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也恩勒金铜矿地质特征及找矿前景分析

2018-11-20 08:17袁要伟
世界有色金属 2018年17期
关键词:黄铜矿硅化火山岩

李 莉,袁要伟,王 双

(河南省有色金属地质矿产局第七地质大队,河南 郑州 450016)

新疆也恩勒矿区位于准噶尔盆地西北缘,是新疆地质工作及研究程度较低的地段之一,前人在该区的找矿及研究成果较少。近几年来,随着找矿勘查工作的深入,在该地区新发现了多条铜矿体,找矿前景好。本文主要对金铜矿的地质特征进行介绍,并对该地区找矿前景给予客观的评价。

1 区域地质概况

本区位于准噶尔盆地西北缘,雪米斯坦火山岩带西段,大地构造上处于准噶尔板块北缘古生代陆缘活动带内晚古生代成熟岛弧之上。该火山岩带是新疆西北部三条重要的火山岩带之一(图1),自西向东呈带状分布,火山岩厚度大,岩性复杂,岩浆演化系列完全,从基性到酸性的各类火山碎屑岩和熔岩均很发育,是火山岩型金矿化及其它金属成矿的有利构造环境。

图1 西准噶尔晚古生代火山岩地质略图

区域内出露地层主要为泥盆系(D)、石炭系(C)。泥盆系至石炭系基本上为火山沉积岩建造,早石炭系基本为碎屑岩建造,晚石炭系以后为陆相建造。区内地质构造比较复杂,褶皱、断裂都很发育。褶皱有萨吾尔山背斜,走向总体为近东西向。断裂规模宏大,对断裂统计的结果表明,东西向、北东东向及北东向几组断裂最发育,其典型代表是布克赛尔-乌什水断裂和萨吾尔山断裂。这些构造控制了区域地层和火山岩带的分布,控制着岩层走向与山脉的展布方向,对区内各时代岩浆活动,尤其是火山活动具明显的控制意义,对区内矿产分布也有重要的控制作用。

2 矿区地质特征

2.1 地层

矿区内出露地层主要为上泥盆统塔尔巴哈台组下亚组、下石炭统和布克河组上亚组为主。上泥盆统塔尔巴哈台组下亚组(D3ta)为一套火山岩,岩性组合以酸性一中酸性火山岩、火山碎屑岩为主,主要岩性为霏细斑岩、安山岩、安山质角砾熔岩,夹玄武岩、粗玄岩、熔结凝灰岩及玻屑晶屑凝灰岩等。区内主要划分为两个岩性段,第一岩性段为安山岩,第二岩性段为凝灰岩。下石炭统和布克河组上亚组(C1hbb)主要为正常沉积的海陆交互相或浅海相,岩石整体为陆相喷发-正常沉积的含煤地层。受构造影响产状较乱,总体倾向南,局部倾向北。倾角在30°~80°之间。

2.2 构造

矿区地质构造走向呈北东东、近东西向展布,部分规模较大,构成区内主要构造格架,控制着岩层走向与山脉的展布方向。褶皱为萨吾尔山背斜,为一线性背斜,走向北东东转近东西向,自南东至中西部延伸出区。核部主要沿断裂中心出露布克河上亚组(C1hbb)砂岩,局部可见次级褶皱发育。区内断裂构造主要以北东东、北东向多组断裂。断裂在区内呈平行排列,其中北东东向断层分布在普查中部(萨吾尔山断裂),是区内最大的断裂,为区内上泥盆统塔尔巴哈台组下亚组(D3ta)凝灰岩与下石炭统和布克河组上亚组(C1hbb)砂岩的分界线。其中已经初步查明与成矿关系密切,对成矿影响较大。

2.3 蚀变特征

矿区矿化与蚀变主要为多期次,相互叠加,具有一定的分带性。主要分为钾化、硅化、绢云母化、绿帘石化、绿泥石化、碳酸盐化、及黄铁矿化等。钾化、硅化分布较广,硅化、黄铁矿化与矿化活动有关,是地表找矿的主要标志之一。

钾化:钾化依次出现强硅化(或硅化核)、钾化和钾长石黑云母化三个阶段,三者之间呈过渡关系。绢云母化:一般分为石英-绢云母化、绿泥石-绢云母化和绿帘石-绢云母化三阶段。碳酸盐化:沿断裂带中大量发育。

2.4 物探特征

矿区为蚀变岩型金铜矿,矿体主要赋存破碎蚀变岩。围岩受矿化蚀变(主要有黄铁矿化、黄铜矿化等)的影响,矿体的电性参数呈低阻、高激化特征,极化率高于远矿围岩,且区内同类岩、矿石电性参数变化范围较大。区内共发现了4处极化率激电异常。异常大体走向为北西向,呈狭长带状或不规则带状,异常几百米至上千米,多中心,极化率背景值<0.8mv/v,起始等值线为1.0mv/v,极大值为3.0mv/v以上。其中IP3异常、IP4异常、IP6异常经槽探、钻孔验证见到工业矿体。

3 矿床地质特征

3.1 蚀变特征

区内蚀变带产于蚀变破碎岩内,共发现了3条蚀变带,各蚀变带地质特征详情如下。

S1蚀变带:位于矿区的南东部,产于和布克河组上亚组第一岩性段粉砂岩地层中,蚀变带走向出露约780m,蚀变带厚度2.60m~4.53m,产状:165°~175°∠45°~80°,蚀变带岩石颜色为浅绿色-灰绿色,鳞片变晶结构,片理化构造。蚀变带矿化不均匀,铜品位0.03%~0.72%;伴生金品位一般小于0.1g/t,局部可达0.67g/t;主要蚀变为硅化、绿帘石化、蛇纹石化、碳酸盐化等。

