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民族研究》2017年总目录

2018-11-19 05:37廖梦溪
广西民族研究 2018年1期
关键词:人类学广西民族

·民族理论政策研究·

中国的族际政治整合与中华民族建设 刘永刚 (1·1)

再论族格——从民族的公法人地位展开 朱俊 (1·12)

论统一多民族的法理内涵胡利明(1·22)

中国民族社会工作的发展图景:历史概述与现状反思 郭未杨涵(1·30)

边疆应急管理须有整体性治理思维张鹏(1·36)

民及其在当代中国的演化王希恩(2·1)

“边疆”再探:概念、类型与治理路径杨鹍飞(2·7)

法治视野下自治州能否设区的再思考李雷(2·16)

少数民族习惯法的国家法功能调试价值探析——基于非正式制度视域盛辉顾文斌(2·23)

民族自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自主权的法理探讨 李莉 (2·31)

民族教育学的逻辑起点与终点探析 钟海青雷湘竹(2·38)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关于民族工作的基本思想及其重大意义杨力源 (3·32)

民族政策对族群关系现实的偏离与纠正 卢小平种航飞(3·41)

试论近代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建构的内在紧张 张淑娟 (3·42)

观察新疆问题的一个视角:差异性话语的扩大化和变质杜武征(3·59)

从交往合理化看民族共识的生成机制 杨佩 (3·71)

生态化:民族地区生态文明融入政治文明建设的实现路径郭永园 (3·78)

政治智慧与中国民族确认政策覃德清(4·1)

中华民族的属性和地位——兼论“中国”“中国人”“中华人民”意涵的统一性刘永刚(4·13)

“族教分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的“族—教”关系司律(4·24)

统一多民族国家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创新 陆鹏 (4·31)

马克思生态思想对民族旅游发展的启示 刘廷兰 (4·38)

“安全阀”:城市社区民族冲突及其消解机制 马伟华鲁亚倩(5·1)

近年来城市民族事务治理现代化研究述评 李贽金炳镐(5·8)

边疆民族地区构建民族互嵌型社区的现实基础与路径选择徐俊六 (5·16)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中的文化扶贫:价值、机制与路径选择李忠斌单铁成(5·25)

自治立法权的行使现状及对策研究——以广西12个自治县自治条例为分析视角 李淮 (5·32)

论习近平“中华民族”观的四重属性 陶砥杨力源(5·40)

论民族和谐的形成要件及文化生态袁东升(6·1)

边疆语言治理的挑战与转型 刘华夏袁青欢(6·8)

论自治区自治条例的规范属性阙成平(6·16)

民族团结精神与左右江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几点思考李资源 (6·26)

网络民族情绪与网络民族关系刍议洪伟(6·32)

·民族学人类学研究·

浙江桐乡“并家婚姻”策略的人类学解读 张静 (1·45)

人类学家埃斯科巴的政治生态学理论新视角 李秀英 (1·53)

汉象郡府治“临尘县”方位地址的文化人类学考释——花山古都“临尘县”的人类学系列研究之二 韦福安么加利(1·61)

边境线上的认同与国家在场——以西双版纳勐腊县的田野调查为例 吴曼 (1·72)

跨国网络与粤东侨乡社会变迁:以梅州市大埔县百侯镇为例李思睿(1·79)

边境人类学发凡——国际边境研究理论范式与我国边境民族志的新思考施琳 (2·43)

越南本土人类学的研究主题与研究趋势 邵朱帅康敏 (2·53)

陷域与脱域:人类学研究中的“门环误区”及其规避关丙胜 (2·61)

福建闽南“鬼节”与冲绳“盂兰盆节”的比较研究 李明华 (2·68)

广州地区畲族居民价值观的实证研究陈峰(2·77)

多元共生视野下的藏彝走廊族群关系——以大理邓川坝为例 李红春 马滔(3·85)

制造“同意”:非洲如何接纳中国农村的发展经验?——某中坦援助项目的发展人类学观察 雷雯王伊欢李小云(3·91)

