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房屋的三次变迁

2018-11-17 22:27刘广君安徽
党史纵览 2018年7期
关键词:草屋小楼楼房

○刘广君(安徽)

小楼落成了。手扶着雪亮的不锈钢扶手,脚踏着美观大方的大理石铺设的楼梯步步登高,我心潮澎湃;坐在软绵绵的沙发上休息,干活的劳累一扫而光,举头仰望繁花似锦的吊灯,我感慨万千——对比过去,我们生活的变化如日东升。眼前舒适的生活状态,过去做梦也不敢想会出现在农家。

我家地处皖东北偏僻农村,在那一个工值仅3角多钱的大呼隆年代,全庄20余户人家,难得有一家有像样的房屋。低矮、陈旧、灰蒙蒙的土墙草舍,是当年人们住房的真实写照。拥有4个小孩6口人的我们一家都挤在20平米左右的小屋内,还是连房带灶的。室内光线暗淡,黑不溜秋,以致白天进屋找东西,还得点亮小煤油灯。就是这样简陋得不能再简陋的泥草屋,因日久失修,遇到雨天,时常还得用几个瓦盆来接屋上的漏水。有句顺口溜说道:“泥草房,黑小屋,遇到下雨老婆孩子看着哭。”因为草屋是连房带灶,墙壁、屋顶被烟火熏得黑迹斑斑灰蒙蒙一片,有时你刚一掀开锅盖将饭盛到碗里,一团烟灰便不请而至,落在锅内或碗里,让你无可奈何。到了秋冬,朔风一刮,屋顶上的灰草签又不免被成片成片掀揭卷跑,让你伤透脑筋。这样的泥草屋伴随着一代又一代人度过了多少春秋,谁也说不清楚。房子,房子,这栖身遮雨的人类避风港,生存空间,何时才能变成舒适、明亮、休闲自得的好去处呢?农民是从不吝惜汗水的,坦率地说,过去的汗水或许比今天流的还要多,但一直以来农民们连起码的温饱问题还没有解决,谁还会有心思、能力去考虑其他事情呢?

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凭借改革开放的春风,随着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等一系列富民政策的实施,农民自主经营催生了农村的显著变化。仅以种粮为例,同样的土地,同样的人,这时候仅三四户人家所收获的粮食足足顶上甚至超过大呼隆时期全生产队集体所收获的粮食,改革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人们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眉开眼笑,腰杆也直了。粮多钱多,农民手头宽裕了,首先想到的是要尽快改变人居环境。村民自发组织起一个建筑队,互帮互助,仅两三年光景,利用农闲之时,我家和其他农户一样全都翻建了新房。多少年来那低矮、陈旧的泥草屋全部消失,映入人们眼帘的是较为宽敞的砖打根、砖抗檐、瓦苫顶的泥瓦房,俗称土墙瓦顶。此时的房屋虽说还不那么精致,但比起过去那低矮、阴暗的泥草屋来讲可阔气大方得多了。生活起居上了一个台阶,有了明显的变化,心中增添了无限的喜悦,这是我家住房的第一次变迁。

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国家的变化日新月异,厂矿企业如雨后春笋,房地产开发遍地皆是,找工挣钱的门路、机会,越来越广,越来越多,农村百姓也一改惯例,打破单一、传统的以种田为生的经营方式,许多青壮年劳动力在农闲时流向城市打工挣钱,好多小伙子、姑娘们则变成了“非农业”,长年在外打工,当然我家也不例外。我家的收入、生活水平和广大农户一样,也芝麻开花节节高。千禧之年,一处崭新的“大出厦”砖瓦房农家小院在我家原址上拔地而起。如果说第一次建房砌墙使用泥土、木料还有旧的痕迹的话,这第二次翻新建房则突显一个“新”字,且与泥巴无缘,房屋从下到上清一色的红砖红瓦,水泥砂浆合缝,水泥砂浆粉墙,外加涂料刷白。如此施工,不仅墙体结实美观,同时屋内也显得清净明亮,堂前檐下特留有宽1米有余的走廊,这就是我们当地通常所说的“大出厦”。院内还砌了小花园,花卉品种虽不算多,但一年四季常青。小院虽非豪华气派,但也算得上幽静、雅致,过去从不光顾的蜜蜂、蝴蝶也开始常在花丛中飞来舞去,令人心旷神怡、陶醉其中。记得在我家大瓦房落成后的翌年正月里,一位在外工作的表兄来到我家,他环顾窗明几净的房间,颇有感触地说:“多年不见,如今你家是鸟枪换大炮啊!”