S2蚀变带:位于矿区中西部,产于塔尔巴哈台组下亚组凝灰岩地层中,蚀变带走向出露约890m,蚀变带宽1.01m~3.80m,产状:321°~328°∠55°~71°,主要赋存于南西—北东向构造破碎带内,构造带内中心部位以棱角明显的构造角砾岩主,边部为糜棱岩。蚀变带矿化不均匀,铜品位1.05%~2.16%。

3.2 矿体地质特征

K1铜矿体:矿体位于于S1蚀变带,分布于IP6激电异常内,与IP6激电异常关系密切,矿体位于异常中心东南,倾向方向见异常中心,矿体向深部延伸较好。矿体产于破碎蚀变岩内,呈细脉状、角砾状及块状,受北北西向构造控制,局部见膨大现象,矿石呈浸染状、脉状构造,主要矿石有黄铜矿、斑铜矿、黄铁矿,次生矿物有褐铁矿,见硅化、碳酸盐化、绿帘石化、绢云母化蚀变等。矿体倾向315°~322°,倾角70°左右,厚1.13m~1.18m;铜品位0.72%~1.14%,属均匀型;伴生金品位最低0.62×10-6,最高0.67×10-6,平均0.65×10-6,品位变化系数28%,属均匀型。

K2铜矿体:矿体位于S2蚀变带,分布于IP4激电异常内,与IP4激电异常关系密切。矿体倾向约342°,倾角57°~69°,矿体呈灰黄色角砾状、细脉浸染状,控制斜深约104m,沿倾向方向品位逐步增大,深部矿化较好。矿体产于破碎蚀变岩内,呈脉状、角砾状及块状,受北北西向构造控制,矿石呈浸染状、脉状构造,主要矿石有黄铜矿、斑铜矿、黄铁矿,次生矿物有褐铁矿,见硅化、碳酸盐化、绿帘石化蚀变等。

3.3 矿石的矿物特征

(1)铜矿石的结构、构造。①矿石的结构。氧化矿石结构主要为交代结构以及交代作用形成的填隙结构,反应边结构,主要为褐铁矿交代黄铁矿或黄铜矿中硫化物经氧化后呈不规则他型充填于脉石矿物间隙中而成的填隙结构。硫化物矿石结构主要有黄铁矿的裂隙交代而成的交代脉状、网脉状结构;黄铜矿呈不规则他型充填于脉石矿物间隙中而成的填隙结构;黄铁矿被黄铜矿交代而成的交代残余结构。②矿石构造。氧化矿石构造见块状、蜂窝状及角砾状构造。硫化物矿石构造主要为脉状、网脉状、细脉浸染状、星点状、块状、角砾状构造。

(2)铜矿石矿物。氧化矿中矿石矿物主要为褐铁矿、孔雀石及残留的黄铁矿;脉石矿物主要为石英、绢云母、绿泥石、碳酸盐等。硫化矿中根据光片镜鉴定结果,矿石矿物以黄铜矿、黄铁矿为主,其次有辉钼矿、少量斑铜矿、方铅矿、闪锌矿、磁铁矿及次生矿物孔雀石、蓝铜矿、褐铁矿,脉石矿物以石英为主,其次有方解石、长石、绢云母等。主要矿物生成顺序依次为磁铁矿→黄铁矿→辉钼矿→黄铜矿→斑铜矿→方铅矿→闪锌矿。

4 矿床成因及找矿标志

4.1 矿床成因

综合地质研究和区域地质背景、成矿物质来源、矿床地质特征以及矿体特征综合分析,本区的铜矿与构造关系极为密切,铜矿化与蚀变作用发生在区域性大断裂构造之后,受北北西、北西向等断裂控制明显,矿化以细脉浸染状、细脉状及角砾状为主,蚀变以硅化、钾化、黄铁矿化为主,初步确定该矿床的成因类型为构造蚀变岩型热液充填交代脉状矿床。

4.2 找矿标志

①区内金矿脉主要受南西、近东西向断裂破碎带控制,断裂可作为间接的找矿标志,充填于断裂破碎带中的石英脉、蚀变带可作为直接的找矿标志。②本矿床的形成具有多阶段性,成矿元素金主要形成于第Ⅱ阶段,以浸染状黄铁矿、黄铜矿、方铅矿在石英脉中产出,一般金属硫化矿物种类越多、颗粒越细、组合越复杂,找金的前景越好。③围岩蚀变标志:与该铜矿床有关的主要围岩蚀变为硅化、绿泥石化、碳酸岩化等。

5 结论

综上所述,认为也恩勒金铜矿区成矿地质条件优越,从矿床的成矿规律及控矿构造特征分析,矿体赋存于一较大的含矿构造蚀变带内,矿体严格受构造控制,该含矿构造带长达800余米,且在其外围发现有其他多条蚀变带存在。矿体产状稳定,向深部具有一定的延深,说明矿体深部具有较好的找矿前景。因此,只要适当增加地勘投入,遵循点上突破,面上展开的原则,会进一步扩大找矿成果。

猜你喜欢
黄铜矿硅化火山岩
典型杂质矿物及离子对黄铜矿浸出影响的研究现状
安徽省宣城市溪口—鲍坑金多金属矿地质特征及控矿因素
氧化预处理对铜钼浮选分离效果的影响①
黄铜矿吸附O-异丙基-N,N-二乙基硫氨酯的动力学和热力学研究
接财接福
内蒙古巴尔陶勒盖-复兴屯发现特大型陆相火山岩型铅锌银矿床
渤中34-9油田古近系火山岩岩相特征与分布预测
河北省丰宁满族自治县东山湾地区金矿成矿地质特征及潜力综合评价
东宁暖泉金矿床地质特征与成矿关系探讨
哈山构造带火山岩储层发育特征及控制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