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抗战时期根据地冬学运动的群众动员性质

2018-11-16 09:00张晋
决策探索 2018年20期
关键词:边区动员根据地

张晋

冬学是中国农村在农闲时节开办的季节性学校,也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一种重要的教育形式。它是根据地民众集中学习中共政策、文化知识和战争形势的重要途径。抗日战争时期,冬学运动的成功开展有力地推动了根据地民众对抗战的积极参与,同时也进一步奠定了民众对中国共产党革命政权合法化的认同基础。因此可以认为,抗战时期的冬学运动是带有强烈的群众动员、社会动员性质的文化普及性教育。学界目前不乏有关冬学运动区域史的研究,但聚焦于群众动员性质的文章尚属罕见。本文以晋冀鲁豫边区为例,旨在考察抗日战争时期该地冬学教育的群众动员性质及所产生的影响。

一、冬学的兴起:以识字为中心的农民知识普及再教育

晋冀鲁豫边区是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华北开辟的规模最大的抗日根据地,也是抗日战争的重要战场之一。根据中共中央的方针,1937年11月,中共冀豫晋省委提出:“在民族革命战争中要当仁不让地掌握临时地方政权,执行抗日救国的革命纲领”“训练教员、学生、在乡知识分子,使他们参加抗日。”1938年3月,中共冀豫晋省委在建立太行根据地的会议上提出了“开办学校,救济失学儿童,组织进步教师编写课本,发展社会教育,在各村建立救亡室……”,至此,作为社会教育重要形式的冬学在各根据地开始出现。

晋冀鲁豫边区冬学运动的初创阶段是从1938年冬到1939年春。早期的冬学运动,首先强调的是迅速提高根据地民众的政治、文化水平,使他们能够达到当时的战争形势的要求。其次,注重教育他们必要的政治常识和简单的军事知识,目的在于动员群众积极参加抗战。出于战时环境的深刻影响,根据地冬学大多以爱国动员和社会改革为主题。尤其是带有群众动员性质的政治教育,切实保障了中共主流意识形态的合法性。但在抗日戰争爆发以前,根据地的农民在受教育方面,大多仅停留在农闲时识字认字而已,冬学在兴起阶段未如预期一般形成学习热潮。

总体来说,冬学在晋东南部分一些较为巩固的地区开展得较为顺利。其他地区的冬学运动虽然在规模和影响程度上尚未达到理想的效果,但也如星星之火,渐成燎原之势。

二、运动的发展:政治学习、民族意识教育嵌入冬学运动

自1939年起,晋冀鲁豫边区的冬学运动进入巩固阶段,这一阶段持续到1940年年末。根据地的冬学在这一时期着重强调民族意识和政治常识的教育。其重要特点之一就是内容与当时的中心工作紧密结合,且开展形式多样。无论是运粮工作、拥军工作,还是新年文娱工作等,都强调与冬学的结合。在对敌斗争紧张时期,根据地教育结合对敌斗争的需要,强调关于“反资敌”“粮食战”“除奸反特”“清室空野”等时政方面的内容;在扩军时期,则讲抗战人士杀敌保家、英雄战斗的事迹和日军的种种暴行;在拥军优抗时期,教育的内容侧重于军民的血肉关系等;在斗争中,为反对奸特分子搞鬼,冬学过程中连续进行反法西斯教育,克服农民落后思想,提高其阶级觉悟,以激发农民的斗争情绪。

三、遇到的困难:战时教育模式的张力与限界

在整个抗日战争时期的冬学运动中,对政治教育的强调贯穿了社会教育的始终。带有强烈政治色彩的冬学成为中共对民众进行动员的有力手段。但同时,片面、机械地强调“以政治教育为主”,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民众参与冬学、继而参与抗战的积极性。冬学的张力与限界,在1941年至1943年晋冀鲁豫边区抗战困难时期体现得尤为明显。

1941年,由于中国敌后抗日游击战争进入极端艰苦、困难的时期,晋冀鲁豫边区的冬学运动也进入了困难阶段。这一时期的冬学在强调政治教育的基础上,严密配合当前的战争情况与外部环境,并成为反“扫荡”斗争中有力的一部分。从1943年7月起,晋冀鲁豫边区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加强时事教育的决定,普遍开展了时事教育运动。时事教育旨在增强根据地群众对于抗战胜利的信心,向人民宣传依靠中共是赢取战争胜利的唯一正确途径,从而确保民众对中共政权以及各项政策最大限度的支持和认可。作为战时教育模式产物的时事教育,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灌输色彩,以及鲜明的政治鼓动性和阶级性,对根据地广大民众起到了十分可观的动员效果。

