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素材运用十技法

2018-11-17 05:46王学华
新高考·语文备考(高三) 2018年1期
关键词:材料文章

王学华

写文章离不开材料,缺少材料,再才华横溢的人也难以写出美文佳作。材料的质量决定着作文的质量,高考作文尤其如此。一道作文题,立意的角度区区几个,能够在材料的运用上技高一筹,无疑是一种明智的选择。作文要写得新颖别致,立意固然重要,选材用材同样重要。如果所用材料别出心裁,让阅卷者眼前一亮,耳目一新,文章定会获得高分嘉奖。同学们在选材时一定要精心挑选、严格审查,确保材料的针对性、真实性、新颖性、典型性。作文材料的选择和运用,主要有以下几种技法:

1.点面结合法。所谓“点”,即典型性的材料,能够深刻体现主题和观点的材料。对这样的材料要进行细致描写,深入分析,作为详写的材料。所谓“面”,即指一般材料,只起辅助作用,应以概述和列举为好,作为略写的材料。点面结合,能使文章在思想内容上既有深度,又有广度。如果在议论文中运用点面结合法,这个“点”就是能够有力论证论点的某个事例,这个事例就要详写;“面”就是与“点”内容相映的,同样具有针对性、典型性的一般事例。这些事例人尽皆知,所以只需提及略写即可,以使文章充实饱满,增强说服力。此法适用于考试时见到话题或题目后,一时想不到那么多可用的事例,这时,可从想到的那些与论点相切近或相一致的有限的事例论据中,选择自己认为较典型、把握较全面的事例论据稍作详细叙述,并加以挖掘,与之相关的其他事例论据则可简笔带过做次要叙述。

如一篇论“挫而弥坚”的观点的作文,作者先举了爱因斯坦成才的事例做重点论据,然后写道:

正是挫而弥坚的奋进精神,使爱因斯坦终于成为举世闻名的大科学家。由此,我还想到达尔文长达8年的环球考察;爱迪生经过几十万次试验,才有了那造福人类的一千多项发明;玄藏艰苦卓绝的印度取经之行;还有中国乒乓的姑娘们用汗水换来的胜利。

这段文章的材料点面结合,“面”的事例纵横交错,有古有今(纵向),有中有外(横向),思路清晰,说服力强。点面结合,是作文运用材料典型性与丰富性的结合,是详写与略写的结合,具有较大的实用价值。再来看下面的文段:

看,共享单车、共享充电宝便捷了人们的生活,呼啸的高铁和轻轨拉近了城市与城市的距离,支付宝和微信支付等移动支付手段逐渐取代了传统的货币交易,许多人只需一个手机便可行遍天下;屠呦呦提取出了造福人类的青篙素,诺贝尔奖是对她的嘉许,亦是对我们民族的期许;在即将到来的2018年,我国研发的嫦娥四号或将着陆月球的背面……中国的科学产业,每一项的革新和创造,无不在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添砖加瓦。

——2017年高考全国卷Ⅰ佳作《江山如此多娇,与尔一竞风流》

文章通过“点”例——共享单车、共享充电宝,支付宝和微信支付,屠呦呦,嫦娥四号;“面”例——“中国的科学产业,每一项的革新和创造”,采用“点面结合”的方法,写出了中国社会发生的巨大变化。

2.素材组团法。素材组团法,就是将多个素材进行合理、巧妙的组合、搭配,成为有机的整体。古人说,“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其意是说一个优秀作者在行文时,要有驱遣天地万物的气魄。这句话启发我们,在作文时要善于运用多种材料,通过不同材料的搭配、组合,可以形成表现主题的“合力”,既可以是同类列举,铺排陈述,也可以是正反对比,强调差异,如此,通过素材组团的方法剖析事理,阐发观点,文章才能显得丰富充实,厚重大气。如下面的文字:

《朗读者》作为今年最为热门的节目,也毫不掩饰地展现出了这“人生三本书”的价值。你看主持人董卿饱读诗书,富有哲思的话语张口便来,这是“有字之书”的力量;女诗人余秀华拖着病体站在舞台上朗诵,她的诗充满着乡土气息,唤起人们的乡愁,因为她读懂了生活这本“无字之书”,她的人生不需要世人的%A病或赞赏,她自己懂得便好,她有她自己独立的人格;“小江老师”江一燕近十年如一日地走向偏远山村为山村孩子们上课,从未间断,她坚守的是本心,谁能说她的容颜不美,谁又能说她的内心世界不明媚呢?因为她读懂了心灵这本大书。

