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作文“美好的消失”讲评

2018-11-17 05:46赵长河
新高考·语文备考(高三) 2018年1期
关键词:邮筒形象化桑树

赵长河

【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50分)

有一种消失令人无可奈何:淡出生活的邮筒,终将老去的亲人,一段无法挽回的错过……

对此你有何体验和感慨,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除诗歌外),不少于800字。

【立意参考】

“有一种消失令人无可奈何”,核心词是“消失”;“无可奈何”,隐含了是一种“美好的消失”。继续追问,消失的原因无非客观和主观;继续追问,如何面对这样的美好的消失。我们要训练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会怎样”的角度追问立意。我们要训练从自然、社会和人生各个领域搜索选择素材。

1.记叙体

题干的描述强调的是“是什么”,考生可以借此以记叙文体,描述一段曾经的生活,或哀婉叹息,或豁达旷远,或哀婉中透着豁达。

2.议论体

(1)“是什么”“为什么”的角度。

消失的原因可能是客观规律使然,或者是生命的逝去,因为自然的生死规律而不得不抛下亲情;或者是传统的习以为常的生活方式,因为科技的发展和世界的物质化而式微以致消失,此中包含了对曾经生活的怀念,对物质化世界的反思。

消失的原因可能是主观人为使然,或者是因为自己的过错而导致一段(一份)美好的消失。自己的过错,可以是无意的阴差阳错,可以是克服不了的与生俱来的人性弱点。

当然,这里的“自己”可以是个体,也可以是群体乃至一个国家和民族。

(2)考生在此基础上往前跨一步,深入到“怎么样”“会怎样”的层面。

面对客观规律使然的消失,比如生命的消失,“一死生为虚诞,齐彭疡为妄作”。重要的是“活在当下”,“未知生焉知死”。还要有“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的豁达和哲思。比如习以为常的生活方式的消失,人不能停留在怀念中不能自拔,还应有与时俱进的豁达圆融和适应顺应。

面对主观人为使然的消失,人也不应一味地包裹在叹息懊悔中,不应用悔恨制造自缚的茧。重要的是,从悔恨中走出,创造当下和未来的美好生活。“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偏差提醒】

1.只写题干材料中列举到的“邮筒”“老人”“错过”,而不涉及“消失”。

2.没有“消失”的铺垫,直接大谈特谈如何面对当下和未来。

3.有的同学作文跑题,往往在于不能从联系的角度思考主题词,断章取义。“消失的邮筒”必须要写出“邮筒”与“消失”的关联;“正面消失,珍惜当下”,要把“正面”和“珍惜”互相映衬着写。

【例文评析】

此次作文评析,没有按照惯常的做法,把各分数层次的作文,都举篇例文。只评析了一类文和中等档次的考场文。一类文是追求的目标。中等档次考场文的精细研讨,其实更有价值,它面向的是大多数学生。大多数同学如果能从中等档次考场文的评析修改中,获得教益,提高写作水平,整体提高语文素养和成绩的目标也就易于达成了。

易不委心任“之”去留(50分)

人生如一列疾驰的列车,你看着窗外的风景,经历着生活的一切。坐在身旁的人换了一位又一位,呼啸闪过的布景更替了一次又一次,我们不仍然坐在这里,静静地看天上云卷云舒么?(以“疾驰的列车”窗外“呼啸闪过”的“风景”,形象化应题“消失”意。以反问句暗引“任去留”)

总有让我们意想不到的,无可奈何的消失出现。不论是曾经的标志,心爱的物品还是关键的机会,它们往往如细沙,从指间滑落。我们遗憾,我们怀念,我们自责,但它们却从未再出现。苦苦的追寻这样失意,我们曷不委心任“之”去留?(以“标志”“物品”“机会”,进一步明示“消失”意。以反问句直接揭题)

