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陶瓷装饰的艺术性浅探

2018-11-20 02:09
陶瓷学报 2018年5期
关键词:刻花釉色纹饰

胡 强

(景德镇学院 陶瓷美术与设计艺术学院,江西 景德镇 333000)

中国传统陶瓷装饰的主体形式为造型艺术装饰和纹样艺术装饰。商、周时代的青铜器是我国早期造型艺术装饰的代表;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中的彩陶则代表着早期的纹样艺术装饰。一般而言,陶瓷装饰艺术是特定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它一方面秉承着传统文化的理念,另一方面又开启了陶瓷装饰艺术的新的可能性。

1 陶瓷艺术装饰的形式

1.1 主体造型装饰

主体造型装饰按照工艺可分为胎饰、釉饰、色彩装饰三大类,为了产生不同的表现效果,这些装饰可以单独作用,也可以结合使用。胎饰即在胎表上进行镂、刻、划。胎饰多在上釉前用硬质工具在胎体上作成,少数作于上釉后。胎饰主要有划花、印花、刻花、剔花等技法。划花是用尖利的工具在坯体上,划出花纹的装饰技法;印花是通过挤压、拍打,用表面有花纹的器具在坯体上印出纹饰;刻花是为了使线条内细外粗,在坯体上,用刀具以斜刀刻出纹饰,其立体感极强,层次非常明晰;剔花就是先在坯体、化妆土上划刻纹饰,产生颜色、高低起伏的对比,然后剔去纹饰以外、以内的一层胎体、化妆土。

根据釉饰形成的过程不同,釉饰可分为釉料装饰、釉层装饰。在高温下,由于釉料中的微量元素的缘故,釉装饰呈现出斑驳陆离的色彩,并通过控制釉料中某些呈色元素的多少和窑炉温度,以釉层自身的质感及其流离作用所形成的极富变化的层次装饰效果。

在陶瓷装饰中,色彩的运用尤为重要。色彩装饰按照表现形式的不同,可分为点彩装饰、彩绘装饰等,主要是在瓷器的表面,通过点、染、涂等手段,以彩料及彩色图案,在胎体、化妆土、釉面上进行装饰。现代陶瓷中高纯度的色彩对比加上不一样的视觉感受,给人强烈的冲击力,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

2.1 纹样装饰

2.1.1 植物类纹饰

在植物类题材中花卉纹饰是应用最多的题材,常见的有花草叶纹、莲花、牡丹等。汉代以前,我国几乎没有使用过花卉、叶子边饰。随着佛教的传入,卷枝纹等传入了中国,花卉纹开始盛行。当然,在不同时期,人们会偏好某种花卉纹。如唐宋时期,牡丹花盛极一时,牡丹花卉纹广泛出现在绘画、金银器、建筑艺术中,花形硕大,颜色艳丽。到了宋代,牡丹花成了当时最流行的装饰内容,完全取代了南北朝时期莲花在瓷器装饰中的地位。如唐三彩刻花三足盘(见图1),盘口为板沿式,平底,下承三足,通体以绿釉为地,盘心刻一团花,外环荷花、花蕾及荷叶纹,施以黄、绿、白三色,底无釉。此盘造型规整,盘心图案以刻花方法填彩而成,画面呈现凹凸状,立体感强。

图1 唐三彩刻花三足盘Fig.1 Tang Three-color Three-foot Plate with Carved Decoration

2.1.2 动物类纹饰

从新石器时代开始,陶器上就出现了鱼纹、鸟纹等人们常见的动物形象。尤其是两晋时期,不管是堆塑的立体造型,还是刻划的平面纹饰,在青瓷上鸟兽动物题材的装饰被大量采用,对后来陶瓷的装饰题材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我国,龙、凤纹饰被赋予了特定的含义。而鱼纹、鹿纹也流传甚广,一直是吉祥图案。另外狮、虎、鸳鸯等动物纹饰也是流行的陶瓷装饰纹样。如唐代流行的双龙耳瓶(见图2),宋代磁州窑刻花添釉动物纹枕头(见图3)。

2.1.3 人物类型纹样

从新石器时代开始,人们就在陶瓷上绘制人物题材的装饰,如青海大通上孙家新时代墓葬出土的一件马家窑文化“舞蹈纹彩陶盆”。到了宋代,陶瓷彩绘工艺日渐成熟,世俗化进程大大加快,在陶瓷装饰中,人物类题材开始增多,开始出现各种市井人物、生活小景,有婴戏、武士、小贩等等。如唐代长沙窑刀马胡汉人物纹执壶(见图4),宋代白瓷美人枕(见图5)等。

图2 唐代双龙耳瓶Fig.2 Tang Double-dragon Eared Bottle

图3 宋代磁州窑刻花添釉动物纹枕头Fig.3 Song Yaozhou Kiln Glazed Pillow with Carved Flowers and Animals

2.1.4 山水类纹饰

山水类纹饰主要分为云气树木和山峦,山水小品几种类型。由于装饰技法表现力的局限性,唐宋时期的陶瓷装饰艺术中,山水类题材很少,并且大部分都是从人物背景中脱离出来的。为了达到一种云雾缭绕、山深水远的效果,我国的山水画讲求以水墨渲染。一般情况下,陶瓷装饰技法无法达到,只有彩绘技法具有这样的表现力。宋金时期,中国瓷器彩绘技法真正走向成熟,尤其是金代后期的磁州窑,如宋代磁州窑白地黑花山水图枕(见图6)。