——2017年高考浙江佳作《读懂“三本书”,走好人生路》

这里就采用“素材组团法”,进行同类叠加,多人组合,作者将董卿与《朗读者》、诗人余秀华和她的诗、明星江一燕低调支教广西小学等三则素材组合在一起,阐明了“有字之书”“无字之书”及“心灵之书”三本书对人生的作用和意义。当然,这里的“同类叠加”,不是指一般连续使用甚至堆砌同类素材的做法,而是指将同类材料进行精要的表述,组合在同一段落中,共同表现同一主题。这样就更能增强文章的力度,使文章呈排山倒海之势,同时又能扩展文章的内容,使文章显丰富多彩之态。

3.正反组合法。在素材的运用过程中,把两种性质、特征截然相反或有差异的两类素材加以对照、比较,从而推导出它们之间的不同点或差异点,并通过比較来讲清道理,阐明事物本质的方法,这就是正反组合法。在议论文、记叙文的写作过程中,巧妙灵活地运用正反组合法,可以使议论文观点更鲜明,论证更有力,也可以使记叙文行文更生动、意蕴更丰富。

正反对照式有“纵比”和“横比”之分。发生在同一时期、同一区域的两种性质截然相反或有差异的事物进行的比较,叫作“横比”;同一事物在不同的时间、地点的不同情况的比较,叫作“纵比”。运用正反对照式,目的是通过两个方面的比较,对错误的或者有差异的事物予以否定,对正确的或者好的事物予以肯定,并突出说明其中一个方面的正确性。写作中往往是对一个方面用墨多些,作为论述的重点,另一方面起着烘托、陪衬的作用。如2017年高考全国卷Ⅰ佳作《知与不知的记忆》中的片段:

与对共享单车的无知相比,我对空气污染却有着浓厚伤感的情绪。凡事物极必反,社会灿烂丰富的今天,空气污染是近年来我对社会的强烈记忆。如果说当年骑着单车飞驰在野外,蓝天白云下的自由身影是那么的诱人,至今让人憧憬,那么,如今无事时的独处斗室却成为生活的常态。偶尔出外,大街上人们的面目都因口罩的遮掩而模糊,怔怔的目光尽是对周围的冷漠,以及由此诱发的人与人之间的隔膜与紧张。与青山绿水久违的我们,在孤独排徊中无处归依。

还记得柴静的《穹顶之下》视频,在社会的日新月异中,触目尽是灰暗的天空与大地,这种记忆是灰色的,人处其中说不出的压抑和窒息。于是,我总会老是忆起过往,想想少年时的蓝天白云,留恋着往昔的困苦生活,还曾细数着我生活中的自行车,以及车上曾经让我羡慕的身影,还有那身影在车上高低起伏、左拐又撇的趔趄样子。

而如今,我的人生早已随社会和大众一起向前飞驰,日子也是在五彩缤纷中让自己眼花缭乱。在日渐繁复中,往昔的点滴总会在不经意间涌上心间,那份单纯的记忆是如此鲜明,我正好用它来稀释着天地之间的那种灰蒙与嘈杂。

考生选择的关键词是“共享单车”和“空气污染”,选用素材上呈现出纵向对比的形式。关于“共享单车”的素材,作者并不是去论述它的作用与价值,而是回忆少年时期骑单车的情景,在愉快的生活中,感受空气的清新与环境的优美,然后与现在的空气污染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关于“空气污染”,作者引用柴静的纪录片《穹顶之下》作為由头,引出当今社会沉重的环境话题,阐明灰色的记忆带给人们的是伤痛与悲哀,唯有单纯的记忆是那样美好与珍贵,两种记忆形成对比,在对比中揭示空气污染的危害性,阐明灰色的记忆带给人们的伤痛,强调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从而引起人们的警惕和重视,担负起建设美丽中国的重任,具有一定的启发性。