再论母系继承和父系继承制下的舅权 王小健 (3·99)

中国民族学研究方法的应用及其发展——基于三种权威期刊的研究 陈纪何海霞王真露(3·108)

试论身体社会学在民族研究中的运用 伍小涛 (4·44)

蒙古族萨满教文化与精神治疗 包桂芹包国祥(4·51)

实验民族志的文本写作反思李文钢(4·58)

民族、婚姻、伙有共耕与上帝:基督教嵌入藏区傈僳族社会之阐释——以滇西北德钦县霞若乡为例 叶远飘(4·66)

少数民族传统社会组织的现代转型——以广西防城港市京族翁村为例 佟义东(4·72)

表演性视角下民族节日旅游“主—客”展演互动研究——以广西三江侗族多耶节为例 方昌敢 (4·78)

行政的边缘,文化的中心——以富川瑶族自治县石枧村为中心的研究 周大鸣张恩迅(5·46)

校园秩序的消解和“反学校文化”的形成——湖南省怀化市芙蓉镇苗乡中学的个案研究 任国英张冬月(5·55)

民族地区传统社会组织的现代转型及其法治保障——以广西罗城仫佬族“冬”组织为例 张显伟张书增(5·65)

饮食性别文化:一项符号人类学视角的分析 石访访 (5·73)

民族志新探:从二元对峙到三位一体——兼议彭兆荣的“体性民族志”吴芳梅 (5·79)

小学校大教育:学校作为“田野”的方法论价值及挑战杨润东(5·85)

溯源与思考:三个维度探析传媒人类学 王明东李联廉(5·92)

黍作文化的代表——基于秭归土家族薅草锣鼓的研究 袁玥 (6·39)

试论民族学、文化人类学、社会人类学之异同 初阔林 (6·46)

主体间性视域下的民族志书写黄治国李银兵(6·54)

少数民族孝文化的现代转型——以佤族敬老宴为例 陈明君(6·62)

磕头拜年、集体仪式与社会整合——基于豫北农村拜年仪式的实证分析 张贯磊 (6·70)

·民族历史文化研究·

清代前期红水河流域的经济活动与环境变迁 刘祥学 (1·120)

厚植广西民族文化优势,提升文化软实力对策研究 何龙群 (1·131)

从《桂林风土记》看唐代桂林民众对佛道二教的接受 殷祝胜 (1·137)

广西各类型铜鼓的分布与铜锡铅矿点之间的关系——兼论广西古代铜鼓矿料来源和铸造地问题 陆秋燕李延祥(1·143)

宋代开梅山及梅山教研究张泽洪(2·124)

官治、自治与土司治:民国时期云南腾龙边区的保甲制度代自鹏龚燕(2·132)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以广西为例 张云兰(2·139)

仫佬族特色村寨建设研究的学术省思与展望 于瑞强 (2·147)

广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现状及对策分析孙传明程强谈国新(3·124)

少数民族村寨文化变迁与空间重构——基于平等侗寨旅游特色小镇规划设计研究 吴忠军代猛吴思睿(3·133)

“沧浪之水”今何在?——文化生态系统视域下的文化生成、传播与实证研究 左攀 郭喨(3·141)

缺失与干预:民族地区文化自觉的实证研究——基于广西GZ仫佬族乡的调查 陈小玉秦永芳(3·151)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驱动机制研究 陈炜李军辉 (4·124)

民族文化旅游展示和阐释中的科学性问题刍议——以广西宜州市刘三姐故里旅游区为例 谭日辉罗树杰(4·132)

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对晚清中国的报道研究 蓝磊斌甘新肖潇(4·138)

少数民族人口危机及对策分析——以广西环江毛南族为例 李春华吴望春(4·146)

认识“旅游展演”:基于“行为—文化—场域”的阐释路径光映炯 (5·114)

非遗保护视阈中的梅山傩戏“五态”研究 孔庆夫宋俊华(5·122)

清前期西南边疆民族政策的动态考察 马亚辉王巧娟(5·131)