冬学运动作为一种广泛的社会教育,在抗战时期受到了政治需求的限制,导致一定程度上的泛政治化和过分实用化。在战时环境下,对于政治教育的强调固然存在迫切性和必要性,但事态若向片面化和极端化发展,一切仅从眼前需要出发,不但从长期来看会造成教育的短视和片面性,即使在当时也影响了冬学运动群众动员性质的实际收益。这一战时模式的限界具体表现为,在冬学运动过程中,片面、机械地强调“以政治教育为主”,从而形成了空洞、呆板、党八股的教育内容,忽视了识字文化教育与政治教育的联系,尤其是在群众的实际运动方面。比如,只是空洞地讲“今年打败希特勒,明年打败日本”,而未能联系到解决群众眼前的实际问题。这就导致民众在上课时感到枯燥无味,使动员效果大打折扣。在识字文化教育方面,因为和政治教育与实际运用脱节,只是单纯地识几个字,无法激发群众学习的兴趣,其结果是教员讲得口干舌燥,所起到的效果却不甚理想。针对这些情况,中共在坚持“以政治教育为主”的前提下,关注政治教育的具体内容,由近及远、由具体到原则地联系到群众的切身问题,多讲报纸上的新闻或当地的斗争故事等。在识字文化教育方面,既照顾到群众的实际应用,同时联系到政治教育。由认识单字到联成句子,再到成段,从而说明一个独立性的政治问题。有些地方为解决这一问题,将政治内容编成了歌曲,群众在学习唱歌的过程中识了字,也了解了政治内容;或用娱乐晚会、问答晚会等方式进行教学,从而提高了民众学习的积极性。

四、后期的提高:民众教育的全盛时期

晋冀鲁豫边区冬学运动的提高阶段自1944年始,一直持续到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由于外部战争形势的改善,抗日根据地建设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这一时期的冬学运动,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都有很大的提高,各地的冬学开展得有声有色。

这一时期的冬学教育内容也有了明显扩充,不仅重视政治教育,还十分重视文化科学知识和专业技术等方面的教育。如在晋冀鲁豫边区成立了许多干部学校,根据民众的现实需要来开展社会教育,还向广大群众讲授各种科学知识和专业技能,逐步提高他们的综合水平。1944年10月,晋察冀边区政府发出的《关于开展冬学运动的指示》指出,冬学运动应以提高群众文化为中心,并开展识字运动。同年11月,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太行军区发出了《关于开展冬学运动的指示》,要求部队要积极参加冬学运动,并帮助驻地农村开展冬学运动。冬学运动和部队、普通学校教育等联系起来,开展互助合作。至此,晋冀鲁豫边区的冬学运动更加成熟,边区的社会教育进入全盛时期,民众大范围积极入学,许多季节性的冬学发展为民校。冬学组织灵活多样,内容涉及农业、工业、畜牧业、科学技术等许多方面,充分发挥了自身的优越性,广大群众紧密团结在一起,成为根据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五、抗战时期冬学运动群众动员性质的评价

抗日战争时期的冬学运动,已不仅仅停留在民众教育的层面上,而是“教育和提高群众的有力武器”,是“群众性的运动”,是“严重的政治任务”。关于其群众动员性质的评价,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

第一,农民话语无产化与中国教育农民化的双向重构。战争教育了人民,人民赢得了战争。抗战时期根据地的冬学是农村的、战争动员的、统一战争的,是同封建迷信思想搏斗的,是走向新民主主义道路的。它深入农村,启发了广大群众的思想觉悟,提高他们的政治文化水平和抗战胜利的信心,活跃了民主空气,促进了军民团结,有力地破除了在农村广泛存在的封建迷信思想,成为动员广大群众巩固抗日根据地、坚持抗日战争到最后胜利、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强大思想动力来源。

第二,丰富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民主主义教育理论宝库。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教育原理和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教育原理的指导下,晋冀鲁豫边区的冬学运动体现出了具有革命特色的、前所未有的教育经验。这场运动带来的深远影响,是任何一个教育工作者凭借一己之力无法完成的。这种完全崭新的教育模式不仅在当时的战争中显示出了无比强大的生命力,也为新中国社会主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准备和借鉴。此外,文化知识的传播与政治教育的结合、课堂教育与生产劳动等实际相结合等,都较为全面地迎合了政治需求与学员的学习需要,使得参加冬学的学員在提高知识水平的同时,增强了民族观念,提升了爱国主义思想,是战时教育模式值得借鉴的方式。

第三,学习组织的多样性和学习方式的复杂化是保证动员效果的关键所在。战时冬学的教育模式非常便于操作,其学习组织的多样性、学习方式的复杂化,使其成为投资小、见效快、收益大、灵活性强的教育模式。例如,为了尽可能广泛吸收各阶层、各年龄段的广大群众参加,冬学分为全日制、半日制和夜校3种形式。学员们在冬学期间展开发言讨论,进行互教互学,并针对学员的特点安排教学的形式。此外,还利用已入学的群众去动员未入学的群众,利用这一处的经验去推动发展其他地区,在村与村之间甚至还发起学习的竞赛,保证不让应当上冬学的人站在冬学之外。这在提升学员参与性的同时,也增强了民众学习的热情。

六、结语

抗日战争时期晋冀鲁豫边区的冬学运动,以教育革命的方式完成了对边区民众的教育。中共借助这场冬学运动完成了对民众参军参战的动员,达成了民众对中国共产党革命政权合法性的认可。这场特殊的战时模式教育,成为抗日战争时期对敌斗争中强有力的一部分,带有强化的意识形态灌输色彩,起到了群众动员作用,也为后世带来了许多借鉴。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

猜你喜欢
边区动员根据地
闽北革命根据地从这里走来
国防动员歌
中共根据地反缠足依据的演变(1928—1949)
国防动员
徐向前重视川陕根据地有线电通信建设的回顾与思考
抗美援朝战争动员的回顾与思考
战斗在皖浙赣边区的刘毓标
陂孝礼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创建
《中共闽浙赣边区史》出版发行
抗日战争时期的鄂皖边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