4.新颖独特法。在作文中,我们经常发现同学们在选取材料方面走“寻常路”,以致所写文章人云亦云,千人一面。有些材料人人皆知,就同一题目写作文时,许多人往往会不约而同地想到这些材料。用雷同的材料写出来的文章肯定是缺少新意。因此,选材时要尽量避开人们容易想到的材料,尽量选取别人不容易或不能够想到的材料。具体写作时不妨遵循这一原则:一下子就想到的材料,往往是别人也容易想到的,不要轻易选用;稍加思考就能想到的材料,也别急着使用;再三思考之后才想到的材料,往往才是独特的。

“材料新鲜”是高考作文对材料的要求之一,材料新颖独特,文章才能引人人胜。用鲜为人知的奇闻轶事取代寻常旧事,会给人耳目一新的感受。如2017年高考广东佳作《月河镇的一天》的片段:

市集上传来的叫卖声,声声入耳,各类早餐的香味牵动着早起赶集者那疲惫的胃。“滋滋”,食物在油锅里翻身,发出阵阵声响,那是杂菜香煎包,早餐的必备。“咕噜咕噜”,文火上的瓷煲里是滚着新鲜鱼片的白粥。加入几撮姜丝,撒上几粒细盐,入口满满是鱼香味。

镇上的人谁都认识谁,生得俊秀的小孩儿总被相识的阿姨们塞给各类早餐。“拿着吧,小心别俄着。”这是月河镇日常的交流,人情在早上的晨光中尽情地表现出和谐友爱。

中午,太阳渐渐高升。每家每户的厨房都准备了各式各样的食材,自家后院种的各种蔬菜都会在这里变样。切片,切丝,腌制,下锅,翻炒,调味,收汁,上盘。

每到这时候,香气又再一次飘满整个小镇。门前的大黄狗都张开了口,馋得深深吸一口。嗯,有宫保鸡丁,清蒸鲈鱼,鱼香茄子,啊,还有那甜酸猪蹄。

家里的小孩这时都会帮忙摆碗筷,等着菜肴上桌,迫不及待地对家里的长辈说一句“起筷吧”,便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吃着碗里的还望着锅里的,满脑子都在想怎样吃得最多最好吃的。

下午,烈日当空。镇里的人们躲在家里凉快。有些老人坐在树下的藤椅上,听着那收音机里咿呀咿呀的京剧,不成调地跟着哼唱,不时点点头,挥挥手,想象自己便是那剧中的人物,收复江山,气吞江河。小孙子尚不懂事,摇着老人的手臂问道:“姥爷,这是什么调子?”老人笑嘻嘻地道:“小滑头,这是京剧,咱们国家的国粹。”小孙子又问:“什么是国粹,可以吃吗?”天真烂漫的样子引得老人大笑,“国粹是国家的宝贝,不能吃。”“但能听对不对?那我以后去学,学了唱给姥爷听好不好?”小孙子的一番话让老人十分暖心,抱在怀里连声称好。

晚饭后,作为娱乐活动的广场舞在小镇的中心广场开展了起来。相识的人们聚成一片跟着节拍舞动了起来。无论男女老少,都在展示着自己的舞姿,引得他人喝彩。

这篇文章以小乡镇呈现大中国,以小场景折射大背景,选材新颖独特,构思巧妙。文章通过描述月河镇的风貌人情,巧妙地串联起三个关键词“中华美食”“京剧”和“广场舞”,准确充实地反映了人民生活的富裕幸福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友爱,笔端饱含深情。主体部分以时间为线索,依次描述了月河镇人民一天中不同的生活场景,每个场景的描述都特别注重细节,具有很强的画面感,如对早餐的描写,小孙子和姥爷的对话等,真实细腻,体现了作者细致观察生活的能力。

5.与时俱进法。由于对社会热点关注有限,有的同学在作文时多选择运用历史题材,到古代人物那里去讨救兵,参与“思故之幽情”的大合唱。当然,此类题材的作文“精品率”也特别高。但见得多了,也就咀嚼不出多少新鲜来。隔夜好茶不好喝,干花不如鲜花美,“李杜文章万古传,至今已觉不新鲜”,作文材料如果老是陈谷子旧芝麻,谁会喜欢呢?“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时代的进步一日千里,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选材应当与时俱进,用当今新事取代陈年往事,文章才会具有时代感和现实性,才会给人带来惊喜!如下面的文段:

