技术在电气工程自动化中的应用
论智能化技术在市政工程中的典型应用
“齐”心“鲁”力,助力“多彩”贵州
特斯拉将改造生产线 提升Model Y产量
解读“万马如龙出贵州”
一季度泛高安产区增加7条生产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