我相信命运,但我认为命运都是自己创造的。当一件我们拼命想要抓住的东西消逝的时候,这便是我们该向它告别的时候。曾经印象的消失代表着成长,心爱的物品和亲人的消失代表着坚强,关键机遇的消失代表着自省……一切消失都是为了明天的不同,而又怎能因那一杯已碰洒的牛奶伤怀至極,饿死农场里的牛呢?(“相信命运”在这里是承认“消失”的客观性,“命运都是自己创造的”这里是暗点题旨:委心任去留,积极面对消失。消失可以激发积极的诸如“成长”“坚强”“自省”的内在品质。末句反问,形象化地强调“牛奶已洒,奶牛仍在”的积极消失观)

庄子妻逝之时,他非但不悲伤,反倒围着墓冢唱歌。他任自己的妻子变回到山间的云气,在内心里保有她最美的形象。我们无法做到庄子那样超脱,那样舞于自然。我们要做的,不是李煜感叹春水东流的愁思,连绵不断却只会慨叹;要追求的是苏轼“不思量,自难忘”的深埋心底却只浅浅表露的怀念。面对消逝,苏轼也伤感悲怀,但能任“之”去留的他,才能在十年之后,清晰地看到那“小轩窗,正梳妆”的爱妻。只有这番感情浓于血水,深埋心底,任之去留,才能平静坦诚地面对此后的人生。(三个援例,庄子例是哲人所思所为,似乎缺失人间烟火;苏轼李煜例是生活案例。从庄子到苏轼李煜,有了援例的递进性。只会平行重复列举的考生可资借鉴)

一切的消逝都是我们阻止不了的。唯有感之如根深扎心底,看之如云翻卷舒张,待之如水自由流逝,才能在心底保有它们最美好的那一面。委心任“之”去留,细细思念于心间,这才是面对消逝,我们最真挚的感情。(以“根、云、水”三个典型的意象结篇揭题。“委心任去留”题旨的揭示,在形象化意象描述的铺垫下,自然结篇)

[启发]本篇的题旨挖掘,并没有过人之处。值得借鉴的是两点:一是形象化说理,借助于一系列意象描述的形象化说理,除了生动贴切,还能始终如一地保持意象的前后呼应统一。那些试图借助比喻等形象化说理的考生,要注意训练比喻说理保持在一个喻体系统里,不能旁逸斜出。并能前后呼应。二是援例注意避免重复单一的列举,要有层次性。

其实从未远离(48分)

时光总在以其特有的方式推动着人们成长。有些人有些物,在人们的生命中来了又走,或是像转瞬即逝的火花,或是像渐渐吹散的沙土。它们的消失让人无可奈何,但其实,它们从未远离,只是换了一种形式存在。(以“火花”“沙土”的意象描述,引出抽象的辩证主旨:消失的“其实从未远离”,这是“是什么”的角度)

渐渐淡出生活的邮筒其实从未远离,它所传递的人与人之间的情谊,在如今通过电子邮件、手机依然在传递着;终将逝去的亲人其实从未远离,他们会永远存在于人们心中,伴着人们走过人生的点点滴滴;一段无法挽回的错过其实从未曾远离,它被封存于记忆,多少年过去,再回首时,依然有让人微笑的魅力。(从“并未远离”的角度,以想象描述的手法敷衍材料中的提示语,具体阐释了消失后“怎么样”。只会照抄原材料的同学可借鉴)

所以,不必为人与物的消失而感到无可奈何,它们其实从未远离,只不过是化作你人生向善向美道路上的动力,而向善向美的路永无终点,所以它们会一直陪伴着你。(是“怎么样”角度的第二次阐释)

对于消失的无可奈何实际上源于人们对失去的畏惧。人总是渴望将美好的东西尽可能多地留在身旁。因而在不得不失去某些美好时,人们痛苦,人们无可奈何。纵使人们再学识渊博,再英勇无畏,世界终究会以其巨大的未知将人们置于失去的痛苦中,这谁也逃不过。生而为人,终将面对失去。面对失去,其实是另一种获得的开始。而所有的消失,其实都是换了一种形式的存在。(先从主观的“畏惧”“渴望”的人性角度,后从客观世界“巨大的未知”的角度,阐释消失“为什么”无可奈何。进而,再次引出“并未消失”的主旨)