这是一个风云变幻的时代,英国“脱欧”昭示着全球旧秩序的岌岌可危,特朗普的新政则拉开了新时代不确定性的帷幕。而就在此时,远古的丝绸之路上再次响起清脆的驼铃。中国携手沿线伙伴,为干旱的大漠汇入一缕缕甘泉,各国积水成渊,汇聚成一条和平与发展之河,为热浪侵蚀的沙漠送去清凉。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21世纪战略中的重要一步。我们背负着“复兴中华”这一沉重却坚定的理想,在国家棋局上走出“新丝路”这至关重要的一子,这体现了中国作为有责任有担当大国的和平崛起,更是对“永不扩张”诺言的庄严履行。一带一路,惠及的不仅仅是中国,更多发展中国家将从中获益。发展本国,兼顾他国,这是我所认识的中国。

一带一路是中国倡议,而高铁则是承载一带一路计划的载体。中国高铁,是“中国创造”技术“走出去”的世界名片。极高的速度、可靠的安全性、尖端的高新技术,都彰显了中国不再受困于“国际流水线”的决心,以及为国攀登“微笑曲线”上游的斗志。一带一路的基本办法是通过扶持周边及沿线国家,大力兴办基础设施来促进各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而高铁正是兴办基础设施的不二之选!于是,一条条钢铁巨龙在非洲、亚洲的版图中飞驰,在新丝路上行驶……这一条条高铁,带动的不仅是各国经济的飞跃,更是各国文化的交流、政治的互信。一根根铁轨,让远在天边的人们握手拥抱,一个个“子弹头”列车,划过黎明的曙光,为沿线的人们带来新的机遇。新丝路上飞驰的高铁、华夏版图内交错的高铁,是我所认识的中国。

——选自2017年高考广东佳作《丝路驼铃驶向和平》

这篇作文,完全是由各类社会热点素材组织而成的,事实论据全部是时政热点素材。在文中,不仅有21世纪的关键词——“一带一路”“高铁奔驰”,更有“英国‘脱欧”“特朗普新政”等时政热点素材,这些素材,都来自当前的社会生活,是最新鲜的材料,贴近现实,时代感强,与作者的思想观点水乳交融,融为一体,一读就感到熟悉而亲切。高考作文运用这样的材料,怎能不使人感到欣喜呢?所以,博得阅卷老师的青睐,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6.旧材新用法。高中学生因阅读面狭窄,知识储备不足,选材往往跳不出教材、文本和历史的积累,喜欢列举“英雄榜”“英烈榜”,文章的材料多是多年来见于各类文章的陈旧事例,如爱因斯坦、爱迪生、屈原、辛弃疾等。这些旧例如何翻出新意,写出深情?考生在使用这些材料时,如果能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信念,努力用鲜活的语言将材料精心打磨,认真梳理,巧妙组合,也能使旧例的“含金量”大增。

不过在使用旧例时,要注意善挖掘,广联系,精表达,巧链接,求新,求深,求准,求紧。特别是运用课内素材等旧材时最忌的是俗、滥。一定要避开大家熟知的,或从细微处挖掘,见常人所未见,或联系背景与现实,发前人所未发,或借他山之石击出奇异的火花,从而达到化腐朽为神奇。如2016年高考湖北佳作《怀容误之心,成大美格局》:

管夷吾举于市时,若无鲍叔牙对其之前过错的容纳与规劝,他又怎能在东周列国的舞台上崭露头角,成就千秋英名;“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负荆请罪的廉颇千古流芳,正因相如之容误,方有赵国文武双全的王者格局。古往今来,身清如玉、毫无瑕斑的完人少之又少,更多的,是那在容误之心与规劝之言下抬头向前,于温暖和宽厚中成就大美格局的“非满分学生”。

上述文段运用“管夷吾举于市”一则材料突出所受到的容纳与规劝,“负荆请罪”一则材料突出“相如之容误”,这两个例子很好地证明了“以包容之心对待世间万物”的重要性,这确实是作者的精妙点化,给人以完全新的感受。这样的化用“旧材”,就会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7.发散思维法。发散思维亦称扩散思维、辐射思维,是指从已有的信息出发,尽可能向各个方向扩展,不受已知的或现存的方式、方法、规则和范畴的约束,并且从这种扩散、辐射和求异式的思考中,求得多种不同的解决办法,衍生出各种不同的结果。在素材运用过程中,通过发散思维,我们会找到新的内涵、新的意境,从而得出诸多不同的立意。多维立意之后,我们再对这些立意加以比较和筛选,进而确定使人眼前一亮的立意。如下面的一则材料:

日前,一种名为CRISPR-Cas9的基因组“编辑”新技术由美国化学教授珍妮弗·道德纳和法国人埃玛纽埃勒·沙尔庞捷经过实验发明。这项新技术使得科学家能够更加简单有效地插入、移除和纠正DNA,可以用来治疗遗传性疾病,也可以用来改善相貌或智力等品质,使得“定制婴儿”的可能性变得越来越大。对此,有人欣喜有人担忧。国际生物伦理学委员会(IBC)A,基因疗法可能成为“医学史上的一个分水岭”,基因组编辑“无疑是最有希望造福全人类的科学事业之一”。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委员会则呼吁暂停对涉及人类种系的基因进行“编辑”,并对其可能导致人种改良的遗传特性修改活动的风险提出了警告。

对于上面的材料,我们可以采用发散思维,在素材意蕴上进行发散,多向立意:比如从实验者的角度,可以立意:①科技创新,永无止境(最佳角度);②勇于尝试,不断进步;③探索未知的领域;④路在脚下;⑤心若在,梦就在。从实验意义的角度,可以立意:①进化还是毁灭(最佳角度);②你的未来不是梦;③造福人类,泽被后世;④追赶时尚的脚步;⑤改变人类,改变世界。从实验后果的角度,可以立意:①伦理与人性(最佳角度);②没有规矩,不成方圆;③人性,呼唤伦理的光芒;④人性的美与丑;⑤人伦为上,天理永恒。

对素材的发散思维,为我们提供了诸多立意的可能,我们再对这些立意加以比较和筛选,进而确定使人眼前一亮的立意,从而达到立意多维深化主题的目的。

8.虚构素材法。虚构,是作者运用丰富的想象,根据生活内容虚拟出来的情节画面。虚构是想象和联想的必然结果,是与想象和联想交替进行的。在文章写作中,合理运用想象虚构,可以丰富文章内容,拓展文章意境,给读者以丰富的审美享受,有力地揭示主题。例如《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唐僧、猪八戒等艺术形象,就是作家借助于丰富的想象虚构出来的经典形象。其他如《阿Q正传》中的阿Q,《祝福》中的祥林嫂等艺术形象,都是想象虚构出来的形象。一篇没有想象和虚构参与而写出来的文章,必定行文凝滞生涩,呆板直白,难以收到很好的艺术效果。在具体操作中,运用想象和虚构,可以打破时空界限,合理运用夸张、变形,让不同时空的人物聚合在一起,以此刻画人物,揭示主题。如2017年高考江苏佳作《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的片段:

站立在“还我河山”四个大字前,我思潮起伏。我想起了年幼的鹏举,想起了青年岳飞,想起了岳将军。靖康之耻如同一把火炙烤着自己的心,青年岳飞抖擞精神,将长枪舞成无数朵碗大的花,汜水关、竹芦渡、牛头山、清水亭一战,金军胆破。精忠岳飞用一颗赤心描绘着一路收复中原失地的风景。在你之前,童贯、蔡攸面对夷狄气焰嚣张的进犯,毫无办法。你以弱冠之龄投戎报国,首战即活捉贼首,很快成为一名率领“敢战士”的分队长。自此已知的、未知的众多困难、艰险,都如大山般压来。你叱咤风云,勇敢面对各路敌人的疯狂袭击。你威严遥望,用智慧推动着南宋历史的轰轰车轮:剿除李成、曹成等几大游寇势力、收复襄阳六郡、恢复生产、平定杨么之乱、联结河朔、积极与义军联络杭金、北伐中原、颍昌大捷……你保卫的江山,竟似铁捅般坚固,谁敢露锋芒?

