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观念视角下“动物的发育”教学设计

2018-11-19 07:08吴文清
生物学教学 2018年11期
关键词:生物学昆虫发育

吴文清

(江苏省常熟市海虞中学 常熟 215500)

1 教材分析与设计思路

“动物的发育”是苏科版初中生物学教材八年级上册第20章“动物的生殖与发育”第2节的内容,教材选取鸡、青蛙和家蚕等学生熟悉的动物作为观察对象,介绍不同动物的发育方式。本课的设计主要围绕有性生殖的下位概念“不同动物的发育方式可能不同,有些动物的幼体和成体相似,有些动物的幼体和成体形态差别很大”组织教学过程,以观察三种动物的发育过程作为教学重点,整合教学资源开展概念教学。在教学活动组织上,采用合作探究、观察讨论等不同的学习方式,在主动探究中完成概念建构。突破动物的发育具有多样性的教学难点,从中感悟“进化与适应”的生命观念,提升生物学核心素养。

2 教学目标

依据课程标准并围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制订了如下教学目标:

(1) 通过学习了解鸟类、两栖类和昆虫等动物的发育过程;认识动物发育的多样性与适应性;理解变态发育的概念和过程。

(2) 通过视频、图示的观看观察等活动,培养观察和分析能力;学会运用一定的手段表征生物学重要概念。尝试构建动物发育的概念模型;通过在合作探究中历练观察比较、实验和建模等科学方法,逐步提升科学探究能力。

(3) 通过学习领会动物生殖和发育与环境的关系,认同保护环境与动物繁衍后代有密切的关系。

3 教学过程

3.1 引出概念 动物通过生殖产生的幼体离开母体或者卵膜后,必须经过生长发育阶段,才能形成一个成熟的个体,这就是动物的发育。那么不同动物的发育过程有什么不同呢?

设计意图: 通过聚焦本节课学习的核心问题,激发学生进入积极的学习状态。

3.2 鸟类的发育 展示鸡卵的结构模式图,回忆鸟卵的结构与功能。设疑: 受精的鸡卵孵化21d后雏鸡会破壳而出。在这21d中,鸡卵中的胚胎经历了怎样的发育历程。

3.2.1 合作探究鸡蛋里的秘密 分发“鸡的胚胎发育”活动单,小组为单位观察图片并结合学案,讨论总结出鸡胚胎发育的正确顺序,完成连线(图1)。

图1 “观察鸡的胚胎发育”活动单

播放鸡的胚胎发育动画视频,修正错误认识。推测鸡蛋孵化过程中质量如何变化,如何通过实验的方法证明你的推测,思考引起质量变化的原因。

3.2.2 观察比较雏鸡和成年鸡 比较得出结论: 雏鸡已经有了成年鸡的雏形,但是羽毛主要为绒羽,运动能力较弱。强调刚出壳的雏鸡已经具有跟随母鸡自行觅食的能力。

3.2.3 观察比较早成鸟和晚成鸟 引入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燕诗》选段,让学生猜测诗句描绘的是哪种鸟类辛勤哺育后代的情形。提出思考问题: 这种鸟类的后代为什么不具有自行觅食的能力?展示两类鸟的形态图片和比较表格(表1)。

表1 早成鸟和晚成鸟比较

设计意图: 通过合作探究和观察比较等活动使学生了解鸟类发育的过程,体验生命诞生的神奇;通过分析鸟卵质量变化了解卵生动物发育的特点,从中培养科学思维的能力。

3.3 两栖类的发育 以青蛙为例来学习。

3.3.1 温故知新——青蛙的生殖 夏天的傍晚,我们可以在稻田和池塘边听到青蛙的鸣叫,意味着青蛙进入了繁殖季节,雌雄蛙会出现抱对行为。请学生回答青蛙受精发生的环境,明确青蛙的生殖特点。播放青蛙的发育视频,建立感性认识。

3.3.2 合作探究建构青蛙发育的过程 展示合作学习提纲(图2),分组观察青蛙发育的图片和标本,结合教材信息库的提示,建构青蛙发育的完整过程,在合作讨论中完成学案上的相关内容和讨论题。最后导出变态发育的概念。

图2 “两栖类的发育”合作学习提纲

设计意图: 通过开放式教学,自主建构有关青蛙为代表的两栖类动物的发育特点,同时认同青蛙的变态发育与其所处的环境密切相关。

3.4 昆虫的发育 展示五彩缤纷的昆虫图片,说明昆虫是动物界的大家族,昆虫的繁盛与它的体型、取食、运动能力以及繁殖能力等密切相关,同时也与昆虫多样的发育方式有关。

3.4.1 知识铺垫——揭秘昆虫的发育“策略” “二次孵化”策略: 介绍家蚕的生活史,指出家蚕由幼虫向成虫发育的过程中要经历一个过渡阶段: 蛹期。相当于又重新回到卵中进行了第二次孵化;“直接孵化”策略: 介绍蝗虫的生活史,指出蝗虫的若虫形态和成虫比较相似,翅发育不全,没有飞行能力。若虫经五次蜕皮后直接羽化成成虫。

3.4.2 合作探究——昆虫的发育类型 分发“昆虫的发育类型”活动单(图3),小组为单位观察图片讨论交流确定每种昆虫的“发育策略”类型,完成学案(图4)。

图3 “昆虫的发育类型”活动单

图4 “昆虫的发育类型”合作学习提纲

3.4.3 总结呈现——昆虫的发育方式 学生交流展示各类昆虫发育所要经历的阶段,教师提出完全变态发育和不完全变态发育的概念。以“如何提高家蚕的吐丝量?”为例交流昆虫发育特点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设计意图: 通过师生互动教学,认同发育方式的多样性也是昆虫繁盛的原因之一;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关注社会,体会研究昆虫发育方式研究的社会价值。

3.5 课堂小结 包括建构提升和课后拓展两个环节。

3.5.1 建构提升——提炼动物发育中的“进化与适应观” 引导学生一起总结提升: 不同动物的发育方式是不同的,有的动物幼体和成体形态相似;有的动物幼体和成体形态差别明显;动物采取不同的生殖与发育“策略”(图5),这是高度适应环境的表现,也是进化的结果。

3.5.2 课后拓展——动物多样的育儿方式 展示海马、负子蟾、罗非鱼和杜鹃的育儿图片,请学生就感兴趣的动物查询资料,了解更多关于动物发育的知识。

图5 动物的发育一节板书设计

设计意图: 通过提炼总结,树立“进化与适应”的生命观念;通过知识链接进一步将本节课的学习延伸到课后。

4 教学反思

生物学核心素养的培养不是传授大量的生物学事实,而是要通过感悟和认识生物学事实达成对生物学重要概念和生命观念的深刻领悟。本课教学要让学生知道绝大多数动物发育的起点是受精卵,不同动物的发育方式各有不同,进阶式地扩展学生对“有性生殖”概念内涵的理解。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认识到动物的生殖和发育“策略”是高度适应环境的表现,也是进化的结果,形成“进化与适应观”,进一步审视和解释其他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现象。

(基金项目: 苏州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重点课题“基于核心素养提升的中学生物学课堂教学优化策略研究”,苏教科规验字第16121006号)

猜你喜欢
生物学昆虫发育
初中生物学纠错本的建立与使用
别忽视了小儿发育迟缓
基于项目式学习的生物学概念教学研究
初中生物学纠错本的建立与使用
有趣的无脊椎动物
昆虫产卵跟鸡生蛋一样吗?
高中生物学中“一半”的涵义
冰川是发育而来的
Smallest Flying Robot 会飞的机器昆虫
昆虫们来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