祖先神话与巫道传统:试论闽东畲族民间信仰作为文化适应策略的运用赵婧旸罗震宇(5·139)

“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双赢发展研究何昭丽米雪(5·149)

明清土司被“和平改流”的途径、原因及善后研究 马国君李红香(6·115)

“固本扩边”理论视角下民族特色小镇空间圈形扩展研究 李军罗永常李忠斌(6·126)

沈从文先生民族艺术思想初探李洁(6·134)

民族旅游的真实性研究 曹妍雪宋竹芳李树民(6·142)

·民族经济研究·

少数民族地区精准脱贫研究?——基于广西DHYZ自治县QBN乡的个案分析和现实思考 凌经球 (1·149)

“互联网+”视角下少数民族特色经济发展问题与路径选择研究郑志来(1·58)

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开放型发展——基于中越跨境经济合作区的视角 宋泽楠 (2·153)

“一带一路”战略下西南跨境次区域农业一体化合作 张鑫 (2·162)

全产业链视角下民族地区特色产业发展的对策分析——以广西富硒产业为例 赵禹骅黄增镇(3·160)

精准扶贫视角下的瑶族服饰资源开发研究 李沛新 (3·167)

民族地区精准脱贫方略及法治路径探讨 宋才发兰晓峰(4·152)

西藏寺院旅游收入分配问题研究 王亚欣李泽锋(4·158)

从“支援边缘”到“自生中心”——“一带一路”视域下西部大开发的经济地理空间 周真刚 (4·166)

“西部大开发”以来西南边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的变动趋势研究——1995-2014年桂滇两省(区)的实证考 罗婧庄紫珵 (5·156)

打造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升级版旗舰项目加快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建设 梁颖卢潇潇 (5·165)

连片特困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反贫困的作用机制及实现保障研究 许锋华徐洁刘军豪(6·151)

武陵山片区生态移民技能培训服务链的绩效评估研究——基于DRF—DEA组合模型的实证分析 柳劲松杨胜才(6·158)

论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目标瞄准机制构建 陈中伟 (6·166)

·壮学研究·

壮族伦理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 张艳敏 (1·87)

壮族八宝歌书及其价值黄舒娜(1·94)

现代化对壮族语言文化变迁的影响 李秀华蒋平(2·83)

广西壮族刑事和解特色研究黄祖合(2·90)

壮族民间造物的设计观念解析黄建福(3·119)

骆越古语和汉语同源词研究蒙元耀(4·87)

壮族民间信仰起源、发展与复兴——壮族民间信仰研究系列论文之一覃丽丹 (4·92)

广西壮语文发展60年回顾与展望黄日勇(4·101)

区隔与融合:城市边缘壮族代耕菜农的精神文化适应 李虎 (5·99)

《麽经布洛陀》“绞”意象图式及隐喻认知探索 张媛飞 (5·108)

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作为壮族主源的“骆越”文化 罗彩娟 (6·77)

族群惯习、山地环境与龙脊梯 田文化付广华(6·58)

·苗族研究·

“Hmoob”“Mab”及“Suav”:美国苗族“Hmoob”人的自我认同与族群分野黄秀蓉(1·100)

清代开辟苗疆后清水江流域纠纷解决机制变迁研究 潘志成吴大华(1·108)

湘西苗族仙娘与蛊婆的身份认同研究 蒋欢宜侯有德(1·113)

·瑶学研究·

沟通阴阳与修“阴功”:红瑶架桥仪式及其人观研究 冯智明 (2·97)

布努瑶雷公庙的文化内涵解读——七百弄布努瑶信仰文化研究之一罗柳宁 (2·104)

猜你喜欢
人类学广西民族
广西贵港
VR人类学影像:“在场”的实现与叙事的新变
“逸入”与“生成”——音乐人类学表演研究的“交互”路径
《广西戏曲》
MINORITY REPORT
毛主席来到我广西
传承 民族 文化
被民族风玩转的春夏潮流
广西诗歌五人谈
人类学视野中的云南旅游史①——兼论茶马古道的独特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