无奈我本有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君心不似我心,朱仙镇一連十二道班师金牌,你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的梦想成一池碎萍,随水东流。

莫须有,赤裸裸的蛮横,你的重整乾坤梦在宵小之徒的一片狞笑中就此中断,如今只留下圆家草青青,高高的松,凄凄的风,还有墓碑上尚未风干的泪珠。

三十而立,你曾经立下雄心壮志: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在国家大义面前,你永远一往无前地冲着,我们这些后人怎么会不敬仰你这样的“战车”?

在这里,作者巧妙地将不同时代的人“我”与“岳飞”集中在一起进行交流、对话,用虚构的故事演绎话题的内容和主旨,构思新颖,内涵深刻,发人深省。

9.引用名句法。就是围绕写作话题或中心题旨,利用比较多的名言名句,去组织文章结构。搜索一下记忆,我们会发现,诗文、名句、歌词、俗语、民谚,多么丰富的语言,又是多么富于文学的魅力。名言精练,歌词新鲜,俗语流行,以这些作为写作素材,在文章中巧妙引用古今中外哲人、名家箴言、警语或古代诗人的佳词丽句作为内容血肉,必能使文章意境深邃,回味无穷。写作时可以直接引用,也可以间接引用;可以全部引用,也可以局部引用;可以浓缩引用,也可以扩充引用;可以点化引用,也可以组合引用。如:

花木因眼界不同而境界各异。“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是眼中充满自我的孤芳自赏,桀骜中透着孤寒,所以它只能绚烂一隅。“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是满眼功名的你争我抢,积极进取中透着自我,所以它们只能哀叹春之归去。“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是渡人渡己的物我合一,平和淡然中洋溢着高尚与豁达,所以桂花与秋永恒。它不将群芳争艳视为进取,也不将自我封闭视为高洁,而是将全部精神用于酝酿:每一朵花都凝聚了秋之精华,每一次呼吸都散发着灵魂的芳香!为什么柳永热情地歌唱“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为什么人们殷切地期望“蟾宫折桂”?因为桂花是深深体味秋之真谛的哲人,是深沉、浓郁、成熟的象征。它彰显了秋天,也彰显了自己。

——2017年高考全国卷Ⅱ佳作《眼界无穷世界宽》

在上述片段中,考生引用了王安石的诗句,引用了韩愈的诗句,又引用了李清照、柳永的诗句,一齐来论证“花木因眼界不同而境界各异”的道理,强调扩大眼界、提高境界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时,这些名言的引用让文章语言熠熠生辉,充满浓厚的文化底蕴,令阅卷老师拍案叫绝。

10.凝缩提炼法。就是用自己的思考“挤干”素材中与主题无关或关系不大的“水分”,或舍去细节而概述总体,或舍去总体而取其一细节。往往只攻其一,提炼一点,不及其余。写作时要根据文章的需要,对有关素材进行剪裁、加工,选取主干,去粗存精,进行定向叙述或评析,并且要深入挖掘。其余部分,即使很精彩,也应“忍痛割爱”,绝不手软。请看下面的文章片段:

“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是李长吉(李贺)的悲叹,而导致他写下“可怜日暮嫣香落,嫁与春风不用媒”的,竟只是一个简简单单的字。一字避讳,李贺的一生便就此完结。相较于科举,高考更加的公平和客观,范围也更加的全面,它给予我们一次改变人生的机会。四十年来,创造了无数平民“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般的奇迹,为国家输送了难以衡量的人才。

1977年,当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考生进入考场时,心中怀着的是对未来的憧憬还是迷惘,或许已无从得知。但我知道,如今我坐在考场,心中充盈着的,是对高考的崇敬;笔尖书写着的,是对高考的赞扬。敬畏他带给我的一切,歌颂它洒下的清光。

——选自2017年高考全国卷Ⅲ佳作《人道是清光更多——我看高考》

在上述文段中,作者引用了李贺的例子,却只攫取了人物“一字避讳”的主要情节,从而将古代考试与当今考试进行对比,在对比中突出现在的高考相对来说比较公平、公正和客观,阐明李贺式的悲剧绝不会在当今社会中重演。素材由凝缩提煉而来,指向集中,能起到以一当十的作用。

猜你喜欢
材料文章
可爱的小乌龟
可爱的小瓢虫
本期文章英文摘要
材料
摇摇鹅
赠送折纸材料
文章英文摘要
小排经“点化”大文章
文章英文摘要
A Truly Outstanding Article一篇真正出类拔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