图4 唐代长沙窑刀马胡汉人物纹执壶Fig.4 Tang Changsha Kiln Daoma Hu Ewer with Carved Hans

图5 宋代白瓷美人枕Fig.5 Song Beauty Pillow of White Ware

图6 宋代磁州窑白地黑花山水图枕Fig.6 Song Cizhou Kiln White –glazed Pillow with Black Floral Design and Mountains and Waters

2 陶瓷艺术装饰的审美分析

2.1 对比美

对比与调和是重要的审美形式法则。以单色釉装饰的传统陶瓷艺术基本以调和为主,而其他装饰方式,为了突出主题纹饰,都有色彩、高低、虚实的对比。色彩对比最直接的手段就是在素胎上彩绘,磁州窑就是典型,其白地黑花彩绘与胎地或化妆土的对比非常强烈。而填彩、描金等采用了彩与彩、釉与釉之间的对比,直接使用色彩的对比;剔花是以白色的化妆土、深色的胎地对比来表现纹饰,不直接使用彩料,是间接使用色彩的对比;刻花、堆花等则是高低的对比,具有凹凸感;镂空则是虚实的对比。

2.2 平面美

大体而言,平面化是我国绘画和装饰艺术的共性。装饰纹样注重形象的外形轮廓特征,不追求形象本身的立体感和构图的深度感,重视线条,抓住外形特征后,将其剪影化、平面化。在陶瓷装饰中,将三维的物体两维化、将立体的造型平面化是其重要特征。在陶瓷纹饰中,不管内容之间会不会有高下、远近之分,通过变形、夸张等手法,几乎所有要表现的内容都置于同一个平面中,所有的花卉枝叶互不重叠、互不遮掩,全部展现在眼前,而人、动物等也不会被花叶遮住;并且不管表现内容有没有可能同时出现,在瓷器装饰中,所有的内容都同时表现,如牡丹和荷花会同时竞相争艳。

2.3 意形美

中国艺术追求意蕴之美,强调以形写意,厌法而尚意,达意高于状物,写形不强求逼真,要求在似与不似之间,因此在创作时,并不刻意追求细部的真实。陶瓷装饰艺术同样侧重神韵的表达,不去刻意追求对象形态的逼真和细节的刻画,不费太多的笔墨表现细节之处,能省就省,能虚则虚,变实体空间为抽象空间,这是我国艺术追求的较高境界。在具体纹样上,虽然有些图案的构图较为满密,但是所费笔墨并不多。

2.4 功能美

陶瓷作为人造之物,首先以日常生活用品形式与人发生关联,这就决定了陶瓷艺术不能为装饰而装饰。首先,陶瓷装饰受加工方法的制约,要适应材料,考虑它的经济性;其次,要服从器物造型的功能,考虑其适用性。

2.5 工艺美

陶瓷艺术品具有较强的工艺属性。经过长期的努力和积淀,陶工们装饰的技法逐渐多样,技法也越来越熟练,传统陶瓷艺术的造型和装饰往往带给人一种丰富多彩、千变万化的美感。如宋代窑工经历了几百年的积累与探究,掌握了窑变的规律和原理,可以人工控制窑变的产生,出现了灿若朝霞的钧窑铜红窑变釉,闻名一时。又如开片本是瓷器烧造过程中出现的瑕疵,宋代窑工却反其道而行之,开发了富有一定规律又浑然天成的开片,反倒让其成了一种“雅器”。

2.6 釉色美

釉的发明是陶瓷史上的重大事件,陶瓷之美也因此焕发出另一番景象。唐代之前,釉色较单一,主要以青、黑为主,唐代形成了南青北白的釉色局面,并对釉色之美形成了高度自觉。从饮茶择器的角度上,陆羽曾经在《茶经》上就曾赞誉越窑青瓷类玉类冰的釉色美。唐三彩色彩艳丽、热情奔放,充分体现了唐代健康、开放、包容的美学风格,深受国外的效仿与沿用,奈良朝的日本仿制了“奈良三彩”,古代朝鲜新罗烧制成了“新罗三彩”。到了宋代,由于文人化气息渐浓,重文轻武,其审美意识跟唐代相比发生了转变,釉色之美也由张扬之美转变为内敛、沉静之美。汝、官、哥、钧窑烧制出来的瓷器莹润肥厚,隐而不露,凝重深沉。同时由于受庄子道家美学思想的影响,宋代瓷器釉色往往有高贵典雅,自然天成的气质。

猜你喜欢
刻花釉色纹饰
浅谈青瓷刻花装饰艺术的现代表现形式与图案创新
纹饰艺术在石材装饰中的应用
蜡染的纹饰探讨
西夏黑釉剔刻花瓷与宋元黑釉剔刻花瓷的对比研究*
如意
雕漆纹饰的修复
清三代釉彩釉色的继承与创新
现代陶艺肌理与釉色结合研究
耀州瓷刻花装饰手法与创新
吉利永长——中国传统纹饰之回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