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阿司匹林在偏头痛性眩晕预防治疗中的作用

2018-11-20 11:38汪莉薇上官翰京
中国社区医师 2018年18期
关键词:治疗

汪莉薇 上官翰京

摘要 目的:探讨拜阿司匹林在偏头痛性眩晕(MV)预防治疗中的疗效。方法:收治MV患者8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1例。观察组给予拜阿司匹林联合氟桂利嗪治疗,对照组给予氟桂利嗪治疗。结果:观察组起效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拜阿司匹林预防治疗MV疗效明显,可加速改善眩晕症状。

关键词 拜阿司匹林;偏头痛性眩晕;治疗

偏头痛性眩晕(MV)是眩晕门诊最常见的复发性眩晕,是眩晕患者最常见的就诊原因之一。目前MV的发病率超过梅尼埃,MV与BPPV、前庭神经炎是眩晕的前3大病因。MV常反复发作,患者的眩晕症状明显,且伴有严重恶心、呕吐,对患者的生活造成严重影响。目前临床尚缺乏彻底治愈MV的治疗手段,仅在患者急性发作期采取对症治疗。有研究显示,氟桂利嗪可明显减少MV患者眩晕的发作频率,有利于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1]

拜阿司匹林是治疗偏头痛的一线药物,具有确切的疗效,尚缺乏关于拜阿司匹林预防治疗MV的研究,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拜阿司匹林预防治疗MV的效果,现汇报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1年9月-2017年9月收治MV患者82例,男28例,女54例;年龄30~72岁,平均(52.30±6.54)岁;平均眩晕病史(2.91±1.83)年;平均每天发作次数(4.2±1.09)次。治疗前基本已经剔除合并慢性胃炎、胃溃疡患者。

诊断标准:2001年Neuhauser等提出的肯定为MV的诊断标准[2]:①中度以上的前庭症状发作(前庭症状指旋转性眩晕、其他自身或外界物体移动的幻觉、位置性眩晕、头部运动不耐受等);②有偏头痛发作史,符合2004年ISH制定的标准;③在≥2次的眩晕发作中至少有以下1项偏头痛症状:偏头痛样头痛、畏光、畏声或其他先兆;④排除其他引起眩晕的疾病。进入本研究患者符合以上4条诊断标准且每天眩晕发作次数≥3次。

研究方法:应用随机对照的原则,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1例。对照组服用氟桂利嗪,每晚1次,10 mg/次。观察组联合应用拜阿司匹林,1次/d,30 mg/次。记录患者症状明显改善的使用时间。

疗效指标及显效时间:临床明显改善的疗效指标包括:①缓解:无眩晕发作;②显效:眩晕发作次数较治疗前减少≥50%。将显效生效时间视为明显改善时间。

统计学方法: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6.0软件,两组计量资料用(x±s)表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观察组显效时间(4±2.5)d,对照组显效时间(7±3.4)d,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观察组显效时间远远低于对照组的顯效时间。

讨论

MV好发于中年人群,以女性多见。既往由于对MV的认识不足,大量MV患者被漏诊、误诊,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了种种不便,造成众大的经济损失。近年来,由于国内外医务工作者的不懈努力,MV逐渐被神经内科、耳科、骨科等临床科室所注意并重视。研究表明,因头晕而就诊的患者中10%为MV[3]。目前,国内外尚未明确MV的发病机制,根据患者发病时的症状及表现判断,发病时主要累及患者的中枢及周围的前庭系统[4]。4种发病机制均可解释前庭参与了偏头痛通路[5]:①神经递质说:认为调节前庭核活动和影响前庭核神经联络的神经递质与MV发病有关;②周围前庭系统可能参与了偏头痛发病机制中基础性作用;③皮层扩散性抑制,可能作用于处理前庭信息的相关皮质区,引起前庭症状;④离子通道的基因缺陷涉及中央和外周前庭系统。

非甾体类解热镇痛药是治疗偏头痛的常规用药。作为传统的抗血栓药物,拜阿司匹林是治疗偏头痛的一线药物,可抑制血小板聚集和ADP释放,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发挥强效镇痛作用,尤其在偏头痛发作初期和发作期,效果显著,能够快速缓解头痛症状[6]。国外一项回顾性研究结果显示[7],采取合适的预防性治疗对MV患者的眩晕的发作能够起到显著的缓解作用。

本研究发现联合使用拜阿司匹林可减少眩晕发作的频率和发作程度,预防MV发生,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本研究还初步发现联合拜阿司匹林预防治疗MV的疗程约2周,远远短于对照组,而对照组通常一般需1~3个月的预防治疗时间。故拜阿司匹林可作为预防治疗MV的重要用药。

参考文献

[1]陈瑛,庄建华,赵忠新,等.氟桂利嗪在偏头痛性眩晕预防治疗中的疗效观察[J].临床军医杂志,2012,40(4):810-812.

[2]Neuhauser H,Leopold M,Von Brevern M,etal.The interrelations of migraine,vertigo andmigraine vertigo[J].Neurology,2001,56(4):436-441.

[3]Lempert T,Neuhauser H.Epidemiology ofvertigo,migraine and vestibular migraine[J].Neurol,2009,256:333.

[4]Furman JM , MMarcus DA,Balaban CD.Mi-grainous vertigo:development of a pathoge-netic mode I and structured diagnostic inter-view[J].Curr opin Neruol,2003,16:5.言语疾病杂志,2012,20(4):394-397.

[6]Lipton RB,Bigal ME.Migraine:epidemiology,impact,and risk factors for progression[J].Headache,2005,45(1):3-13.

[7]Baier B , Winkenwerder E , Dieterich M .“Vestihular migraine” :effects of prophylac-tic therapy with various drugs[J].Neurol,2009,256:436.

猜你喜欢
治疗
62例破伤风的诊断、预防及治疗
1例急性肾盂肾炎伴有胡桃夹综合征保守治疗和护理
新生儿惊厥的临床诊断及治疗研究