不要畏惧失去,不要对此而失意而无可奈何,应该整理好自己,抓住失去后的获得:消失的邮筒伴随着电子设备、网络通信的发展壮大;失去的亲人化为人们前行路上的无尽动力;无法挽回的错过教会了人们要懂得珍惜。

可见,失去与得到总是如影随形。确实,有得有失才是人生的真正面貌。没有人可以只得到不失去,亦没有人只失去却一无所获。在得到时常怀感恩之心,在失去时冷静寻找收获。(“发展”“动力”“珍惜”这些词,先从消失“会怎样”的角度阐释。进而再次从“怎么样”的角度阐释如何面对消失)

火花虽然已不见,但它绽放时带来的美好会被人们铭记;沙土虽已吹散,但它曾经带给人们的喜悦会一直被珍藏。那些让人无可奈何的消逝,其实从未远离。所以不要害怕失去,勇敢地在人生路上前行吧。(文末,再提“花火”“沙土”,呼应开头,收束全文)

[启发]

新高考强调对考生思辨能力的考查。思辨能力从哪些方面落实训练,是议论文能否进人发展层级必须思考的问题。我们要注意以下哲学原理在议论文说理中的运用:“过程与结果”“整体与部分”“原因与结果”“必然与偶然”“内容与形式”“现象与本质”“对立与统一”“共性与个性”“内因与外因”“量变与质变”“主要与次要”“个体与集体”“实践与认识”“主观与客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真理与谬误”“否定与否定之否定”“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社会环境与个人成长”。

铭记消失(46分)

日歷翻得太快,快得无法看清光阴的脚步;岁月中的物是人非太多,多得无法记下每一次消失的缘由。我们再难历经在电报局里,纹尽脑汁减少字数省那一点费用的时光,再难看见逝去亲人生动鲜活的面庞,再难为曾经的年少轻狂与大意冒失道歉了。你可觉得无奈了吗?(三个“再难”是对原材料形象化的展开,只会照抄原材料的同学可借鉴)

这几乎是一定的,不用我说,耳边一声声伴着喟叹的后悔已经证实了答案。为什么要无奈,因为他们消失了,无法再看到和摸到,抑或听闻到。然而,却可以在内心深处,在我们的足迹里寻觅到。倘若不然,人类一万年的历史都早该化作一杯黄土,散在时间之河里了。(“一杯黄土”“时间之河”是对“消失”形象化的阐释。“这几乎”“因为”“然而”“倘若”体现层次的转换,说理中能够以关联词体现层次的转换,是需要训练的)

这无奈是来源于对时光的慨叹,却不是对那时、那物、那人。更何况,只要我们有心记住,那些看似消失的事物,不仅是活在博物馆、旧相片和日记薄里,更能长久地存于人的灵魂深处,并在需要之时,给人以启迪和慰藉。像那些已退出历史舞台的物件,白烟漫漫的蒸汽火车,明亮刺眼的镁粉闪光灯,爷爷摇过的木桨和橹,账房先生打过的算盘,它们这些小物件的消失正是代表人类科技的进步,生产力指数的增长,生活质量的提高,我们可以小心地保存它们,作为人类求索不止的最好物证,而我们又何必无奈呢?(本段先承接上文,说“消失”“在内心深处,在我们的足迹里寻觅到”;进一层,说“铭记消失”可以“更能长久地存于人的灵魂深处,并在需要之时,给人以启迪和慰藉”。然后准确列举“蒸汽火车、镁粉闪光灯、木桨和橹、算盘”的消失有“进步、增长、提高”和“保存物证”的意义。最后以“我们又何必无奈”收节)