改革开放,国运昌盛,老百姓受益匪浅。就在前年春天,由于儿子的婚房需要,我家一幢钢筋混凝土做框架、别墅式的三层小楼在庄头又拔地而起,颇为壮观,这是我家第三次建房了。房子是越建越大,规格越来越高。小楼坐北面南,设计别具一格,突显美观、大方、实用的构思;客厅、卧室、卫生间等应有尽有。2米高宽见方的铝合金玻璃窗分别安装在正门两旁,阳光可直射进卧室内,四组合咖啡色铝合金大门嵌着厚厚的、透明的有机玻璃,近观堂内摆设一目了然。二楼楼面呈凸型,东西两首设计有宽1米长4米、相互对称的两个阳台,可供人走动、远眺,阳台边沿安装有锃亮的不锈钢护栏。三楼顶层砌有东西互为对称的两座小阁楼,阁楼每个角上都嵌着精美的陶瓷小鸟作为装饰,惟妙惟肖,栩栩如生,远远望去,让人真以为是小鸟在上面栖息。两个小阁楼之间有不锈钢护栏扶手及阳台,在此远眺,无限风光尽收眼底。楼顶苫盖着棕褐色玻璃瓦,在阳光下流光溢彩,闪烁生辉。小楼面南的墙体上从下到上贴满了乳黄色瓷墙砖,线条横竖有序显得醒目、端庄。大门两旁贴有我自撰自书的一副对联,上联是:改革歌歌改革,共产党降祥云恩泽千千户;下联是:农家乐乐农家,老百姓得实惠幸福万万年。

2006年元旦,国家正式取消农业税,我曾写过一首小诗《零六元旦有感》:“特大喜讯传全国,零六元旦永记住,农税条例今废止,种田从此免交赋。皇粮国税今废除,免交农税还贴补,历朝万代绝无有,政策独到万家福。改革开放国家富,国家富强民食足,小康社会日临近,祖国万岁民高呼。”

改革开放的红利让老百姓共同分享,富民政策让我们确实尝到了甜头,住楼房再也不是城里人的“专利”。前不久我粗略计算了一下,全庄近70户人家,已建有楼房30户,在县城或外地购买楼房有23户,正在酝酿自建还是购买楼房的有9户,已享受政府危旧房改造补贴的有5户。鸟瞰全庄,一栋栋大瓦房农家小院在庄内有序落座,一幢幢别墅小楼在庄内排排耸立。昔日的土墙茅屋草舍早在20多年前已不见了踪影,就连那曾一度被人欣赏、名噪一时的小瓦屋也被淘汰,将成为历史。40年来,目睹我家与我的乡邻住房的一次次变迁,如果用一句准确无误的语言来表述的话,那就是翻天覆地!

国穷民则穷,国富民当富。一个人、一个家庭的命运是和祖国休戚相关的。一个家庭居住环境的巨大变化,不正是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的光辉历程的见证和缩影吗?面对房屋的三次变迁,面对生活质量的霄壤之别,我深有感受,没有改革开放,国家绝不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迅速富强起来并迈入世界大国之林,老百姓也绝不可能安居乐业,过上如今的幸福生活。从破旧的泥草屋到土(墙)瓦(顶)屋,到崭新清一色砖瓦房,再到楼房,40年历史长河是短暂的,但对于脸朝黄土背朝天,过去连饭都难吃饱的农民来说,这种变迁就是一个奇迹!而推动这个奇迹出现的,应归功于中国共产党的英明决策,归功于伟大祖国的改革开放。

猜你喜欢
草屋小楼楼房
楼房
“方宅十余亩”到底豪不豪?
袁小楼艺术作品
山村夜色
逃跑的楼房
楼房魔方
拜谒杜甫草堂
海草屋:老黄岛的故事
小楼一夜听春雨等
我喜欢你,不只是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