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用于脑血栓形成治疗中对动脉斑块的影响探究

2018-11-19 02:33陈志坚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8年21期
关键词:脑血栓斑块动脉

陈志坚

脑血栓属于一种较为严重的脑血管疾病, 具有较高的患病率、致残率与死亡率, 患者临床症状可表现为口眼歪斜、头痛、偏瘫乏力以及语言障碍等, 严重降低日常生活质量[1]。近些年来, 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以及饮食结构的逐渐转变, 脑血栓形成的患病率逐年升高, 且呈现出年轻化的态势, 临床医护人员应当提高重视。临床治疗脑血栓形成的药物主要为抗血小板药物, 这类药物不仅能对血小板聚集进行有效抑制, 还可使血流尽快恢复畅通[2]。调脂治疗亦属于保守治疗脑血栓形成的关键措施, 有助于改善动脉斑块, 减轻神经功能损伤。现就本院2014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36例脑血栓形成患者采取不同用药方案治疗的临床价值展开探究,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2017年12月本院收治的36例脑血栓形成患者, 遵照随机化分组原则分为参照组和实验组, 各18例。参照组中男10例, 女8例;平均年龄(60.35±5.94)岁, 平均病程(9.04±2.48)h。实验组中男11例,女7例;平均年龄(60.73±5.88)岁, 平均病程(9.02±2.39)h。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确诊后均做好病房清洁工作, 及时采取持续低流量吸氧与补液措施, 对其生命体征指标加强观察, 嘱患者卧床休息, 行降糖降压、营养神经、预防感染、利尿强心、并发症预防等干预, 应用甘露醇降低颅内压, 并对酸碱、水电解质紊乱予以纠正。

参照组患者给予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J20171021)进行口服治疗, 100 mg/次,1次/d, 治疗时间为6个月。

实验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他汀类药物治疗, 结合患者病情实际情况给予阿托伐他汀[山德士(中国)制药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J20140002]进行口服治疗, 20 mg/次,1次/d。治疗时间为6个月。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NIHSS评分、ADL评分、斑块面积和IMT。疗效判定标准[3]:参照NIHSS评分判定疗效, 显效:临床症状及体征完全消失, NIHSS评分减少>90%;好转:临床症状、体征控制明显, NIHSS评分减少在90%~46%;稳定:临床症状以及体征有所控制, NIHSS评分减少在45%~18%;无效:临床症状与体征无改善或病情加重。总有效率=显效率+好转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66.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3.3%,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和ADL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和ADL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NIHSS评分低于参照组, ADL评分高于参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治疗前后动脉斑块情况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斑块面积和IM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斑块面积和IMT均小于治疗前, 且实验组小于参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

表2 两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和ADL评分比较( ±s, 分)

表2 两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和ADL评分比较( ±s, 分)

注:与参照组比较, aP<0.05

参照组 18 25.34±3.48 15.82±3.94a 18.95±4.63 43.27±3.72a实验组 18 25.37±3.50 11.08±3.73 18.78±4.75 65.82±3.96 t 0.0258 3.7066 0.1087 17.6086 P>0.05 <0.05 >0.05 <0.05

表3 两组治疗前后动脉斑块情况比较( ±s)

表3 两组治疗前后动脉斑块情况比较( ±s)

注:与参照组比较, aP<0.05

实验组 18 1.73±0.39 1.29±0.46a 0.77±0.23 0.47±0.19a参照组 18 1.76±0.35 1.63±0.40 0.76±0.21 0.65±0.18 t 0.2429 2.3663 0.1362 2.9179 P>0.05 <0.05 >0.05 <0.05

3 讨论

脑血栓形成会导致神经功能缺损, 使患者遗留语言功能以及肢体活动功能障碍, 进而严重影响到正常的工作及生活。资料显示,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引起脑血栓形成的危险性因素, 粥样硬化斑块在血管内形成后会造成管腔狭窄, 减少血流量, 使血流受阻, 并且血液内有形成分在血管内膜附着会导致血栓形成[4-7]。

本研究选取的36例脑血栓形成患者制定了两种治疗方案, 结果显示, 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66.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3.3%,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和ADL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NIHSS评分低于参照组, ADL评分高于参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斑块面积和IM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该结果表明接受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的实验组整体疗效优于接受常规治疗的参照组, 实验组治疗方案具有更高的可行性, 能增强疗效, 使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得到改善, 日常生活能力得以提升;另外, 研究还发现治疗后, 两组患者的斑块面积和IMT均小于治疗前, 且实验组小于参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进一步证实实验组应用的治疗药物具有更高的临床价值, 能减少动脉斑块, 积极防治脑血栓形成。实验组使用的阿托伐他汀属于还原酶抑制剂, 能对血脂进行有效调节, 在对血管内皮炎症反应进行有效抑制的同时还可维持动脉粥样斑块的稳定性, 最终使血管内皮功能得到改善,阻止动脉粥样硬化, 发挥出抗血栓、抗炎及保护神经等功效[8-11]。阿司匹林为镇痛解热药物, 能对血小板聚集进行抑制, 进而阻断血栓形成。将上述药物联合使用能起到协同作用, 可增强临床疗效, 缩小颈动脉斑块面积, 维护患者的生命安全。

总之, 脑血栓形成采用他汀类药物和阿司匹林治疗可行性高, 对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 纠正神经功能缺损以及缩小动脉斑块均有积极作用, 值得广泛推广。

猜你喜欢
脑血栓斑块动脉
胰十二指肠上动脉前支假性动脉瘤1例
颈总动脉高位分叉、舌动脉与面动脉共干1例
上颌动脉终末支参与眼球血供1例
颈动脉的斑块逆转看“软硬”
一篇文章了解颈动脉斑块
分析急性脑血栓早期康复护理对降低脑血栓患者致残率的效果
单侧“腋深动脉”变异1例
microRNA-146a与冠心病患者斑块稳定性的相关性
有颈动脉斑块未必要吃降脂药
奥托格雷联合纤溶酶用于脑血栓治疗的疗效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