那些已然或逝去的人,痛哭过后,它教给我们坦然地面对生死,深刻地审视生命,况且人身虽已灭,灵魂不散,便让他带着独特的灵魂随河水去吧。我们一又何必无奈呢?(此节由上文“物”的消失过渡到“人”的消失,再次阐释“我们又何必无奈”)

我们该铭记的是消失过后带给了我们怎样的愉快和苦痛,提升了我们怎样的认知,丰富了我们的什么经验和人生体验,而不是似一个垂暮之人一般惋惜那一次又一次的消失。(正面阐释“怎么样”对待消失)

时光的河入海流,时光是人永远握不住的,无奈也罢,但是它的流走给我们留下来的东西,却是最珍贵,最值得铭记的东西。这东西要描述还颇有难度。我只知道,因为它,人类一路风风雨雨地走到今天,因为它,我们的人生路上有了喜怒哀乐,因为它,人的灵魂有了追忆的价值,我还知道,铭记它,人类会在时光的指引下走得更辉煌,更长久。(正面阐释“怎么样”对待“消失”)

[启发]“消失”前冠以“铭记”,本就蕴含了一种辩证思考。议论文能上发展层级的,还是那句话,一定要在二轮复习中落实辩证思维的训练。

消失的桑树(46分)

我的童年时光是在爷爷家度过的。

爷爷家住在一个军队大院中。那里栽培着数不清的果树、鲜花,还长着说不尽的不知名的野草、野花。对于一个学龄前的孩子,那儿简直是一个未经开垦的伊甸园。我每日与伙伴漫步其中,辫认杂草、野花,爬树,摘果子,和自然一起生长。

在无数的植物玩伴中,我最喜爱的,是种在我家楼后的一棵老桑树。桑树有多老,没有人知道。爸爸说,他小时候在这里玩耍时,便结识了这位老先生。老先生年纪虽大,但有一颗不服老的心,每年夏天结出的桑甚仍然颗粒饱满,汁水四溢,口感甚佳。于是,每年夏天,这棵桑树便成了孩子们的乐园。我们爬上爬下,努力摘取着或黑或红的如玉般的果实,留心着不摘掉那些青果,它们的味道酸涩得让人流泪;同时又小心着不弄断老桑树那易折的枝条。

或许有感于我们的细心呵护,老桑树每年都会变出一树的果子,从未失约。摘完果实,跳下树,躺在树荫下,品尝着老桑树带给我们的甜蜜,看天上的白云从左边移到右边,我们恣意感受着大自然的奇妙。不劳作便不会有收获,不給予便不能索取,这是老桑树给我们的。

后来,我渐渐长大,告别了伊甸园,回到了父母身边。但我仍会挂念老桑树易折的枝条是否被哪个顽童折断,仍在每个夏天,回到爷爷家,看老桑树从未爽约地变出一身果实。

直到四年级的那个夏天,回到爷爷家,我惊讶地发现,曾经肆意生长的野草野花被拔除,曾经凌乱分布的树木被砍伐,曾经随处可见的鲜花如今整齐划一地被圈在花圃里。我也没有能从楼后找到那位老玩伴,取而代之的,是一片被修剪得一样高矮的草坪。听爷爷说,大院里搞规划,把曾经的这些“凌乱”的植物都拔除了。我没再问下去,我想我的老伙计应该没能幸免。

我的伊甸园终究还是消失了,我的老桑树也终究未再能出现。它们的远去,我无可奈何。但我想,有些情感,有些教诲,已根植于心中,和老桑树一起埋在了我的心田。

[点评]

爷爷家的叙事的空间转换线,悠悠的叙说节奏,充溢情感的“老先生”“老伙计”的称谓,“爬上爬下”“躺在树荫下”品果实、看白云的细节,这些都是这篇记叙类作文的亮点。

猜你喜欢
邮筒形象化桑树
桑树下的快乐
孤独的老邮筒
老邮筒
我的小桑树
学诗2
靴子邮筒
哭泣的桑树观海之鱼
最大邮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